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区划大致可分为洛河川区、宜北丘陵区、宜南丘陵区、白杨和赵保盆地、宜西南山区五大区域。
宜北属秦岭余脉,宜南属熊耳山系,境内有花果山、灵山、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峰。
花果山主峰海拔1831.8米,为全县最顶峰。
实习区属宜南低山丘陵区,总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最高点位于兰家门北侧山头,海拔555.2m,最低点为李沟XX端,相对高差为321.5m,一般海拔高380~450m;
剥蚀夷平面约为海拔400m.
据XX县黄委会水文站〔XX县城西〕观测资料,该处洛河最高洪水位标高202.75米,最低水位标高198.75m,最大流量785m3/s,最小流量10.7m3/s。
南侧为伊河,有支系源于高山矿区,支系上游有建立水库及洞子沟水库。
据龙门水文站资料,伊河最高洪水位标高154.35m,最低水位标高148.82m,最大流量6850m3/s,最小流量0.60m3/s。
三、前人工作
1954年中南煤田地质局勘探了宜洛煤矿,1956年建矿。
此后,六十年代以来XX省地质局、地质研究所进展了地质填图及各方面的专题研究工作。
1987年XX地质学院地勘系在本区建立了实习站,被该院师生誉为西北地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
由于在XX县锦屏山一带一个范围不大的地区内,集中了华北地台广阔区域内的元古代——中新生代的地层,又荟萃了比拟齐全、丰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和有一定典型代表意义的地质现象。
不少地质工作者在宜洛煤田做过地质工作:
"
XX省宜洛煤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
尚玉忠庞继群陶目强〔XX省地质研究所〕指出,XX省东秦岭北部山麓,存在区域性的逆冲断层带,宜洛煤田正处于该山麓你冲断层带内,且整个煤田位于外来逆冲岩席上,这里基岩出露较好,一些推覆现象颇为典型,是研究东秦岭山脉北部前峰带构造理想的地方;
宜洛煤田二叠系下统XX组沉积环境分析"
X彬堂〔XX省义煤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通过对宜洛煤田主要含煤岩系二叠系下统XX组的沉积特征分析指出了该区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成煤机理对煤炭生产和寻找后续煤炭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含煤岩系是成煤古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
通过对宜洛煤田二叠系下统XX组含煤岩系分析弄清成煤时的古地理环境找出煤层分布规律对指导煤炭生产和寻找后续煤炭资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XXXX石千峰植物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X海清X印环林德超〔"
中国区域地质"
1987年04期〕XX省晚二叠系时期石千峰组〔相当于孙家沟组〕很少具有时代意义化石的报导。
近年来,笔者在编写"
XX省区域地质志"
过程中首次在XX县南天门煤矿附近的石千峰组采到了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叶肢介,经地矿部XX地质研究所王自强鉴定确认为是晚二叠纪晚期的重要植物;
宜洛预测区推覆体下找煤分析"
田慧娟李思华等分析总结了豫西宜洛煤田推覆体下找煤的原那么、方法及地质依据。
四、本次工作概况
本次实习的前三天在教师的带着下进展三条地质路线的踏勘了解沿路的地层和构造的分布概况重点观测一些特殊地质点〔如地层分界点、具有特殊构造的点〕,地质剖面的测量用了三天,第一天主要为教师教授测量方法,后两天由我们自己测量,测量地层为:
XX组C2b—上石盒子组P2sh、上石盒子组P2sh—二马营组T2e〔见附图〕:
实测地层剖面工作后就进入地质填图。
填图实习以组为填图单位地质填图主要在观测线和观测点上进展,我们组一般会在前一天的晚上商量好下一天的观测路线主要运用了穿越地层。
在观测线上按每100---200米的距离布置观测点,对观测点重点深入进展地质观察和研究,由点成线。
通过点和线,了解全区地质情况。
野外工作根本完成后,全面整理各野外实测资料,检查整理野外记录,发现问题后一般要进展实地检查或复查。
这次地质填图实习,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实测地层剖面图两X、两X综合柱状地层图、一X地质图。
详细情况如下表:
地质观测路线
剖面测量长度
填图面积
地质点数
采集标本和样品数量
素描图数量
照片数量
3条
2200m
76
80
32
95
2表1—1
表2-1区内地层一览表
地层单元
度〔m〕
两极值平均厚度
主要岩性
煤层划分
第四系
0~35.00
含钙质结核粘土、亚粘土、砾石
三叠系
中统
二马营组
>
302.73
泥岩、砂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及细粒长石砂岩
下统
和尚沟组
360.98
泥岩、粉砂岩、中细粒长石砂岩
X家沟组
113.40
中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砂质泥岩局部含砾
