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5574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②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

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③第三

部门中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

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

中。

8、公共物品:

就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

务)即1.个人很难拥有非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

(或服务)的权力;

2.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

务)的可能性。

9、外部效应:

也就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因此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

动或影响。

10、社会问题:

是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另一部分人同时感到

不满的状态或现象。

11、目标群体:

就是指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

会成员。

12、公共政策客体:

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

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13、公共政策工具: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

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

制。

有三类:

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

性工具。

14、政策问题:

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

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基本

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

况。

(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

(3)价值、

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5)

政府的必要行动。

15、政策议程:

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

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

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

策议程。

16、系统议程:

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

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它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

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一中政策议程。

17、正式议程:

又称为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

的深切关注,它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

并把这些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18、无决策:

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对有些社

会问题,决策者可能觉得没有制定政策予以解决的必要。

“无决策制定”是主张改变社会现行利益和特权分配的需

求尚未提出以前,就加以抑制,或在这种需求尚未到达政

策制定领域以前,就加以阻止的一种方法。

19、公共决策体制:

是决定全力与责任在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

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

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20、公共政策合法化:

广义:

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

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

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

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

主要

偏重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这一

概念,它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

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21、公共政策法律化:

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

主体有两类:

一是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

是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应具备以下条

件:

一,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

法律,使之纳入法制轨道,以更好地保障其作

用的实现。

二是具有尝试其稳定性的政策可以

上升为法律。

三是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

升为法律。

22、公共政策过程:

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

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

狭义上的公政

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

案的过程。

23、政策执行:

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

效益的唯一途径,是政策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

24、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就是把高层政府的决策作为研究的出

发点,集中研究某种权威性的决定,

如政策、计划、方案等,如何精油组

织与责任分工而获得时间,并进而实

现目标。

25、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

作为出发点,以政策链条中较低和最

低层次为研究的基础。

认为政策执行

过程不过是由高层政府及官员的法

令和规则所指控的,而是由政策行为

者之间的讨价还价所塑造的。

26、非正式评价:

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做严格规定,

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

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27、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

简单地讲,

公共政策评价就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

研究。

28、公共政策终止:

是决策者通过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

的、过时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

不仅是取消原有的政策,而且还意味着制定新的

政策。

29、事实分析:

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

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

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

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

30、价值分析: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客观规律,对不同主体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结果,反映了政府的偏爱,或者

说集中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

31、规范分析:

32、利益分析:

33、多角度分析:

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

识,以获得对政策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途径。

此方法

常用于那些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34、特尔菲法:

是采用函询调查,对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

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

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在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

合、反馈。

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

较一致的且可靠性也较大的意见。

35、回归分析:

在预测中,一类常见的问题是根据一组实测数据,去

设想某种函数关系,以使得这一函数轨迹尽可能地接

近于已测数据。

这个构造出来的函数与实测值之间的

差距最小,这种函数被称为回归函数。

它反映了事件

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关系和发展趋势,即利用回归分

析,预测对象y与影响y的因素Xi之间所存在的因果

关系,再依据自变量x的未来值,来推断预测对象Yi

的相应值。

36、内部评价:

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它可分为

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人员实施的评价。

37、外部评价:

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它可分为受

委托进行的评价和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价两种类型。

38、前后对比法:

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

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是公共政策评

价的基本方法。

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

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

简答:

1、论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答: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是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2、公共政策分析的综合分析框架。

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2、公共政策问题的制定与通过

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

4、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价

3、公共政策的发展沿革。

4、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优缺点。

解决方式:

(1)、作为非正式部门的社区。

(2)三个正式部门,即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

优缺点:

(1)、社区途径;

优势:

信息优势、激励充分、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较好的回应性、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缺陷:

1.社区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社区中所容纳的人口一般也相对较小。

2.社区的非正式性也经常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2)市场途径;

1.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入产出效率。

2.通过为个人提供充分的激励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3.市场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

市场失灵;

1.垄断与效率损失。

2.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

3.外部效应与效率损失。

4.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

(3)政府途径;

一是其权威的广泛性,二是强制性,政府是唯一的能够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

第三,政府权威的广泛性缺陷:

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

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3.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

4.政府失灵的其他方面。

包括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制、代议制民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等四个方面。

(4)第三部门途径优势:

1)与社区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

3)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4)其他方面的优势。

与社区的优势相类似,能增加社会资本。

志愿失灵。

1)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方面制约其服务能力。

5、政府角色的定位。

(1)市场化趋势:

是指政府通过全面的改革来建立或深化市场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第三部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门中的组织独立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也表现在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与第三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3)社区角色的变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非正式部门的角色不断地被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侵蚀的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政府在公共政策实践中也越来越强调社区的重要性,包括依靠社区解决社会问题和通过政府与社区的合作来解决社会问题。

6、政府决策的主体有哪些分类,具体包括什么。

答:

官方决策者: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

非官方决策者:

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公民个人

7、利益集团如何影响政策。

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治捐款、示威抗议等方式。

直接游说包括,直接与议员和政府官员沟通、提供情报、起草议案、在听证会上作证、影响重要人事任命等;

间接游说又称为公众游说或基础游说,通过传媒对某一政治问题进行引导和宣传,形成舆论压力,或者是发动基层选民通过邮寄信件等手段向有关议员、官员提出要求。

8、政策工具有哪些分类,具体包括什么。

(1)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

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2)强制性工具,也叫指导性工具,它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

包括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3)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

包括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9、政策问题有哪些特征。

1、关联性:

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不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

2、主观性:

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既与客观的社会现象有关,也与人们对这种客观现象的认识和选择有关。

3、人为性:

政策问题是基于人类社会需求而构建、维持和改变的。

4、动态性:

