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781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

《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丰盛古镇立面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说明文档格式.docx

9.2重点场口地段的修复设计16

10古建修复技术处理措施16

10.1防腐防虫16

10.2防潮设计17

10.3防火设计17

10.4屋面防水18

10.5建筑节能18

11环境与景观保护规划设计19

11.1街道景观19

11.2道路铺地19

11.3街区绿化19

11.4街具小品19

12管线工程规划和防灾规划19

12.1给水工程规划19

12.2排水工程规划20

12.3电力工程规划20

12.4电信工程规划20

12.5燃气工程规划21

12.6管网综合21

13投资估算21

13.1投资估算的依据21

13.2投资估算21

14分期建设规划24

14.1近期目标24

14.2重点项目24

14.3分期时序安排24

15实施保障建议25

 

1.古镇概况

1.1区位关系

丰盛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之东北部,东与涪陵的增福多乡接壤,东南与南川的太平场镇为邻,北和巴南区双河口镇相连,西北是木洞镇,西南为东温泉镇。

距市区40余公里(车程0.5小时),南坪61公里,鱼洞70公里,东温泉17公里,木洞18公里。

1.2社会发展

丰盛镇幅员面积68.95平方公里,人口21447人(镇域范围内),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

全镇现有居民委员会1个,村民委员会8个;

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含幼儿园),村小3所;

有中心医院1所,并在镇区设有门诊部,村合作医疗点4个;

有敬老院1所;

有综合市场1座;

工业企业方面镇区有重庆富豪水泥有限公司等8个小型企业;

镇区有简单的文化娱乐设施。

1.3自然环境

全镇以丘陵----低山地貌为主要特征。

丘陵分布在西部及槽谷中山地区,低山则在镇政府所在槽谷东西山岭一带。

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东部背斜形成了“一山二槽三岭”的地貌。

镇内最高海拔838.5米,最低195米。

镇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冰雪少,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17――18摄氏度,一年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27摄氏度左右;

一月最冷,平均气温7摄氏度。

全年气温平均值低于沿江河谷地带,夏季约低3――5摄氏度,特别是高于700米的山地气温可低5摄氏度以上。

冬季因东西山岭阻挡了寒流的侵袭,且风小,相对较温和。

据镇响水湖水库气象点观测记录资料,1997―2008年年均降雨量1128.04毫米,其中降水量最多的是1998年,年降雨量达到1491毫米,最少的是1993年,降雨量为814.6毫米,其余三年降雨在1058.9―1269.8毫米之间。

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

境内常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250毫米,日照1100小时,无霜期320天,冬冷夏热。

1.4道路交通

镇域内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对外交通以公路为主,总长约为41公里。

其中木丰路(木洞至丰盛),长20公里,为四级公里,水泥沥青砼路面;

丰增路(丰盛至涪陵增福)的木桥段长3.5公里;

丰增路的子云段,长4公里;

丰太路(丰盛至南川太平)的油房段,长2.5公里;

丰天路(丰盛至巴南天赐)的桥上、油房、田段,长10公里。

另外有乡村公路13条,且通村达户,总计约68.2公里。

其中前锋路3.7公里,木高路7.8公里,木花路10.2公里,红森路2.7公里,刘家路4.0公里,街村路8.0公里,互助路12.1公里,双碑路2.5公里,和尚岚垭――梨坪小学3.7公里,水口庙――蔡开勤2.0公里,王家路4.0公里,桥上路5.5公里,余家路2.0公里。

每日进出丰盛的营运车辆共计14辆:

丰盛—重庆,6辆;

丰盛---木洞,4辆;

涪陵—重庆,3辆;

大顺—木洞、增福—木洞、大顺—南坪、丰盛响水—南坪,各1辆。

平均每日可载客2000人次。

每日进入丰盛的机动车辆共计约500辆。

1.5旅游资源

丰盛镇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景点数量较多,据专家评定,全镇可供开发的一级景点11个,包括有紫云响石、地下潮河、三潮水、干洞、龙潭潮泉、磨坊湾潮泉、响水湖、西汉墓群、长寿之乡、碉楼等。

