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5631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名师精编资料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诗经》的怨刺诗歌,包括二雅中的和国风中的.

3.《诗经》赋比兴的含义.

4.《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5《诗经》一些篇章的赏析.

1.《诗经》的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或称诗三百。

创作的时间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依照音乐的特点,被区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型,它的编订或最后成书是经过孔子之手。

篇数共有305篇。

十五《国风》计160篇,《豳风·

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

内容主要是叙述农夫一年四季里的辛苦劳作。

《卫风·

氓》题材开后世文人弃妇之歌先河。

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诗经》五篇史诗是: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

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

《小雅·

采薇》其题材开后世战争徭役诗的先河。

其中的名句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根据清代方玉润的说法:

《溱洧》开启了冶游艳诗的先河。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是〈诗经〉。

2.《诗经》的三种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赋就是平铺直叙。

是《诗经》里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

打比方。

是《诗经》里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手法。

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全篇用比。

二是连续用比。

兴就是起兴和开头。

只能用在一首诗或一章的开头位置。

3.《诗经》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但是〈大雅〉、〈小雅〉、〈国风〉讽喻怨刺歌是有区别的,原因在于:

《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

《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没有大雅作者身份地位高,他们虽然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

因此,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

《国风》里的怨刺之作。

国风中有部分作品与“二雅”相同即表现对宗周倾覆,朝政日非,世衰人乱充满哀怨悲愤的情感。

4.《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诗经》显示出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特别发达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以抒情诗为主的创作传统。

其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5.对《诗经》中重要作品的赏析:

《诗经·

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主角正面出场。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

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所以分析出女主角是出场了的。

秦风·

蒹葭》,在抒情艺术上,三章作连章重沓,反复吟唱同一内容,而在情绪上逐步加重,层层渲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情思满怀、不惧险阻却难以与意中人相会的苦恋者的生动形象。

三章分别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唏”、“兼葭采采,白露未已”起兴,既描绘了芦荻萧飒、露结霜凝的清秋景物,也暗示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从而把暮秋时节的河畔景色与诗人伫立清秋的怀人之情融会为一,表现了深邃感人的意境,渲染、烘托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唐风·

绸缪》表现了新婚闹洞房情景,气氛热烈而真诚,有对新人的祝福,也有对新娘的嘱咐。

绸缪,这是形容紧密缠绕之意的一个联绵词语。

诗中每一章里的“束薪”、“束刍”、“束楚”,都是用来象征结婚的。

魏风·

陟岵》,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

每章直接写思亲这一内容的只有开头两句,接下来则笔锋一转,避开正面叙写,却在父、母、兄如何思念自己上作文章,通过亲人之口侧面写出征人“夙夜无已”的劳苦艰辛、不得歇息的服役生活。

亲人的祝愿,则表现出对征人命运的担忧,怕他滞留远方或客死他乡,由此可见,征人服役期限之长,难以平安生还。

从对面设想,另辟蹊径,以奇取胜,是这首诗提供给后世的宝贵的艺术经验。

第四章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脉络。

2.《左传》的文学成就。

重点掌握:

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

殷商以来,既有甲骨的契刻文,又有竹木简的记载。

到了西周,金属范铸的铭文比殷商更发展。

历史方面,既有记言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尚书》的训诰体;

又有记事的,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春秋》的策书体。

春秋以后,由于那时文史哲尚未明确分立,它们虽是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著作。

先秦的历史散文有记言体,有记事体,也有编年体,国别体。

《国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史。

以记言为主,并分国记事,故称《国语》。

先秦散文名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

周语·

召公谏弭谤》。

2.列举三个以上《战国策》的成语: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左传》记载的著名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之战、齐晋鞍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达几百起。

《左传》虽然也是历史散文,但与《尚书》、《春秋》比较,文学性大为增强。

它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善于通过文学剪裁使庞杂的历史资料故事化。

第二,事件描写完整生动,尤其擅长于战争描写;

第三,善于具体地描写人物,并且个性鲜明,生动。

第四,《左传》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集中体现这些特点的是《晋楚城濮之战》,首先,它不简单、孤立地描写战争本身:

作者为了揭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晋胜楚败的原因,而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描写。

从而在布局安排上,抓住晋、楚两国矛盾发展这条主线,详写战争背景的介绍、胜败原因的分析;

略写战争场面。

其次,侧重描写战争双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样为了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楚军主帅子玉意气用事,傲慢轻敌,“请与君之士戏”、“今日必无晋矣”等话语,表现他的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精神状态。

这与晋文公、先轸等人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能以精炼而清晰的笔法描写战争场面。

第五章诸子散文

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2.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知识。

包括篇目、体例等。

3.《论语》中篇章的解读。

4.《庄子》散文的特点。

(能结合作品谈)

1.先秦诸子的发展阶段:

(1)春秋战国之际,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

篇幅简短,韵散结合,富有诗意。

《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开创了语录体散文写作之先河。

〈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文体比较驳杂。

(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其中内篇的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

列举三个以上出自《庄子》的成语:

朝三暮四、运斤成风、望洋兴叹。

《孟子》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好辩而善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成语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就出自《韩非子》。

2.〈论语〉中“侍坐篇”中几个弟子的表现:

孔子的思想也都是在这些简短的语录体中体现出来的,如“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主要记述孔子弟子子路等人申述各自的志趣与愿望,以及孔子的态度,反映了当时儒家的政治理想,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的,比较关心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足。

几个弟子以为各自的个性不同,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也不同。

子路主动表现,说话不拘礼节。

冉有、公西华等待发言 说话有分寸。

曾点不即不离 从容应对。

3.(《逍遥游》)最能代表庄子散文的特点:

第一,使用丰富的寓言故事,形象并诗意般地阐述道理是《庄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

第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精辟的思辨能力。

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

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

4.著名的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第六章屈原与《楚辞》

1.“楚辞”的基础知识。

2.《离骚》艺术特色。

3.《离骚》中表现的屈原思想。

4.《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5.九歌·

湘夫人》的表现手法。

6.《九章·

哀郢》的表现特点。

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

一是诗歌的样式;

一是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名称。

有根据认为《离骚》是作于屈原再放江南之时。

名句: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出自屈原的《湘夫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云: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2.《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一段,诗人一片为国的赤诚之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

但是他没有放弃理想,他大胆地指责了楚王的反复无常,不可依靠: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指楚王)之数化!

”。

3.《离骚》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色:

① 浓烈的激情与奇幻的想象。

在诗人的笔端,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至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崦磁,咸池、天津,不周(皆神话中地名),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②运用比兴手法,以道路象征国家政治前途。

如诗人称尧舜之治为“遵道而得路”。

以驾驭车马象征治理国家。

如诗人称为国家效力为“乘骐骥以驰骋”、“忽奔走以先后”。

③语言上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表达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发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4.《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例,作者所使用的象征物又包含有以下四个分支系统:

①植物系统。

②动物系统。

所谓善鸟“配忠贞”,恶禽“比谗佞”。

③人物系统。

④事物系统。

《离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也有以下几种:

以道路象征国家政治前途;

以规矩绳墨象征法度;

5.《九歌》本是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民间歌曲,仅供祭祀之用。

屈原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

篇数为11,屈原《九歌》中属于“祭天神”的篇目分别为:

《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

《九歌》最末一篇是送神曲,题为《礼魂》。

《九歌·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蘩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是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

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6.屈原《九章·

哀郢》之所谓“哀郢”,是哀悼楚国郢都的意思。

《九章》篇数是9。

《九章·

哀郢》的表现艺术特征:

写自己对故都的思念。

表现特点:

(1)诗歌语言质直激切。

这种语言风格与《离骚》辞真是有很大不同。

如这样的诗句: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士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2)抒情结合着叙事。

在叙述流亡这一经历过程当中,写出自己对故都的思念,以及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7.名句: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出自屈原《招魂》篇末“乱曰”。

8.悲秋名句:

“悲哉!

秋之为气也,”出自宋玉的《九辩》。

第二编·

第二章秦代散文与李斯

秦朝文学除了李斯的一些石刻文以及〈谏逐客书〉。

第三章汉代散文

1.汉代散文的大体分期及特点。

2.〈报任安书〉。

3.〈论衡〉的作者。

1.汉代的散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文章风格来说,汉代散文主体特征是“内容切中时事,语言朴厚无华”。

但当中也有变化。

大体说,西汉初期的贾谊,其文章情感浓重,文气纵横;

的代表作《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到了西汉中后期;

刘向的写作一变为引经据典,书卷气浓重;

东汉以后,王充的《论衡》:

尚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

继之,王符、仲长统的文章:

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在此变迁当中,汉代散文的语言形式也在东汉以后,从原来的比较地散化,逐渐向着整齐、骈偶的方向发展。

2.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3.《论衡》全书以"

疾虚妄"

为宗旨,它的作者是东汉的王充。

第四章两汉辞赋

1.汉赋中的作家和作品。

2.赋的两条演变线索。

3.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4.汉大赋的内容。

5.怎样评价汉大赋。

1.《长门赋》是司马相如代人抒情之作,所代之人是汉武帝的失宠皇后陈阿娇。

汉赋四大家:

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扬雄的五篇大赋是:

《蜀都》、《河东》、《长杨》、《甘泉》、《校猎》。

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张衡的《归田赋》。

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刺世疾邪赋》是东汉赵壹的代表作

2.“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沿着两条线索演变:

一是骚体赋作品的时时出现,延续始终;

