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694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

《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摄影史总文档格式.docx

♦1800年,T·

韦奇伍德(ThomasWedgwood)将不透明的树叶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在太阳下曝晒,皮革上未被复盖部分即逐渐变黑,而当取下树叶时,便留下白色的影子。

这就是“阳光图片”(Sunpicture),但是他不能控制让白色的影子不再见光变黑。

阳光摄影法

♦N·

尼埃普斯(NicephoreNiepce)试图把暗箱中的影像直接记录在涂有化学药剂的石块或金属面上,并希望将这影像用新发明的平版印刷术印刷出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一种油溶的白沥青,涂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经长时间曝光,使沥青硬化。

然后,将金属板置于熏衣草油中,把白沥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

这样,影像的明亮部分成为白色,在黑色金属板的衬托下,显现为影调与原物相似的正像。

第一张照片的诞生

♦1826年,尼埃普斯成功地将一块铅锡合金板置于一个暗箱中,从他房子的顶楼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记录了下来。

曝光时间约是8小时。

这幅样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

♦尼埃普斯的这个日光硬化摄影法,后来,经过改进,为印刷制版所采用,但由于光敏度过低,始终没有直接应用于摄影上。

达盖尔式摄影法

达盖尔式摄影法1839年

♦将一块镀银的铜板彻底清洗,并抛光。

♦把镀银的铜板置于一个装有碘溶液的小箱子内,在室温下停留5-30分钟,至镀银的表面变为金黄色为止(可在红灯下观察).这时,镀银的铜板已光敏化。

♦在暗箱内曝光5-12分钟(f11镜头)。

♦将已曝光的镀银铜板置于75℃的水银上方,面朝下,进行“显影”。

♦用海波溶液将留存的银盐洗去(“定影”)。

♦最后用蒸溜水清洗,并晾干。

达盖尔摄影室

首先,因为达盖尔式摄影法只对兰色或白色感光,其他颜色大都表现为黑色。

妇女必须避免穿红色或深绿色的衣服;

男子穿深灰色比穿黑色效果要好些。

卡罗式摄影法

制作负片

♦1、用最高质量的写字纸,在红灯下蘸以稀硝酸银溶液,接着蘸以碘化钾溶液,并擦干。

♦2、在纸的一面,用毛刷涂上一层硝酸银和酸溶液,并将已光敏化的纸置于火前烘干。

然后放入防光盒中,以供拍摄。

♦3、在暗箱中曝光1-3分钟。

♦4、放在第2步所用的硝酸银和酸溶液中进行显影,但必须加水一倍,使溶液的强度减弱一半。

♦5、用海波溶液进行定影,然后水洗及晾干。

制作正片

♦1、用另一张纸浸于盐水中,并擦干。

♦2、在红灯下,用刷子涂上一层氯化银溶液,并晾干。

♦3、将负片复盖于纸面上,用镜框压紧,放在阳光中曝晒,至纸面上形成深棕色的影像为止。

(约20分钟)

♦4、将像纸定影,水洗、并晾干。

《自然的画笔》

♦塔尔博特最重要的工作,是出版了一本卡罗式照片集。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摄影画册,名为《自然的画笔》(ThePencilofNature)。

整个画册共有24幅卡罗式的大幅像片。

自然的画笔“是于1844—1846年分6个部分出版及销售,至今仍有少数留存。

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缺点

优点:

♦1、每张负片,可以无限量地印制成价钱较低的像片。

♦2、印出来的像片不是左右相反。

♦3、负片可以修饰、去掉脸上的皱纹、斑点等。

♦4、比较便宜,并且便于旅游者使用。

♦5、印在纸上的像片,易于观看,便于邮寄,贴相册等

♦6、影调较暖,适宜于表达气氛。

缺点:

♦1、影纹较粗,而且不均匀。

♦2、感光性能较低,需要曝光时间较长。

♦3、制作时间也较长,负片要冲洗、晾干,然后印片,再冲洗,再晾干。

♦4、容易退色。

♦5、器材供应不广泛,受到专利的限制也较多。

早期摄影术的影响

♦在19世纪40年代,达盖尔式摄影法和卡罗式摄影法,仍在互相竞争,但在群众中享有声誉的,只有达盖尔式摄影法。

人们认为,用一幅人像照片赠送亲友,要比小型画像更经济、更真实、更时髦。

♦铁路的发明使运输成本降低了一半,而速度却提高了一倍。

每个人都想去旅游,并希望把遥远的地方拍成真实的照片。

对于这种拍摄,达盖尔式摄影法是不方便的。

因此,卡罗式摄影法就成为较好的选择对象,而为一些水平较高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者所使用了。

♦照片,像素描一样,可以用来制版或做成木刻,印在书刊杂志上。

有些政府部门和医院,已开始使用达盖尔式摄影法作为记录的手段。

照片肖像也已成为肖像画家的极好的参考资料。

♦由于摄影既费钱,又困难,特别是达盖尔式摄影法,需要镀银的金属板,大部分人都不敢把摄影作为业余爱好。

那是一种复杂的、需要一定技术的玩艺儿,只有具备一定化学知识的真正热心人,才能玩得起来的。

“湿”板摄影术

♦对胶合剂的探索:

摄影家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方法,它既具有达盖尔式摄影法清晰的影像和细致的影纹,又像卡罗式摄影法那样,能迅速而经济地在像纸上印制照片。

这就需要一种较好的负片形式,就是说,要用透明的片基来代替纸基。

在没有胶片的情况下,人们选择了玻璃。

1839年,科学家J·

赫谢尔爵士曾在这方面做过试验,他让氯化银溶液慢慢地沉积在玻璃板上。

这样做既慢又不实际,冲洗液很容易将氯化银沉积层冲走。

关键是要找到一种“胶合剂”,一种透明的粘性物质,它既可将感光化学药品附着于玻璃表面上,又使附着的药品经受得起冲洗液的化学作用。

蛋白胶合剂

♦开始时,蛋白似乎是最好的胶合剂。

所以,N·

尼埃普斯的侄子尼埃普斯·

戴圣维多(NiepcedeSaint-Victor)曾于1847年取得“蛋白玻璃”(albumen-on-glass)摄影法的专利权。

♦但能混合于蛋中之中的感光化学药品的分量是极有限的。

因此,蛋白玻璃的感光速度实在太慢了,不能用来拍摄人像之类的照片。

♦用蛋白涂于像纸上,效果较佳,因为像纸不需要太高的感光速度。

蛋白像纸(albumenpaper)的影像质量很好,不像塔尔博特的银盐像纸那样易于退色,而且,还有一层很吸引人的光滑面。

你也可以在蛋白板上印制照片,供幻灯放映用。

火棉胶成为胶合剂

♦火棉胶是用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而成的粘性液体,干后即形成一层硬而透明的保护薄膜。

♦1851年伦敦雕塑家F·

阿切尔(FrederickScottArcher)发明了湿板摄影术。

湿板摄影法(1851--1871)

