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9021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10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

《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汇总Word下载.docx

3、人文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和宗教神学的社会思潮,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后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开拓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

(三)文艺复兴的分期和特点

1、早期文艺复兴:

(14至15世纪中叶)

意大利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通过吸收古典文化海外文学,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艺术的特点在于它的现实主义倾向。

2、扩散期文艺复兴: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扩散至中、西欧的德、英、法、西、尼德兰等国和地区。

人文主义者表现了多方面的创作能力,尤其在造型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也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萌芽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3、鼎盛期(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

这一时期以绘画艺术、戏剧、政治学为主要内容,并呈现空前繁荣,表现出旺盛的创造力,尤其在造型艺术方面成就卓著,新的文学戏剧表现出民族意识,渴望祖国统一和强大的愿望,在政治上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四)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1、文艺复兴摧毁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封建意识形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文艺复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无比的思想文化,为后来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奠定了基础。

3、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4、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

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

◆意大利文学三杰:

1、但丁(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

2、彼特拉克(第一位人文主义者)

意大利诗人。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

彼特拉克知识广博,思想上最早突破中世纪神学观念的束缚和具有人文主义的观点。

他用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写了许多诗歌、散文、书信。

最优秀的是叙事诗《阿非利加》和抒情诗集《歌集》。

《阿非利加》描写古罗马统帅斯齐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使他获得桂冠诗人荣誉。

《歌集》收集他逝世前40多年间所写的300多首14行诗,抒发其对少女劳拉的爱情。

诗歌冲破中世纪禁欲主义和神学思想的樊篱,大胆歌颂爱情和幸福,表现了以人和现世为中心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风格上他承袭了“温柔的新体”诗派传统,但又扬弃其神秘、象征成分,使爱情诗更接近于生活真实,并使14行诗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3、薄伽丘《十日谈》

◆意大利艺术三杰:

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拉伯雷塞万提斯

政治思想家:

马基雅维利康帕内拉莫尔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的风格

一、达芬奇的绘画犹如深邃的海洋

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则是险峻的高山

三、拉斐尔的作品则是明朗宽阔的原野

四、近代自然科学和新哲学的兴起

(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动因和条件

1、14—15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建立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促使人们进行科学理论的探索。

2、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

3、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4、东方各国先进的自然科学为欧洲的科学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二)天文学革命

哥白尼:

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天体运行论》

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

(三)其他自然科学

(四)科学思想家

法兰西斯·

培根:

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践科学的始祖,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笛卡尔:

法国,近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重视数学和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向海洋进发

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背景

(一)地理大发现的概念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而当时欧洲金银资源缺乏,导致他们渴求到东方寻求黄金,当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促使西欧各国统治者和商人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最先开始组织远洋航行。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

1498年达·

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

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殖民掠夺的狂潮。

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预告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从参加国家看: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等。

(二)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背景

1、动因

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对黄金的追求。

其次,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第三,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条件

第一、地圆说与航海技术的改进。

罗盘针、星盘、结构结实、船身更大的海船。

第二、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

第三、商业上的进步。

(1)采用复式簿记。

(2)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

(3)观念上的改变。

(4)股份公司的出现。

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

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

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1、欧洲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

1486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海角(即“好望角”);

1498年葡萄牙人达·

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

2、哥伦布航抵新大陆:

1492年、巴哈马群岛

评价哥伦布?

3、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19—1522年

三、地理大发现的后果和影响

1、加强了各大洲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

的形成和世界整体性的发展。

2、使欧洲各国的经济地位开始发生变化,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4、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5、引起了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西欧逐渐成为近代世界的支配性角色。

商业革命

主要表现:

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2、商品流通的数量与种类的增多

3、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作用:

1、刺激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体制的瓦解

2、在大西洋沿岸出现了包括西欧、西亚和美洲的三角贸易区,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商业革命的后果

商业革命的直接后果:

第一,资产阶级经济力量迅速增强,随之要求相应的政治权力

第二,欧洲文化开始向全球移植

第三,奴隶制度在北美殖民地“复活”

间接后果:

商业革命产生了无限制追逐利润的资产阶级,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并通过殖民地开发创造了大量需要加工的新原料,由此为后来工业革命准备了一系列必要的条件

四.近代早期的殖民活动

(一)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

15-16世纪,从西非海岸到东非海岸、再到印度、东南亚、东亚地区建立沿海商埠和控制海洋商道。

1500年入侵美洲,占领巴西。

葡萄牙殖民活动的特点:

西欧远洋探险的先驱

主要目标:

夺取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方面的传统优势

建立起庞大的贸易帝国

以控制海洋商道为殖民活动的重点,却缺乏足够的人力来维持

(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

1、侵占加勒比地区(西印度群岛)

2、科泰斯对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征服

3、毕萨罗对秘鲁的征服

4、西班牙在美洲的早期殖民统治

殖民活动的特点:

