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515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

《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 18 邓中甲文档格式.docx

陈皮

疏风解表

理气化痰

使

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又可调和诸药

这个方里边,君臣佐使的总结,各个教材有点差别。

主要差别在君臣药。

五版教材,还有一些教材把桔梗、白前作君药的。

相应的百部、紫菀做臣药。

六版以后,百部、紫菀做君药,桔梗、白前作臣药。

这个立足点不同。

实际上这几味药都是很温润和平的。

以桔梗、白前做君药主要考虑的是他出发点指的,它主要是肺气不宣,宣降肺气。

特别是很多外感以后引起的肺气不宣,桔梗、白前总体从药物性质,寒凉属性来讲,结合一些偏平性的,桔梗开宣肺气,也能有一定的化痰作用,白前降肺气,两味相配,一升一降,体现出宣,对肺气来说,一宣一降,能够化痰止咳,也是常用的。

百部、紫菀的使用,是由针对这两味药适应面很广来的。

第一个特点,它都可以用于新久咳嗽,外感咳嗽常配,病程较短的,内伤咳嗽病程较长的,这两个药也常配,也常使用。

百部平性,紫菀偏温,它既能入气分,又能入血分,温而不燥,温润。

它和冬花有一点差别。

所以不管是寒热咳嗽,配伍得当,这两个都能使用,都常用的。

温而不燥,温润,所以说它和平。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新久咳嗽皆宜,止咳化痰常用的。

所以君药、臣药的相配,就成为方中一个主体,这四味药有很多共性。

经过这个选择,因为它不是针对某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在使用,普遍的经外感之后,留下肺气不宣,以宣降肺气为主要治疗目的,这个用药。

佐药,荆芥,《伤寒门》里的方,是它有荆芥了。

荆芥辛而微温,但也有现在中药书里说到它偏平性,但总体上公认辛而微温,恰恰是这辛温解表药当中最和平的,起到一些疏风解表的作用。

用陈皮理气化痰,考虑到肺气不宣以后,多少会产生痰。

陈皮理气而能化湿,有助于化痰,防止产生痰阻气机,更不利于肺气的宣降,这是佐药。

甘草可以看做使药,又兼佐药的作用。

功兼佐使之用,它既可以和桔梗利咽止咳,桔梗甘草汤,《伤寒论》上有桔梗甘草汤,结合以后是我们清利咽喉常用的一种基本组合。

甘草也能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所以这个方从用药来讲,有它的一个特点,温润和平,用药配伍的这个特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它有一点散寒作用,解表不伤正。

用他自己归纳的配伍特点,它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这是一个比喻,也就是祛邪方面来说,祛邪方面力量并不大,不会攻击过当,稍微疏散风邪,而且它在运用当中也明确的反应出,表邪没有了,荆芥就不用了。

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呢,这并不是说的散表邪力量很强,而是说表证之后留下的咽痒咳嗽时间较长的,它的效果很好,大有恢复它肺气宣降的意思。

这是《医学心悟》里,程锺龄自己对这个方的一个评价。

这段话后来很多医家也都引用,认为治疗肺脏病变,特别是外邪引起的肺脏病变,特别要注意这个用药。

所以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就成为后来针对肺脏的生理特点用药的一种标准。

大家崇尚的推崇提出来的理想状况,肺的用药要这样。

从这个方也充分体现出,针对肺脏生理特点,肺为娇脏,用药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后来一般都这样看法。

它针对的肺为娇脏,那它为什么娇?

娇在哪里?

娇应该说是易伤难愈,历来对肺脏研究,因为过去对肺脏的娇脏易伤难愈,有一些医家也提到过,但从用药上,治法上,琢磨研究到这个时候比较公认,所以后来的肺为娇脏之类,在清代这方面治法的研究总结就比较多了,所以对肺脏用药特点,肺脏生理特点,在临床上的落实,程锺龄挺有贡献。

肺为娇脏,反映在易伤难愈。

为什么易伤?

为什么难愈?

