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263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紧密联系Word下载.docx

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是为了应对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

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已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会计及其他许多计量性经济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

2006年9月,fasb制定了一份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用于规范各行业中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问题。

该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

“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

2009年5月28日,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公允价值的定义fas157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公允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

”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比较可知,iasb和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更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更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根本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冲突不可否认,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更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得公允价值会对会计信息稳健性产生一定局限和制约。

根据iasb和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发布的相关准则和公告,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初始计量时,即“在获得一项资产或承担一项负债的置换交易中”,公允价值是指“为获得该项资产而支付的、或为承担该项负债而收到的价格(通常所指的进入价格)”。

这与历史成本原则下资产与负债的初始确认是一致的。

而在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后续计量时,在持有期间(在资产或负债没有交易或出售前),每经历“计量日”,都必须重新计量,不仅持有的资产和负债都要按当前的公允价值即计量日的脱手价格重新计量,而且要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不难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以下特点:

以假想的交易为基础,而不是现实的交易;

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价格,采用了估值技术,sfas157将估价技术所使用的参数分成了三个层次,公允价值也相应被分为三个层级;

需要进行后续计量,产生了持有损益,而这个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直接影响当期损益或当期期末净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这些特点,使得公允价值会对会计信息稳健性产生一定局限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在计量日需要重新计量其价值,需要进行后续计量,产生了持有损益,而这个为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直接影响当期损益或当期期末净资产,造成了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波动性。

另一方面,计量是以“有序交易”价格进行,价格是波动的。

根据相关准则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即是市场报价。

但由于报价本身受市场流动性、资金供求、投资者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本身具有波动性,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剧烈波动,使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而当市场出现非理性的持续上涨或下跌时,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及调整损益也会被夸大或缩小。

这种因强烈的波动而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而会计稳健性要求企业在存在不确定性时,不高估资产和可能的收益,及时确认可能存在的亏损。

因此,当外部经济环境剧烈动荡时,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很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2)公允价值的计量可能与会计稳健性不符。

一方面:

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未实现的损益计入收益,并增加资产的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强调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而会根据市场价格提前确认企业未实现收益,这一做法与会计稳健性仅确认可能损失,不确认可能收益的做法不符。

公允价值变动属于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将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这部分收益却并非真正实现。

以金融工具为例,由于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受到经济环境及金融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价格必定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动而变动。

因此,企业其实相当于提前确认了并未实现的收益,这与会计稳健性原则是冲突的。

这一点也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最被诟病的一点。

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所采用了估价技术,估价在实际操作中主观性较大,有操纵利润的嫌疑。

sfas157建立了一套将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输入值分为3个层次的公允价值级次。

第一层次输入值是主体在计量日能获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未调整)。

第二层次输入值,是指第一层级参数之外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资产和负债的参数,如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不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和负债的报价、非当期报价和由于时间或参与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报价等;

第三层次输入值,是指资产和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

ias32的规定与之类似。

显然,估价技术的应用使得公允价值并不一定公允,第三层级参数的应用甚至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业绩的手段。

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市场条件变化的影响,估价技术也会发生变化,公允价值的假设性、未实现性和非客观性决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先天不足与局限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偏离了会计所坚持的稳健性原则。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内在协调及其权衡

(一)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内在协调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具有统一协同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两者目的的统一性。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稳健性的目的,都是揭示和反映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不确定性的信息,尽管二者对不确定性的反映程度不同,但是二者的目的趋于一致。

这种内在联系在市场稳定或低迷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种市场状况下,公允价值和稳健性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反映没有明显的区别;

当市场运行状况较好时,公允价值和稳健性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反映有了差异,稳健性原则一般不确认资产的增值或者未来收益,而公允价值依然会如实反映这种状况。

因此,从反映不确定性带来风险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是对稳健性原则的继承,从反映不确定性带来收益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是对稳健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和稳健性是紧密联系的,公允价值计量对稳健性原则具有修正作用。

(2)两者对会计信息的时点影响。

从短期来看,稳健性虽然可以规避可能带来的损失,但同时也忽视了对可能带来的收益的计量,导致低估利润与资产,使得投资者错误的过低预期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从而错误地低估企业价值。

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正是稳健性的本质,即对“坏消息”的反应比“好消息”更及时,且“坏消息”在未来比“好消息”更容易反转(basu,1997)。

与此对应的是,公允价值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强调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从而有利于更准确、及时的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资产与负债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相对客观的估计。

从长期来看,稳健性原则对长期会计信息的影响可以与短期的低估情况相抵消(s.h.penman,x.zhang,2002)。

稳健性原则导致当期费用增加,利润降低,资产被低估。

那么,在企业处于增长阶段时,稳健性在降低当期利润的同时,产生了未来期间的盈余储备。

当增长放缓时,企业会释放过去产生的盈余储备。

所以,从长期来看,稳健性并不能对会计信息的市场功能产生实质的影响。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都提供与市场相关的会计信息,只是二者反映信息的时点不同,公允价值比稳健性更及时。

从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讲,公允价值是对稳健性原则的一种修正。

(3)两者对会计信息反映的全面性。

在稳健性原则下,一般只反映带来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会计稳健性所提供的关于不确定性的信息并不全面,即片面反映不确定性。

这种情况不完全符合决策有用目标的要求,因为决策者需要的正是关于不确定性的信息。

而公允价值计量由于其双向反映,不仅反映带来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全面反映不确定性相对于会计稳健性来说,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信息更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相对于会计稳健性来讲,公允价值计量对不确定性进行比较全面的、彻底的反映。

