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3443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确实隐含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重要内容。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根据人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二)环境: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影响这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主观能动性:

决定作用。

五、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

遗传的作用: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的作用:

2.环境影响这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4.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具有特殊功能

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教好;

3.学校教育能有校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包括积极和消极)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作用)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能(推动力量);

2.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3.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

六、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的独特的功能。

七、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八、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点。

2.全民性(民主性和普及性)

3.广泛性(连贯性)

4.灵活性和实用性(形式多样性和自主性)

九、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①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的特点:

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③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④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十、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对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十一、简述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

教师旨在养成胜任教师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而进行的自觉、持续的修习涵养过程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包括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十二、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一)学科知识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热爱教育职业,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素养要求

道德素养: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扎实的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

3.广泛的文化素养。

良好的个性品质:

(人格特征)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2.较强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3.心胸开阔,善于合作,兼容并包

十三、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十四、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师生关系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3.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4.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负有更主要的责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十五、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观。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十六、简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十七、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有哪些?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十八、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2.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

3.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

4.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5.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十九、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与课程评价的特点。

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2.现代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评价理念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性;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重视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二十、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十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2、教学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十二、教学过程的性质。

(本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十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1科学地组织教学

2重视学生的操作与活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个别差异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3.在教学中要在防止两种偏向:

单纯传授知识;

脱离知识的传授另搞一套思想教育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二十四、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Ø

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

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

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二十五、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十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二十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十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二十九、简述备课的意义与内容。

1.意义: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备课内容包括:

专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法)。

三十、简述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三十一、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2.过程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脱离实践

三十二、德育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十三、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十四、贯彻德育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三十五、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的工作

三十六、运用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三十七、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和评价

三十八、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

6.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7.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个性影响力;

2班主任的领导风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8.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简述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

(一)先进生的教育工作

心理特征:

自尊好强、充满信心;

强烈的荣誉感;

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教育方式: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消除妒忌,公平竞争;

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心理特征:

不是毒的自尊心;

学习动机不强;

意志力薄弱。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培养和激励学习动机;

加强学习方法的辅导。

三十九、班级管理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

3.班级民主管理

4.班级目标管理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即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问题: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四十、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要求: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直观教学可分为: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君子之教,喻也;

道尔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三)巩固性原则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也说:

复习是学习之母

(四)循序渐进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五)因材施教原则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优点:

A.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效率高)B.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

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谈话法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谈话法的优点

(1)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2)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过程(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谈话法的局限性:

(1)比较费时

(2)系统知识不易传授(3)不易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谈话中(4)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三)讨论法

1.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2.做好讨论小结。

讨论法的优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局限性:

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四)演示法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2.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五)练习法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

3.严格要求。

(六)实验法要求: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五)因材施教的原则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基本的方法

4.以诚待人。

(二)榜样法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三)锻炼法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四)陶冶法

1.创设良好的环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五)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意宣传与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革命和发展新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活到老,学到老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都要接受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2方面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内容类型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学校配有多媒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未来性5.国际性6.终身性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认真钻研教材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

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重视有关图标、附录。

4.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能根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乡土教材。

5.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国家层面:

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学校教育层面:

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3.教材层面:

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4.教师教学层面:

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与练习法比较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业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