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1424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绍武协调疗法中枢汤文档格式.docx

2004年,由刘惠生先生重编之《三部六病精义》正式出版。

此说以表、里、半表半里三部论病位,以阴阳论病性,每一部中均有一阴一阳相对立之二病,遂成六病。

即表部有太阳病与厥阴病;

里部有阳明病与太阴病;

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与少阴病。

完全符合把阴阳的对立统一法则。

诊断一确立,冶法亦相应确立。

如治疗三阳病:

太阳病用辛凉解表法,阳明病用攻下法,少阳病用清热法。

至于合病、兼证之证治皆各井然。

六病辨证法既用于外感热病,亦可用于杂病。

然杂病之损害,每为集寒热于一身,合虚实于一体,用六病法辨析又多感不便,师遂又倡“协调疗法”。

所谓协调疗法,即使失衡之阴阳归于协调,以恢复体工之自然疗能,再合入局部之治疗,从而使病得愈。

师常谓:

“若无全身之协调,则难获局部之改善。

”自拟调心、调肺等协调诸方,施之临证,每获良效。

师之课徒,不知疲倦,学而有成者甚多,遍及江河南北,已成当代名宿。

余从师最久,然性驽钝,所获未及师之十一。

即此余绪,亦常得起沉疴,愈顽疾。

然未能使师学广大,心常惴惴。

师今去矣,难得再聆教诲,早夜以思,怀念尤切,遂于春节前学填《满江红》词一首以志之,并与诸同门及后学共勉。

先生酷爱中医事业,这种感情是从实践中来的。

先生早年事医,住在长治南门外经坊煤矿,周围四十里无医生。

时值瘟疫流行,求医者络绎不绝。

先生运用《伤寒论》方,登门医治,昼夜不息。

治愈了许多危、急、重症。

这使先生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

也使先生深深地爱上了《伤寒论》。

先生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杂病,善用合方,这是受《皇汉医学》的启发。

解放后,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局部病的增多,先生引申和发展了《伤寒论》中的和法,独创协调疗法。

一方之中寒热并用、补泻并施、升降并举、收散同进、动静结合、阴阳两调,充分发挥和调动机体的自身康复功能。

其组方之妙,运用之广,疗效之佳,堪称一绝。

有一次,先生运用协调疗法给一干部治十二指肠溃疡时,结果右肘上的一个鸡蛋大的肿物也随之消失了。

连先生自己也感到神奇。

许多人不理解先生经常让病人服100多付药,并且很多情况下是一方到底。

岂不知,将灵活易变的整体证与顽固恒定的局部证区分开来,是先生的一个重大发现。

局部病证有其稳定性,所以治疗时要有肯定性,要有方有守。

所以先生又提出定证、定方、定疗程的三定原则。

非有胆识者,谁能如此?

先生特别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他认为中医经典是中国的“经”,是民族的“典”。

先生谙熟《内经》、《难经》,精通《伤寒》、《金匮》。

每年都要把《伤寒论》从头至尾背诵两遍。

我在学校《探春学报》工作时,曾组织学生听先生讲授《伤寒论》。

先生在讲授过程中,从不拿讲稿,每一条文都能倒背如流。

并且能结合临床,使二者相互补充。

对有人认为中医经典已经过时,应扔到故纸堆的说法,先生明确指出:

“学说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当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以先进代替落后。

对于祖国医学遗产中先进的东西,必须完全接受,对于西医科学的东西,也必须完全吸收,中西医学中的某些已经被证明了的不科学的东西,则必须完全摈弃,中医中某些至今仍然没有搞清的东西,则应当认真研究,决不能轻易肯定或否定。

除了看病以外,先生几乎是手不释卷,每当临床遇到难题,先生总是涉猎群书,务求博通。

他学习的兴趣很广,肯于向古人学习,向洋人学习,向今人学习。

中医、西医、哲学、生物学、系统论……无所不好。

正因为他有这样深厚的基础和知识,所以先生能在学术上独树大旗,巍然屹立,又能吐故纳新,跃马长驱。

先生最善于发现人才,他就象一团火,走到哪里就能把哪里青年中医的心点燃起来,一起为祖国的中医事业而奋斗。

他一但发现了一个热爱中医的人才,就好象一个有眼力的宝石匠,发现了一个粗砺的宝石一样,总是竭尽全力,千锤百炼,精雕细刻。

我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实习时,先生手把手地教我号脉。

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右尺长弦脉,先生一一让我领会。

学涩脉时,先生先告我涩脉的要领,又挨个让我从患者脉中体会。

也可能是我这个人太笨了,学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学会。

但先生还是耐心教我,直到有一天,我自己能独立号出病人的涩脉了,先生喜出望外,高兴地对我说:

“毕业了!

