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1898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殊儿童教育自编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

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

(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

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

(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

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

(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

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

(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

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

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

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

(5)超常儿童:

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直接效益:

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1.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2.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

3.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

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发展性不利:

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

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

(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支持性教育环境:

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

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

(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二)间接效益:

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

1.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

2.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三)社会效益:

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

(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儿童。

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

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

2.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

(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

(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

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

(2)社会对残疾人尤其是残障儿童的承认、重视,有助于他们的发展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项事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它将对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

(一)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

1.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1)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想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

(2)各个国家有关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法律条款均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作用,保障了特殊儿童及早接受教育的权利,引起社会各方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重视。

(3)早期发现和诊断是重要,它将有助于为特殊需要儿童,尤其是障碍儿童的发展成长创造理想条件。

(4)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日益长进。

2.各国保证早期干预实施的共同措施:

(1)注重从法律上保证对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

(2)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围绕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早期干预方案:

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早期干预的途径:

(1)在早期干预中心或活动中让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教益。

(2)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自然的血缘关系与孩子互相影响,解决特殊需要儿童的问题,同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

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二)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

1.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

○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概念:

(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界兴起一场迅速发展的运动——回归主流。

(2)回归主流运动集中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

(3)回归主流运动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儿童交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进入正常社会生活作准备。

○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

(1)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相同的学校或机构接受教育,所有儿童都有机会认识其生活的相同世界。

(2)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

不只是在相同的空间接受教育,而且由教育者安排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交往活动,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了解、尊重,相互邀请参与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

(3)教学的回归主流。

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交往,并在特教教师指导下接受个别化教育,在学习社会活动及物理空间上都相互统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主流。

○回归主流教育模式的类型:

(1)资源教室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美国与加拿大。

将特殊儿童安置于正常的教育机构,一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里去接受个别教育,其余时间与正常儿童一道学习。

(2)教育配对模式:

这种模式以丹麦为代表。

在教育机构中,一个普通班与一个特殊班相配对,普通班与特殊班教师共同负责两个班教育,安排两班儿童共同学习或单独学习。

(3)咨询教师模式:

这种模式实行于挪威。

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增设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教人员,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有关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基本训练,确保特殊儿童能适应正常教育环境。

(4)混合服务模式:

东欧国家在教育机构间进行再协调,向普通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协助。

2.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

○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概念:

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服务。

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

过去的“特殊教育”是为3-5%的残疾儿童提供的教育,而现今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成为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教育,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20%的儿童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

○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基本特征:

(1)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都必须在正常班级里接受所有的教育;

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

(2)全纳性教育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组成特殊需要儿童的工作小组,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等。

(3)全纳性教育的课程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同样的机会参与活动,而不会被孤立。

○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模式: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提出进一步实现全纳性教育的设想,将全纳性教育理论转化为三个层次的发展模式:

(1)全纳性教育体系:

以乡或区为单位构建全民教育网络。

(2)全纳性学校:

以学校为中心建立社区全民教育站点,接纳和教育各种各样的儿童。

(3)全纳性课堂:

根据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实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

(三)整合教育的趋向

○整合课程观念:

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

(1)经验的整合。

(2)社会的整合。

(3)知识的整合。

(4)课程的整合

○整合的课程的基本特征:

(1)考虑反映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

(2)具有中心经验,并从中心经验出发整合相关的知识。

(3)让儿童围绕中心经验发展和使用知识。

(4)在整合的活动中让儿童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5)儿童参与课程设计过程,使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形成学习的关注点,成为课程设计的积极组成部分。

○从特殊儿童教育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1)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范围内的有关儿童学习和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步入了整合观的阶段。

这一变革趋势恰恰契合了新型人才观对儿童教育呼唤,因此,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整合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特殊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换言之,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和方式已无法适应需要,而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已脱颖而出。

(2)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

A.经验的整合。

人对自己及世界的概念的认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并且经过反省而得到经验的扩展,进一步将新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所以人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整合,有意义的学习也要求落实到情境之中。

