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4886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Word文件下载.docx

③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上。

  2。

同(近)音形异字通假。

①矢口否认:

“矢”通“誓”,发誓;

②流言蜚语:

“蜚”通“飞”,无根据;

③秀外惠中:

“惠”通“慧”,聪明。

  3.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通假。

①拨乱反正:

“反”通“返”,返回;

②励精图治:

“励”通“厉”,振作;

③一暴十寒:

“暴”通“曝”,晒。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

①不经之谈:

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

  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意思);

②不期而遇:

期,“约定”;

③密云不雨:

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

①如覆薄冰:

覆,“踩”;

②衣锦还乡:

衣,穿;

③经天纬地:

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用作使动的如:

①汗马功劳:

汗,“使……出汗”;

②损人利己:

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

①自相鱼肉:

鱼肉,“以……当鱼肉”;

②幕天度地:

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①见贤思齐:

齐,与……相等;

②不远千里:

远,

  “远离”;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披坚执锐:

坚、锐,坚甲、利兵(即锐利的武器);

②假公济私:

公,公家的名义,私,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用作使动的如:

①光宗耀祖:

耀,“使……荣耀”;

②自圆其说:

圆,“使……圆满”;

③怡情悦性:

怡、悦,“使……怡”、“使……悦”。

①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

②人贵有恒:

贵,“以……为贵”。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推陈出新:

出,“使……出”;

②降龙伏虎:

降、伏,“使……降”、“使……伏”;

③破斧沉舟:

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患得患失:

得、失,得到的或失去的利益。

  4.数词活用作动词。

①一身二任:

二,“担任两个”;

②二三其德:

二三,“改变”;

③人一己百:

一、百,“做一次”、“做一百次”。

  5.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

①狼吞虎咽:

“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的吞”、“像虎一样地咽”;

②犬牙交错:

“犬牙”作“交错”的状语,“像犬牙一样”。

  

(2)表示行为动作处所的。

①道听途说:

“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

②风餐露宿:

“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趋向的。

①上窜下跳:

“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

②南征北战:

“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方式的。

①条分缕析:

“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条地”、“一缕缕地”;

②字斟句酌:

“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5)表示行为动作用具的。

①车载斗量:

“车”、“斗”作“载”、“量”的状语,“用车”、“用斗”;

②刀耕火种:

“刀”、“火”作“耕”、“种”的状语,“用刀”、“用火”。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有三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

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代词宾语“焉”提到“附”前;

②何去何从:

即“去何从何”,代词宾语“何”提到动词“去”、“从”前。

  

(2)否定句宾语前置。

①时不我待:

即“时不待我”,宾语“我”提在动词“待”前;

②人莫予毒:

即“人莫毒予”,宾语“予”提在动词“毒”前。

  (3)通过“是”、“之”强调宾语前置。

①何罪之有:

即“有何罪”,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前面;

②唯利是图:

即“唯图利”,宾语“利”提到动词“图”前。

  2.介宾短语后置.如:

绳之以法:

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动词“绳”后。

业精于勤:

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谓词“精”后。

  成分省略

  1.省略代词。

①习以为常:

介词“以”后面连着动词“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完整的结构应是“习以(之)为常”;

②“羞与为伍”应是“羞与(之)为伍。

  2.省略介词。

①自投罗网:

“投”后省略“于”,应为“自投(于)罗网;

②投桃报李:

省略了“于”,应为“投(以)桃报(以)李”。

  3.省略连词。

①行尸走肉:

中间省略了“与”,即“行尸(与)走肉”;

②志大才疏:

中间省略了“而”,即“志大(而)才疏”;

③见异思迁:

中间省略了“则”,即“见异(则)思迁”。

  4.省略谓词。

①一发千钧:

它的完整结构是“一发系千钧”,省略谓词“系”;

②一日三秋:

