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2975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转化观:

在一定条件下,CO2与CO可以相互转化

D.守恒观:

一定质量的甲烷不完全燃烧生成CO、CO2和H2O,经测定水的质量为18g,则甲烷质量为16g

6.“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尤其青少年更应该对毒品说不,如吸食“冰毒”,易成瘾,毒副作用强,会严重破坏人的生理和免疫功能。

冰毒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C10H15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基苯丙胺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B.甲基苯丙胺含26个原子

C.甲基苯丙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9g

D.甲基苯丙胺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0∶15∶1

7.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纤维素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淀粉与加碘食盐作用呈蓝色

C.常温下油脂都呈固态D.青菜、黄瓜中含大量维生素C

8.炼铁炉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原子)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9.下图是对实验绘制的相关变化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

向硫酸中加水,溶液pH的变化

向饱和食盐水中不断加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

D.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溶液的质量变化

10.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5℃时,a、b的溶解度均为20g

B.15℃时,将15gb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是65g

C.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二、填空题

11.汽车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大部分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______。

(2)部分汽车使用天然气做燃料,排放的污染物较少。

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3)汽车中的下列部件和物品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填序号)。

A橡胶轮胎B钢板车门C纯棉座垫 

D真皮方向盘套

(4)汽车刮蹭严重时要及时补漆,其目的是______。

(5)夏天汽车轮胎气太足易爆胎。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______。

三、实验题

12.根据下列装置图。

回答问题:

(1)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_____时,便可开始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图F是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______。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图E铁丝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原因是______。

四、流程题

13.某种矿石由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铜和二氧化硅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

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矿石中的任意一种金属氧化物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只写一个)。

(2)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3)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逐步转化为沉淀。

在该实验条件下,使金属阳离子沉淀的相关pH数据见下表。

为保证产品纯度、减少产品损失,并便于操作,所得溶液B的pH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氢氧化物

Fe(OH)3

Cu(OH)2

Mg(OH)2

开始沉淀的pH

1.5

4.2

8.6

完全沉淀的pH

3.2

6.7

11.1

(4)写出在溶液B中加入熟石灰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五、科学探究题

14.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

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和铜锈的成分。

[提出猜想]根据空气的成分推测,铜生锈可能与CO2、H2O和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并打磨光亮。

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实验

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铜丝表而有绿色物质

[解释与结论]

(1)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铜生锈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

(2)依据___________(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铜生锈一定与O2有关”的结论。

(3)为验证猜想,图中实验⑤中应选取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4)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用如图所示装置检验出铜制品表面的绿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则A中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B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课外探究实验。

如图所示,他们将一只烧杯罩在2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上,发现总是高的蜡烛先熄灭,请你随他们一起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熄灭?

[猜想假设]猜想1:

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

上部的氧气被消耗。

[实验验证1]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结论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溶液,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高低滤纸褪色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

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小红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用如图1装置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最右边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

将燃着的短蜡烛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瓶中,发现____________,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验证2]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实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烧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烧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

剩余氧气浓度15.65%,二氧化碳浓度1.898%。

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根据图2中上面一条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__________(填“A”“B”“C”或“D”)点时蜡烛全部熄灭;

请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的原因。

AB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段:

CD段:

六、计算题

16.波尔多液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农药,由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而成。

某工厂用以下反应:

2Cu+O2+2H2SO4═2CuSO4+2H2O来生产硫酸铜,若要制得80kg硫酸铜,求消耗12.25%稀硫酸溶液的质量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火烧赤壁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凿壁偷光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悬梁刺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A。

2.B

此题考查绿色化学概念,绿色化学指的是低碳环保,B使用一次性餐具不利于环保,易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答案,其它都符合绿色生活理念;

故选B

3.D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

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

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没有单位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4.B

A.测待测溶液pH:

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同颜色的pH值;

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会污染试剂,选项错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组装好仪器后先将导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好,选项正确;

C.验满CO2:

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经集满二氧化碳,选项错误;

D.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时,应先将天平调平,然后在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再将固体放在左边托盘上,砝码放在右边托盘上进行称量,砝码和物体位置反放,常导致称量的固体质量偏少,选项错误。

故选B。

5.D

A、金刚石与石墨的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故A正确;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不同,其化学性质不同,故B正确;

C、在一定条件下,CO2与CO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C正确;

D、一定质量的甲烷不完全燃烧生成CO、CO2和H2O,水的质量为18g,则氢元素的质量为

,则甲烷的质量为

,不是16g,故D不正确。

故选D。

6.A

A.甲基苯丙胺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

B.一个甲基苯丙胺分子含26个原子,原说法错误;

C.甲基苯丙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9,单位不是“克”,原说法错误;

D.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甲基苯丙胺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0:

15:

1,原说法错误;

故选A

7.D

A、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高,通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符合定义,葡萄糖不符合定义,故A不正确;

B、淀粉的特征反应为遇碘单质变蓝色不是加碘食盐,故B不正确;