易伤,过去一般认为肺为华盖,其位最高。

有两方面因素最容易伤损它。

一方面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外感疾病肺卫首当其冲。

一大批表证、外感病首先伤的就是肺,这个方面比例就很大了,是它易伤的一方面。

,第二方面呢,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其它诸脏发生病变,不管寒热,容易熏蒸华盖,累及肺脏。

内伤病经常各脏都容易影响它,不管寒证热证。

拿寒证来说,脾和肾为主,往往脾胃有寒证,很快引起脾肺的寒证。

从母病及子的角度,这是多见。

所以在治疗这一类往往是脾肺同治的。

肾的话,肾为水脏,阳气不足,一有寒像往往造成水液不化,而水寒射肺是常见的。

热盛里的熏蒸也很多,不管实热虚热。

所以古人总结到这一点,而且肺脏得病自身很难,比较难找出路。

张景岳形容它,肺为华盖,其位最高,虚如风草,下无透窍。

熏蒸上去,找出路,用药物调理,这些就是说易伤难愈,用这个来比喻易伤难愈,来形容肺脏。

古人说肺脏属于金,脏像每一脏都有它的性质特点,根据性质特点推导出它的发病特点。

当然它是肺卫,人体之屏障,所以肺多表证,也是易伤呀。

难愈里头,它不耐寒热,过去强调的。

所以用药不寒不热,就从这个来的。

不耐寒热呀。

有寒热熏蒸华盖,它就继发病变多。

形容水冷则金寒。

火行则金灼。

水冷,一个金属的调羹和一个陶磁的调羹,加热到同样温度,丢在水里,遇到冷水或者遇到热水,都放在冷水里降温来说,金属最快,对寒很明显,金属调羹和陶瓷的调羹同时加热的话,谁最先烫手?

还是金属的,对热也最敏感,所以不耐寒热。

因此选用药物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在这个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归纳出一套对肺脏的特点,实际上就是说,肝心脾肺肾的治法,在历史上,也是像前面我们谈到一些,麻桂剂,羌防剂,它有一个逐渐前进、成熟的过程,理论实践配套的过程。

所以从止嗽散的学习,既要学这个方,同时要体现出肺脏的治法特点,用药特点,来指导用其它时代的一些方的时候,也有这种指导意义。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在运用当中,它咳嗽、咽痒,单用这个方并不强调痰多,咳嗽咽痒,可以有微恶风发热,里证不明显,所以苔还是薄白的。

但是这种咳嗽呢,痰并不多,痰多就要加减加味了。

痰不多的要和这种肺热咳嗽、阴虚咳嗽区别,遇到那种情况,当然是病机迥然不同,应该又用另外的药。

随证加减

∙咽痒咳嗽:

加防风、苏叶、生姜。

∙痰黏难咯:

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

加瓜蒌、贝母、知母。

这个方对于还存在一点外邪咽痒咳嗽,因为它治诸般咳嗽,根据具体性质的差异来加减。

如果表证重,当然荆芥不够了。

常用的比较平和的药,可以增加散表作用,选药很重要。

像防风这些不燥,风中润剂。

苏叶也是有这种透表,同时又走气分,又走血分,又很平和,自身还能理气。

生姜在散表药当中也是比较平和,而且还能和胃。

如果痰虽然不多,但是有,咳痰难咯的一般来说,要考虑到增加化痰能力,而且防止痰郁化热,半夏、茯苓、桑皮。

桑皮是可以清肺降肺气。

肺燥咳嗽,那指的干咳,或者痰很少,难以咳出,那用润肺化痰方面的药物。

这是常见的几类加味方法。

但有的说,肺热重,这个方不是,有的教材是各种情况加味都列出来,但实际上这肺热重,另外选方,用这个方加的多了以后,就不是这个剂了。

它不适宜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邪热壅肺,或肺热这一类的,肺中伏火等等这一类它是主要病机。

辛温解表的方,我们就用六个方,代表了各种情况的各类治法。

应该说,解表是一大门类,辛温解表又是历朝历代总结了很多方,不可能把它讲完。

根据每一个方,主要体现的治法,用药特点,同时还有不同时代习惯用的这些不同。

第二节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是针对的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

那这个病邪,和外来寒邪不同。

由于这个风寒风热病邪差距很大,所以首先要了解,这种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时候的特点,这特点掌握了,整个可以指导后面的具体方剂,后面辛凉解表的具体方剂,也就是一些共性。

温邪侵犯人体的特点

1.发病急,传变快。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易伤津耗气。

5.多兼夹秽浊之气。

首先第一点,相对风寒表证来讲,风热表证发病急,传变快。

因为我们不是完全在讲《温病学》,这又是一门课了。

,但这里涉及到这一类的,风热病邪侵犯人体的相应的这类治法方剂,要了解这样的特点,才能够理解方中的一些结构。

特别是一些动态性。

发病急,传变快,很多主治里边描述,反映出一种动态性。

你看好多方,包括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这些,有的同学一看,有汗或无汗,口渴或不渴,他觉得很奇怪,人除了出汗就是不出汗,这不大实话吗?

除了口渴就是不渴,这不全写上去了吗?

