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4907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1)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

(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

(4)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中共八大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对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路线

1958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点是: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通过这些,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这些是正确的,但是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大跃进运动

1957农业

1958工业

“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1957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要求农业在12年内实现一个伟大的跃进,首次吹响了农业“大跃进”的号角,紧接着在全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地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

1958年8月以后,“大跃进”的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号召大炼钢铁,这个决定和号召,把工业“大跃进”推向了高潮,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

“大跃进”运动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导致失败,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一、“大跃进”运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二、“大跃进”运动说明,企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合实际的

三、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际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实际,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1958年8月29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9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迎接人民公社化高潮》的社论

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

于是大办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迅速在中国农村广泛开展起来,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迅猛,仅在两个月内,全国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集中特点是“一大二公”,并从建立开始就刮起了“共产风”

所谓大,一是规模大,初级农业社数十户,高级农业社一二百户,而人民公社一般都在4000户以上;

二是经营范围大,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社会基层组织

所谓公,一是通过收回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残余和扩大积累、建立社办企业,提高公有化程度;

二是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大搞公共食堂、幼儿园、幸福院等

社队内部贫富拉平,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或半供给制、食堂制,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乡党委就是公社党委,乡人民委员会就是社务委员会,各种权力集中在公社,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没有责任制,劳动纪律松弛,经济核算制度也被抛弃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单方面撕毁建设合同的影响,到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第二,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严重下降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

造成国民经济困难有自然灾害的因素,也有苏联领导背信弃义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国民经济的困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建设上的“左”的指导思想造成的,在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盛行,唯心主义泛滥,人为地超越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主观地对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搞“穷过渡”,从而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

1961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确定的,全会正式向全党全国人民宣布,1961年应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在已有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它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

“八字”方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错误做法,但对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彻底清算,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仍然认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对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对工业生产规模过大、工业发展速度太快,仍然认识不清

七千人会议和西楼会议

1962

从“八字”方针的提出到1961年底,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已进行近一年,但整个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有些方面还在进一步恶化,为了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000多人,因此又称“七千人大会”,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

七千人大会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历史的局限性,如会上对“三面红旗”仍是完全肯定的,因此,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只能是初步的,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统一对国内经济形势的认识,具体研究贯彻“八字方针”的措施,做好国民经济调整工作,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在中南海西楼由刘少奇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扩大会议,亦称“西楼会议”

根据刘少奇的建议,2月26日,陈云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作了题为《目前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陈云分析了当时农业生产下降、市场紧张、物价高涨、通货膨胀和国家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认为我国的财政经济形势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必须全面地调整国民经济,并提出了减少城市人口,精兵简政,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方面来等一系列克服困难的意见,3月18日,在征得毛泽东同意后,将这个讲话批发给各地区、各部门,西楼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财政小组,主管经济工作,并任命陈云为组长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会后经过整理并做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于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第二,阐明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第三,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它为如何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整风运动

1957年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是当时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自觉地扩大民主生活,扩大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我国的政治生活、整个国家引导到生动活泼的发展道路上来,使全体人民更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

整风运动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主题,在全党普遍地、深入地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庐山会议

1959

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从8月2日至16日,是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从会议内容看,又可分为前期和后期,7月2日至22日为庐山会议前期,主要是继续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从7月23日至8月16日为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议的方向急转直下,变为进行反右倾斗争

庐山会议前期总结经验,纠正“左”倾错误,以及庐山会议结束时对钢煤棉粮指标的压缩,都是正确的、必要的,而庐山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等的批判及会后在全国开展的反右倾运动,是完全错误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重大错误

在政治上它使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国家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错误地打击了一批敢于实事求是、反映实际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扩大了浮夸、说假话的不良影响,助长了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的发展

在理论上,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中国共产党内已有所克服的“左”倾思想和“左”的行动再次泛滥,并延续了很长时间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1966

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出于“反修防修”的考虑,又提出了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研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经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5月20日正式发出,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这个决定共分十条,后来简称“前十条”

1963年9月,中共中央根据各地试点中提出的问题,又召开了工作会议,进一步讨论了许多政策问题,起草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即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纪要,这个纪要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

11月14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

11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实行点面结合,后又派出大批工作队,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工作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规定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律简称“四清”运动,把“四清”正式定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强调运动的性质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首次明确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二十三条”的指导下,1965年“四清”运动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的“四清”运动已无法继续下去

1966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草案)》,规定“把四清运动纳入文化大革命中去”,至此,“四清”运动为“文革”运动所取代

历时三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对于纠正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等作风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缺点,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于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刹住封建迷信活动等歪风,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由于它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指导下,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因而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和错误的处理,使“左”的错误有了进一步发展

中苏关系破裂

1957-1966

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之间发生了一场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从两党之间的争论发展到两国之间的争端

这场争论的发生,是由1957年莫斯科会议开始的中苏分歧逐步引起的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党政代表团访苏,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并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会议期间,中共代表团和苏共代表团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了原则性争论,会议最后通过的《莫斯科宣言》,对苏共提出的草案中关于“和平过渡”问题作出了重大修改,吸收了中共代表团的一些意见,但也未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为此,中共代表团于11月10日向苏共中央提交一份《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观点

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等严正拒绝了苏联不久前提出的企图侵犯中国主权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赫鲁晓夫大为不满,以后,苏联采取了恶化两国关系的一系列步骤

1960年6月,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布加勒斯特会谈,会谈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攻

7月16日苏联违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撤走在华专家和重要设备,停止合作,苏联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动,加重了中国的经济困难,进一步破坏了两国关系

1966年3月,苏共召开二十三大,中共决定不派代表出席

从此中苏关系全面破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苏联当权者执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把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任意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在党与党之间的关系上违背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

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1957年到1966年10年间,中国在顶住来自美苏等方面压力的情况下,继续以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为了加强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1963年4月到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先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和越南,进一步发展了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周恩来总理一行于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先后访问了非洲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和叙利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10国,接着,又访问了南亚的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周恩来总理对亚非13国的访问,是中国一次重大而成功的外交活动,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和团结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中法建交标志着中国加强同西欧国家关系的个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中国还逐步解决了同周边一些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和约和边界协定,从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其他国家建交的第二个高潮,在这些国家中,既有亚洲、非洲的国家,也有拉美的古巴和西欧的法国,这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