以少量的兵力征服并毁灭了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

建立起大陆殖民帝国

掠夺金银和种植园剥削

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侵略

夺取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方面的传统优势,建立起庞大的贸易帝国,以控制海洋商道为殖民活动的重点,却缺乏足够的人力来维持

(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

1、侵占西印度群岛

3、皮萨罗对南美的征服

▪以少量的兵力征服并毁灭了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

▪建立起大陆殖民帝国

▪掠夺金银和种植园剥削

荷法英的早期扩张与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1、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丧失(16世纪)

原因:

本国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

没有军事实力去保卫海外基地;

2、荷兰的兴起(17世纪早期)

①优越的地理条件;

②尼德兰革命期间,为躲避西班牙军队的劫掠,大量工匠、商人及银行家带来了技术与资金;

③荷兰航运业发达,平底船造价便宜、载运量大;

④荷兰海外扩张的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效率高

3、英法的海上争霸及英国的胜利

1652—1674年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1689—1763年英法四次战争,尤其是七年战争(1756—1763年)。

英国取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法争霸:

英国在战胜荷兰之后,争夺欧洲霸权,是英法矛盾斗争的重要方面。

十七世纪末,法王路易十四向周围国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霸主。

英国不愿坐视法国强大,就竭力利用欧洲大陆上的盟国打击和遏制法国的势力,自己则在海上和殖民地与法国激烈争夺霸权,从而构成了英法斗争的另一个方面。

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英法之间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争霸战争:

11688—1697年法国与奥格斯堡联盟之间的战争,签订了《莱斯威克和约》,英国巩固了在地中海的地位。

②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法国在北美的一些殖民地割让给英国。

这次战争是英法争夺霸权的斗争中,英国取得明显优势的开始。

③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朝继承战: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沉重地打击了法国舰队,从此法国的海军力量一蹶不振。

④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

这是英法争霸中一次决定性的战争。

法国的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受到沉重的打击,海外殖民地丧失殆尽,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从此失去。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为日后建立“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

荷兰和英国先后在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荷、英资本主义发展给它们以强大的物质、军事力量,因此能战胜封建国家西班牙、法国。

2、荷兰以商业立国、无雄厚的工业,缺乏称霸世界的雄厚物质基础。

而英国有雄厚发达的工业,使它有充分的力量进行长期的战争。

英国战胜荷兰,显示了工业资本主义对商业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3、封建国家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开拓殖民地的目的是把殖民地变成财富的来源,采取封建专制统治和直接掠夺金银财富的政策,而荷、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殖民地是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扩大本国的再生产,并把殖民地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实行了相对宽松殖民政策。

它们殖民政策的不同和殖民地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争霸斗争的胜负。

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1西方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走向世界,他们霸占了世界主要贸易航道,夺取了重要战略据点,把许多地区和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加以宰割,从而养肥了本国的资本主义。

2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3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4西方在国内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政策。

东方落后的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

③东方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④东方国家维护传统的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

第三章欧洲的转型

第一节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根本原因:

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思想统治整个西欧的文化思想领域,以新兴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突破教会的统治

1、反天主教正统教义的“异端”学说对天主教发起攻击,为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2、随着15世纪西欧一些民族国家的形成,出现了教会民族化,必然导致宗教改革。

3、教会的腐败、搜刮是引发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二、马丁·

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前经济政治状况

2、马丁·

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

路德于1517年1O月3O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

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

它的意义在于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

沃姆斯敕令

马丁·

路德(1483—1546)

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生于矿业主家庭。

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1512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

1517年10月31日公布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

1520年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教徒的自由》等论文。

其主要信条是:

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

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

轻视教皇颁布的敕令、通告和宗教会议通过的决议,并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

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以自肥的世俗君主(大诸侯)的支持。

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议会,宣布马丁·

路德为异端。

后被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保护起来,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德国农民战争爆发后,公开倒向诸侯。

路德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理论:

“因信称义”学说

1517年,在维登堡大教堂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

与教皇决裂、发表三大论纲

路德教义在德国北部、中部的迅速传播

3、闵采尔和德国农民战争

4、路德教派的确立

德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规模最大、最激进

基督教新教的三大派别:

路德派

加尔文派

安甘立教

加尔文预定主义的宗教观,给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英法荷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国家,加尔文的教义有力地促进了那里的社会进步

二、加尔文与瑞士的宗教改革(最成熟、最系统、影响最大)

1、加尔文的“先定论”——系统的新教理论,在西欧和北美影响最大。

2、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3、加尔文教的传播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保守性)

特点:

它是国王(亨利八世等)在市民、贵族的支持下进行,使教会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了英国国教。

五、宗教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性质:

欧洲范围内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大革命

加尔文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教创始人。

1534年,因法国政府迫害新教徒,逃往瑞士巴塞尔。

1536年在该城出版《基督教原理》,系统阐述新教神学理论,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创立加尔文教。