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
145.50~182.29
163.90
泥岩、钙质泥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中粗粒石英砂岩,底部含砾及泥质条带
上石盒子组
111.29~196.15
142.38
泥岩、紫斑泥岩、砂质泥岩夹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薄煤层
八煤段
七煤段
下石盒子组
236.59~257.09
246.85
泥岩、紫斑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薄煤层
六煤段
五煤段
四煤段
三煤段
XX组
62.38~97.07
77.48
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炭质泥岩夹煤层
二煤段
石炭系
10~32
19.38
泥岩、灰岩、中细长石石英砂岩,含薄煤层
一煤段
0~19.18
6.69
铁铝质泥岩、铝土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
寒武系
芙蓉统
崮山组
30
灰色、深灰色微、细晶白云岩,鲕状白云岩
第三统
X夏组
70~150
厚层鲕状灰岩,中厚层灰岩夹条带状泥质白云岩
馒头组
〉30
紫色页岩为特征,夹有灰岩、白云岩及砂岩
第二统
朱砂洞组
32.52-248
灰岩、白云岩
新元古界
XX群
洛峪口组
52.7
白云岩、页岩、粉砂质页岩、白云质灰岩
三教堂组
77
灰白、淡红色石英砂岩
X庄组
115
紫红、灰绿等色页岩、海绿石砂岩、含铁砂岩
中元古界
雄耳群
北大尖组
323.9
砂砾岩、砂岩、砂质砾岩,局部夹少量安山岩
马家河组
〉1000
安山岩、辉石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夹流纹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砂、页岩、和少量灰岩
鸡蛋坪组
173-2478
石英斑岩,底部有一层厚3-10m的紫红、绿色铁质硅质岩及凝灰岩
许山组
2557
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夹少量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
大古石组
40
砂砾岩、砂岩、砂质页岩,局部夹少量安山岩
一、中元古界
1.雄耳群
〔1〕大古石组
大古石组岩性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砂质页岩,局部夹少量安山岩。
其下以砾岩、砂砾岩为标志与太古宇太华岩群成不整合接触。
〔2〕许山组
许山组岩性为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夹少量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
下以安山岩大量出现为标志与大古石组整合接触,上以安山岩完毕。
〔3〕鸡蛋坪组
鸡蛋坪组岩性为石英斑岩,底部有一层厚3-10m的紫红、绿色铁质硅质岩及凝灰岩,与下伏许山组整合接触。
〔4〕马家河组
马家河组岩性为安山岩、辉石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夹流纹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砂、页岩、和少量灰岩。
下以安山岩大量出现为标志,上以安山岩完毕为标志。
与下伏鸡蛋坪组整合接触。
〔5〕北大尖组
北大尖组主要分布于潘家—里扒东北部,岩性为石英砂岩、石英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海绿石砂岩、白云岩及铁矿层等。
下以石英砂岩出现为标志;
上以石英砂岩完毕为标志,本组地层与下伏马家沟不整合接触。
2.XX群
〔1〕X庄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以北、武岭以西,呈条带状分布。
岩性为紫红、灰绿等色页岩、海绿石砂岩、含铁砂岩,夹少量石英砾岩、钙质砂岩、炭质页岩、及菱铁矿层,底部有不稳定的赤铁矿层。
下以石英岩为标志。
本组地层与下伏北大尖组整合接触。
〔2〕三教堂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东北、五家岭以西,呈条带状分布。
本组岩性单调,主要为灰白、淡红色石英砂岩,其下、上部均以石英砂岩为标志,本地层与下伏X庄组整合接触。
〔3〕洛峪口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东北、武家岭以西,呈条带状分布。
岩性为白云岩、页岩、粉砂质页岩、白云质灰岩、叠层石白云岩等。
下以页岩出现为标志与三教堂组整合接触。
二、早古生界
1.寒武系
〔1〕朱砂洞组
实习区本组主要位于武家岭西以,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
岩性为一套灰岩、白云质灰岩。
下部为浅红色含燧石薄层泥灰岩,中部为泥质灰岩,上部为深红灰色〔含云斑〕灰岩,顶部为灰色、浅红色中厚层灰岩。
下部以泥灰岩出现为该组底界;
上以灰色灰岩完毕,褐黄色、暗紫色薄层泥灰岩出现为该组顶界。
〔2〕馒头组
馒头组分布于武家岭附近,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