底片

♦1、将溶化有碘化钾的火棉胶粘液涂在一块洁净而光滑的玻璃板上。

要涂得均匀而平滑,需要有熟练的技术,特别是大块玻璃板。

♦2、在红灯下,将粘的玻璃板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浸泡数分钟。

然后,取出滴净,立即置于一个防光暗盒内,以便装进摄影机,进行拍摄。

♦3、在摄影机中进行曝光。

一般是f11,30秒至2分钟。

♦4、回到暗房,焦酸显液立即倒在玻璃板上,至影像充分显影时,用清水略为漂洗。

♦5、将已显影的玻璃板置于海波溶液中进行定影。

接着水洗和晾干。

最后,涂以清漆。

像片

♦1、在暗房中,将一张涂有蛋白和食盐的像纸,置于一盆硝酸银感光溶液中,涂面朝下。

然后,晾干,并尽早使用。

♦2、将像纸置于负片下,用印片框压紧,放在阳光下曝晒,至形成紫黑色的影像为止。

♦3、将已曝光的像纸用清水漂洗片刻后,一般先用氯化金溶液将影像漂成棕黑色,然后置于海波中定影,接着水洗和晾干。

湿板摄影法的优点和不足

♦1、底片影纹极清晰,可用蛋白像纸无限量地印制永久性的、能清晰地显示出真实景物的像片。

♦2、价钱低廉。

一幅达盖尔式照片的价钱,约相当于12幅蛋白像纸照片。

♦3、阿切尔从来没有对他的方法实行专利,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火棉胶摄影法。

♦4、它的光敏度比卡罗式摄影法和蛋白玻璃摄影法都高。

安布罗式摄影法

火棉胶摄影法的社会影响

立体照片

♦火棉胶摄影法,促进了19世纪家庭立体照片(stereoscopicphotographs)的出现。

用一台双镜头立体摄影机(stereocamera),镜头相距65毫米,即可在火棉胶湿板上拍摄出一对并列的照片,相当于左右两个眼睛所看到的景物。

将这对照片放在立体镜(stereoviewer)里,使左眼看到的只是左边的照片,右眼看到的只是右边的照片。

当调节合适时,两眼所看到的照片,便汇合成一个立体影像。

前景中的物体显得非常突出,而后面的物体则似乎相距很远。

♦那时,每一个人家的客厅里,都摆设有某种形式的立体镜。

有的是廉价的手持式立体镜,有的是能放50对立体照片的立橱式立体镜。

人们购买和收集立体照片,就像现在购买流行音乐唱片一样。

星期天,当亲友来访时,观赏立体照片,看看最新作品,被认为是最好的款待。

♦大约是1855年起,各种商店都在出售内容广泛的廉价的立体照片。

包括世界各地的旅游风光、著名人士肖像、时事片和故事连续片等。

“伦敦立体照片公司”(LondonStereoscopeCo)1858年目录所列举的立体照片,曾达十万种以上。

这个公司曾刊登一则广告,它的标题是“没有立体照片就没有完美的家庭”。

“名片肖像”热

♦用火棉胶摄影法大量洗印像片的结果,产生了一种用摄影肖像制作名片的新的时髦方式。

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A·

迪斯德里(AdolpheDisderi),发明了一个摄影机,能拍摄像名片一样大小的照片。

这个摄影机共有4个镜头,通过这4个镜头,可在一张16.5×

21.5公分的火棉胶玻璃板上,拍出8个不同的姿态。

先在玻璃板的一半拍摄4个姿态,每个镜头拍摄一个。

然后,将玻璃板转动180度,再拍4个。

将这张底片印成像片,裁好,贴在印有姓名的卡片上。

即成为新颖的“名片肖像”。

♦“名片肖像”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

♦1、价钱便宜。

在英国约是5先令12张,包括拍照在内。

♦2、它的大小只有6×

10公分,分量轻,便于收藏。

在像册里每页可贴上好几张,是客厅中的时髦玩艺。

♦3、著名人士的“名片肖像”,很快便在商店里出售,人们可以随便收集,供亲戚朋友观赏。

♦在1855年,伦敦的人像摄影室只有66所,而6年之后,却增加到了200所以上。

有些"

名片肖像"

的印制单位,每日印制著名人士名片达3000张以上。

有些著名人士则愿意让他们拍照,并印成名片出售,从中谋取适当的报酬。

如皇家贵族、政治官员、获奖拳击家、演员、奇形人物等,都出现在他们的名片目录之中。

在英国艾伯特王子死后的一个星期里,他的"

就卖了70000张。

有些不法商人,甚至翻拍著名人士"

名片肖像”,非法出售。

小结

湿板的发明和使用,是摄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首先,它使摄影真正地普遍起来了。

几乎每一个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与摄影相接触。

很多人都已习惯于“欣赏”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那时与现在不同,摄影的流行并不在于拍摄照片的人们本身,而在于被摄者,在于人们对各种照片的购买、收集、观赏和讨论。

