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历史地理学考研经验文档格式.docx
《复旦历史地理学考研经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历史地理学考研经验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一点对之后的考研复习意义重大。
二、奇烂无比的英语
为啥地理可以拿那么高的分,大学却只考了一个二本(而且还是二本二流)?
大家一定有疑惑。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我主课不大好,尤其是英语!
英语啊!
~~~~我高考英语不!
及!
格!
只考了83分啊亲们。
英语不好是从初二开始的,然后延及整个高中,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任何好转。
大学四级我是425分压线过,而且考了三次,六级则只有300多分。
所以其实英语是我最大的短板。
大三的时候身边许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而我直接放弃,考研这个念头连动都没动过。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块短板。
我心里清楚得很,有它在,考研是100%没门的。
三、为什么工作后再选择考研?
哪有为啥工作了以后选择考研呢?
这个就和自己的经历有关了。
高考填志愿选专业,现在想想那时候挺幼稚的,想着考公务员,也为了以后找工作方便,就报了行政管理这个专业。
大学后参加了很多实践(包括学生会这类),发现自己对公务员体制以及风格比较抵触,自己也并非混官场的人,所以便放弃了考公务员这条路。
所以到了大四毕业,就找了和公务员系统有那么些类似的NGO机构工作,既有利于社会公益,但又不属于体制,可以兼顾服务社会的理想和远离体制的决心。
这是好的,薪水其实也不错。
只不过,工作了几年以后,我发现整个NGO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相差比较大。
而从自己所在单位而言,几年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进,同事一直在换(3年时间我的上司就换了4个,到最后一年,我是我们团队资历最老的一个,可我才24岁啊),团队目标一直在变,大BOSS对机构的规划也不甚清晰。
以至于有时候我们都不清楚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因为说不准下一次战略会议又要改变目标了。
我工作还是很认真的,2011年7月转正,2012年7月就升职成为主管。
薪水也还不错,至少在业内而言是高于平均水平很多的。
而且因为工作的关系,处理事务,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但是基于行业,机构的情况,再呆下去意义也不大了,而且该学的也学的差不多了。
所以,我便在2013年的11月做了一个了断。
四、回到原点
改变现状的方式有很多,并非考研一条路(因为代价太大)。
这点我很清楚,所以在13年3月(辞职前半年),我参加了NGO行业的一家基金会(业内评价甚高,也是我看中的少数几家靠谱的NGO之一)的面试,冲了四关,到最后面试被刷(因为不太想加班,他们加班又很厉害),失败了。
这次失败以后,我就一直在想往后的路怎么办,纠结了大半年时间。
曾经,我也幻想过辞职后出去旅行个一年,走遍中国……呵呵呵呵呵,幸亏最后没有这样,不然今天我就不是在这里写经验贴,而是控诉鸡汤害人了哈哈。
那段时间,思考了很多,想了很多。
关于人生,关于未来。
总觉得,生而为人,要有一个专精的学问/技能,要能够依靠它立足于这个世界。
这正是我缺乏的。
思来想去,能够作为我专精的学问,也就是历史和地理了。
就这样,我又回到了7年前的原点。
五、选择历史地理学
啊呜,既然喜欢历史和地理,哪有为啥不直接考地理或历史专业,而要去考历史地理学呢?
其实从高中起,我就很喜欢上行政区划论坛,对政区,尤其是争取调整很感兴趣。
我很早就知道了谭其骧的历史地图集,一上大学就买了全套。
在大三大四逛上海书展的时候,很凑巧地在复旦出版社摊位上发现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这套书,其中总论一书翻阅了一下发现甚是喜欢。
综上所述,我很喜欢沿革地理,是的的确确感兴趣;
同时,若要考地理或是历史的研究生,我没有经过正统的科班教育和学术训练,劣势明显,而历史地理学没有本科,自然大家差距会小很多。
所以最后选择了历史地理学这个专业。
查询了史地专业的现状后,比较有优势的也就复旦、陕师大和北大。
北大招的人少竞争尤其激烈,直接放弃。
剩下的也就是业内第一第二把交椅之间的选择了。
我始终中意复旦,但是有那么烂的英语在,所以直到正式报名,我才下定决心报考复旦大学。
六、备考
啊呜终于到备考了。
我按照科目分开来讲吧。
先说专业课一:
历史
历史的复习开始的很早,从13年7、8月间就逐渐开始了。
不过因为那时候还在上班,所以主要是利用下班在地铁上的时间看书,那时候每天也就1个小时左右吧。
当时还买了世界史的教材,到了9月份公布考纲,傻眼了!