岩石组合以紫红色页岩为特征,夹有灰岩、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砂岩。
下以朱砂洞组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完毕,黄色薄层泥灰岩出现为底界,上以黄绿色页岩夹灰岩完毕,灰色薄板状灰岩出现为顶界。
与朱砂洞组、X夏组均为整合关系。
〔3〕X夏组
X夏组位于潘家—栗扒北,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在武家岭西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
岩性为一套灰色厚层状鲕状灰岩〔图2-2〕、中厚层状灰岩、核形石灰岩,夹土黄色条带状泥质白云岩或泥质灰岩。
岩石中溶洞、淋滤沟等岩溶发育,呈定向性排列,出露地表呈明显的喀斯特地貌〔图2-3〕,遗迹化石T〕发育。
下部以馒头组页岩夹灰岩完毕,厚层状鲕状灰岩出现为该组之底;
上部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完毕,灰黄色薄层灰岩出现为该组顶界。
图2-1X夏组鲕状灰岩
图2-3X夏组灰岩露头
〔4〕崮山组
实习区崮山组位于长岭—潘家附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在武家岭以东、马村新生煤矿以西呈近南北向展布。
以中厚层状灰质白云岩、灰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为主。
下部以X夏组厚层状鲕状灰岩完毕,黄色薄层状灰岩出现为底界;
上部以薄层状灰岩完毕,中厚层状白云岩出现为顶界。
由于白云岩性脆,所以野外露头通常破碎严重〔图2-4〕
图2—2露头破碎严重的白云岩;
图2—3白云岩中发育的刀砍纹
三、晚古生界
1.石炭系
〔1〕XX组〔C2b〕
下至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灰岩之顶,上至XX组一1煤底板泥岩之底,平均厚6.69m,由灰黑、深灰色铝质泥岩及铝质岩组成,具鲕状、豆状构造,偶夹薄煤一层〔古占煤一0〕。
底部夹透镜状黄铁矿。
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二叠系
〔1〕XX组〔C2t〕
下至一1煤底板泥岩之底,上至XX组二1煤底板砂岩之底,平均厚19.38m,由灰黑、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粒砂岩及石灰岩、硅质泥岩组成,含薄煤5~8层〔一1~一8〕,与下伏XX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2〕XX组〔P1sh〕
本组下自XX组顶界,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厚62.38~97.07m,平均77.48m。
与下伏XX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特征分为:
二1煤层段、大占砂岩段、香炭砂岩段、小紫泥岩段。
二1煤层段:
下自XX组顶界,上至大占砂岩〔Sd〕之底,平均厚8.28m。
由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
含黄铁矿散晶及结核,产植物化石,其上为二1煤层。
大占砂岩段:
下自大占砂岩〔Sd〕之底,上至香炭砂岩〔Sx〕之底,平均厚23.98m。
下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粒砂岩〔Sd〕。
含黄铁矿结核,可见泥质包体及煤屑,层面富集白云母碎片,具波状及平行层理。
该层砂岩厚6.97~8.25m,平均7.61m。
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粒砂岩
香炭砂岩段:
下自香炭砂岩〔Sx〕之底,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平均厚35.34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Sx〕,含泥质包体,硅质胶结,具交织层理。
该砂岩厚8.18~18.59m,平均13.39m。
上部为浅灰、灰色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具紫斑及铝质。
小紫泥岩段:
为紫灰、浅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俗称小紫泥岩〕,具紫斑及暗斑。
含菱铁质结核及铝土质,局部夹砂岩及薄层细粒砂岩,偶含二5煤层;
中部为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厚23m左右。
〔3〕下石盒子组〔P1x〕
下自砂锅窑砂岩〔Ss〕之底,上至田家沟砂岩〔St〕之底,厚236.59~257.09m,平均246.85m。
根据成煤分布特征划分为三、四、五、六计4个煤段。
自砂锅窑砂岩〔Ss〕之底至四煤底板砂岩〔S4〕之底,平均厚75.11m。
下部为砂锅窑砂岩,为浅灰、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Ss〕,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大量暗色岩屑,硅质胶结,具交织层理。
上部由灰、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及细、中粒砂岩组成,泥岩含紫斑,具滑面。
