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5771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2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

高÷

2=面积(一定)

  2、底×

高=面积×

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

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

所以课后在做习题“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

长﹢宽=周长÷

2(一定),因为是长加宽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

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

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只有两个变量才会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

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

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

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出示:

a∶b==()÷

()(b≠0)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1.什么是比例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5.练一练:

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

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

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3)完成第5题:

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

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4)完成第6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

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四、补充

  

(一)填空1.()÷

10=0.6=()%=():

()=9/()

  2.把15/8:

3/4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3/4千克:

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

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

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或加()

  6.如果A×

3/4=B×

2/5,那么A:

B=():

(),当A=0.8时,B=()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是()。

  

(二)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3/5,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

A2:

3B2:

5C3:

5D3:

2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A4:

6B6:

4C2:

3D3:

2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

2。

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体积比是();

A1:

2B1:

4C1:

6D1:

8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

3:

5,这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

3。

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

1放大后,画下来。

想一想:

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课后反思:

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

但是有个别题目,学生普遍还是存在错误的,很多学生为了赶速度,做题很不认真。

例如:

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很多学生后半个空都填错了,其实这题并不难,只是学生懒于思考,这也是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

选择题中已知时间比,要求速度比可以和已知工作时间,要求工作效率这类题目结合起来讲解。

解决问题第2小题有一部分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时,直接拿50乘3/5和2/5。

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的比3:

2是一条长比一条宽,而50米是包括了两条长和两条宽。

必须先求出来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

这和长方体中已知棱长总和以及长、宽、高之间的比道理是相同的。

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话其实就告诉我们完成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各占了总数的1/2。

这样学生就容易列方程解决了。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4

  结合学校开展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本节课主要是根据有效教学的流程来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生合作展示、师生概括、巩固练习等。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本,并找出答案。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轮流发言,认真倾听,遇到不会的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是理想的。

平时训练学生如何发言,如何讲述题目较多,在学生展示方面,学生上来会先读题目,然后进行分析,再讲解答过程,虽然对反比例的概念仍不太熟悉,不过整体来看,表达还算流利、清晰。

整节课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能突出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巩固练习,可以看出学习效果是良好的。

但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课堂气氛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体现之一。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的讨论与发言。

沉闷的课堂让学生思维受限,不能充分地进行讨论与思考,对学习要掌握的内容会产生恐惧,影响学习效果。

活跃的课堂气氛较容易形成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

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很不活跃,跟平时的课堂相差甚远。

上学期也曾上过公开课,课堂气氛一样不活跃。

经过反思和询问学生原因有二,首先教师不善于表扬学生,没有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对或不对,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找不到成功感,对举手发言积极性不高。

其次,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概念性强,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有老师听课,学生怕说错或说漏,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就不敢举手了。

以后在平常课上就需要多表扬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体会到教师的肯定,并培养学生敢于发言,争相上台发言的意识。

在课堂上不怕浪费时间,一个问题让学生讲,讲到没有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为止,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胆量。

  二、问题设计不到位

  在学校开展的有效教学探究中,最主要是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特别是导学案的准备。

导学案既能体现教师的设计,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与学习目标。

在导学案中,最难的就是自学思考题,自学思考题是根据书本的内容进行设计的,在设计时需要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而且表达需要清晰易懂,让学生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找到答案。

本节课的内容概念性,较抽象,而课本上的内容较少,图表较多,没有什么概念性的内容。

学生从书本中能够获得的信息就是反比例的例子、图像、简要的'

介绍,在设计问题时基本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设计的,其中第一个问题(书本上第一个图与第二个图的图像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反比例图像是一条曲线,但是在课堂上只有个别学生找到答案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答案在哪里。

其实答案就是认真看那两个图的同时把上面的几行字看一下。

但是学生连问题理解都有困难。

后来想想,首先是问题设计的不是很好,说的只是第一个图与第二个图,有明显的导向性,让学生只去图中找答案,忽视了看文字。

其次就是学生的自学课本知识还不到位,没有仔细阅读课本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只是根据老师出的思考题来看问题,完全没有真正先把书本看一遍然后再看问题,或者带着问题去看书本。

学生的预习方面的培养仍有待加强。

  三、重难点讲述不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从练习的效果来看,只有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重难点,还有部分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是了解了,但是不会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去解答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讲例题时,没有讲清楚步骤与解答方法。

如例1,王伯从家到长城的速度与时间如下表,请先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表格的正确答案是速度快时间就少,路程是一定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填写表格,但有个别学生是不会填写的,把表格填写成正比例关系,速度慢时间也减小。

这个例子也是学生上台展示的一部分,学生从分析题目至如何填写表格,最后说明问题都讲到了。

学生上台展示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已经做对的学生,会做的学生听的是很清楚,但不会做的学生完全听不懂。

特别是中下层生,讲一遍是完全不够的,他们还是理解不了。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应该及时再补充说明一下,表格是如何填写的,每个数据是如何算出来的,为什么路程是一定的。

再次的强化对中下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没有学会,以后再补就难了。

学生在做练习时,如果例子没有听明白,那就不会做了,起码方法是没有掌握到。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再重复,让学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

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答.

  四、练习设计不够合理

  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

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完成情况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只做到练习题的第二题,总共还有三个题目没有完成。

虽然练习的设计上,基本遵循课本上练习的要求来出的,层次较分明,但是仍存在不合理性。

练习设计的题目要说明的太多,对于学生来说文字表达都是比较慢的,特别是新学习的概念,如果每道题都要求学生把概念从头到尾写一遍难度是很大的。

而练习上前面两个就是这样的题目,一下子就难住了学生。

而后面的直接判断题放的较后,应该提前一些,放到第二个题目,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对反比例应用的掌握情况。

因为在以后的练习中,大多数是直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而较少需要一字一句去写出原因的。

  五、时间把握不好

  整节课教学是很紧凑的,但明显的看出练习时间不够,最后学生上台展示时只展示了一个题目就下课了。

本节课内容较难,教师可自学的内容放到课前,事先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就把要思考的问题先看一看,一来学生看书的时间会多一些,二来课堂上可以多留点时间做练习。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留的时间有点多,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因为讨论完后,大部分学生其实是忙着把答案写上去,而不是在讨论了,这时需要灵活处理。

举手发言的只是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小组长做适当记录就可以了,不必要每个学生都写。

在导学搞设计上,应该不要留那么多空位。

只有各个环节的时间都把握好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体现。

  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这是教学能力提高的最直接的方法。

反比例这节课虽然内容较抽象,但作为一次公开课来上,也是一种尝试。

希望以后的课堂上,能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在以上各方面不断改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5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

课间的时候就对着这几个小题进行了比较,发现5、6题的数量关系的本质上与前面的1、3题雷同,而且第7小题比较简单,而第4小题倒是一个不错的习题。

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对于课本上练一练5,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

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

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6

  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

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从前几次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在用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完全掌握还是没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断,所以我在复习正、反比例的应用的时候应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经验加以深化和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使学生再一次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选择离学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7

  《反比例》教学反思本课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是在教学《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的,通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

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判断。

第二:

在引入反比例时,引用语文知识的“反义词”引导,让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第三:

注意首尾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圈的两个表,和是几的表和积是几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傅这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2、再提问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有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8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习的。

为了吸取上次课的教学经验,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以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

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

再出示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

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有了一些疑问,相信学生们会急着想要解决呢!

我就顺势提出让学生们自己看书来寻找这些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

接着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进行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课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果较好,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积极参加新知的探索与学习;

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

三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四是很多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后,有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学反思9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成反比例的量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

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