二是汉大赋从兴起到衰落,最后由抒情小赋作为结束。

3.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汉初的赋家追随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这是汉赋发展演变的一个总的情况。

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是贾谊,他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开创汉代散体大赋体式,标志这种文体正式形成的是汉初枚乘的《七发》。

 

散体赋:

也叫大赋,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汉大赋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圃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们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

大赋虽然主要脱胎于楚辞,但它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表现在以下四点:

表达的重点不在作者的真情实感。

形式上追求极度的空间排比。

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汉代所有大赋作家、作品,无不具有逞才和游艺的性质,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汉大赋的这一鲜明特色,使这一文体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有汉以来实用文风的束缚,曲折而执著地实现了文学表现(形式)自身的长足发展。

但这也是汉大赋的缺陷。

所以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汉大赋。

汉代散体大赋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23.“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第五章汉代的史传体散文

1.《史记》、《汉书》的基础知识。

2.《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性。

3.《史记》中对项羽形象的塑造。

4.《汉书》与《史记》的不同之处。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原名《太史公百三十篇》。

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

2.《史记》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人物传记上,《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

人物传记的文学表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

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加以塑造。

善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深入刻画人物性格。

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比如对项羽的形象塑造。

对项羽性格的多侧面刻画,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领天下英雄兴兵灭秦;

又有儿女情长,如与虞姬悲歌死别;

既义重如山,如与部下同甘共苦,财物分享;

又吝啬小气,如刻好的官印却迟迟不发给得到分封的功臣;

有时果敢决断,如杀宋义而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上不忍杀掉刘邦。

总之,经过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在一篇传记里就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写垓下之围:

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

乌江自刎;

英雄的结局:

仗义有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它的最具文学性的篇章是《苏武传》。

虽然同为史书,《汉书》与《史记》基于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汉书》与《史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在思想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自由,富于个性,而是秉承家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

在写作上,《汉书》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4.史类的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赵晔的《吴越春秋》与袁康的《越绝书》。

第六章汉代的诗歌

1.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2.《古诗十九首》“言浅义深”的特点。

3.《孔雀东南飞》塑造人物的方法。

4.乐府的基础知识及汉乐府的特点。

1.五言诗发展形成过程: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它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

1、《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但这只是四言诗中偶尔出现的五言片段,自然不能看作是五言诗的起源。

2、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偶见五言的形式。

3、西汉时期少数歌谣和乐府诗歌出现了明显的五言成分。

4、东汉时期,乐府民歌里开始出现较为成熟的五言诗。

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长歌行》等。

5、根据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文人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

6、东汉后期即班固(作有《咏史诗》,被认为是第一守比较成熟的文人五言诗)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

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郦炎《见志诗》二首、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赵壹《刺世疾邪赋》篇末附诗二首等。

其中,张衡和秦嘉的作品,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有三大主题:

第一,感叹人生的主题。

第二,表现人生态度的主题。

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第三,离别相思的主题。

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称《古诗十九首》为:

“古诗”。

《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

2.《古诗·

十九首》的特点是“言浅义深”。

它的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它的意思也很明白:

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

可是细加品味,它的含义,它的情感,非常具有厚度。

以“行行重行行”为例,如果把“游子不顾返”·

--句的“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也可以看作是游子之辞。

而游子想念妻子与思妇想念游子,其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可以产生不同的体会。

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不论是游子、思妇甚或处于其它离别的情境,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自身的经历,去感受、联想甚至补充这诗的情感内涵。

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上却含蕴不尽,它的每一句,都可以作更为丰富的体会。

这些涵容很大的抒情特点,为读者留下了白由联想的广阔天地。

3.《古诗·

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写人间的男女离别之情。

全篇只是写景,而愁绪一片,流溢其中。

尤其结束二句,真是委婉缠绵,情景难分。

此外本诗采用叠字的修辞的手法,使感情的表现特别缠绵深厚。

语言自然清丽,尤其是迭字的大量巧妙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有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之妙。

4.汉乐府中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并题为《古诗为焦仲卿所作》。

《孔雀东南飞》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以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

刘兰芝夫妇自不必说,焦母、刘兄虽话语不多,但无不切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凸现作品主题。

5.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集》是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

6.汉代乐府民歌叙事成分相对增多,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具体表现为:

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

让插入的情节具有偶然性因素。

让插入的情节具有理想化色彩。

许多作品还着意于人物的描写。

其次,抒情真挚浓郁,表现出民间作品的本色。

再次,篇章句式灵活多样,语言浅白质朴。

7.“开魏晋小说先河”的《新序》的《说苑》两本散文集的作者是刘向。

第三编·

第二章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3.曹操《短歌行》的抒情风格。

4.曹植的创作。

1.刘勰《文心雕龙》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此语是评建安文学的特点。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文学的代表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和“建安七子”(这种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