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955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

(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

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

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说明:

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

38+1212+38420+3030+420

123+235235+123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提问:

你们有什么发现?

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指出:

这个规律可以用加字母或符号来表示.

(5)指出:

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⒉教学加法结合律:

⑴出示问题: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⑵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

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

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

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出示:

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

(30+10)+5030+(10+50)

(27+23)+4727+(23+47)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三、想想做做

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评讲

 

学生口算

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

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

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

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作业设计

P58第三题第一行、第四题

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材第59~60页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课时

⒈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怎样表示?

什么叫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如何表示。

2.口算

186+100325+100186+30

325+20186+75325+87

3.导入新课

⒈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插图和问题。

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2)比一比哪种解法简便,这样的算的简便在哪里?

三个数相加,为什么要先算54+46?

改变顺序,先算54+46可以吗?

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小结:

刚才的同学按顺序计算比较麻烦,应用加法结合律,先算能凑成整百的数,再算一个数加整百的数,使计算简便.

⒉教学试一试

(1)出示69+75+2578+(47+22)

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来算一算.

(2)指名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们算,尤其是第2题

板书:

78+(47+22)

=78+(22+47)……()律

=(78+22)+47……()律

=147

请同学们说说每步用了什么定律,并板书.

(3)小结:

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在整百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律,先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

3.完成书第59页上的想想做做工

4.出示64+75

请同学们想想,以前学习口算时是怎样算的?

板:

64+75

=64+70+5

134+5

=139

提:

这里应用了什么律?

学生练习

175+201238+402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集体评讲

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例题

比一比哪种解法简便

同学们用简便方法来算一算

同学们说说每步用了什么定律

P60第二题、第三题第一行

教后反思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

及相关简便计算

(1)

教材第61~62页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懂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2、今天我拉来研究乘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⒈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图

a)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

如何求问题?

b)小组讨论:

这两组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c)出示3×

5=()×

(),请同学们把等式填写完整。

(2)启发学生根据这个等式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

a)指名说说,相应板书。

b)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

c)讨论:

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

每算式有什么相同及不同点。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说明:

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4)指出:

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5)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练习:

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

12×

17

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讨论:

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将两个算式写一个算式。

(3)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再写出几个算式。

a)指名说说,并做出相应板书。

b)请同学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写出这些等式的。

c)同学们计算,验证这些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

d)引导同学们仔细归纳,你发现了什么?

e)指出: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如果用字母来ABC来表示这个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⒊完成试一试

三、完成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学生思考回答

同学们观察图,并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小组讨论两组解法的异同点

同学们独立完成,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

P62想想做做第一、四题

及相关的简便计算

(2)

教材第63页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应用定律简便计算

第四课时

1、什么叫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如何表示

2、什么叫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如何表示?

3、揭示课题

⒈提问:

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在我们学习中有什么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指名板演。

⒉提问:

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哪些方便呢?

a)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b)指名说说每题用了什么运算律?

为什么要先将这两个数相乘

c)小结:

几个数相乘,可以应用定律,将得数为整十整百的两个数先乘。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a)出示:

25×

2445×

1236×

15

b)比较两组中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两数相乘时,不能很快口算出结果,我们可以将一个因数看成是另外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注意:

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一定要有两个数的积是整十或整百的数才简便

c)练习:

在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35×

18=35×

(×

16×

15=16×

45×

12=45×

(×

18×

25=18×

(×

125×

32=125×

24=×

×

用简便方法计算

1828×

1525×

12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讨论交流

先算一算,再比一比

P63第九题

练习七

教材第64页

练习课

⒈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能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

⒉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五课时

一、基本练习

75+3598-79121÷

1135×

3

180÷

20490÷

709×

84×

5

⒉递等式计算

598÷

(43-17)(157+185)÷

57

96÷

23

3.简便计算

893+549+107235+456+2444×

13×

33×

42×

2512×

45

二、扩展训练

⒈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154米,第二天修了228米,还剩146米没修,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⒉制造一套纪念币2枚,每枚要用铜50克,制造80套这样的纪念币要用铜多少克?

如果每套纪念币卖140元,这些纪念币共可卖多少元?

⑴请学生想想如何列式。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⒊每张课桌60元,每把椅子15元,学校共购了20张课桌和40把椅子。

共用去多少元?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⒋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23米,第二根比第一根长7米,比第三根短7米,第三根绳子长多少米?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思考

再全班交流

P64第二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