提出了“预定论”的神学学说。

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又派传教士到欧洲各地传教。

他提出的宗教改革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反对再洗礼教,并亲自参与对该教派的迫害。

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极力反对。

简述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及主张

三十年战争

(一)三十年战争:

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1、原因

2、过程及结果。

签署《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3、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德国分裂加剧,经济受到破坏;

法国在欧洲占主导地位;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二)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

1、整个帝国早已裂成为三百六十个小邦和一千多处骑士领地。

2、经济落后,农奴制复活(“农奴制第二版”)

“农奴制第二版”

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德意志的农奴制就开始瓦解,农奴逐渐摆脱农奴身份而变为自由农民。

然而到了16世纪,由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不知资本主义为何物的德意志地主采取了农奴制生产方式生产粮食,使德意志农民又下降到农奴的地位,农奴制又恢复,这种情况被恩格斯称为是“农奴制第二版”,尤其在北德意志和东北德意志。

农奴主采取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形式,农奴被剥夺了大部分自由。

第三节经济、社会与生活

一、人口的增长

(一)原因

1、粮食产量剧增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

2、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

(二)增长情况

二、早期资本主义和原始工业化

(一)商业银行和股份公司

1、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的出现

2、股份公司的创立和股票交易的出现

荷兰东印度公司

(二)重商主义政策

1、建立国家银行

2、给股份公司颁发“特许状”,支持它们在海外建立起武装商栈和殖民地,发展海外贸易

(三)原始工业化

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三、社会:

变迁与延续

1、大城市发展迅速

2、传统的社会等级界限正在逐渐消失,社会动荡加剧。

3、家庭是基本生产单位,使家庭保持稳定,家庭是以核心家庭为主。

4、妇女地位低下,一般很少参与社会活动。

四、教育与科学

(一)教育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形成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各类学校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二)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发展

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

荷兰和英国

一、概述

1、欧洲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十六世纪,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

2、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的共同特定是:

国王个人专权,依据“君权神授”说,把立法、行政、司法权集于一身,依靠官僚制度和军队,实行集权统治,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和殖民扩张,在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了扶植和保护作用。

3、各国专制统治的方式各具特点,君主权力所能达到的限度也有差别。

二、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

路易十一(1461—1483年)

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年)

2、专制王权的削弱:

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

3、胡格诺战争(1562—1598年)

两大贵族集团放弃分裂,拥立王权。

4、专制制度的重建和发展:

17世纪,亨利四世、路易十四

路易十一(1423—1483)

法国瓦罗亚王朝国王(1461—1483)。

查理

七世之子。

曾举兵叛乱,反对父王。

即位后,

依靠市民和中小贵族,同大封建主作斗争,

加强中央集权。

1464年成立公益同盟,与王权抗衡。

他利用谈判、收买等手段,分化瓦解对方。

1477年支持瑞士、洛林联军打败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

先后兼并鲁西荣安茹等,基本实现了法国的政治统一。

他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内外贸易,吸收资产阶级充任政府官职。

在位期间只召开过一次三级会议,平时主要依靠御前会议提供咨询,法国逐渐从等级君主制向君主专制过渡。

南特敕令

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

实为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

敕令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胡格诺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

允许他们除巴黎以外在国家的许多地方举行礼拜仪式;

胡格诺教徒同天主教徒享有同等的担任官职的权利,胡格诺教徒有权召集自己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

敕令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约二百个设防城堡,时限8年。

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条例。

但南特敕令遭到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

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废除。

意大利战争

1494—1559年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争夺意大利的战争,同时伴有其他西欧国家对意大利的政治干涉和意大利内部各小国之间的纷争。

法国专制政府为替本国封建贵族掠夺土地和财富,并为商人巩固在地中海的贸易地位,发动意大利战争。

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早已把富庶的意大利看作是自己的领地,法国的入侵,必引起两国的干涉。

因此意大利便成了战争的主要战场。

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率军侵入意大利,但在1525年被西班牙打败。

1526年签订和约,法国放弃对意大利的领土要求,但法国不久毁约,双方再战,直到1559年法国与西班牙签订《卡托·

坎布累齐和约》,法国放弃在意大利所占领的大部领土,西班牙则占领了意大利领土的大部,意大利战争结束。

战争使意大利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在法国,专制王权被削弱,大贵族乘机作乱,导致了三十余年的胡格诺战争。

胡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手工业者、雇工接受了加尔文教思想,要求改革天主教会。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也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并且与专制君主对抗,梦想恢复往日的独立地位。

他们与北方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

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开始了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

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长期内战给法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5、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

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朕即国家

将王权神化

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

建立严密完整的集权制体制

建立最强大的军队和警察机构

实行思想专制

实行重商主义

三、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