当你欣赏那些老式照片的时候,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而应从人们在19世纪中期是怎样生活、怎样活动的角度进行观察。

你可以看到过去一些社会习惯,看到人们对当时生活的态度,如什么是“高尚”,什么是“艺术”,照片应如何安排,才能将“情趣”表达出来,或给人以一种道义上的教育。

摄影的广泛流行,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如“被摄者”被认为是当代的奇特人物,人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去模仿。

因此,建立家庭像册的风气,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并且,可以不断地增加,可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像是家庭的圣经一样。

摄影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效果。

它把世界缩小了,并且变得更加平凡了。

皇帝、皇后、诗人、政治家都表现得和普通人一样,不像特殊的贵族。

有人认为,这会损害严格的阶级区别。

因为,在过去,画像的社会人士与不画像的普通老百姓,是有明显的界线的……。

另一方面,各届摄影展览都得到贵族的资助与支持,并在报纸上加以长篇的评伦。

各个摄影学会和组织,都得到高度的重视,就是那些拍摄了大量知名人士和外地风光的专业摄影者,也得到很好的照顾。

当旅游业广泛开展的时候,摄影也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世界的窗口”。

国外风光成了大家感兴趣的题材。

而蛋白照片又能极精确而细致地表现出各地的风光景色。

实际上,这些照片往往证实了过去旅游者的风景绘画,是多么不准确。

利用摄影来翻拍艺术品的价值,也很快为人们所认识。

英国女王的丈夫艾伯特,就曾把皇家收藏于温泽城堡的拉斐尔绘画翻拍成照片,分送给其他城市的艺术馆。

各艺术馆也将他们的贵重名画翻拍为照片,分发各地巡回展览。

那些有艺术天才而没有技术头脑的人,一般还是不敢与摄影打交道。

银化物会污染你的手指和衣服,那乙醚更有一股强烈的气味……湿火棉胶对业余爱好者,实在是太不实用了。

说句公道话,当时摄影家的精力主要是集中于化学上及技术上,以及如何避免被摄者感到不舒适。

他们实在没有时间考虑照片的风格问题。

干板摄影时代

♦自从火棉胶摄影法发明以来,人们差不多就已经在探索一个更好的涂布材料--涂布后能“干”用的材料。

但在实用上都有缺点,如涂布后,银盐的感光性能大大减低。

♦1871年,英国的一位医生,R·

马多克斯(RichardLeachMaddox)在《英国摄影杂志》上介绍说,糊状的明胶用作涂布材料,是大有希望的。

将含有溴化银的明胶乳剂配制好,趁热涂在玻璃板上,干燥时,化学药品不会发生结晶现象。

冲洗时,乳剂将会适当膨胀,使显影液与定影液易于发生作用。

干板拍摄三个重要的优点

♦1、外出拍摄时,不必再携带暗室帐篷和化学药品。

须要携带的只有摄影机和几个装好的干板暗盒(plate-holder)。

已拍摄的底片,可以回家后再冲洗,甚至可以请别人代冲。

♦2、明胶干板的感光性强,在室外,曝光时间可用1/25秒,因此,三脚架就不再是必需的了。

♦3、工厂制造的干板,要比自己制造的更稳定,质量也更好。

干板摄影的社会影响

♦干板的感光度较强,意味着摄影机必须有一个比镜头盖更好的机械光门(mechanicalshutter),来控制稳定的、“快速”的曝光时间。

人们还要求能连续拍摄几张照片,而不必来回更换干板暗盒。

这就产生了暗盒摄影机。

♦干板的出现,给许多新摄影机的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比如,用手持摄影机进行拍摄,不必像从前那样,要将一切装置都架设起来,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所谓“侦探摄影机”。

柯达公司的出现

♦24岁的银行记帐员兼业余摄影爱好者伊斯门,发明了干板涂布机,并于1880年,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开设了一家“伊斯门干板公司”。