很多他写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你配方的时候,它灵活运用,不是死背上去的。

方义分析就更复杂了。

风寒相对来说,它是进度慢,所以为什么第一条强调发病急,传变快呢?

病人开始来的时候,医生望闻问切,开了方,回去了,那可能开始他没有出汗,初起时外邪束表无汗,他回家熬了药,服后突然在出汗,发热在升高。

他说刚才医生问我出汗没,我说没出汗,现在吃过药出汗,这药还能吃吗?

就赶快找医生,如果局限于静止的看的话,医生要给他调药了。

他回去医生问过他,你口干不干,他说不干,现在又口渴想喝水。

他又是一种动态,就是发病急,传变快,由卫分到气分,由表入里的过程比较快。

所以这一类辛凉解表剂,治疗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很要注意的。

很要注意这种动态性使用。

第二个,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容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最早期出现的热毒见证,常见的比如说咽喉肿痛,有的简称咽痛,虽然症状上这样,实际上临床一检查,都有红肿疼痛,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痛。

我们前面讲清法的时候曾经讲到过,热毒的概念,程度可以不同,但是它红肿疼痛,是反应出温热病邪搏结气血的开始,热毒的开始。

所以在这类方剂中虽然以辛凉透表为主,但是很多都开始要配有不同量的,有的很轻,有的稍微重一点,清热解毒之品,苦寒清热解毒的。

这些开始要用。

第三点,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从温热学派来说,强调从口鼻而入,伤寒强调寒邪从皮毛而入。

实际上外邪侵犯人体两个途径,一个皮毛,一个口鼻,指呼吸道。

指呼吸道的这一点,其中一个它是从症状出发,就很容易出现比如说咳嗽、口渴,咽痛这类,从肺向上是气道,气道到咽喉,喉为肺之门户,鼻子为肺之外窍,这构成纵向的肺系。

肺系症状出现较早,比较突出,这是提到一个口鼻而入。

口鼻而入还有一个概念,这类病相比风寒,传染性明显。

通过呼吸道传染性明显。

所以温病学派强调口鼻而入。

但口鼻而入是不是不影响皮毛呢,不影响肺卫呢?

并不是。

所以它应该说可以从口鼻,可以从皮毛。

强调口鼻,是强调它的一类的传染性特点。

而临床也的确是这样,流行性这类感冒,多数偏于温病初起,或者风热这一类的,就是说要用辛凉为主的。

这个大家临床上开得出来。

所以强调口鼻方面它有这个意义在里边。

所以不能机械的说温病从口鼻而入,伤寒从皮毛而入,绝然一个界限,也不是这样。

伤寒,它还是要咳嗽,呼吸道的症状,温病它还是有,像银翘散证,肺卫,肺系都涉及到。

肺卫还挺厉害,发热还挺高。

古人有很多提法是有它们一个特点,为了区别于前人,把自己说的推向极端,经常有这种情况。

这是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第三个特点。

第四个,由于它是温邪,容易伤津耗气,这也是跟伤寒不同。

伤津液,耗气,开始伤肺卫之气,这个也很快。

温病学派强调治疗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保卫气存津液。

伤寒呢,温阳气化津液。

这都是温热病邪和寒邪的区别,作用的区别。

它伤津液很快,伤津紧接着就耗气。

这个又是温热病邪,寒邪区别的方面。

风寒寒邪密切注意到什么呢?

伤阳气,阳气不足,首先津液不化。

所以整个《伤寒论》里面,对寒邪侵犯人体要注意到它伤阳气,以及阳气损伤,津液不化。

所以治法用温阳气化津液,这是很突出的。

整本《伤寒论》对水液代谢这方面,很重视温化、输布、运行。

而真正用这种,因为它是寒邪,所以它生津止渴,这类方是有,但是侧重点不像温病学派,保卫气存津液,这个温阳气化津液,有区别。

最后一个,温热病邪多兼夹秽浊之气。

这兼夹秽浊之气,仍然是反映了它的一个传染性特点。

很多带传染性的,都有秽浊之气。

当然也结合兼夹湿浊、痰浊这一方面。

症状表现上,容易反应出一些相关的。

更重要呢,夹秽浊之气,就是传染性的问题了。

有秽浊也容易蒙蔽,热夹秽浊蒙蔽心窍及神志方面出现的病变也早。

轻则心烦躁扰,热证当中很早出现,重则窍闭神昏。

秽浊越重的,神昏越重。

这些都是针对风寒之邪来说,归纳一下温热病侵犯人体的特点。

银翘散(《温病条辨》)

主治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邪郁肺卫。

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很重要的方。

这方虽然出自《温病条辨》,实际上里边都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里的很多处方,吴鞠通归纳总结出来的。