C、油脂分为脂肪和植物油,常温下前者是固体,后者是液体,故C不正确;

D、青菜、黄瓜中含大量的纤维素C,故D正确。

8.A

A、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故说法错误;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组成单质的元素在反应后与其他元素组成了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故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故说法错误。

9.A

A、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则碳酸钠首先与混合液中的盐酸反应,开始没有沉淀生成,等盐酸反应完,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正确;

B、向硫酸中加水,酸性减弱,溶液pH增大,但酸性溶液的pH不会大于7,故错误;

C、向饱和食盐水中不断加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D、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每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但溶液的质量开始不是0,故错误。

10.B

A.由图中信息可知,15℃时,a、b的溶解度均为20g,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15℃时,a、b的溶解度均为20g,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将15gb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质是10g,所得溶液质量是60g,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a的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1.导电性

A防止钢铁锈蚀夏天气温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大部分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橡胶轮胎是用合成橡胶造成的,属于合成材料;

B、钢板车门是用钢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

C、纯棉座垫是用纯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

D、真皮方向盘套是用真皮制成的,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4)汽车刮蹭严重时,铁易于氧气、水接触,及时补漆,其目的是防止铁与氧气、水接触,防止钢铁锈蚀;

(5)夏天汽车轮胎气太足易爆胎,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12.A2KClO3

2KCl+3O2↑连续均匀冒出CaCO3+2HCl═CaCl2+H2O+CO2↑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能够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1)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选用加热固体制取气体装置,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为收集到纯净到的气体,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收集;

(2)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图F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另一个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图E铁丝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13.Fe2O3+6HCl═2FeCl3+3H2O引流6.7~8.6MgCl2+Ca(OH)2═Mg(OH)2↓+CaCl2

(1)稀盐酸和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2)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由表中数据可知,溶液pH在6.7时,铁离子和铜离子完全形成沉淀,而镁离子在pH=8.6时开始产生沉淀,因此溶液B的pH可允许的范围为是6.7~8.6;

(4)溶液B中加入熟石灰时,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MgCl2+Ca(OH)2═Mg(OH)2↓+CaCl2。

14.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②③CO2、O2CO2、O2、H2O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反应;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铜生锈的条件;

碳酸盐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铜生锈与N2无关,其理由是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反应;

(2)得出“铜生锈一定与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②和③,这是因为②、③其他条件相同,区别是氧气存在时生锈,氧气不存在时不能生锈;

(3)为验证猜想,图中实验⑤中应选取的物质是CO2和O2,这是因为①至④中不包括铜和二氧化碳、氧气共存的情况。

氧气、水、二氧化碳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时都不生锈,当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共存时能生锈,就能证明铜的生锈是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四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和CO2、H2O和O2三种中的任何两种物质同时接触时不能生锈,而和CO2、H2O和O2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说明铜生锈的条件是铜与二氧化碳、水、氧气同时接触;

(5)同学们用如图装置检验铜制品表面的绿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则A中的物质是铜锈和稀盐酸,这是因为碳酸盐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B中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变浑浊。

15.上层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上层滤纸先褪色

量筒蜡烛在装置上部剧烈燃烧,在下部很快熄灭猜想2成立D上部蜡烛燃烧导致氧气浓度越来越低,到B点时刚好浓度不足,上部蜡烛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上部二氧化碳逐渐下沉,再加上下部蜡烛燃烧生成新的二氧化碳,把氧气挤到上部,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大,直到C点,下部氧气全部赶到上部,此时氧气浓度达到阶段最大下部蜡烛不断燃烧,不断消耗上部氧气,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直到D点氧气浓度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蜡烛熄灭

[猜想假设]

上层蜡烛熄灭,原因可能是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猜想1:

上层的二氧化碳浓度高。

[实验验证1]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溶液,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到上层滤纸先褪色,说明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

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分析]

用如图1装置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最右边的仪器名称是量筒;

将燃着的短蜡烛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瓶中,发现蜡烛在装置上部剧烈燃烧,在下部很快熄灭,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结论]

由手持技术实验数据分析,烧杯顶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

原因是氧气被消耗,所以得出结论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

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不断改变,蜡烛全部熄灭,反应停止,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趋向平稳,故选D。

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的原因分别是:

上部蜡烛燃烧导致氧气浓度越来越低,到B点时刚好浓度不足,上部蜡烛熄灭。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上部二氧化碳逐渐下沉,再加上下部蜡烛燃烧生成新的二氧化碳,把氧气挤到上部,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大,直到C点,下部氧气全部赶到上部,此时氧气浓度达到阶段最大。

下部蜡烛不断燃烧,不断消耗上部氧气,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直到D点氧气浓度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蜡烛熄灭。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特别是用手持技术实验得出数据图象,用理论知识分析图象。

16.400kg

设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

x=49kg,

若恰好消耗硫酸的质量是49kg,则消耗12.25%稀硫酸溶液的质量为:

49kg÷

12.25%=400kg;

答:

消耗12.25%稀硫酸溶液的质量为400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