砂岩含少量黄铁矿散晶及白云母碎片,具交织层理,硅质胶结,夹泥质条带。
自四煤底板砂岩〔S4〕之底至五煤底板砂岩〔S5〕之底,平均厚53.49m。
下部为浅灰、灰绿色粉砂岩、细粒砂岩〔S4〕,含暗色岩屑,具平行层理,上部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中粒砂岩组成,夹薄煤四层,即四1、四2.四3下、四3上煤。
自五煤底板砂岩〔S5〕之底至六煤底板砂岩〔S6〕之底,平均厚44.54m。
下部为浅灰、灰绿色厚层状粉砂岩〔S5〕,含白云母碎片及黄铁矿散晶。
上部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组成,夹薄煤一层,即五3煤。
自六煤段底板砂岩〔S6〕之底至田家沟砂岩〔St〕之底,平均厚73.71m。
下部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S6〕,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具波状及交织层理。
上部主要为灰、灰绿色粉砂岩、细粒砂岩,含白云母碎片,具平行、缓波状层理,泥硅质胶结,夹泥岩及砂质泥岩。
〔4〕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下自田家沟砂岩〔St〕之底,上至XX砂岩〔Sp〕之底,根据其含煤特征,分为七、八、九三个煤段,区内仅沉积有七、八煤段,厚145.50~182.29m,平均163.90m。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自田家沟砂岩〔St〕之底至八煤底板砂岩〔S8〕之底,平均厚96.97m。
下部田家沟砂岩〔St〕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细、粗粒砂岩,含灰绿色、灰黄色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硅质胶结,具交织层理〔图2-4〕。
中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砾砂岩及薄煤三层〔七1~七3煤〕,其中七2煤偶尔可采。
上部灰、灰绿色粉砂岩、细粒砂岩及中粒砂岩,含白云母碎片,泥硅质胶结,具波状、交织层理,局部夹泥岩。
图2-4田家沟砂岩〔1-具灰绿色、灰黄色泥砾;
2-除泥砾外,还有石英细砾〕
自八煤底板砂岩〔S8〕之底至XX砂岩〔Sp〕之底,平均厚66.93m。
下部为灰白、绿灰色厚层状粉砂岩、细粒砂岩〔S8〕,硅质胶结,具交织层理。
上部主要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砂质泥岩,含少量紫斑;
局部夹粉砂岩及细粒砂岩。
XX段〔P2sh1〕
本段厚72.82~83.54m,平均78.18m。
其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砾石。
粒度自下而上渐细,呈正粒序,具大型板状交织层理,硅质胶结,质地坚硬、节理发育。
局部夹灰绿色粉砂岩。
本段砂岩层位稳定,全区发育,是确定煤系地层的良好标志。
图2—5XX砂岩
〔5〕孙家沟〔石千峰〕组〔P2s〕
下自XX砂岩〔Sp〕之底,上至三叠系下统X家沟组金斗山砂岩〔Sj〕之底,厚246.55~275.38m,平均260.97m。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土门段〔P2s1〕和圈门段〔P2s2〕。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一段〔土门段〕〔P2s1〕
岩性为浅灰色,黄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互层。
图2—5孙家沟组二段〔圈门段〕〔P2s2〕
紫红色泥岩夹数层黄绿色薄层细砂岩及瓣鳃泥灰岩、石膏钙核层,层位稳定,为划分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标志层
四、中生界
1.三叠纪
〔1〕X家沟组
岩性以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金斗山砂岩〕,夹粉砂岩和泥岩,底部含数层细砾岩〔图7-24〕,砾石以内生的紫红色砂砾为主,亦见有少量泥砾,岩性单调,色调以紫红为主要特征〔图7-25〕。
砂岩中平行层理及交织层理〔楔状、槽状〕发育〔图7-26〕,层面可见波痕〔图7-27〕、泥裂、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等。
岩石易加工,可做条石,是良好的建筑材料,该组在地貌上多形成单面山。
图2—6X家沟组底部细砾岩图2—7X家沟组厚层砂岩〔金斗山砂岩〕
和尚沟组:
以暗红色、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紫红色薄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图7-28〕,泥岩中含有钙质结核,成分、构造与姜状结核略有差异。
下部岩层形成轻微的褶皱,中部砂岩中发现准同生沉积构造及少量遗迹化石。
二马营组:
本组岩性为黄绿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暗红色泥岩互层,底部以灰黄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为界与和尚沟组整合接触.