二级景点22个,包括有响水瀑布、白鹭栖息地、打铁洞、出鱼洞、歇凉洞、铁瓦寨观日出、云风洞、鸳鸯树、桥湾果园、枫树林、中山森林、桂花湾民居、大房子古民居、李武举宅邸、花木盆景基地等。

三级景点28个,共计61个。

景点类型全,包括森林、水景、洞穴、寺庙古寨等,而且位置集中,开发效益明显;

同时镇域内东山和西山还有地热资源可供开发。

1.6镇区建设现状

自1994年起,丰盛镇政府在古镇北面和西面开展建设,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形象有所改观。

现状居住用地主要集中于古镇内,少数分布于响水街两侧,响水街上多为九十年代之后修建的建筑,建筑质量较好。

公共建筑用地分布较为零散,难以满足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商业建筑的种类较少,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于响水街两侧,多以私营为主,货物种类不齐。

文化娱乐建筑的用地较少,种类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市场旁的球场是除学校以外的唯一的文体设施,使用率低。

镇区医疗卫生用地较少,规模较小,内部条件差。

现状分布于镇区的工业主要有联江食品厂、榨菜厂,位于下垭口;

蝉茧站位于小学旁,还有一些小型加工作坊位于古镇内部。

仓储用地主要以镇区东北粮仓为主,现已废弃。

现状绿地主要以周边山体的生态景观绿地为主,有少量点状分布的绿化位于街道两旁。

2.规划性质

丰盛古镇是我国公布的第四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丰盛古镇历史街区内有多处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丰盛古镇沿街立面修缮及重点建筑规划设计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设计。

3.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建设部《关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评选工作通知》的有关精神;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重庆市巴南区丰盛古镇保护规划》;

《重庆市巴南区丰盛古镇历史街区及重点建筑测绘资料》,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4.价值评估

4.1古镇风貌构成

4.1.1自然环境要素

古镇所在的镇域范围内以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要地貌特征。

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东部背斜形成了“一山二槽三岭”的地貌:

“一山”即东温泉山山脉,“二槽”即山脉内的东槽和西槽,“三岭”由东、西两山岭加上槽谷内的“中山”构成。

古镇位于槽谷东西山岭一带,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地面岩溶洼地、石芽、小石林、地下漏斗、消水洞、竖井、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均有分布。

古镇西侧有接龙山和胡豆坡,相对高度58米;

东侧有延绵750米,相对高度73米的油沙坡丘陵群。

紧邻古镇南端有清源楼山丘,相对高度37米,在古镇西南角紧邻涪陵场口有文庙山丘,相对高度9米。

古镇外的北部区域另有7座独立的小山丘,相对高度在3米-10米之间。

古镇就坐落于两条南北向带状的丘陵群和数座独立的小山丘之间。

古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冰雪少,无霜期长,日照少,湿度大,云雾多,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17-18摄氏度,一年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27摄氏度左右;

一月最冷,平均气温7摄氏度。

4.1.2人工环境要素

历史遗构

古镇的发展总是在缓慢衰败、更新的循环演变中进行,丰盛古镇亦是如此。

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古镇的整体风貌,本次规划根据对文字资料记载查阅和实地的社会走访调查,对在历史发展中已经衰败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历史遗构进行了发掘与整理,发现了一批对古镇功能布局、空间演进、空间格局和空间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建构筑物。

1.场口

丰盛古镇自宋朝建制以来均为前去南川、涪陵、木洞、硌碛各地往返的必经之路和驿站,是当时南川、涪陵、木洞等周围地区商品货物的周转地。

由此在古镇四周形成四个场口,分别为:

南端的南川场口、东侧的涪陵场口、西侧的木洞场口、北端的硌碛场口。

为了防御的需要,在四个场口设有栅门和碉楼,除南川场口处的碉楼尚保存完好外,其余均已毁坏。

2.三宫三庙

三庙即三宫,因宫中供有菩萨,故民间称其为庙。

三宫分别为万天宫、万寿宫和禹王宫。

万天宫位于今十字街供销社宿舍楼处,万寿宫位于今镇政府办公楼处、禹王宫现为农机站。

万天宫、万寿宫已被拆毁,其建造年代和建筑原貌已无从考证。

禹王宫建筑群由大殿、戏台和两侧连廊组成,是全镇举行集会、节庆等公共活动的场所。

现仅存大殿和连廊,残檐断壁,已是危房建筑。

3.过街楼

原为木洞场口的标志性建筑物,建在接龙山与胡陡坡距离最近处,连接两山。

下层为过街楼,上层为寺庙,又称接龙寺。

场口处有一牌坊,为明代兵部尚书王应熊题写“菩提普润”手迹。

接龙寺和牌坊在文革时期全部被拆毁,其建造年代和建筑原貌已无从考证。

4.杨家祠堂

杨氏家族是丰盛镇“杨”、“刘”、“杜”三大姓氏家族之一。

在现水厂所在山丘的山坡上修建杨家祠堂,是杨氏家族供奉自家祖先,举行家族聚会的场所。

文革时期全部被拆毁,其建造年代和建筑原貌已无从考证。

文化古迹

1.古井

镇内现保留古井三口,分别是位于今新建农贸市场内的冯家水井,位于南川场口外的水井坎水井和位于古镇东侧水渠边的水井。

三口古井终年不枯,井水清澈,水质良好。

2.碉楼

古镇内现有碉楼5处,分别位于一品殿、上垭口、下垭口、二十二步坎和南川场口处。

碉楼高在9-12米之间,砖石结构,方形平面,逐层向上收缩,屋顶为青瓦硬山式四坡顶。

碉楼是当地富商为防御土匪而建,因此碉楼与深宅大院的民居建筑群有机结合,成为民居建筑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民居街巷

1.街巷

现有福寿街、十字街,组成“回字”型,全长约1000余米,宽2.5—3.0米,街道两侧多为1-2层建筑,街道空间的高宽比1:

1-2:

1之间,尺度宜人。

街道空间封闭,高低曲折变化,街道多用条石铺成或不规则石材镶筑,质量完好。

2.一品殿

位于十字街12号,清代建造,为古镇三大姓氏家族“刘氏”家族躲避土匪而建的宅邸,1949年后由当地居民居住,上世纪60年代,曾改作学校,现为私房用作居住。

建筑组群为两进院落,中轴对称布置,空间灵活多变。

传统民居与碉楼有机组合,民居采取穿斗木结构,碉楼为砖石结构,建筑层数2-3层。

整体风格质朴,厅堂额为镂空深木雕,雕刻有建筑、动植物、祥瑞图案,图案生动活泼,做工精美。

3.茶市

位于福寿街69号,清代建造,为经营茶叶生意的店铺。

1949年后,改为居委会食堂,设有居委会保管室。

现东厢房为私房,其余出租用作居住。

建筑群为三合院落,中轴对称。

采用穿斗木结构,建筑风貌为巴蜀传统民居。

厅堂额刻有浅浮雕,以当时场镇风貌和社会生活为主题,雕刻精美。

建筑窗花图案以社会生活为题材,古朴大方。

4.曾仪堂

位于十字街92、93号,清代建造,为高氏地主宅邸。

现为私房,由多户居民居住。

建筑群为四合院落,中轴对称。

厅堂额刻有浅浮雕,以当时宫庙建筑、交通工具、社会生活、家用器具为主题,雕刻精美。

现存三扇雕花窗,以吉祥图案为题材,古朴大方。

5.十全堂

位于禹王宫东侧,地处古镇的核心,建于民国时期,为古镇三大姓氏家族“刘氏”地主宅邸。

1949年后,改为粮站油作坊加工,后粮站倒闭,用作居住。

上世纪90年代,被大火烧毁,仅存部分建筑和院墙,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与建造风格已无从考证。