很多用药特点、技巧。

它主治证候是一种外感风热,邪郁在肺卫证。

邪郁肺卫证强调外邪侵犯体表,邪正相争在体表为主。

但并不等于说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纵向的呼吸道,都涉及。

但是银翘散和桑菊饮一比,和其他方比,它侧重在于发热。

发热是邪正相争在体表皮毛,这个为特点。

从外感风热来讲,我们还是看它风热作用于体表以后产生的表现。

从性质来讲,风和热,风性疏泄,热性松散,侵犯体表,和体表的卫气相作用,初起阶段必然有一个邪郁肌表,毕竟是外邪,闭郁肌表的时候,有一个无汗的阶段。

由于风和热基本都是阳邪,邪正相争必然发热重,恶寒轻而短。

这是它的特点。

从理论上讲,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才是表证,风热和人体体表阳气两阳相争,那发热必然重。

为什么说恶寒轻而短?

初起在无汗阶段,那邪正相争于表,正气不能温煦体表,可以微有恶寒。

由于温热病邪传变快,前面说的发病急、传变快,很快就有入里之势,表热还在,里热出现很快,这个时候,随着病邪入里,恶寒就可以没有了。

所以在《温病条辨》上讲到银翘散主治的时候讲,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而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

这时候实际上是什么呢?

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里热开始,早期里热也产生了,逼迫津液外泄,就会有汗了。

而这时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畅,为什么?

体表还有表邪了,汗出不畅。

所以完整的讲应该是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

外感风热

风邪犯卫

发热、恶寒、头痛、也汗或无汗、脉浮数

热蕴成毒

咽痛

邪犯肺系

咳嗽

邪热伤津

口渴

表热入里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这前面温邪犯卫这一段,应该说是它的主症部份,特别是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脉浮数。

这是它判断在风热犯卫在表的一个基本见症。

无汗或有汗不畅,反映了动态的温热病邪,在由表开始入里的两个阶段。

热邪蕴结成毒,可以引起咽痛,严重的红肿疼痛。

所以这方也能治扁桃体炎这一类。

它兼有一定的表证。

咽痛是早期热毒的一种反应。

它以温邪犯卫为主,肺系也会涉及。

所以在这方里作为一种次要的见症。

蕴结成毒,咽痛这些是常见的主要的见症。

,咳嗽、口渴,这个在整体辨证当中是需要的,但作为病人痛苦方面来说,比起寒热,咽痛这些来说次要一些。

桑菊饮就不同,桑菊饮是咳嗽作主症,它是肺系为主的。

邪热伤津可以口渴,早期温邪犯卫的时候可以口不渴,有开始入里了,热邪有一分入里,里热就有一分产生,就有一分伤津。

至于舌像脉像,也反应出一种动态,里热出现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薄黄反映了两个阶段,里热明显不名显。

明显就开始有薄黄苔出现。

不明显,特别在外感风热初起时,恶寒还在,那当然苔薄白。

从银翘散的症来讲,应该说有汗无汗,口渴或不渴,舌像都反应出一个动态。

所以这方的运用当中应该是灵活的。

灵活动态的使用。

在学习讨论这个方的时候,动态性非常重要。

并不是一个一个药物的功效知道了,整个方背下来就行。

使用当中是灵活的。

病机是外感温热病邪,或者风热初起的时候,以邪郁肺卫这个系统为主。

治法

辛凉透表。

还是以发散为主。

散邪为主,外感病,但是它已经开始出现蕴结成毒了。

所以跟清热解毒相结合。

因为蕴结成毒以后病邪发展很快,所以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它这是强调传变很快。

作为主要在表的阶段,还是透(解)表为主。

结合清热解毒是清里了。

方义分析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

这个方一类方,全面掌握的。

从组成、功效、主治,一直到用药的特点,配伍特点,方解各方面都是全面掌握的,有很多代表性的。

君药银花、连翘,这个又是一个疑点,历来讨论争论的很多。

我当学生的时候,当年的老师们看法也不同。

当年的二版教材里边,银花、连翘是君药,但秦伯未先生,《中医内科学》当时包括感冒,就是秦老讲的。

他认为荆芥、淡豆豉是君药。

历来对君药的讨论,也是很麻烦的。

因为银花、连翘在《中药学》里边,是清热解毒药,银花,清热解毒头一个药,对吧?

