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1092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情景默写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秋兴八首》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

1.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3.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登高》理解性默写

1.直接描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的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由高到低,写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写远望所见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9.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1.表现本诗的主旨的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2.古诗文常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如杜甫《登高》中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

1、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借月营造氛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一次写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运用侧面烘托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而当她年老色

衰后的遭遇: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4、描写诗人被贬遭遇的句子是: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5、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第三次弹奏: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6、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写诗人落泪伤感的表现的诗句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夜深忽梦少年时,梦啼妆泪红阑干。

8、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借月烘托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9、写琵琶女初次出场犹豫不决情态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琵琶女出场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几句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传神地表现出来。

10、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写校弦试音:

转轴拨弦三两声。

诗人用一句来赞叹:

未成曲调先有情。

写演奏曲目的过程,既写弹奏的神态动作:

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

也写其借弹奏乐曲抒发内心情感:

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11.用比喻描绘音乐,以声写声,兼有以形写声,如大小弦合奏(乐声粗重特点与乐声轻细特点、急切而愉悦情调):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旋律先“滑”(婉转流畅)后“涩(乐声冷涩):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冷涩”到“凝绝”,“声渐歇”,余音袅袅、余意无穷: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热烈紧张):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戛然而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乐曲终止,听众沉浸在回味无穷的境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2、借酒浇愁,表现被贬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的名句: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3、借杜鹃哀啼,表达凄凉之意的两句是: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14、与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之意相近的两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5、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的句子:

16、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

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的侧面描写:

17、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主旨)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锦瑟》理解性默写 

1.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诗的颈联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6.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7.杜鹃因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马嵬(其二)》

1.《马嵬》用对比手法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马嵬》中直接表现唐玄宗逃难途中落魄境地的句子是: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3.作者写唐玄宗海外徒然悲叹“他生”之约,难以实现的句子是: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4.暗写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的句子是: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5.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作对比的句子是:

6.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通过对比借“莫愁”以寄托感慨的句子是: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形象的揭示暴政的句子是: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6.《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孟子以战作喻,解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后来成为成语的句子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8.孟子认为想要称王天下,除了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还要发展教育的语句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9.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过秦论》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几句是: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的对外政策,先是: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还有: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6.《过秦论》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7.《过秦论》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8.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0.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11.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2.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13.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4.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

劝学》中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4.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与《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观点是相同的。

5.刘禹锡诗云: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0.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师说》理解性默写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强调从师是为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批判士大夫之族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的句子是: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本末倒置最终导致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代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圣益圣,愚益愚。

7、概括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的句子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盛、谀)

8、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攻)

9、《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看法与《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