残留建筑结构为穿斗木结构,院墙以白色粉饰,高4.2米,厚0.6米,墙上开石刻雕花窗。

大门为两扇平开门,门洞宽2.4米,高3米,木板拼镶,细铁片铆结,厚实庄重。

门洞、窗洞皆有整石浮雕装饰,典雅美观,略带西洋风格,建筑当年华丽富贵之韵仍依稀可见。

6.依仁西医馆

位于福寿街112号,清代建造,原为古镇三大姓氏家族“杨氏”所开西医馆。

1949年后改为私人住宅至今。

建筑群为四合院落,采用穿斗木结构,建筑风格为巴蜀传统民居,建筑层数2层。

7.仁寿茶馆

位于福寿街22号,清代建造,以茶馆为依托,历来是袍哥组织商议事物、交流信息、解决纠纷、集会的场所。

1949年后,一楼为茶馆,二楼改为招待所。

现在一楼仍为茶馆,二楼改为住宅。

建筑群采用四合院落格局,二楼连廊围绕中央院落,在二楼设置私密性良好的雅间,是清代茶馆典型建筑布局方式。

由于受用地范围限制,建筑群呈小面宽大进深格局。

建筑结构为穿斗木结构,建筑风格为巴蜀传统民居,建筑层数2层。

城镇格局

1.城镇结构

古镇在清朝时期,先后筑街建房,建有江西街、半边街、十字街、长宁街、公正街、书院街等长约1000余米,形成“回字型”街道骨架。

古镇的各类建筑沿“回字型”街道布局,向外圈层式发展,最终形成了不规则五边形的城镇平面。

“回字型”街道在东西南北四个场口处与外部交通相连,四个场口有如四个城门,均设有栅子口,以厚实石柱木板作成城门。

同时在四个场口处均有一小型平坝,作为人流集散、货物交换的场所,是进入古镇的过渡、前奏空间,也是古镇重要节点空间。

在古镇核心区,穿过回字街,有一条南北向轴线。

轴线南端以清源楼山丘为起点,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万寿宫(今镇政府办公楼位置)、禹王宫、万天宫(今十字街供销社宿舍楼位置),山丘、三宫是南北轴线的节点。

2.城镇尺度

古镇街区占地面积约0.08平方公里,东西宽215米,南北长335米。

整个镇区北高南低,相对高差13米。

现有福寿街、半边街、十字街等街道宽度为3-5米,局部街道宽度达到8米。

建筑沿回字型街道两侧布置,多为穿斗式木结构,均为一、二层。

街道高宽比在1:

1-1:

2之间,尺度宜人。

沿回字型街道两侧建筑多为保存较为完好的巴蜀民居风格,一层建筑的檐口高度为3.6米;

两层建筑的檐口高度为5.2米。

屋檐出挑为0.9-1.2米,建筑开间多为4.2米。

古镇的制高点位于清源楼山丘顶点,相对高程37米。

古镇核心区部分保存较好,建筑层数为1-2层;

古镇北端和东侧建筑多为新建,建筑层数4-6层。

古镇的天际轮廓线呈现出四周高中心低、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

3.城镇布局

古镇现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对外交通、仓储、公用工程设施等5大类用地,其中居住建筑集中分布在回字街四周即古镇核心区部分;

公共建筑包括商业、邮政、金融、市场、卫生院、中小学、幼儿园、镇政府等与古镇回字街核心区紧密相连,镇政府位于古镇南端外,集贸市场位于东侧,其余公共建筑均位于古镇北端,密集的集中在硌碛场口四周;

长途客货运站位于东侧的木洞场口处。

整体功能布局呈同心圆状分布,中心为居住,四周为公共服务设施。

4.1.3人文环境要素

民间工艺

古镇民间原流传有装裱、描龙绘狮、刮花印染、糍粑彩绘、木刻板印等美术工艺,现均已失传。

延续至今的传统的手工艺有扎制、刺绣、草编、竹编、根雕、酿酒、酿制榨菜酱油、熏制豆腐干、制秤、煮糖、纺麻织布、打草鞋和染布等。

其中扎制手工艺最有特色,发展至今已有300年历史,现仍有传人,但没有市场,目前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酿制榨菜酱油、熏制豆腐干和制秤等传统工艺虽完整的保存下来,但市场规模却在不断的萎缩,有着失传的潜在危机。

