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沉降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主体沉降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沉降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还可根据实测沉降量和地基土的工程性质指标,来检验按理论公式计算的地基变形量的准确程度,以及研究地基变形与建筑物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关系。
1.4监测内容
(1)监测项目包括主体沉降监测。
(2)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布置安装监测点、实施监测,共布设18个沉降观测点,具体布点位置根据相关设计图纸布置,每观测点观测约27次;
对监测成果进行分析整理,编制监测周报及总结报告。
(3)进行必要的基准点布设(沉降基准点3个)、监测控制网校核等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
2.当所监测对象沉降累计值超出警戒值或允许值时,及时通知委托人及相关单位,为保证工程安全提供监测数据。
3.按委托人要求编写监测报告。
1.5监测频率
根据相关规范及业主要求,本项目监测频率如下:
施工过程中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封顶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封顶一年后半年观测一次。
如果最后两个观测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日,可以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如果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终止观测,否则应继续每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稳定为止。
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现沉降数据异常则缩短观测周期或增加观测点,直至恢复正常为止,
第二章监测方案
2.1、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项目拟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监测。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6.3.3条规定,结合本项目设计要求,本项目主体结构沉降监测的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不超过0.3mm。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10.3.3条、第10.4.8条规定,结合本项目设计要求,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2-1所示。
表2-1沉降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基准点
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0.5
0.15
0.30
0.40
注:
为测站数。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10.3.4条、《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4.4.2条规定,本项目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2-2所示。
表2-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仪器
型号
水准尺
视线长度(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m)
视线距地面最低高度(m)
同一测站两次所测高差较差(mm)
DNA03
铟瓦
≥3且≤50
≤0.5
≤1.5
≤0.4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4.4.2条规定,本项目水准观测限差如表2-3所示。
表2-3水准观测的限差(mm)
基辅分划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0.7
≤1.0
≤0.7
2.2、监测仪器及仪器精度
仪器:
瑞士徕卡DNA03型电子水准仪,铟瓦水准尺
精度:
±
0.3mm/km
2.3、监测范围及测点布设
根据设计文件要求,本项目主体结构沉降观测点共18个,主体结构沉降点布设在建筑的四个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或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子上。
详见监测平面布置图。
沉降监测点具体埋设方式如下:
①工作基点埋设:
沉降监测的工作基点埋设时必须成组埋设,水准基点设在离开基坑100m以外,有条件的地方基点可采用深埋,也可在选用桩基础建设的建筑物上埋设基点。
②监测点:
在测点位置钻孔布设或预埋测量观测标志。
2.4、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时,根据监测点的分布情况,按如下步骤进行:
(1)布设水准控制路线
水准路线控制网布设的基本原则采用分级,首先根据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分布情况,布设首级控制网(起始、闭合于水准基点),观测首级控制点高程;
其次根据工作基点与沉降观测点,布设二级水准网(起始、闭合于首级控制点),观测各沉降点高程。
首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以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均可,具体采用那种路线,根据观测点分布情况决定。
在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时,为确保前后视距差满足二级精度要求,同时满足变形监测的“三定”要求(路线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在布设的同时量测出每次仪器的安置位置,并用红油漆在地面做出标记,固定观测路线。
(2)水准控制点观测
进行水准控制点的观测,控制点观测时采用闭合水准路线可以只观测一次(相同点将进行两次观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测。
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
各站观测的测站观测顺序:
后、前、前、后
前、后、后、前
2.5、成果整理
所有观测数据,都按规范规定要求的各项限差进行控制。
监测系统对监测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改正、平差计算、生成监测报表和变形过程曲线图、计算各点的高程及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及沉降速率。
第三章监测成果分析及反馈
3.1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成果分析工作包括对观测成果进行粗差检验和平差计算,变形值的计算与分析等。
监测成果检核的方法很多,首先要加强外业的检核工作,如限制两次读数之差、沉降观测线路的闭合差、正测与反测之差等。
外业应尽可能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杜绝粗差,尽可能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提高监测质量与精度;
其次内业作进一步的检核,具体有:
1)校核各项原始记录,检查各次变形值的计算是否有误。
通过不同方法的验算、不同人的重复计算来消除监测资料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2)原始资料的统计分析。
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等。
3)原始观测值的逻辑分析。
根据监测点的内在物理意义来分析原始监测值的可靠性。
一般要进行一致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一致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绘制时间—效应量的过程线图和原因—效应量的相关图;
相关性分析是将本点本测次某一效应量的原始监测值与邻近部位(条件基本一致)各测点的本测次同类效应量或有关效应量的相应原始监测值进行比较,视其是否符合它们之间应有的力学关系。
当天测得的原始数据,应于当天检核整理完毕。
3.2监测成果反馈
按照设计要求的监测频率进行监测,并在每次监测完成后及时的出具相应的监测报告,所有报告均采用表格或关系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并作说明。
(1)监测周报
其详细内容包括:
监测项目和监测项目布点图;
对监测结果进行阶段性整理,绘制各观测项目参量时程曲线;
记录施工进度和天气的变化情况,特别注明最不利工况的时段和不利天气发生的时段;
指出达到或超过警戒值测点位置和数量,并对原因进行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监测项目作出预报分析;
若出现特殊情况,如变形速率过快,累计变形达到预警值等,应按业主要求按照实际需要提供监测报告。
(2)监测警报
a、报警值的确定原则
满足设计计算原则,取限值的80%作为预警值;
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预警和保护的目的;
满足各监测对象的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满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
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b、监测报警
在监测期间,若出现监测指标超标或有危险裂缝等情况时,及时口头上报,并在24h内提交书面报告,同时加密观测频率及人工巡视,监测预警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监测预警流程图
(3)监测总报告
监测总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概况;
监测项目和监测各项目的布点图,各个测点的制作和安装简图;
