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2397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二)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1、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

(1)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

(2)教育对象的平等性与普及性。

2、古代教育的特点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

ª

学校;

(2)教育具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与社会实际。

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特点

(1)教育被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所制约;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3)教育具有普及性;

(4)教育形式多样化;

(5)教育具有科学性;

(6)教育具有发展性。

(三)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这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2、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的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

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

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代表作:

《学记》(传说著者为乐正克)

《演说术原理》(昆体良)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以后)

《大教学论》(1632年夸美纽斯)

《普通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19世纪50年代后)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杜威)

《教育学》(1939年凯洛夫)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

首先,涌现出众多教育学家及其代表作: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1956年布鲁姆)

《教育过程》(1963年布鲁纳)

《教学与发展》(1975年赞科夫)

《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

其次,出现了教育学科群,其分析框架是:

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及其学习方法

一、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其教育理论

视野;

3、培养教师正确的教育态度,养成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

二、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坚持学、思、练结合的方法;

4、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

关学科知识。

课后思考题:

1、何为教育学及其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3、现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4、教育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各阶段有哪些

主要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6、教育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育人功能

1、促进人的先天素质的发展,使人的生理与心理

素质得以呈现;

2、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

植于个体之中;

3、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造就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劳动能力上升。

2、教育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科学技

术的普及。

(1)教育是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

(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4)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2)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

(3)促进政治民主化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

2、选择文化

2、创造、更新文化

3、交流、融合文化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教育的经济制约

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二)教育的政治制约

1.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2.政治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资源分配以及教育内资源分配

3.政治影响着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行为和教育的思维方式

(三)教育的文化影响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部的各种要素

2.社会文化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态度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平等问题

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

三、教育公平问题

一、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一)教育平等概念

教育平等的含义包含四个重点:

1.人即目的;

2.教育权利平等原则;

3.机会均等原则;

4.差别性对待原则。

(二)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

1.入学机会均等;

2.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3.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4.使人在获得本领的机会上均等;

5.各种教育形式中的机会均等;

6.国际范围内的机会均等。

(一)主要表现

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城乡之间、两性之间;

不同教育阶段;

2.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

3.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4.新趋势。

(二)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成因

1.教育系统外部的原因

城乡经济差别;

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差别;

传统文化等;

2.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

制度化教育;

应试教育模式;

教育制度思

想问题;

学业成败的标准等。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有两层含义。

第一个层面是人的个体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及其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

第二个层面即人的总体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和进化。

(一)人的发展层面

1、生理的发展:

2、心理的发展:

3、社会的发展:

(二)个体发展的动因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内在因素:

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一)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指人与生俱来(即人从父母代继承)的有机体的构造、形象、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

其主要作用:

相应的教育策略

1、优生教育;

2、素质补偿;

3、潜能开发;

4、缺陷矫正。

(二)环境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以构成环境因素成分的性质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应的教育策略:

重视成长环境的建设,包括家庭环境,社

会环境,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建设,利用环境

中的积极因素,转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

出有利于人成长的环境因素。

(三)人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四)教育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

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

速度和水平。

第三节学生

一、两种不同的学生观

1、外塑论:

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不具

任何个性,只是按照成人的愿望,在成人的教

育下成长,儿童的兴趣与自主性完全被忽视。

2、内生论:

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动力与潜

能,教育过程是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

生的个性与兴趣得到重视。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学习中的人

(1)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是在学校参加规范学习的人;

(3)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人。

3.学生是独立的人

(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人。

三、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及保障

(一)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生存权;

2.受保护权;

3.发展权;

4.参与权;

5.受尊重的权利。

(三)学生的权利保障与责任唤醒

(四)学生学习权的保障

1.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

2.学习权的保障

第四节学生的发展与教育

一、教育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学生发展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2、个体发展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3、个体发展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有针对性。

二、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1、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2、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3、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本章课后思考题

1、教育起源的假说有几种?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教育为何能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教育目的

本章学习要点:

●“教育目的”的含义、功能与结构;

理解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全面发展”的理念;

●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性质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含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概念

•教育目的:

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的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

•教育方针:

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国家或者政党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选择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依据教育目的抽象¡

¡

具体的程度,教育

目的的层次为: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

2.受教育思想家或制定者的人性假设影响

3.与人格理想相联系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2)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换;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例如,有的人强调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强调个性的培养;

有的强调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则强调个体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取向及各流派

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论。

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活动要以个人发展为主要标准。

1、古典自由主义教育

昆体良:

培养演说家

柏拉图:

培养哲学家

亚里斯多德:

培养自由人

2、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自然人;

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的

迫害与轻视,强调提高儿童在教

育中的地位;

主张改革教育内容

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儿

童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

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

下解放出来的诉求。

3、人本主义教育

•主要观点:

强调人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儿童的本性、尊严、兴趣和理想。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性,造就社会需要与欢迎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伊拉斯谟、罗杰斯、马斯洛。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取向及各流派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1、儒家政教合一的教育思想

(1)以儒家思想治国;

(2)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的作用;

(3)提倡“五伦”: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2、公民教育思想

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凯

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

建立

以性格陶冶为主的劳作教育体

系,把劳作教育纳入他的公民教

育系统里;

主张个人绝对属于国

家,每个人都作为公民存在。

3、教育的文化本位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

斯普朗格

•主要观点: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换,从而培养人完整的人格。

三、教育目的的历史性

第三节

中国教育目的的发展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一)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二)近代的教育目的

(三)新中国以来的教育目的的表述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培养劳动者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看待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概述

什么是素质?

关于¡

°

素质¡

±

的理解

素质的基本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言及的“遗传素质”,它是人个体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素质教育”中言及的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

包括人的体质、品质和多方面的素养。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为何要提倡¡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本质

1、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师主体间合作性教育。

本章思考题:

1.如何定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概念?

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何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列举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4.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章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制度的概念

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基于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

二、教育制度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一)教育制度的定义

《教育百科辞典》的界定:

1、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性质制定的教育目

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内各种教育机构的体

系:

一是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

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

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少年儿童校外教

育机构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二是

专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规则要素

物质要素

组织要素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及其规则系统,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

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

立起来的,以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我国《教育法》对学校教育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此外,还对其他的教育基本制度如:

义务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教育评估制度作出了规定。

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是“一国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

是,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

制,都要受到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制

约着学校教育制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

4、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制约学制的一个因素。

以上可见,学制的制定过程,不仅要

考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学制的制约作用,保证学制性质与社会的一致性,同时要充分研究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对学制的影响,使学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型(西欧型或欧洲型)学制

*单轨型(美国型)学制

*中间型(分支型)学制

双轨型(西欧型或欧洲型)学制

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双轨型学制。

双轨型学制兴起于18-19世纪的英法德等西欧国家。

它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标准主要是种族与出身)规定不同的受教育权利,从而使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

一轨是为上层社会、贵族与高级僧侣的子弟而设,中学毕业后,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另一轨是为平民子弟而设,小学毕业后只能就业或接受初等与中等的职业教育。

这两轨学制是完全独立的,不仅开设的课程不同,任课教师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目标也不一样。

但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民众争取教育权力斗争的加剧,

使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双轨学制受到激烈的批

判与否定,促使双轨制逐渐向单轨学制与中间

型学制过渡。

但在部分教育阶段以及教育内容

的设置上,仍可见双轨制的痕迹。

单轨型(美国型)学制

美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型学制。

19世纪2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得以迅速发展,为美国普及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随后,麻萨诸塞州和纽约州相继发布了强迫义务教育法令。

这就使得美国的小学、中学规模空前高涨,在美国没有特权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渐次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小学、中学而后可升入大学)的美国单轨学制。

19世纪末,美国基本上确立了包括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制度。

单轨制的特点是:

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如六三三、八四、四四四等多种分段。

中间型(分支型)学制

中间型学制是在双轨制与单轨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叫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的学制是典型的分支型学制。

帝俄时代的学制属于双轨制。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制定单轨制,后来又恢复了帝俄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

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单轨制的特点,又有双轨制的某些因素的前苏联的学制。

这种学制的分支是在初中教育阶段以后进行的,而在初中教育阶段以前(包括了小学、初中阶段)还是属于单轨的。

这种学制的优点是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第二节中国教育制度

一、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

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不

同。

它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故被称

为“庠”、“序”,校”。

孟子解释为:

“庠者,

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到西周

时初步形成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

大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

我国古代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

西周时的官学为分国学和乡学,中

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分小学与

大学两级,乡学只设一级。

主干课程是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学教育以礼乐为重点,小学教育以书、

数主,目的是培养奴隶主贵族。

学在

官府¡

是西周官学的显著特点,庶民子

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唐代官学制度比较完备。

国子监既是唐代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最高的国立大学;

地方官学包括府、州、县学校。

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

多种形式办学;

教师管理完善;

学生管理上有升学、退学、考试、作息等规定。

国子监

明代简明官学系统图

明清两代狭隘的立国思想制约了官学发展,政府对学生思想控制极严。

明朝中叶起封建官学在官方严格钳制下走向衰落。

国子监为明清两代国家最高学府;

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

学宫¡

汉中府学

各地学宫

我国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近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的。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一)近代学制

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

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人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为癸卯学制,亦称为1904年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此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

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

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癸卯学制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的观念

当我国处于办洋务、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新学制的漫长时期里,欧美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大都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

以日本为例,自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是一场整体性的社会改革。

教育改革是维新变革、文明开化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