酿酒业发展较好,有着扩大发展的潜力。

其余手工艺基本失传。

古镇建筑装饰的雕刻工艺技艺具有特色,一般在建筑的檐额、窗花、厅堂额、门栏额和撑弓上制作镂空深浮雕、浅浮木雕,但基本失传。

目前镇政府拟申报“丰盛扎制”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秧歌”、“连萧”、“玩狮舞龙”、“口传文学”为镇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

民风习俗

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结婚、祝寿、满月(红蛋酒)和每年的2、6、9月19日的观音会为古镇居民主要的庆典节日。

在节日里民间文艺活动及其丰富,有吹打乐、山歌、抽数说唱、连萧说唱、树草叶吹奏等助兴。

民间流传的舞蹈有连萧舞、腰鼓舞、秧歌舞、玩龙舞狮等。

地方戏曲为川戏。

丰盛方言俚语统属西南方言,由于处在涪陵、南川、巴南三地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俚语方言有别于巴南俚语方言,有独立的地域特点。

4.2价值评估

4.2.1历史文化价值

丰盛古镇历史悠久,历史街区的保存是丰盛极其重要的历史见证。

历史街区蕴涵着丰盛的历史文脉,即那些受传统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影响而留传下来的文化信息与生活方式。

历史上丰盛镇的兴衰与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清末至民国初年,丰盛镇是重庆通往贵州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同时,因与涪陵、南川相邻,也是涪陵、南川、硌碛、木洞等周边城镇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是“一脚踏三县”的要冲,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

当时商贾云集,贸易发达,街道繁华,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构成丰盛镇独特的古镇风韵和文化特质。

丰盛古镇是巴南区唯一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重庆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属于稀缺性资源。

古镇是由“一定规模的真实的”历史建筑群所构成,是丰盛镇历史发展的“活的印记”,集中了丰盛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遗存,对于了解丰盛的发展历程有着直接的见证作用。

作为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对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史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同时还反映了川西的建筑发展脉络,反映了地方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对研究地方建筑史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4.2.2社会文化价值

丰盛古镇历史街区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以旱码头文化、袍哥组织、防御文化、传统手工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形态,留下了类型多样的文化遗存。

旱码头文化

丰盛镇是渝黔两地陆路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涪陵、南川、硌碛、木洞等周边场镇陆路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因此丰盛镇是重庆地区解放前老巴县最大的旱码头。

码头这里作场镇解释,因不通水路故称“旱码头”。

自建场初始,古镇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商铺、钱庄、茶楼、酒肆、驿站、医馆、戏楼、庙宇散布全镇,是“旱码头”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对城镇功能要求的体现。

“回字街”的街道形式较为独特,当地人称“转转街”,人在其中行走既无终点也无起点,循环往复,心理上扩大了商业街的规模,符合“旱码头”对城市空间商业氛围的要求。

袍哥组织

清代道光、同治年间,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下属分支“哥老会”传入四川,催生了曾在巴渝地区盛行一时袍哥组织。

袍哥组织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信条,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活动方式和礼仪规范。

在巴渝地区影响较大,民间曾有“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倥子即未参加过袍哥组织的人)”之说。

丰盛镇曾设有三个堂口,分别为:

仁、义、礼三堂。

“义”号堂主为冉姓人氏;

“仁”号堂主为刘姓、杨姓人氏;

“礼”号堂主为丁姓、张姓人氏,三个堂口的堂主皆为当地有田产的富人。

袍哥在丰盛聚会的场所为茶馆,分别为“义”号的义全居;

“仁”号的仁寿茶馆(今尚存);