采用的仪器的数量、型号、规格和标定材料;
监测值的全时程变化曲线包括;
监测结果的分析,包括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超前预报效果分析;
监测结果的评述和经验总结。
第四章监测仪器配备
4.1监测仪器与办公设备配备
表4-1拟投入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数量
型号规格
制造厂商
用途
1
电子水准仪
1台
徕卡
沉降监测
2
1套
表4-2办公设备一览表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备注
计算机
方正商祺6100
2台
笔记本电脑
AcerP41.8
3
数码相机
SONY
4
彩色打印机
爱普生
5
复印机
佳能
6
对讲机
摩托罗拉
2对
7
交通车
1辆
第五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5.1质量保障措施
(一)质量保证措施
1、工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关监测及检测证上岗;
2、监测仪器及设备在进入现场前,必须试运行,确保监测结果正常;
3、现场监测人员在监测过程中,必须按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4、数据采集时,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科学,项目部对计算和数据换算均做校核检查,对有疑问的数据再安排必要的验证;
当采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行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存贮或检索等工作时,对输出的数据做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现场相关记录必须按国家有关规范和规定进行记录,不得任意涂改,确有笔误按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6、现场监测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检测校核;
7、数据处理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不得修改原始数据;
8、监测结果应及时通知现场负责人,如有异常,应会同现场负责人、相关技术人员的出监测结论,并及时通知业主方、监理等;
9、工程监测报告中的主要格式一律采用统一方式进行编制,而报告中文字叙述也应按照相关规范细则中的规定编写,尽可能规范化。
(二)按期完成任务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的人员组成监测组;
2、抓好监测中的统筹、协调和控制工作;
特别要做好关键子项和各工序的衔接。
3、加强与各方联系,及时解决监测中出现的困难,确保目标进度的实现。
4、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配备充足的性能良好的监测仪器及设备。
6、精心安排工作,强化管理,优化监测工序,抓好控制工序。
(三)监控量测安全保证措施
1、工作安排。
监测人员应熟练掌握施工图设计图纸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外业工作中,严格按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监测,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减少重复量。
2、监测时间的安排。
在周边沉降监测中,为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监测工作安排在早上九点到晚六点之间进行;
在监测时,尽量在施工间歇期工作,减小对施工的影响。
3、监测人员安全。
监测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在地表监测工作实施前,应对监测区域采用警示筒围住,监测人员穿好反光背心,监测时派专人对周围的安全负责。
4、仪器设备安全。
在监测时,监测人员要对监测仪器轻拿轻放,切实保护好仪器。
5.2安全保障措施
(一)安全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二)安全目标
(1)“三无”:
无工伤死亡和重伤事故、无交通死亡事故、无火灾、水灾事故。
(2)“一控”:
控制年负伤频率控制在2‰以下。
(3)“三消灭”:
消灭违章指挥、消灭违章操作、消灭惯性事故。
(三)健全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的以检测中心为依托的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成立专职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安全管理活动,承担组织、领导安全生产的责任。
生产班组配兼职安全员,做到安全管理无盲区。
(1)安全责任制
а、建立项目经理,技术主管、测量组长、测量员和安全员在内,同各业务范围工作标准挂钩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b、项目经理对本项目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负总责。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好安全生产工作。
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相应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c、技术主管、各测量组长、测量员对所负区段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负总责。
要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措施,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检查各测量小组的安全生产情况,督促测量人员遵章守纪。
负责分析处理一般性事故的工作,发生重伤以上事故立即上报。
d、各级安全员模范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领导各级安全作业,有权拒绝上一级的违章指挥,监督检查使用好安全帽、荧光衣、红闪灯等安全防护用具,对各作业场点保持经常性检查,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及隐患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要及时上报。
(2)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a、工程技术部门负责按安全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编制施工工艺、技术文件、提出相关的安全技术措施。
b、仪器管理部门负责制订仪器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检查、维修、保养,确保仪器安全运转。
c、办公室负责做好新工人、上岗工人、特殊工种工人的教育培训、考核、发上岗证工作。
做好工伤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参加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提出防范措施。
d、安全部门负责做好施工现场、仓库、宿舍的防火、防毒、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
图6-1监测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图
(3)执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开工初期,公司与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与各班组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并按规定进行检查总结、考核。
(4)进行定期、适时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
a、项目经理部每月组织一次检查,各测量组由测量组长(安全员)每日进行测前、测后检查,测中督促。
b、适时组织季节性劳动保护检查工作,重点是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冬季的防寒防冻等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c、施工中发现的隐患通过发出安全生产隐患整改通知书,整改通知回执,整改完毕验核记录程序,做到发现的隐患逐个得到整改。
(5)安全教育与培训
a、项目经理部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令和规章制度。
b、参加监测的所有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
c、特殊工种人员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必须进行本工种专业安全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持证后,方可独立操作,并按有关规定做好证书的复审,复训管理工作。
(6)事故调查和处理
发生安全生产事态以及事故苗子,必须按“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
加强现场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职工遵守施工安全纪律的自觉性,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
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提高职工整体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项目部在实施和完成本监测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关注和保障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使监测工作的实施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第六章单位相关资质及仪器检定证书
6.1、营业执照
6.2工程勘察资质
附图1监测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