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档格式.docx
《问答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答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17-18)
大学生应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
2.
3.哲学基本问题及理论意义是什么?
(P2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是:
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重要意义是什么?
(P25)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列宁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经验,在恩格斯对物质概念说明的基础上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P25)”,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P26)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关系怎样?
(P27)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实践特点和基本形式(P30)?
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P33)
社会生活的实践行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简述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P34—要答完整,包括联系普遍性的三层含义都要答)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
(P35)note
1)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中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发展自身。
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及关系是什么?
(P37)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
(P37)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
(P38-39)(7分)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P39)(8分)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是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为依据的。
(2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即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体现社会主义的共性。
(3分)另一方面,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就是中国特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性。
(3分)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关键在于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
(P36)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P39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中断。
)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a)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b)在质变过程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开拓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P4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2.意识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P48
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节、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
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P49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a)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b)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引导规律。
b)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的基础。
c)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自身的否定。
1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5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它对认识起到了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何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在于: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的立场,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两者在性质上又有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a)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提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何区别联系?
(P58)
1)区别:
a)二者的含义
i.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ii.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其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b)二者各自的特点
i.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形象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ii.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2)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P59)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原因是什么?
(P61)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5.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P63-64)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创新的重要意义?
绝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决定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1分)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经受了实践检验,因而是绝对真理,我们必须坚持。
…….(2分)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明它是相对真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
…….(2分)课列举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例子说明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创新。
…….(2分)
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66)
实践之所以能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谏言,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怎样?
(P72)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表现: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即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前提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7.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P8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来源
2)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8.怎样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这一原理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何指导意义?
(P84-85)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联系实际: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e.g.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e.g.“两个凡是”观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实践和理论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
1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重要意义是什么?
(P89-9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意义:
1)这一原理在人类历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订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怎样?
(P92-9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
(P98)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1.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P112)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运用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原理,(P114)阐述其重要意义。
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邓小平在心得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继承与发展。
22.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是什么?
(P125)
1)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b)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P132)
【简答】
简单的说,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即关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叫劳动价值论。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信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P137)【简答】
资本在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