政策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

10、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1、公民个人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而来的。

2、利益集团的作用:

利益集团在问题构建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手段迫使政府将以提出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

3、政治领袖的作用:

政治领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定往往受多种个人因素的制约,在构建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这些个人因素往往与公共问题交织在一起。

4、政府体制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特别是其民主程度和开放程度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产生影响。

5、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引导社会舆论,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6、专家学者的作用:

能够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进行问题分析和政策发动,从而为社会问题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创造条件。

7、问题自身的作用:

社会问题自身的特征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1、洛维、邓恩对政策问题的分类。

洛维将政策问题分为分配型、管制型与再分配型三类。

邓恩将政策问题分为结构优良的政策问题、结构适度的

政策问题与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三类

12、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问题构建通常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四个相互依存的过程组成;

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

第一阶段:

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政策问题构建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认识或“感知”到问题情境的存在。

第二阶段:

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此阶段中是以公共政策概念全是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政策分析家所能处理的元问题。

第三阶段:

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此阶段是以专业知识来判断该问题究竟属于哪一种政策领域。

第四阶段:

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一旦界定了实质问题,就可以进一步确立更详细、更具体的正式问题。

从实质问题到正式问题这个过程成为“问题陈述”,即对实质问题形成一个正式的数学表达模式。

13、政策执行研究有哪些基本理论。

14、政策方案规划的研究途径。

1、政策方案规划是公共政策适应政治环境的过程。

2、政策方案规划是分析政策方案的系统思考过程。

3、政策方案规划是发明政策方案的过程。

4、政策方案规划是考验可行性的过程。

15、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16、政策方案评价的基本内容。

17、政策执行的过程。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1.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2.做好组织准备3.进行物质准备4、制定执行计划),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1.政策实验2.全面推广3.指挥协调4.监督控制),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1.绩效考评2.追踪决策)

18、公共政策执行研究有哪些基本理论

1、行动理论。

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

具体看来,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了下列六类行动:

(1)权威性行动:

因为执行行为是经过合法授权的;

(2)目的性行动:

以最大限度实现政策目标为最高价值判断标准;

(3)组织性行动:

非官员个人行为,二是合法组织采取的行动;

(4)公益性行动:

面向、动员、组织公众、为公共利益而为之;

(5)持续性行动:

政策目标需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步骤、分阶段行动来实现;

(6)创造性行动:

执行者依据其经验,资源以及环境变化,创造性地讲政策目标变为现实。

行动理论的贡献在于:

从政策执行的行动过程和行动环节出发,探讨了政策执行的内涵和特点,使人们认识到政策执行从一个方面来说就是一个系统的行动过程。

其局限性也很明显:

首先,在阐述执行行动过程的时候,忽略了对行动主体的研究;

其次,在阐述执行过程的互动影响时,忽略了更广泛的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

2、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提出了一下基本观点:

(1)组织式政策执行的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

(2)不论是政策方案本身还是执行环节导致的政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通过组织得到集中反映。

(3)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调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征。

3、博弈理论。

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在宏观层面上,博弈理论把公共政策执行视为各级政府或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

19、试分析政策效果的类型。

(1)直接效果。

直接效果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对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及目标群体所产生的作用。

要评价某项政策的直接效果,首先必须确定政策目标和政策的目标群体,明确政策的目标群体是哪些人或哪些组织,希望达到的目标有哪些。

(2)附带效果。

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并非作用对象的个人,团体或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超乎公共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该项公共政策的副产品,这类影响就是公共政策的附带效果。

(3)潜在效果。

有些公共政策的效果和成本在短期内不易为人们察觉,但又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达出来,这就是潜在效果。

(4)象征性效果。

有些公共政策的内容是象征性的,它产生的有形效果可能十分微弱,其初始用意也不过是让目标群体以为他们关心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正在解决之中,从而减轻对政府的压力或者激发起某种情绪。

20、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

美国学者威廉邓恩把公共政策的标准分为六类,分别是:

效益、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和量以及分配情况。

(2)绩效。

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

(3)充分性。

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

(4)效率。

即投入的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5)公平性。

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分配程度。

(6)适当性。

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7)执行力。

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失败的原因,进而指导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

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十一描述性指标为主。

21、分析影响公共政策评价的因素。

1、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弹性。

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

4、行动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5、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

6、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

7、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

22、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有哪些。

(1)功能。

功能是政府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它代表者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政策的效果就是通过具体的功能来体现的。

所谓功能的终止,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2)组织。

任何政策活动都是通过组织来推动的。

因此,政策的终止通常也伴随着组织的缩减或撤销,这就是组织的终止。

(3)政策。

这是指政策本身的终止,即停止执行某项政策。

承担政策活动的组织依旧存在,原先政策所承担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负担。

(4)计划。

计划的终止,或者项目的终止,是指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终止。

23、公共政策的评价方法。

(P212)

1、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3、“有—无”对比分析

4、“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24、什么是决策树法。

25、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框架。

1、利益主体及利益结构分析。

利益分析的首要问题在于明确利益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和结构,所以利益主体及利益结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

一般来说,利益主体有个人为载体和组织为载体两种表现形态。

2、利益需求分析。

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可以是政治层面的,也可以是经济、文化等层面的。

或者,可以大致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

对利益主体需求的分析是一种行为动机分析。

行为是受利益支配的,理解了人的利益需求,就可以对人的行为理性进行解释和预知。

3、利益实现方式分析。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来看,利益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强制式的政府机制、交換式的市场机制和美德式的想伦理机制。

在利益实现分析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4、利益分配结果的分析。

结果层面的分析,重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在公共政策中实现社会利益的维护与增进。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期望实现的根本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

公共利益最终达成的利益分配结果,是公共利益与组织的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和谐与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