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2820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_精品文档.doc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了解国际分工的类型,充分理解国际分工学说。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深化期的特点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分工,亦称劳动分工,即若干社会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历史上曾出现三次大的国际分工,而每一次分工都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InternationalDivision0fLabor)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限制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除了最早、最简单的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以外,劳动分工分别经历了畜牧业和农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手工业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分工。

而国际分工是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的出现反映了一国国内劳动分工的拓展和延伸,表现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一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这种过渡体现了社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此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

一方面,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另一方面,用暴力和超经济手段,残酷掠夺亚非拉美殖民地的人民。

他们开发矿山,建立烟草、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园,为本国生产和提供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原料,同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建立了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一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正如英国贸易与种植高级官员所说:

“我们的意图就是要把种植园安排在美洲,那里的人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英国不生产的产品”。

当时盛行的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烟草和蔗糖,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便是此种分工最显著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60年代)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它国家。

这次工业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加快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如下: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大机器工业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源源不断地生产大量商品导致本国市场的严重饱和,需要探寻新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急剧扩大还引起了原料需求的极度膨胀,大机器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增辟新的原料供应基地。

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是远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

从而导致机器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由于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和“工业太阳”,其它落后的国家则成为英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国外市场的武器,使得其他国家按照英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大机器工业改革了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把原料生产国家和工业品生产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4)机器大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市场,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当中来。

2.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

由于英国率先发生并完成了工业革命,它的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能力大大加强,在国际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它所生产的钢铁、煤炭、机器、纺织品均在世界上占极大的比重,它的商船队几乎垄断了当时世界的航运,它的工业品畅销全球。

在此时期,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加强了对农产品、矿产品尤其是对进口的谷物和棉花的依赖,将亚、非、拉落后的农业、矿业经济逐步带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体系,其殖民地、附属国成为英国工业品销售市场和专门向其供应原料、农产品的基地,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3.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商品结构逐渐从满足地方贵族阶级和商人阶级需求的奢侈品向大众化商品转变。

这些商品包括小麦、棉花、羊毛、咖啡、木材和铜等。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性显著增强。

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将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扩大地移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去,从而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强了世界各国问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加强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从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2.分工的中心由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进一步扩大。

参与分工的国家之间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工业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和日本,食品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美国家。

例如,比利时专门生产铁和钢,芬兰专门生产木材加工产品,挪威专门生产铝,荷兰和丹麦专门生产农产品等。

3.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两种依赖性:

一是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二)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如下:

1.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当代国际分工是由各种经济制度不同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参加的综合性分工。

二战前,参加国际分工的主要是以私有制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为了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它们也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来,从而结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统国际分工的时代。

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包括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之间的分工、发展中国家的之间的分工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的类型多样化

当代国际分工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出现了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和混合型国际分工。

二战前,垂直型国际分工占主导地位;二战后,水平型国际分工和混合型国际分工占主导地位。

所谓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国际上农、矿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分工,前者是“外围”,后者是“中心”,它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分工形式。

他们之间有联系,生产过程相互连接,生产不同加工程度的产品;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发达国家在工业品生产上的分工,参与分工的国家有类似的生产结构和先进技术水平,他们主要搞专业化技术合作;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从一个国家来看,既有垂直型国际分工,又有水平型国际分工。

3.参加国际分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战前各国主要通过货物贸易即商品进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

二战后,在易货贸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一服务贸易如投资、经济合作、地区协作等,并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

据统计,

4.参加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分工机制更加文明

战后国际分工改变了原有的无政府状态,正向着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集团大量出现,集团内部常把专业化与本国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国际之间的分工有了必要的条约进行约束。

此外,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实现全球策略也使得分工机制更加文明。

据统计,

5.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占主导地位

战后国际分工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相当的工业国之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

战后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进步与发展改变了战前的国际分工格局。

过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殖民地、附属国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分工模式逐步被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分工模式所取代。

6.各国之间工业部门分工逐步加强

二战前,在工业国家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各个国家在钢铁、冶金、化学、机械制造、汽车、造船、造纸、纺织等工业问进行分工。

二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来的生产部门逐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部门。

越来越多的次生产部门跨越国界,形成了国际问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

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在发展,而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减弱。

二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殖民地、附属国主要从事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或矿业的生产。

战后的科技革命、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以及跨国公司的兴起推动了某些工业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促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部门的分工的发展,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股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的基础。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的进步与否直接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不会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三次大的分工和后来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变革了旧的生产领域,改进了生产技术和工艺,改变了生产过程和劳动流程,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英国,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的生产力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一度成为“世界工厂”和“工业太阳”,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随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相继完成科技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甚至超过了英国,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削弱,使得英国不得不和这些国家共享国际分工的中心支配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过程开始,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甘继续做发达国家的附庸而纷纷独立,逐步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此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并加入国际分工,改善了以往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而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高精尖产品的比重不断加大,中间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日益增加,而初级产品的进出口额则呈下降趋势。

据统计,工业制成品的全球贸易额己从1978年的44.6%上升到目前的86%左右,初级产品的全球贸易额从1978年的53.3%下降到现今的14%左右。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