毕业了!

”。

刘老治疗内伤杂病用协调疗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变化。

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的基础上创立了系列新方。

对脉学的研究和经方的应用也有不同的认识,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的基础上创立了调神汤、调胃汤、调肠汤、调心汤、调肝汤、调肾汤、调肺汤、理目汤、攻坚汤、祛风利湿汤、解肌汤、团鱼丸等系列新方。

从三部六病看人体的中枢之机--枢部:

(1)枢部的概念。

凡是和气血接触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

枢部将表部吸入的氧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合化而为血液,循环不已,营养周身。

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组织、细胞不受气血的灌注,就会缺血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

《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灵枢?

本脏篇》说: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说明气血无处不到,是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故有身有多大,枢有多大之说,横跨表里二部。

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

(2)枢部的功能

①心脏的主导作用:

在枢部,血液的作用固然很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脏。

师传篇》说: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

而《灵枢?

口问篇》也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心动者,五脏六腑皆摇”。

灵兰秘典》更突出了心的主导作用。

说: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血液在心脏作用下,环周不休,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心脏一旦停跳,血液则失去其作用。

②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

古人认为血液的营养和保卫功能分别有营和卫来完成。

营卫生会篇》说: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营有营养滋润之意,是通过血液供给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营养物质。

卫有保卫功能,即免疫力,对侵入体内的病源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吞噬作用。

③肝脏的调节、代谢功能:

痹证论》说: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机体内各种有机物,如酶、激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这么多复杂的物质如果没有肝脏的和调功能,是达不到动态平衡的。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代谢活动,体内会有很多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出。

洒陈六腑,洒就是均匀一致的向外喷洒,陈就是体内无用的代谢产物,通过洒陈的功能由六腑排出体外。

④气血的载体:

血液的载体是血管,气的载体是神经。

机体的整体性是通过气血的循行来完成,气血的功能通过载体来表现。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异名同类。

刘老命名为中枢汤含义深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

在六经辨证中,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

在五脏辨证中,脾胃中土为枢。

但中枢汤中“枢”的含义,比古人所讲的都广泛,都深刻,它是在生物全息论的指导下讲“枢”,这个“枢”的关键,在整体的气血,在三部的心、肺、胃。

健康的根本在这里————健康中枢。

中枢失中一分,病邪内侵一寸。

疾病的根本在这里————疾病中枢。

百病之源,百病之根,百病之本,百病之始。

人体保健的根本在这里——保健中枢。

保护了整体的气血,保护了心、肺、胃,就保护了整个人体。

疾病向愈的根本在这里——向愈中枢。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临床应用

刘老晚年临证用中枢汤最多,许多不同的疾病都用中枢汤加减治疗。

特别是在症状复杂,头绪繁多,久治不愈,辨证有一定困难时。

刘老经常讲:

没有整体的协调,便没有局部的改善。

这是三部六病最著名的一个观点。

实际上刘老晚年广泛应用中枢汤,是运用系统的协调,而没有系统的协调,就没有整体气血的改善,也没有局部的改善。

中枢汤做为全息方来用,升降上下,出入表里,其作用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

内外妇儿皆可应用,用之得当,疗效卓著。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

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

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

甘草10克川椒10克大枣10个丹参30克

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30克郁金15克

五味子15克牡蛎30克石膏30克桂枝10克

大黄10克白芍30克陈皮30克

临证加减

1、吐酸:

用左金丸镇吐制酸(吴萸3g黄连18g)

2、吐酸烧心:

二黄汤(吴萸3g黄连18g大黄6g干姜3g)

3、噫气:

枳实芍药散(枳实10g芍药20g)

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大枣4枚。

4、舌苔白腻:

陈皮15g草果6g藿香10g梹榔10g

5、大便干:

