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9664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

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

”于是与弟形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

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

顬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

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

“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已以行义,亦复何就惧平?

”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

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

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

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

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颜生异议。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

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

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

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

“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

”引回:

“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

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

”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

萧引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

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崩殂”即为此意。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

“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

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择君主的时机,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

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

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

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萧引不附权贵,受到连坐。

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对萧引不满,萧引因为他人牵连被免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答案】

(1)D

(2)D

(3)D

(4)①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

②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玉回去,已秘密地到赵国了。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

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高宗”“引”“靖”“质”“密旨”“番禺”“旨”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本题“观”是动词,意思是“看”,宾语是“靖”,故应在“靖”和“审”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

“悟”意思是“领悟”,宾语是“旨”,故应在“旨”后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2)D项,“‘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表述错误,“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3)D项,“萧引受到连坐”和“萧引因为他人牵连被免职”不合文意,根据原文“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

‘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

’引回:

‘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

’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可知,是因为萧引曾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对萧引不满,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导致萧引被免职。

“受他人牵连,连坐”这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4)本题中,第①句中,“正”,形容词使动,使……正;

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

“明”,申明;

“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直;

“亦……乎”,还……呢。

第②句中,“诚”,实在;

“见欺于王”,被动句;

“故”,因此;

“间”,从小路。

故答案为:

⑴D;

⑵D;

⑶D;

⑷①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

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法律制度。

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

侯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

萧引说:

“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

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恩惠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

”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当时始兴人欧阳頠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

欧阳頠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死,欧阳頠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

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

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

“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

”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

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

萧引坦率耿直,不媚权贵,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

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

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

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次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

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

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

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去官职。

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

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

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

“李、蔡的势力,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他,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

”萧引说:

“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道能为李、蔡改变操行。

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

”吴璡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

“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

“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王曰:

“善。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教国中所居而治。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年老,以寿终于家。

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

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

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

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

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

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②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答案】

(1)A

(3)B

(4)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②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1)本题中,“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日/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意思是“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

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

‘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

’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胶西王亦上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之后断开,排除BD;

“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大儒”是董仲舒的身份,之间不断开,排除CD。

故选A。

(2)D项,“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说法错误,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茂者,美也。

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明清两代称为生员。

(3)B项,“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错误,担任胶西相的时候,“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是被人陷害,不是被重用。

故选B。

(4)本题,①中“大对”,对答天子之询问或策问;

“正”,端正;

“明”,阐明。

②中“凡”,共;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数”,多次;

“谏争”,直言规劝。

⑴A;

⑶B;

⑷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②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

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

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

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

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

“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

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

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

”董仲舒回答说:

“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

‘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

’柳下惠说:

‘不行。

’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

‘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

’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

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

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

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

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

”易王说:

“说得好。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

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

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

“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

”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

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

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

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

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

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华阴人也。

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

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

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

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赐金紫。

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

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

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

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

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

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

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

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

“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

”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

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

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契丹主闵而许之。

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

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

赵莹传》)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中,褐指平民衣服。

实录,一般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或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是纪传体的一种。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历史上并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

稽首,《周礼》“九拜”里最隆重的拜礼,是臣子拜见君父的常见礼节。

赵莹提拔后学,着力修史。

担任宰相之后,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

赵莹治理蝗灾,方法巧妙。

担任晋昌军节度使时,天下发生蝗虫灾害,他以捕捉蝗虫换发救灾粮食,获得成效,受到称赞。

赵莹他乡为官,心念故土。

赵莹跟随少帝到了契丹,后担任太子太保,但是在见到中原来的使臣时,伤感不已,向南悲叹流泪。

赵莹客死他乡,归葬故里。

赵莹六十七岁时在幽州去世,儿子和其他家人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中原,并且得到周太祖的赏赐和追封。

①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②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答案】

(1)C

(2)B

(3)A

(4)①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