“礼”号在现在信用社的位置开有茶馆,但无名号。

袍哥组织利用茶馆开展各种活动,在中元节、团圆会、关帝会举行庆祝活动。

此外,每三天召集成员开会议事,提供免费茶水,参加者踊跃,此活动称为"

茶哨"

袍哥组织还开有四个钱庄,其中两个钱庄名号为信孚钱庄和垦兴村,其中垦兴村是陈果夫所题。

其余两个钱庄名号已无从考证。

长寿之乡

古镇历来是有名的长寿之乡,目前全镇70——79岁老人有1028人,80——89岁老人有299人,90——99岁老人有68人,100岁以上老人2人。

长寿现象与古镇优良的气候、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密不可分。

古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镇区四周山林环抱,无工业污染,空气质量优良。

此外,古镇民风淳朴,居民心地善良,邻里和睦,有着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对生命有着美好的追求。

在福寿街曾有一个高4米的寿字,集中的体现了居民对生命的美好愿望。

寿字的由来有一段传说,相传福寿街在建成之初较为冷清,后有一道士每日运来一桶石灰倾倒在禹王宫的山墙外,时隔不久,在山墙上出现了高约4米,繁体正楷的红色大寿字。

自此,福寿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防御文化

古镇自建镇之初就是物资集散之地,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钱庄就有4个之多,交易频繁。

古镇也聚集了“刘”、“杜”、“杨”等富有的大户人家,为防御匪患和保障商贸繁荣,富有的大户人家在各自的深宅大院中修建具有防御和避难功能的碉楼,现有碉楼5处,分别位于一品殿、上垭口、下垭口、二十二步坎和南川场口处。

同时,在南川、涪陵、木洞、硌碛四个场口修建大门,在清源楼山顶修建了望台和民间兵丁驻地,构建严密的防御设施体系。

扎制工艺

扎制工艺发源于丰盛地区以及相临的涪陵、南川等乡镇,其中以丰盛镇的扎制工艺最为复杂、精致和悠久。

丰盛镇早在清末明初已有专门从事扎制工艺的店铺,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目前,该镇祖传第四代的李少江老人仍居住在镇上,在80年代中期曾收徒弟四个,90年代末二徒弟张金国在镇上开设扎制铺,其后另有8人也从事扎制行业,经营至今。

由于时代的变迁,扎制工艺通过工艺过程和工艺用料的改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2002年丰盛镇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古镇后,当地政府为保护和促进扎制工艺传统的发展,每隔2年举办一次玩龙舞狮大会,为扎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丰盛镇扎制工艺因扎制用料、扎制题材和扎制目的的不同分为纸扎、布扎和棕扎。

扎制内容有大轿、龙狮道具、烟火架、冥具、旱船、走马灯等种类繁多,涉及居民节庆、祭祀、丧事等市民生活的许多方面。

并且由于工艺的独特,融会了民间绘画、装裱、编扎、捆绑和木雕等工艺美术,是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镇政府拟申报“丰盛扎制”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

4.2.3建筑艺术价值

丰盛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艺术特色。

在建筑的风格、建筑的材料质感和山地建筑的空间组合,都有独到的建筑艺术特色。

对研究民间建筑艺术,特别是研究川西地域建筑艺术有较好的学术价值。

回字街、中轴线、四场口构筑起丰盛城镇结构特色;

青瓦、粉墙、栗色门窗、穿斗式木结构构筑起丰盛的建筑风貌特色;

石板路、台阶、放大空间、转折流线、人性尺度、复合功能构筑起丰盛的街巷空间特色。

使用功能——街道两侧的建筑多采用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的形式,致使古镇街道具有交通、集市、生产、生活多种功能,是混合使用型街道空间。

街道的断面分为三个部分,中间是行人行走的交通空间,两侧屋檐下是古镇居民进行手工生产、商品交换和日常生活的复合空间。

街道功能的混合性带来行为的多样性,也带来了街道的趣味性与活力。

空间特色——1000米长的“回字型”街道两侧是连续不断的商铺界面,构成封闭的街道空间。

街道流线在转折、起伏中交错,视线焦点在建筑、街道、山体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