芦荟3g瓜蒌仁10g

利肠汤:

(白芍30g芦荟3g威灵仙10g甘草10g)

6、大便稀:

苍术15g葛根15g

7、便血:

槐花15g

8、蛔虫:

梹榔10g榧子15g川椒10g使君子15g

9、脘痛:

枳实芍药散(枳实10g芍药20g)、川楝子30g

10、少腹冷痛,腹胀痛:

三核二香汤(川楝子30g橘核30g荔枝核30g木香10g小茴香10g)

11、消化道出血:

仙鹤草30g

12、感冒:

葛根30g

13、鼻炎:

葛根30薄荷10g

14、咳嗽:

瓜蒌30g杏仁10g桔梗15g或加梨

15、胸痛:

瓜蒌30g

16、血压高:

夏枯草30g

17、脉虚细:

生脉散(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5g)

18、脉滑:

白虎汤(石膏30g知母15g甘草10g粳米10g)

19、脉有散状:

20、脉聚关、上鱼际:

柴膏汤(小柴胡汤加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车前子30g大黄5g)

21、舌有瘀斑:

桃仁承气汤(心功能不好者勿用)

22、心悸:

牡蛎30g五味子15g

23、心烦:

豆豉10g栀子10g牡蛎30g

24、小便不利:

车前子30g滑石15g

25、尿血:

小蓟15g生蒲黄15g

26、浮肿:

决渎汤(黄芪30g郁金15g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白茅根15g)

半决渎汤(黄芪30g银花30g丝瓜络15g)

或茯苓15g车前子30g或加冬瓜皮15g西葫芦15g

27、肢麻:

黄芪30g桑枝10g

28、肢痛:

葛根30g王不留30g威灵仙15g伸筋草10g海风藤15g

29、腰痛:

葛根30g川断30g

30、扭伤:

桃仁承气汤(桃仁10g大黄10g桂枝10g芒硝10g甘草10g)

31、肿物、肿瘤:

攻坚汤(夏枯草30g牡蛎30g王不留30g)

32、脏躁:

甘麦大枣汤(炙甘草6g淮小麦或浮小麦30大枣10枚)

33、皮疹:

祛风利湿汤(苍耳子20g浮萍20g土茯苓20g苦参20g)

34、失眠:

珠砂2g珍珠母15g炒枣仁30g

35、畏冷:

身冷加附子5g肢冷加桂枝10g

36、手足心热:

地骨皮30g白薇15g

37、耳鸣:

磁石30g代赭石15g

38、目昏:

茺蔚子10g决明子30g白蒺莉30g沙苑子10g青葙子10g

39、色素沉着:

红花10g桃仁10g

40、白带:

白果30g

41、月经淋漓不止:

生蒲黄15g

42、久病阴虚:

竹叶石膏汤(竹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门冬20g人参6g粳米10g甘草6g)

43、头项痛:

44、癔病:

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克小麦60克大枣30枚);

45、精神分裂症:

本方加远志6克菖蒲10克郁金15克‘·

46、癫痫:

本方加钩藤30克远志6克菖蒲10克珍珠母30克地龙10克

有狂或瘀血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

47、共济失调:

本方加远志10克郁金15克王不留30克

48、脊髓空洞症:

本方加黄芪120克葛根120克王不留30克

49、美尼耳氏综合症:

本方加六神丸。

50、高血压:

本方加夏枯草30克,

51、慢性腰背关节疼痛者:

本方合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川椒甘草大枣)

52、腹胀痛者:

本方合三核二香汤(橘核荔子核川楝子小茴香木香)。

53、输卵管炎:

本方加桃仁30克王不留30克当归15克。

54、卵巢囊肿:

本方合攻坚汤,加桃仁30克小茴香30克川楝子15克

中枢汤本身无定性,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佐之以补则补,佐之以泻则泻,佐之以散则散,佐之以收则收,佐之升则升,佐之以降则降。

所以中枢汤临床应用的关键,在于药量的变化,在于药味的增减。

所以需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中枢汤融合了经方、时方的精华,能使正气无损而邪气得释。

临床上若能灵活应用,有百发百中之效。

所谓“大气一转,百病皆愈”。

病案举例

病例一,梁某,女,26岁,因劳累,情绪不佳出现胃痛,服各种西药及中成药均不见效。

做胃镜无溃疡病等。

其父邀诊。

见床前摆满各种胃药,其父日:

药都吃遍了,为何不见效呢?