史地所开始自主命题了!
!
虽说之前世界史的复习白费了,但心里还是窃喜的……毕竟原来统考里一半的内容没有了,而且中国史也不考1912年以后的,也少了很多。
总的来说复习的压力会小很多。
13年11月辞职以后,我首先看的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边看边做笔记,不过这个笔记是比较粗糙的。
看完《纲要》大概是在13年12月底,大概花了2个月的时间。
14年1月初,我参加了14年的研究生考试,算是摸底,也是想看看第一年自主命题的题目是怎样的。
考下来,专业课我得了181分,平均下来历史大概也就是90分的及格分。
算是意料之中吧。
休息了一个月,14年2月开始,看张岂之的《中国历史》五卷本,同时也看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通史教程》。
方法是按照朝代顺序相互看,又以张岂之版本为底本,做详细的笔记,以求相互参校、补充,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历史脉络。
这么做的原因是我发现张岂之《中国历史》各卷质量层次不齐,尤其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编纂的很渣,所以便动起了上面的念头。
后来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不同的教科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一起看的话,有助于全面的学习和掌握。
上述工作到14年7-8月间就全部完成了,之后我马上开始了第二遍的温习,不过之后1-2个月的时间里,我适当缩小了历史复习所占的时间。
到了9月,历史统考的大纲解析出来以后,我就开始了针对性的复习,主要是针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方面。
后来又从淘宝网上采购了宣称是“复旦史地所考研”的官方材料。
买回来以后发现有用的东西不多,不过里面历史部分的资料倒是很充足,尤其是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方面,我都整理了出来。
如此这般,一直持续到14年底的考试。
专业课二: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的复习比较简单:
14年2月开始看邹逸麟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同时做笔记;
大概在4-5月看完,之后看邹逸麟的《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和《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后两本相当于是第一本的详细版。
这三本书看完(大概也是14年8月左右)后专业知识基本上是没问题了。
我又打印了很多辅助资料,包括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不推荐),《历史地理》期刊(推荐)、《长水集》(强烈推荐)、《河山集》等等。
其中《历史地理》期刊,我是挑我比较感兴趣的文章来读。
《长水集》的话,考复旦的同学要好好阅读,一方面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考题里会考谭其骧先生的文章。
14年9月以后,历史地理部分我也进入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针对性学习的过程了。
这个资料来源就很少了,一般就是XX文库搜得到的那些资料,另一些就是自己的归纳整理。
公共课一:
政治
政治的复习我想大家都差不多。
14年初那次摸底,政治考了68分,而我考前只看了2遍大纲解析,别的什么都么做。
所以一度自信爆棚,觉得好好复习说不定可以考到80分。
不过现实是残酷滴。
2015年政治考试大纲出现五年来最大的改变……呵呵呵呵……罢了。
为了早作准备,14年8月我把前一年的政治大纲解析重新拿出来,简单的过了一遍。
15年的官方红宝书出来后,先是第一遍很认真的过了一遍,划线、理解;
接着做配套的1600题,把错题涉及的知识点在红宝书上重点标出;
最后第三遍,结合第一第二遍再次详细过一遍。
与此同时,购买了官方8套卷,肖八肖四。
如此这般,第三遍过完,肖四做完也就差不多12月底了。
公共课二:
英语
终于到英语了。
哈哈。
因为我英语很烂(14年初考试我英语只有23分),所以我是从最基础的开始学习。
两条腿走路。
第一条是背单词。
我用的是扇贝网的背单词系统,我在里面买了新东方的四级词汇、六级词汇和考研词汇(三本单词书之间有重复,一共大概5000多个单词)。
开始时一天50个单词,然后增加到100个,后期稳定在150个。
这样每天打卡,从13年12月一直持续到14年12月考试前一天(其实新单词在14年7月就全部背完了,不过扇贝网有复查功能,所以往后就是不断地检查、温习,最后几个月每天背单词有200多个)。
第二条腿是语法。
我买了张满胜的《英语语法新思维》三卷本。