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更全面地反映会计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修正,弥補稳健性原则仅对单向不对称的不确定性进行反映的不足,稳健性的运用提供的信息更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包括fasb、iasb等在内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普遍认可稳健性原则,但也表现出对其应用的担心,实质上源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即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损害,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在于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目前国际上纷纷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活跃,金融资产发展迅速的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更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对稳健性原则的修正作用会更强。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稳健性的权衡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具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协调的而一面。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旨在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但可能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却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从国际、国内会计实践来看,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发展与深化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必然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如何平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财务报告质量符合各方要求,正是会计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前提下,与贯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并不矛盾。

(1)改进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研究和制订公允价值的定价机制或报价系统,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核心问题。

估值前提是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

对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大量假设、估计和判断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牢牢把握这一估值前提是提升其可靠性的根本。

2009年5月iasb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完善了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规范有序交易中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必须和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相一致。

同时,为了提高可操作性,征求意见稿对于不再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应用指南。

然而,从操作性角度来说,该征求意见稿仍存在以下问题:

准则中引入了“最大最好使用”、“市场参与者”、“最有利市场”、“在用计价前提”和“交换计价前提”等新概念,给财务报表编制者、审计师、使用者和监管机构都带来了很大挑战;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值质量不高,建议iasb为此规定一些例外情况,以更好地反映有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从另一方面来说,要进行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资产和负债的估值,对估值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判断的要求很高,许多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我们有必要引入专业的评估机构来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独立的、专业的价值评估,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也可以减少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风险。

(2)保留双重计量属性。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未来几年内我国公允价值还不能全面应用,历史成本还是主要计量属性。

在一段时间内,在会计计量应用的总趋势是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或其变形——摊余成本)同时并。

衍生金融产品会计计量无法使用历史成本,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准确确认和计量;

同时,商标权、专利权、人力资源等这些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也只能依靠公允价值。

而一些企业准备长期持有适用,并不打算进行出售的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历史成本(摊余成本)计量属性。

2009年11月12日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采用了两个计量分类:

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同时保留了公允价值选择权,企业可以选择将应适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我国目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平行并存,最大限度满足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平衡。

(3)尽量减少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损益的影响。

披露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性是必要的,因为金融工具往往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而公允价值就能将企业的这些潜在风险及时揭示出来,便于外部投资者作出恰当的决策。

否则,一旦风险爆发,将会给投资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而另一方面,减少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对本期会计利润的影响,从而减少会计利润的波动性,是协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谨慎性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这一问题,iasb已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调整。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应当计入损益,如果金融资产属于权益工具而且是非交易性的,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而且该金融资产取得的股利及其累计公允价值变动额均不允许再转入损益(即使在处置时)。

新征求意见稿同时禁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之间进行重分类。

2009年11月5日iasb发布了《金融工具:

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针对摊余成本计量和金融资产减值涉及的顺周期性问题,改进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

目前金融工具的减值准备以已发生损失作为计提基础,银行业对准备的计提普遍滞后于损失的产生。

此次准则变化旨在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平滑银行利润,鼓励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考虑潜在损失并计提相应准备金,用于经济衰退时期核销损失,保持银行经营稳健。

(4)充分披露会计信息。

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

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会计稳健性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因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首先,改进资产负债表。

葛家澍(2010年)指出如何在双重计量属性下进行财务报表列报。

在原有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增设“公允价值”一列。

根据现行准则,凡准则要求或允许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列报在“公允价值”一栏,凡准则要求按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列报在“历史成本”一栏。

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习惯思维模式,也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和透明度。

不同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决策需要选择相应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其次,拓展传统利润表。

2009年6月11日,《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已经要求在我国企业财务报表中增加与综合收益有关的项目。

因此我国利润表以历史成本信息为主,但是也会披露已有的公允价值信息。

然而我国会计准则中没有定义“全面收益”,更没区分“已实现利得损失”和“未实现利得损失”,只将利得、损失分为记入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两部分。

企业究竟是用净收益还是全面收益来衡量业绩变得模糊不清。

另一方面,利得和损失分别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缺乏整体性,信息需求者很容易对利得和损失作重要和不重要之分,过分注重一张报表而忽视另一张报表。

将利得和损失分为两部分记入财务报告也增加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会给会计信息需求者带来难度。

如何正确披露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合理列报,是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难点。

最后,加强表外披露。

当企业出现公允价值和稳健性冲突的情况时,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表外披露,以实现充分披露的目的。

加强表外披露包括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和非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为了谨慎起见,财务报表对采用估计越多的项目应当进行越充分的披露,资产负债表和全面收益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笼统的,一些较为复杂的项目需要添加辅助报表或是在表外进行较为详尽的披露。

四、结语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处于融合发展中,公允价值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又在弥补会计稳健性的不足。

在发展过程中,即坚持了稳健性原则规避风险的作用,又不断的对稳健性进行修正,从而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有益于资本市场的完善,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而言,完善的理论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与国际会计报告准则的趋同,我国应加强加快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最终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参考文献:

[1]谢诗芬等:

《fasb和iasb有关会计准则研究的最新动态述评》,《当代财经》2010年第5期。

[2]葛家澍:

《我的公允价值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万洪波:

《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研究》,《财会研究》2010年第17期。

[4]葛家澍、叶丰滢:

《双重计量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新探索》,《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