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7098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外力作用和地貌Word下载.docx

(3)流水堆积 

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

(4)C

【解析】

(1)图中甲地貌位于出山口,是冲积扇;

乙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是三角洲;

丙是沙丘。

(2)甲图地貌是冲积扇,一般分布在河流出山口;

它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扇顶粗,边缘细。

(3)乙图中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一般分布是河流入海口。

(4)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堆积地貌;

乙地貌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

丙地所在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C正确;

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二、知识点讲解

3、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①风化作用

★【误区警示】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②侵蚀作用

③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④堆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外力因素

堆积原因

堆积地貌

流 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

洪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

三角洲

风 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

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

黄土高原

海水(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 滩

冰 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等

【注意】堆(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

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流水、海水和风力的沉积物颗粒随速度的减慢而由大到小顺次排列,称为有分选性。

而冰川的沉积物无上述的分选性。

⑤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发行变成坚硬的岩石(沉积岩)。

(3)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三、同步训练

1.形成图中各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D.流水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答案】B

据图景观可知,第一幅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二幅图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第三幅图为高海拔地区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第四幅图海边的沙滩应为海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故选B。

2.塑造下图中景观的外力分别是

A. 

流水、风力 

B. 

海浪、冰川 

C. 

风力、海浪 

D. 

冰川、流水

【答案】D

读图,挪威的大峡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冰川融化后,海水进入形成。

桂林象鼻山是石灰岩长期被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

所以D对。

A、B、C错。

考点:

外力作用的类型和表现。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右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河源 

凸岸

凹岸 

入海口

4.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石笋 

冰斗

风蚀蘑菇 

花岗岩风化球

5.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ABCD

【答案】3.B 

4.C 

5.D

3.砾石滩主要是流水堆积形成,河源地区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A错。

砾石滩属于河漫滩,河漫滩主要在河流的中游地区,且河道弯曲程度比较大的河漫滩地区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错,C对。

河流入海口地区主要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泥沙颗粒小,且堆积有一定的规律性,D错。

4.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

石笋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冰斗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石笋和冰斗棱角分明,A、D错。

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风力长期侵蚀下,岩石变圆,B对。

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错。

5.读图可知,图中大多砾石是直径9厘米左右的砾石,结合选项中数据,图中D选项中,9厘米左右砾石所占比重最大,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D图,D对。

其它图砾石的粒径不相符,A、C、B错。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按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断裂

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岩浆喷出、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断裂

7. 

①②③④所示地质现象与成因匹配的是( 

①-挤压隆起 

②-岩层断裂

③-岩浆侵入 

④-水平挤压

【答案】6.A 

7.D

6.由图可知:

断层两侧岩层不连续,故断层最后发生,侵入的岩层阻断了喷出岩,故侵入岩后发生,而褶皱最早发生。

选A。

7.①为喷出岩,A错;

②为沉积岩中的洞穴,为溶蚀作用,B错;

③为形成不同岩层的界面,C错;

④为岩石的弯曲,为地壳运动,水平挤压所致,D对。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 

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内蒙古高原 

准噶尔盆地

9. 

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流水沉积

【答案】8.B 

9.A

8.图示地区有溶洞、地下河,为喀斯特地貌,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所以B正确。

9.图示地区有溶洞、地下河,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所以A正确。

《科技日报》报道: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0.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11.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

【答案】10.C 

11.D

10.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区,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

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C对。

岩浆活动是花岗岩的形成原因,不是“蜂巢”地貌的成因,A错。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等地貌,B错。

流水侵蚀形成沟谷等地貌,D错。

11.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是风力侵蚀,沙丘地貌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成因不同,A错。

火山锥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B不同。

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C不同。

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形成,成因相同,D相同。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向陆地方向推进

向海洋方向推进

位置稳定

反复进退

13.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形成新的贝壳堤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形成河口三角洲

迫使河流改道

14.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12.C 

13.B 

14.D

12.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与海岸线变化无关,ABD错。

选C正确。

1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正确;

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并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A错;

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从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与贝壳堤外的堆积无关,C错;

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错。

选B正确。

1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C错、D正确;

一条贝壳堤的形成是海岸线位置的稳定,多条贝壳堤就与位置稳定无关了,A、B错;

选D正确。

15.台湾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不过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金钱豹已“一命呜乎”(见图)。

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该题考查地质作用知识。

根据题中“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可知,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海浪侵蚀作用。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6. 

该地区的地貌有 

(  )

①新月形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①② 

②③ 

①③ 

②④

17. 

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力作用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①④ 

【答案】16.C 

17.A

16.图中沙丘露出海面在海滩和陆地之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新月形沙丘,①对。

图中主要是沉积地貌为主,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地貌,②错。

图示区域有河流入海口,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平原,③对。

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④错。

C对。

17.新月形沙丘是风力作用形成的,①对。

三角洲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③对,故主要外力是风力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图示区域没有海湾侵蚀地貌,②错。

图示区域地形平坦,地势较低,中纬度地区,没有冰川作用,④错,故选A。

二、综合题。

1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

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这种推移变化量很

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中,

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材料2:

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2)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对本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喜马拉雅山上________(外力)作用明显。

(5)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_____(岩石)。

(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

(2)在地质上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

(3)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 

(4)冰川侵蚀

(5)沉积岩

(1)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移动的原因是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

(2)青藏高原移动说明地壳活跃,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

(3)从图中看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

(4)喜马拉雅山上因海拔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明显。

(5)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有沉积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