从第一册初级开始,一章、一节、一句句的学习、弄懂,同时也做笔记,方法很笨,但是有效果。
这部分工作是在14年2月开始,14年6月底结束。
2014年7月开始(此时语法学习已经结束,新单词也进入了尾声),我开始了第一遍真题的练习。
真题练习主要针对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新题型,重点当然是阅读理解。
联系方法也很蠢啦,就是做题目,做错了就看后面的解析(其实做对了也一样看),然后争取文章都能够看懂。
第一遍真题结束后,我又买了新东方的《长难句》、《阅读》和《写作》的专项训练教材,其中向大家极力推荐《长难句》。
里面既有长难句的解析,也有常见考研单词的汇总,学习起来可谓一举多得,帮助极大。
《阅读》一册,我主要是保持做阅读的状态,自14年7月起,我就保持着每天2篇阅读的状态,直到考试。
《写作》的话,则主要就是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抄范围,模仿范文写作等等。
都是笨办法。
14年10月间,开始了第二轮真题练习。
此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客观题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再往后,就是日复一日地温习单词,做阅读,抄写作,复习语法,直到考试。
七:
初试成绩
专业课:
247政治:
62英语:
60
从初试到复试
2014年12月底,初试。
为了完全,我在复旦边上订了旅馆,考试那几天我就住在那里了。
说实话,考完试,尤其是考完英语后,我就觉得完蛋了,因为考英语时的状态很不好:
有2篇阅读没怎么看懂,不知道怎么选,作文卡壳,写到一半卡了15分钟写不下去了……
考完后一直没敢对答案,后来自己给自己估分,也就政治65±
5,英语45±
5,专业课240±
10的样子。
出成绩之前我都特别的紧张,结果专业课247政治62英语60,总分369分,英语竟然有60分!
心花怒放快乐无边!
~总分也有369分,放在2014年就是第三名了!
~反正就是心花怒放快乐无边!
~
不过这种喜悦随着考研群里成绩统计一点点消退了。
2015年复旦史地所的考研简直是超级大年,370分以上的差不多有10人,还有360+、350+、340+的都有不少。
最后果不其然,复试分数线划在了355分,公共课要求55分。
虽然之前大家都有预感分数线会上涨,但是没想到竟然破了之前340分的最高分数线记录。
不知道其他同学复试前是怎么复习的,就我而言,感觉几乎没什么状态……每天看两篇英文新闻,看一些历史地理的文章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复习的东西了。
浑浑噩噩的就到了复试当天。
15年的复试,和之前又有了些不同:
一共分三组,前两组都是专业课面试,第三组是英语面试。
其中英语面试只有3位老师,其他两组老师分别有6、7个和10来个。
与三组面试相对的,21个进入复试的同学也分成三组,依次进入房间面试。
期间,大家都会在统一的教室里候场,史地所的辅导员老师也会和我们在一起聊天,舒缓大家的情绪。
至于复试的内容,专业课面试基本上就是自我介绍、为什么考历史地理啊、看了哪些书之类……后来大家讨论过,感觉老师们主要是顺着你讲的内容问下去,说到哪里问到哪里。
英语面试则和以前一样,一篇专业文章,读一遍,概述内容。
英语面试全程英语对话(老师们的英语都挺标准的)。
复试结束,我又觉得我完蛋了。
专业课面试有一组发挥的很差,另外一组感觉也很一般,英语面试,那篇文章我就没搞懂意思……
复试后本来是第二天就发布结果,没有通过的就会收到史地所的邮件。
结果因为一些问题,又推迟了两三天。
那两三天绝对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后来,陆陆续续有几个同学收到了邮件,我也因此特别紧张。
在犹豫了好几个小时以后,颤颤巍巍的打开了邮箱,万幸!
里面什么都没有。
第二天打电话到史地所又确认了一遍,算是大石头落地,今天,看到了自己已经是拟录取状态,彻底心定。
八、感想
我这篇经验写得很长啊,但是其实每一部分都挺重要的。
以下是我的感想吧:
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也是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最终下定决心考研的,之前也进行了一些其他的尝试,比如去别的地方面试等等。
总之人生道路很长,未必只有考研一条。
②最好还是喜欢什么考什么,就像我喜欢历史和地理。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动力支撑自己
今年九月,我就要去复旦上学了。
在两年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成为复旦大学的学生,在那之前我也从来没想过。
现在却真真实实的要实现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后辈们,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