柯达摄影机的特点

♦体积小,便于携带,能拿在手中拍摄。

但底片是相当大的,印出来的像片成本低,适合于贴像册,还能放大。

♦摄影机内装有一卷6米长的感光材料,能拍摄100幅直径为6毫米的圆形照片。

(最初用的感光材料是一卷像纸底片,一年后才改为胶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胶卷)。

♦摄影机有一个固定焦距的f9光孔的高质量镜头,在2。

5以外的景物,都能拍摄清晰。

光门只有一个速度,1/25秒,适合于拍摄明亮阳光下的大部分景物。

而且,如果摄影机拿得牢固,影像是不致于模糊的。

♦胶卷都是事先装在摄影机里。

当你拍完100幅照片,即可将摄影机寄回柯达公司,由柯达公司将胶卷取出、冲好、印好。

然后,再将摄影机装上胶卷,连同照片寄回给你。

♦摄影机售价是25美元,冲印装裱费及重装胶卷费共10美元。

价格还是相当合理的。

干板感光性能的改进

♦历史

♦火棉胶乳剂、蛋白乳剂和早期的明胶乳剂,基本上都只对兰光有敏感性。

当用来拍摄彩色物体时,绿色和红色都表现为很不自然的黑色。

♦发展

♦1873年,柏林的H·

乌盖尔(HermanVogel)教授发现,在配制乳剂时,加入少量的适当颜料,就能使干板对绿色感光。

到1882年,制造厂商已制成能对兰色和绿色都感光的“正色”干板。

♦1906年制成了第一批对所有颜色都能感光的“全色”胶片与干板,对各种彩色物体表现出较好的影纹与影调。

因此,不久也就成为黑白摄影的最通用的感光材料了。

♦结果

♦英国的两位科学家赫特和德里菲尔德创立了第一个乳剂速度数字系统。

所以,自1890年起,各种感光材料都可以标明可靠的“H和D乳剂速度数字”。

有了这个乳剂速度系统后,曝光计算表和测光表也就制造出来了。

后来,又产生了ASA和DIN这两个为今天各种胶片所采用的感光速度系统(ASA感光速度系统是“美国标准协会”于1942年制定,DIN感光速度系统,则是由“德国工业标准”于1934年制定。

前几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将ASA和DIN两个系统,合并成为“国际标准感光速度”,简写为“ISO”。

照相技术在其他方面的改进

♦镜头

♦19世纪90年代,由于光学玻璃在德国的发展,蔡司(Zeiss)公司1889年制造出第一批新设计的消像散镜头。

这些镜头拍摄出来的影像,比以前的镜头更为清晰、更少变形。

在此后的50年中,德国在镜头方面,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但是,镜头也象乳剂一样,缺乏统一的口径。

直到1900年,目前所用的光孔级数才在一次巴黎会议上得到国际公认。

♦光源

♦电池灯:

很笨重、亮度不够。

♦煤气灯:

得到足够的亮度时,温度又太高

♦1877年,世界上第一家电灯摄影室开设于伦敦。

灯光的强度是6000烛光,曝光时间是3--10秒。

♦19世纪80年代,以镁光粉为主的闪光粉成为另外一种光源。

♦钨丝灯是1880年才有的,应用也不广泛。

♦照相机的改进

♦1883年,原始的双镜头反光相机在英国问世。

♦1905年,布特勒发明的彩色相机问世。

♦1907年,单镜头反光相机(使用干板)在美国问世。

♦1947年,兰德博士发明的“波拉罗·

兰德摄影法”

♦新器材的影响

(1)每一个人,现在都可以拍摄照片了。

(2)摄影工业(photographicindustry)已经兴起,他们生产了各种可靠的器材和设备,有的还可用于冲洗和印片。

♦(3)摄影范围的扩大,产生了一些使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感兴趣的新照片。

人们开始认识到,摄影的用途是很广泛的。

♦(4)它使电影成为可能。

同时,对印刷界能印出各种各样的网点照片,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胶版的出现及改进

