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4678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Word格式.docx

理解:

对应边2:

1的前后项各表示什么?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2:

1,就是把原长方形按2:

1的比放大。

(2)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3:

1,4:

1,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放大都可以)

你怎么看出它是放大的呢?

(3)若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1:

2,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缩小都可以)

你怎么看出它是缩小的呢?

那么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学例2

(1)呈现例题

学生读题,师:

在将图形放大之前,你应该做什么准备?

(尺子、数出原图中长和宽各是多少格)

(2)师:

你能确定你画的图形是按正确的比来放大(缩小)的吗?

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观察上面的三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和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按要求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三、教学“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你是怎样画的?

(确定放大或缩小后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度)

量一量,三角形任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的测量与计算能证明什么?

(对应边的长都是2:

1)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按要求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你是怎样确定缩小后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的?

2.练习九第1题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

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汇报。

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

(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3.练习九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同桌互相检查。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这节所学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特点吗?

【检测反馈】

1.

(1)图中()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放大的。

(2)图中()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缩小的。

2.按2∶1的比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划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板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形状:

不变 

大小:

变了

长 

第一幅:

8厘米 

5厘米。

第二幅:

16厘米 

10厘米。

对应边的比是2:

1, 

放大 

比值大于1

对应边的比是1:

2, 

缩小 

比值小于1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

1.下面哪个比能与∶4组成比例,在相应序号上打“√”。

(1)5∶4

(2)20∶1(3)1∶20

2.李梅为布置教室墙报,剪了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剪纸。

(1)写出每张长方形剪纸长和宽的比,并计算出比值。

(2)选择其中的两个比组成比例。

比例的意义

6.4:

4=1.69.6:

6=1.6

4=9.6:

6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0:

12和25:

30

因为10:

12=5/625:

30=5/6

所以10:

30能组成比例:

12=25:

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38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什么叫比例?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

5=18:

30学生尝试起名。

介绍:

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新课

1.提问:

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

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

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让学生明确:

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

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

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

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

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很有道理!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

b=c:

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

使学生明确:

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

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

9=3×

6”写出比例,你行吗?

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

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1.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14∶21和6∶9

(2)34∶110和152∶1

(3)9∶12和12∶15(4)1.4∶2和7∶10

3.把图A按比例放大后得到图B,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图C。

根据图中数据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外项

6:

4=3:

24:

6=2:

34:

2=6:

33:

4=6×

2

a:

b=c:

d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四课时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的例5,完成书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的第5~9题。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方程的价值,感受模型思想,增强符号意识,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解比例;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一、铺垫孕伏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它等式。

3:

8=15:

409/1.6=4.5/0.8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

认识解比例,探索方法。

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2.想一想,可能组成哪些比例?

3.自己尝试解答。

 解:

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  )∶(  )=(  )∶(  )

(  )x=(  )×

(  )

答:

放大后照片的宽是_______厘米。

4.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也要检验,自己试着检验。

5.小组内交流,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参与全班交流。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放大前后长的比和宽的比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

“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

怎样解比例?

根据是什么?

(4)思考: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

6x=13.5×

4。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

(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

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

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

(2)问。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

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1.下面的解比例对吗?

如果不对请改正。

 0.3∶1.2=x∶9

解:

0.3x=1.2×

9

0.3x=10.8

x=36

2.把左边的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右边的长方形,求未知数x。

(单位:

cm)

x

12

20

50

3.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

4.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

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解比例

设放大后照片的宽为X厘米

13.5:

6=X:

6x=13.5×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6x=54

x=9

放大后照片的宽为9厘米。

第五课时比例尺

【教学内容】第43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1、2题。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看懂线段比例尺。

一、情境导入

谈话:

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

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初步认识比例尺

初步认识比例尺

1.尝试计算。

红光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50米,宽30米。

把这块草坪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出的平面图长5厘米,宽3厘米。

你能分别写出草坪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 

草坪的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__________。

2.根据刚才计算的过程思考:

同一种数量,如果单位不统一,它们的比该怎样写?

3.为什么求出的两个比相同?

这儿的比概括起来,是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

4.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 ):

()=比例尺或=比例尺

(2)上题平面图的比例尺是(     ),它表示什么意思?

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   )米。

5.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认识,并指派一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

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

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

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

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2.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活动二: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1.自学数学书第48页最下面一段内容,说说什么是线段比例尺,它表示什么意思?

2.数值比例尺1∶5000怎样改写成线段比例尺?

3.线段比例尺

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4.说出下面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5.组内交流,每组任选一题参与全班交流。

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000,也可以写成1/1000。

1:

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像1:

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比例尺1:

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进一步指出:

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这与1:

1000的含义相同吗?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

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2.5厘米:

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2.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这两地间的距离是5厘米。

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3.右边是实验小学操场的平面图。

这个操场长150米,宽60米。

求这幅图的比例尺,并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0米=5000厘米 

3米=3000厘米

5:

5000=1:

1000 

3000=1:

1000

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

第六课时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44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3、5题。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了解家到学校的大概距离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理解明确实践运用

1.出示例7

探索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如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1.想一想:

比例尺1∶8000表示什么意思?

2.根据你对比例尺的理解,尝试解答。

(你能想到不同的方法吗?

实际距离是______米。

3.如果用解比例的方法,可以怎样解答?

解:

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答:

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米。

4.根据解答过程思考:

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怎样求实际距离?

实际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5.小组内交流想法,并推荐一人参与全班交流

(1)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

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

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

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

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探索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明华小学正北方240米处是医院。

先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在例7的图上表示出医院的位置。

1.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思考下面的问题,再在图上表示出医院的位置。

利用什么工具可以在图上准确画出“正北”的方向?

量、画图上距离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

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怎样求图上距离?

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全班交流。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