图2—8和尚沟组紫红色泥岩夹灰紫色薄层细砂岩
图2—9二马营组黄色细粒长石砂岩
五、新生界
1.第四系〔Q〕
厚0~54.30m,平均24.02m。
上部为浅黄、黄褐色耕植土夹砾石,下部为黏土及砂质黏土,含钙质结核。
与下伏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实习区位于华北板块南部的近边缘地带,隶属华熊构造区的西北部。
构造运动集中发育于燕山期,构造格架以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层为主,并发育了受北西向断层制约、轴向近北西的背、向斜。
矿区划分以葛家崖断层为界,分为北部的宜洛矿区〔宜洛区〕和南部的高山矿区〔高山区〕。
宜洛矿区由于李沟向斜和沙坡背斜的发育,使近东西向的地层褶皱成反“S〞型,总体南倾,倾角20~45°
。
高山矿区地层总走向近东西,南倾,倾角22~35°
实习区构造特征实习区构造形态根本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李沟向斜〕,地层总体走向81~179°
,倾向171~89°
,倾角
25~45°
区内发育褶曲和断裂构造,总体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现将区内主要构造表达如下。
一、李沟向斜
属于实习区主体构造,轴向133°
,轴面微向南西倾斜,整个向斜轴向北西方向翘起,向南东方向倾没,倾伏角6-14°
北西端及南西翼受断裂构造破坏,北东翼地层完整。
翼部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核部为三叠系地层。
南西翼地层走向163~179°
,倾向73~89°
,倾角25~48°
;
北东翼地层走向81~110°
,倾向171~200°
,倾角25~45°
李沟向斜剖面图见2-5。
图3—1李沟向斜构造剖面图
二、葛家崖正断层〔F2〕
位于实习区南部边界,属宜洛煤田宜洛矿区与高山矿区的分界断层,在区内延展长度约16km,走向近EW,倾向NNW,倾角40-60°
,落差1750~3000m。
主要证据:
郭庄东北山脊断层面南侧见灰白色鲕粒白云岩,形成断层面,产状355°
∠46°
断层面北侧为二叠系碎屑岩系,风化严重。
山脊东侧谷地发现上升泉,位于断层带边缘,流量0.5L/s。
断层面向东连续出露,一直延伸至木兰沟。
三、陈宅—吕沟逆断层〔F40〕
位于实习区西南部边界,走向130~137°
,倾向220~227°
,倾角45~50°
上盘为熊耳群的火山岩,下盘为寒武系。
四、兰家门逆断层〔F3〕
位于实习区中部,走向115~135°
,倾向205~225°
,倾角约50°
①两盘地层沿走向错位。
②逆冲断层面以下裸露有80m厚的构造破碎带。
带中的基质主要是XX组的铝质岩,少为XX组的铝质泥岩、XX组的泥岩和煤层,泥岩揉皱及片理化、劈理化强烈。
局部的鸡窝状煤已被前人开采。
破碎带中的岩块为XX组及XX组中的灰岩、砂岩、燧石层、铁质铝质矿层。
还有不少寒武系灰岩、白云岩块。
最大的岩块长达20~30m,且多呈棱角状。
③破碎带中铝质岩基质的厚度大大超过本区XX组正常地层中的铝质岩层厚度。
说明有非原地的外来物。
④逆冲断层下盘为上寒武统白云岩及中寒武统X夏组灰岩。
近断层处有明显的构造牵引现象,指示上盘向北逆冲。
⑤上盘的白云岩中发现有底辟穿剌现象。
脉体为黏土岩和煤层,以致一些民采老窑沿“煤脉〞开采,而下盘见不到底辟穿剌构造。
⑥兰家门断层的南侧有一小分支断层,为向南西缓倾斜的逆掩断层。
上寒武统灰岩呈低角度覆于XX组之上,灰岩底部破碎,且具底辟穿剌构造。
下盘布有开采二1煤层的老窑。
五、水河沟正断层〔F4〕
位于水河沟—王家门之间,在水河沟水库坝基北侧见断层面,断层面倾面向NE34°
,倾角66°
,落差大于1500m。
上盘为灰黄色、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属三叠系中统油坊庄组;
下盘为北大尖组变质石英砂岩。
六、次要断层
区内可见规模较小的次要见表3-1。
表3-1次要断层一览表
编号
位置
长度
〔km〕
产状〔°
〕
断层性质
落差
〔m〕
控制依据
控制程度
倾向
倾角
F1
小雨伦~焦家洼
>3.60
270-280
60-80
断层
12-110
二维地震L1、L2测线控制,地表地层错断迹象明显。
初步查明
F2
许家门~王家洼
1.03
288
85
12
地表迹象明显
大致查明
F3
庙上~杏树坪
3.33
280
78-82
60-130
二维地震L2测线控制,地表迹象明显,ZK401孔穿过。
F4
白家门~小石门
1.69
287
72-85
55
二维地震L2测线控制,地表迹象明显。
F5
灯盏窝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