诊其脉微聚关,观其舌,质红苔微腻。

由于胃痛已久,面色微黄,疲惫无神。

久治不愈,诸药无效,遂处以中枢汤,一日三次,每次配服三九胃泰一包。

将三九胃泰直接冲入滚开的汤剂中,温服。

三日后,患者胃已不疼,但满嘴起口疮,可见病邪已由内达外,原方继服,又用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煎汤频频漱口,一周以后,口疮亦愈。

病例二,金某,女,13岁,淋巴癌,在山大三院做化疗。

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化疗费用太高,家人欲请中医治疗。

余诊时,孩子因化疗已脱光了头发,面色晃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上鱼际,遂处中枢汤合攻坚汤,嘱服四个月,患者服药半年,病愈。

至今随防未复发。

病例三,赵某,男,16岁,学生,性格内向,因老师批评几句,心中不快,郁而不舒,家长也没有及时疏导,十几天后,形成“精神病”狂躁不安,语无伦次,昼夜不息。

送到精神病院,电击一次后,症状未减,反增恐惧。

父母急带叫孩来余处诊治,余诊脉未完,孩子就跳了起来,跑到院子中间,大喊大叫。

此时,吾劝其父母不要着急,可用中药慢慢调理。

遂处中枢汤加珍珠母,钩藤,石菖蒲,胆南星。

断断续续服药半年,突然有一天,开始泻,一日泻十六、七次,经常来不及登厕而遗屎于裤内。

泻了半个月后,孩子方清醒过来。

后又坚持服药半月而愈。

结论全息的意思就是说,局部也是一个小系统,这个小系统是脱离了局部结构的表面,深入到系统的本质。

全息方药理论体系则把人体疾病,当成是全身整体疾病在局部的体现。

故调治全身,治疗整体而达治愈疾病的目的。

它从更广更深的层次直指疾病的本质。

中枢汤作为全息方来使用,是真正从生物全息的高度来认识人体整体的协调,持中守一而治百病。

比用小柴胡汤来协调整体又进了一步。

六病的确立

疾病的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依对立统一法则,把正邪相争而正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的证候统归于阳性病;

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证候统归于阴性病。

分别命名为:

表部的表阳病、表阴病;

里部的里阳病,里阴病;

半表半里部的枢阳病,枢阴病。

六病提纲及其证治

(1)表阳病历代医家注解《伤寒论》都以第1条为提纲,但是从表阳病的病性来看,概述不全,应予以补充。

表阳病为表部之阳性病,其本质有实有热,参第7条:

“病有发病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故表阳病应有发热,且以“恶寒发热”为特征;

因表部以自汗为虚,无汗为实,且结合第31条看,当有“无汗”;

又因“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爱,首先犯肺”,所以肺部咳喘之症当列入主证为妥,但因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冠以一“或”字。

这样表阳病的提纲改为:

“表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表阳病之治,当辛凉解表。

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当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

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

医案举例:

温某,男,48岁。

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

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太阳病正证,与葛根麻黄汤1剂,服后药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除。

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目证举例:

麻杏甘石汤证(63)。

此证多解为汗后余邪不尽,迫肺作喘,细绎此条则不然。

由“不可更行桂枝汤”句说明两点,一者原发汗当为桂枝汤,一者现证易误认为桂枝证,即原症状与现症状均有发热恶寒汗出。

故仲师告诫已经误治,不可再误。

服桂枝汤后原症不减而更增喘症,亦说明所治为误。

其误不在发表,而在以热治热,热盛而喘作,何得云余邪未尽。

此证本为表热,为太阳证,虽误投桂枝,幸所误不甚,原证若径投麻杏石甘一剂可愈。

(2)表阴病素以第326条为提纲,从原文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均属里部病候。

第337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第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纵观此篇,唯此两条为表阴病的病理和证治,表阴病为表部阴性病,其伴随手足逆冷而来的当有恶寒、肢节痹痛等症候,故表阴病的提纲改为:

“表阴之为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

”治当温通血脉,方选当归四逆汤。

当归主补、桂枝主温,共为主药,故命名为“当归桂枝汤”。

赵某,女,42岁。

1970年时随丈夫住黑龙江,每逢冬时则双手发冷,未介意。

1974年返晋南后,其冷渐趋严重,遇冷则双手厥冷更甚,并见青紫,伴疼痛,得暖后青紫渐消。

西医诊为“雷诺氏症”。

1975年初冬就诊时,气温尚暖,而棉手套已不敢少离。

诊其脉沉细,舌质略淡。

此为血不荣末,阳不外达,证属厥阴证,与当归桂枝汤。

药10剂明显好转,共服60剂康复如常,次年冬亦未再发。

桂枝汤证(12、53、234)

按:

桂枝证乃虚寒于表,虽有邪而无力外达,无邪者又不能自固。

故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助表阳,既可鼓邪于外,亦可固气于表。

复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和表阳,使不为无根之孤阳,并可敛阴止汗。

再以辛甘之姜枣助之,而成其调和营卫之功。

其证为表之虚寒,故列入厥阴证。

其发热也翕翕,其汗出也有时,皆不足证之明徵。

以疗不足之方而治有余之病每多偾事,故叔和谆谆告诫下咽则毙,洁古老人亦谓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殆由此乎。

鉴别证治:

手足逆冷一证,既是表阴病的核心证,又是一切厥证的共同证,而非属表阴病的特异证,这就给诊断增加了难处。

正如陈平伯在对第337条厥阴病提纲分析时指出的那样:

“看用‘凡’字冠首,即知不独言三阴之厥,并赅寒热二厥在内矣。

”由于引起手足逆冷的原因很多,而且又有着质的区别,因此,诊断厥阴病,最重要的是和各类厥证所引起的手足逆冷相鉴别。

①热厥:

是由于邪热遏伏,阳不外达,致手足厥冷。

其冷是现象,热才是本质。

实为少阳病热极似阴。

如第350条: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此证与厥阴病之鉴别要点,在于它有脉滑、谵语,自汗出三证。

②蚘厥:

是由于蛔虫寄生人体,又感胃肠寒热失调,蛔虫扰动而出现的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证。

如第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丸证,是一个寒热错杂之证,当使用乌梅丸后,蚘安则厥愈。

蚘厥诸证中,重点是复时烦躁,“须臾复止”和“常自吐蚘”三证,此乃鉴别之点。

本方临床上用于治久痢和慢性腹泻,效果良好。

③痰厥:

如第355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证即痰饮为病,故文中之“胸有寒”之“寒”字应作“痰”解。

剑突下是谓“心下”,两胁之间,是谓“胸中”。

本证之手足逆冷,是痰饮积于胃中所致。

病属阳明,痰除则厥自愈。

瓜蒂散证诸证之中,以“邪结在胸中”,“脉乍紧”是鉴别于厥阴病的要点。

④实厥:

如第335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必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本证之厥,乃是热邪入里,结于阳明,邪热遏阻,阳不得伸,而现四肢逆冷之厥证。

故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

本证重要表现是先热后厥,大便难,热极谵语,宜选用调胃承气汤或大承气汤。

⑤寒厥:

如第354条: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此条由于大汗大下损伤阳气,故有厥冷。

本方对于因寒所致的厥逆,身疼腹痛,下利清谷,恶寒口不渴等证,多有良好的效果。

(3)里阳病第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系指整个胃肠道,即“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参第208条、第212条及第215条可知,阳明胃家实当伴有“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故此三证当补入提纲内,改为“里阳之为病,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其治当泻热除实,方选大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可泻热,芒硝软坚可祛实,共为主药,名之为“大黄芒硝汤”。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党地区疫气流行,染者甚众。

村人王某,因家贫,染疫三十余日未尝治疗。

初则状热无休,继而谵语躁扰,终至神识昏愦。

惟进以汤水,犹能下咽,得以度命。

病已如是险恶,始延绍师治疗。

一进病室则秽气熏人,视病者展卧榻上,扬手掷足,躁扰不宁,大肉如削,面垢不堪,呼吸喘促,语声喃喃,目合多眵。

掰睑以视,两目尽赤。

遍体微汗,身无大热,询得每日黄昏热起入夜转甚,鸡鸣渐退,二十余日大便未行。

近5日来,有浅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