♦1885年,Kodak公司将卤化银感光乳剂涂在可卷曲的纸基上,发明了纸基胶卷。

♦1888年8月,第一架使用胶卷的相机由Kodak发表。

♦1914最早小型胶片相机由Leitz发表,所用胶片为35mm电影用胶片。

♦玻璃干板(glassplate)没有立即被胶版所代替,许多专业摄影者,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在继续使用。

直到只用胶片的彩色照片的出现才中止了玻璃干板。

♦胶片本身曾经历了一些小小的变化:

1930年,醋酸纤维代替了旧的硝化纤维片基,因为后者极易燃烧、易断裂,而且,几年后会变色。

到了20世纪70年代,醋酸纤维又为比较坚韧而不易膨胀的塑料所代替。

♦胶片速度在不断提高。

在本世纪初,最快的黑白胶片所需的曝光时间,约相当于70年代的160倍。

彩色摄影

♦1860年,英国著名科学家马克斯韦尔指出,对一个物体,可以用红、绿、兰三种颜色叠加的方法还原正常色彩。

♦1868年,法国科学家迪奥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彩色摄影方法。

但是当时没有能对红色感光的材料。

♦1873年,乌盖尔发现了全色的感光颜料。

♦1906年,有了全色胶片后,出现了可以拍摄三张静物的“分色底片”和能同时拍摄三张分色底片的“一拍”照相机。

♦1907年,最先在市场上出售的彩色照片,是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创造的“天彩色片”。

♦1912年,德国的化学家们已经阐明,将无色的彩色显影剂与无色的成色剂结合起来,即可形成颜料。

♦1936年,柯达公司生产了第一个三层乳剂的彩色胶片。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克发和柯达才先后生产出彩色负片,可以在三层乳剂彩色像纸上进行放大。

曝光测定

♦赫特和德里菲尔德于1890年制订的表示干板和胶片感光速度的数字可是说是较早的对曝光测定的记载。

♦1900-1920年代的摄影者,在曝光上只有靠猜测,或查阅精心制作的曝光参考表,上面详载着题材、季节、气候情况、经纬度等等。

♦最早的测光表应该是“像纸测光表”。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最早的“光电测光表”,像半导体收音机那么大,售价是20英镑,相当于2个月的平均工资!

♦从1938年起,内置测光表出现。

这种电流式测光表愈小,就变得愈不敏感和愈不准确。

♦到了70年代,自动曝光系统才出现。

它把摄影机光门或光孔和内装测光表联系起来,自动调节曝光值。

利用小型电子线路,把正确的曝光值显示在取景器上。

彩色摄影技术改进的影响

♦彩色摄影差不多是发明了摄影之后100年才有。

它以复杂、困难和费钱而闻名,至今仍是这样。

老一辈的摄影家还认为,要搞彩色摄影必须先搞黑白摄影,而不能先搞彩色后搞黑白。

♦彩色摄影的出现,意味着摄影者必须考虑“色彩构图”,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专业彩色摄影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彩色照片难于印刷好,而且价钱高。

所以,顾客都宁愿继续使用那比较可靠的黑白照片。

比如,在1935-1939这几年中,大约只有1/7的工业或商业摄影照片是用彩色拍摄的。

♦在本世纪初,摄影在各个方面都发现了新的用途。

♦人们还认识到,现代摄影本身,不但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且是训练人们眼睛的一种手段,使其对自然界的和人为的各种形态、形式和颜色等,能及时作出反应。

高艺术摄影

概况

♦摄影术起源于欧洲,与西方的油画艺术极为相似,同属于视觉艺术。

在西方的摄影发展史上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脉络。

♦所谓流派,是指以一批志同道合的摄影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特点风格的派别群体。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脉络比较清晰,在这之后就很难用流派对摄影现象加以归纳。

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和艺术风格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创作领域,摄影大师们不同的追求。

早期绘画式摄影艺术的变迁

一.成因:

♦早期的摄影家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使用机械工具进行造型的方式具有光明的前景,但是他们当时深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