很多书都这样的,它是疮家之圣药。

性味很多书直接写苦寒。

辛苦寒。

因为它针对它清热解毒的特点。

当然我们前面提到了,银花、连翘和它用量也有关,用量大是清热解毒。

一个药用量不同的阶段,体现的作用就不一样了。

应该说全面权衡,多数人认为银翘散银花、连翘是君药。

虽然它在发散方面力量不足,应该说整个辛凉药,辛凉解表药发散力量都较小。

银花、连翘因为他们是花叶类的,特别是银花,银花、连翘两个药都很轻,又有清热的特点,清热的特点又很轻呢,它轻清宣透,可以有一定的宣透表邪的作用。

只能说它有一定的宣透表邪的作用。

解表力量并不大。

但是它有多功效。

第二个它擅长清热解毒。

由于在温热病邪侵犯人体,风温初起阶段,发病急,传变快,郁结程度快,它可以兼顾到清热解毒的方面。

由于这类方里用量不大,能起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前面一截,蕴结成毒,挡住了,不会引邪深入,因为用量不大。

这个才是用在透散表邪,用量范围之内的。

所以要注意银翘散用药特点。

它整个做成粗散剂,总量一次才用六钱,18克。

虽然银花、连翘用量比例较大,从比例上各一两。

但是它总量用得不大。

所以清热解毒力量并不太大。

有清热解毒作用。

第三个银花、连翘有芳香辟秽的作用。

芳香辟秽也考虑到温热病邪,都容易兼夹秽浊。

三方面结合它能全面兼顾。

它发散力量小的短处,可以用臣药来增强它。

但毕竟它还有发散作用。

现在我们临床用一些金银花、连翘,本身来说,还是有种透邪作用。

所以应该还是做为君药。

如果以荆芥、淡豆豉做君药的话,和君药的定义就不相符合。

(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主证这是风热表证(病机),这两味辛而微温。

毕竟是温,所以多数意见还是以银花、连翘做君药为妥。

臣药,这里有两组。

第一组,荆芥、淡豆豉,在方中地位较高,而且灵活运用,这是程度比较大的。

在辛温解表药中,可以说荆芥和淡豆豉,是辛温发散力量最平和的。

荆芥和淡豆豉虽然最平和,比起辛凉的毕竟发散力量强。

也就是最平和的辛温发散药,都比任何一个辛凉发散力量都强。

毕竟温散呀!

荆芥穗疏风散邪,淡豆豉有两类,有一类是偏于辛凉,有一类是偏于辛而微温,辛而微温是用麻黄水加工的,辛凉的是用桑叶水加工的,《温病条辨》上比较明确的说,这淡豆豉是用麻黄水加工的,所以辛而微温。

在整个辛凉方里配少量辛而微温的药,来增强君药银花、连翘的发散作用。

它的温性在整个这个方的辛凉苦寒为主的方里被制约了,它的温燥之性被制约了。

但是它的发散的力量,这个功用给保持了,也留下了。

这叫去性取用。

也是用药物配伍成方,组成方剂常用的一种形式,去性取用。

这是荆芥、淡豆豉,助君药散邪,体现去性取用的用法。

薄荷、牛蒡子,这两味药,一方面清热利咽喉,增强银花、连翘的解毒作用。

薄荷也是多功效的,它有轻清宣透,发散表邪,清利头目的作用。

薄荷也能清热解毒,用量大可以清热解毒,很少量可以疏肝,疏肝清肝一般用少量,就相当于逍遥散中薄荷少许。

肝郁以后怕它化热,既要有疏肝又有清肝,防止肝郁化热。

牛蒡子擅长于清热利咽喉,也能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

这两味药,助君药,有能散邪,又能助它解毒清利咽喉。

佐药有三味,从不同的角度。

温病学派很强调给邪以出路,热邪多种出路,对外散,对内清,对下利。

桔梗在这里既针对咳嗽,宣肺止咳,(它本身平性,寒凉方里都能配),而且桔梗和甘草相配,后面也能够利咽喉(桔梗甘草汤)。

芦根,不是口渴吗?

温热病邪容易伤津吗?

这里都是动态使用。

口渴或不渴,这种不同阶段用量大小可以调整。

竹叶清心利水的,可以使开始入里的热,热毒从小便排出,而且有保护心神的作用,考虑到很容易伤到心神。

所以别看这三味佐药,考虑到多给出路,多种途径,所以对于这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外散内清,清热解毒,下利,下面可以清心利水,给热邪多种出路。

甘草可以调和药性,同时可以结合桔梗,也可以解毒利咽喉,所以这个方李里考虑的方面非常全面的。

方义分析就讨论到此。

君药

臣药1

臣药2

佐药

使药

银花、

连翘

淡豆豉

薄荷

牛蒡子

芦根

竹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