省略谓词“如”,它的完整结构是“一日(如)三秋”。

1

巧用成语学古文

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

或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

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四字句的影响,选择了四音节为基本形式。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联系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所以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例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一句时,可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学生常会提到“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

同理,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中“假”字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成语有“欲盖弥彰”、“天理昭彰”,“彰”字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李清照《声声慢》:

“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

”“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游褒禅山记》:

“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

二、联系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1、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

  

(1)名词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在成语中却俯拾即是。

“狼奔豕突”“狼”意为“象狼一样”,“豕”意为“象猪一样”用来修饰“奔”和“突”作状语。

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川流不息”的“川”,“瓦解冰销”的“瓦”和“冰”,“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等也是如此。

  

(2)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意为“使——活”,

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

“劳民伤财”“劳”即“使——劳”的意思,

“完璧归赵”的“完”是“使——完整”,

“生死肉骨”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灾梨祸枣”的意思是“使梨木和枣木遭受灾祸”。

  (3)意动用法

  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

例:

“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已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

“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妻梅子鹤”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等。

  2、通假字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如:

水清石见(同现),虚与委蛇(同逶迤)等等。

  3、语助词

  与古汉语相同,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如:

“我武惟扬”,“惟妙惟肖”中的“惟”字;

“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等。

  4、互文

  古汉语有互文的修辞方法。

这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炼方法。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指主人和客均下马上船;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成语中也有这种修辞格,“舜日尧年”指“舜、尧时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世;

“口诛笔伐”是口和笔一起责罚、声讨。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1、文言文中有宾语前置句,成语中亦有。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表判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是肯定判断;

“人非草木”是否定判断。

  3、表被动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

“见”、“为”等等。

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例“蔓草难除”等。

  4、省略

  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

“付之一笑”应为“付之于一笑”。

  其它还有一些,在此不一一例举。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

成语(熟语)和文言文均为全国卷普通高考的必考考点,分值为25分,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

但是,文言文阅读的区分作用要强于现代文,考生与考生之间的得分容易在这部分拉开差距。

而在现实的备考中,很多考生觉得文言文深奥难懂,因而产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丧失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其实,文言文离我们并不真的很远,文言文也并不真的难以捉摸,成语就可以成为我们打开文言文之门的钥匙,让我们觉得,原来文言文就在眼前,文言文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中学生由于耳闻目睹,习见习闻,接触了大量的成语,而且成语(熟语)本身就是高考的一个必考考点,因此高频成语己耳熟能详,不常见的也粗通其意,有一个模糊认识,只有极少数不知其义或望文生义。

所以,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成语来学习文言文,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文言文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下面,我们就联系一些实例来谈谈如何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

一、利用成语理解文言实词,掌握古今异义

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文言文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

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语文教材上的一些例子。

如:

“危言危行”和“正襟危坐”两个成语中的“危”字是“正直”和“端正”的意思,它们分别出自:

《论语·

宪问》中“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和《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再如: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

雍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这四例中,前两句“堪”都是“经得住,能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

后两句“堪”都是“能够”的意思,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我们再来看这几年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些字词。

如2012年高考文言文中: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的“豁然”一词就可以借助“豁然开朗”这个成语来理解;

“不出易,不假贷”中的“易”和“假”二字可以借助“移风易俗”和“假公济私”两个成语来理解;

而由“未竟其施”又可以联想到成语“未竟之志”。

再如2011年高考文言文“此事不足训”一句可以借助成语“不足为训”来理解。

其实,像这样古今意义差异较大的文言实词或虚词还有很多,大多都可借助成语来理解其含义。

巧言令色(令:

好,讨好)、屡试不爽(爽:

差错)、如期而至(期:

约定)、乳臭未干(臭:

气味)、举国同庆(举:

全)、文过饰非(文:

掩饰)、追亡逐北(亡:

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

削除、更改刻错的字)、缘木求鱼(缘:

攀援)、亡羊补牢(亡:

丢失)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下面以“兵”字为例。

《木兰诗》: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鸿门宴》: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与成语“招兵买马”、“按兵不动”、“兵临城下”中的“兵”都是军队或士兵的意思。

而《谋攻》: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失街亭》: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

”与成语“纸上谈兵”、“兵贵神速”、“兵连祸结”、“兵不厌诈”中的“兵”,指打仗、战争、军事。

而《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过秦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孟子·

梁惠王上》: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与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厉兵秣马”、“兵不血刃”中的“兵”,指的是兵器。

用成语为例归纳文言文多义词的义项,易辨易记。

还有以下等成语都可以用来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备:

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达:

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当:

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负:

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故:

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顾:

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疾:

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举:

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名:

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如:

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胜:

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务:

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相:

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文言文中文字使用上的一个常见现象,对这一现象的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成语同样可以在这方面帮我们解决不少的问题。

图穷匕见、无庸赘述、被坚执锐、一暴十寒、渡江亡舟。

上述成语中的“见”“无”“被”“暴”“亡”分别与“现”“毋”“披”“曝”“无”相通,因而分别读为xià

n、wú

、pī、pù

、wú

四、成语中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掌握文言文这一难点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1、名词作状语。

成语“蝇营狗苟”中的“蝇”和“狗”字用在动词的前面,按照今天汉语习惯,名词是不能修饰动词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这两个名词活用为状语,可翻译为“象苍蝇一样,象狗一样”。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

车载斗量(用车、用斗)、风驰电掣(象风和电一样)、口诛笔伐(用口,用笔)、川流不息(象河水一样)、龙腾虎跃(象龙和虎一样)、旁敲侧击(从旁边)、道听途说(从道上,从途中)、鳞次栉比(象鳞片和梳子齿一样)

2、形容词用作名词。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较常见,在成语当中也非常普遍。

比如成语“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是两个形容词,在这里翻译为“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所以活用为名词,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

扶老携幼(老人和孩子)、摧枯拉朽(枯朽的草木)、党同伐异(意见相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扶强抑弱(强大的人,弱小的人)、革故鼎新(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

3、名词用作动词。

如《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可解释为“说出”,与成语“不可名状”和“莫名其妙”中的“名”用法相同。

4、意动用法。

例: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是古非今——认为古代是对的,认为现代是不对的;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草菅人命——以人命为草菅。

5、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

“无丝竹之乱耳”中“乱”意为“使„„乱”,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

完璧归赵——完:

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

例“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具有这种用法的成语还有:

正本清源、富国强兵、丰衣足食、倾国倾城。

五、利用成语理解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

成语中包含了所有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且短小而上口,便于记忆和提取。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

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

“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

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

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

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

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3、省略句。

文言文中成份省略的很多,成语中也存在,不过成语中以介词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现象居多。

如坐(于)针毡、祸起(于)萧墙、如坐(于)春风、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狗尾续(于)貂、不以(之)为然、不以(之)为奇、引(之)以为戒等。

4、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等虚词来表判断。

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安身为乐、邦以民为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表肯定的判断;

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5、被动句。

表被动的成语通常以“见„„于„„”形式或“为”字等为标志,这与古汉语中的情况是一致的。

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

六、成语里面还有一些兼词现象例如:

成语“公诸同好”和“付诸东流”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

同样文言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的“诸”也是兼词。

荀子曰: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也要“善假于物”,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能够很好地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利用文言文学习成语,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

一、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在括号里写出释义:

不易()之论、不刊()之论、不过尔尔()、无可适()从、以己度()人、质()疑问难、登峰造()极、怨天尤()人、缘()木求鱼、引()吭高歌、寡廉鲜()耻、家徒()四壁、尸位素()餐、不学无术()、如释()重负、不速()之客

二、判断下列句子为何种古汉语句式

1、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 

2、蠢若木鸡、重于泰山、喜形于色、异乎寻常、拒人于千里之外。

  3、古为今用、见笑于大方之家、受制于人

  4、再衰三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