B.社会的整合。

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把共同的经验提供给各种不同背景和不同特点的儿童,形成通识的教育。

这就要求课程不仅与个人经验相联系,而且与社会的社区实际相联系。

只有整合的教育才能给儿童创造这样的学习过程。

C.知识的整合。

整合本身是知识的组织和使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会用某一学科的部分知识去解决问题,我们常常用整合的方式进行思考处理。

因此,整合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掌握真正的能力。

D.课程的整合。

整合的课程应当有几个基本的特征:

(前面已述)(3)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教育课程改革也涉及了特殊教育,导致了已经或者尚未处于一体化状态的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改革。

A.这种改革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方式,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

B.这样的整合教育取向,充分注重给每一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C.这个反映在特殊教育课程方面的整合教育趋势,与提倡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重视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观念相一致,形成了当前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趋向。

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概述

1.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由于儿童的视觉障碍,视觉刺激不足,会造成身体运动上的一些特殊动作或行为习惯,儿童往往用这种方式来寻求增加信息的输入量。

(2)由于视觉障碍,他们视觉经验缺乏,从而缺乏进一步建立视觉记忆的基础,这样就会影响儿童以后的智力发展以及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能力。

(3)通过对视觉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比较发现,视力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有一定差异。

(4)多数视觉障碍儿童还可能伴有其他生理缺陷。

2.视觉障碍的概念:

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盲与低视力的含义:

国际上一般将视觉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

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时,为低视力。

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到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即为盲。

○盲与低视力的分类:

国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规定的五类残疾人标准中,把视觉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类:

(1)盲又分为一级盲和二级盲:

一级盲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5度;

二级盲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02,而低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

(2)低视力也分为一级和二级两类:

一级低视力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05,而低于0.1;

二级低视力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1,而低于0.3。

3.造成视觉障碍的原因:

(1)遗传与先天因素:

包括遗传和药物感染等。

(2)疾病因素:

白内障、沙眼、角膜炎、视网膜脱离。

(3)意外事故:

眼外伤是造成视觉障碍,特别是儿童视觉障碍较为常见的因素。

(二)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

1.感知觉

(1)当视觉障碍儿童的受到限制以后,就会更多地依赖和使用听觉。

他们的听觉注意力更为集中,对声音的分析更为细致,听觉记忆往往更为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偿视觉缺陷的作用。

(2)视觉障碍儿童的触觉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

长期的触摸实践可帮助他们感知除了物体颜色、亮度以外的一切健全人用眼来感知的事物。

2.注意力和兴趣特点:

(1)儿童视觉功能降低后,就会更多地依赖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依赖听觉。

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

长此以往,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就得到很大的锻炼。

(2)在兴趣方面,由于受视觉障碍的影响,他们获得的外界感性经验比较缺乏,表现出兴趣不广泛的特点,缺乏像健全儿童那样爱提问题、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等特性,特别是在有关身体运动方面的兴趣更少。

同时,他们又对听觉和触觉方面的刺激有较强烈的兴趣。

3.记忆和想像:

(1)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缺乏充分的视觉刺激,所形成的记忆表象是不完整的。

(2)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想象缺乏视觉经验作基础,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根据的胡乱推测。

但他们的听觉想象要好得多,能够对声音进行较为精细的分辨,从而体会和想象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语言和思维:

(1)视觉障碍儿童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于正常儿童。

由于看不清别人的口型,在模仿和学习语言时,有时出现发音不准、口吃、颤音等现象,有时还会有一些多余动作。

(2)视觉障碍给儿童带来的感性经验缺乏及语意不符现象,还会影响他们的思维。

由于缺乏形象思维,视觉障碍儿童很难把握住一类事物的共性,只凭对事物零碎印象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是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水平与健全的儿童差别不大。

5.个性特点:

视觉障碍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良多不良影响,容易造成儿童性格怪僻和自卑心理。

常见性格问题有:

(1)自私,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帮助和关心别人。

(2)依赖,一些视觉障碍儿童由于受到过多的照顾,形成依赖心理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性格。

(3)从情绪上看,情绪不稳定,常因小事而大闹一场。

(4)很多儿童自卑心理重,好嫉妒、心胸狭窄。

6.动作行为特点:

视觉障碍会对儿童的动作行为造成影响。

(1)他们动作不如正常儿童敏捷,行动缓慢且手脚笨拙。

(2)常常表现不出正常的动作表达技巧,步调与姿势不协调。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鉴别

1.辨别儿童是否存在视觉障碍的方法:

主要通过视力检查来进行,其中包括视力敏度的检查和视野的检查。

(1)标准化的视力敏度检查:

可以由医院来进行。

医院里大都采用万国视力检查表(C图形)、史乃仑视力检查表(E图形)来检查儿童的视力。

当视力在0.3以下时,就可称为视觉障碍儿童。

(2)视野检查:

主要检测视力的范围,即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

可由教师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对比检查、卡片检查。

2.对幼儿进行视力检测的方法:

(1)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只能用粗略估计来发现问题,主要观察婴儿是否能注视运动着的物体等等。

(2)对2岁半以下的儿童,可以使用视运动带来测试,这也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方法。

(3)2岁半以上的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图形视力表、手形视力表以及学龄前儿童图形视力表等进行检查。

(四)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1.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

(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

(4)安全性原则。

(5)全面性原则。

(6)持久性原则。

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内容(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

(1)感知机能训练:

由于缺乏视觉提供的信息,视障儿童不能很好地去模仿他人的行为,而感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要通过感知机能训练来为视障儿童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

A.残余视力的利用和保护B.听觉训练(辨声游戏、指令性游戏、省略词语、听觉选择的练习)。

(2)运动能力训练:

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各部位机能也逐渐得到发展。

但由于缺少视觉刺激,他们不能很好地模仿各种动作,因而要特别训练儿童的各种运动能力。

视障儿童最初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需要进行以下训练,才能逐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A.头、颈部练习B.翻身练习C.坐的练习D.爬行练习E.站和蹲的练习F.走的练习G.定向走训练H.手的训练。

(3)认知训练:

认知能力是视障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家长要鼓励他们探索周围世界,获取广泛的信息,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

认知能力的训练可以从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做起。

(4)语言训练:

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来说,听觉在他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很多知识及思想都是通过各种声音,特别是有声语言来获得的。

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的。

A.经常与孩子说话B.教孩子表达复杂的意思C.教儿童运用面部表情和姿态。

(5)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目的都是使视觉障碍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正常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因而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A.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B.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C.正确运用语言与人交往。

(6)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

生活技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实现独立生活的基础。

不少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缺陷,难以清晰地感知生活技能,生活常识贫乏,生活技能较差,因此,要重视对他们进行生活技能的前期培养。

A.饮食B.穿衣、脱衣C.上厕所D.个人卫生

○培养孩子大小便习惯要做哪些工作:

(1)让儿童明白要大小便就得上厕所,所以要使儿童上厕所时感到舒适、安全,并能在那里呆上一定的时间。

(2)一些视觉障碍儿童需要经过训练才能逐渐学会控制大小便。

(3)学习自己脱、提裤子。

(4)便后要求孩子自己擦大便,教他把手纸叠好,从前向后擦,反复几次直至干净。

(5)教孩子站在马桶或蹲坑边试着用水冲洗,最后要求孩子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

(1)综合多种感官法

(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

二、学前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听觉发展障碍概述

1.听觉障碍的定义:

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

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2.听觉障碍的分类:

(1)持生理学观点的人强调听力损失的可测程度,听力受损达到无法听见某一强度或强度更高的声音称为聋,其他听力受损则为重听。

常用来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根据我国通行的判断标准,听觉障碍可分为由轻到重四种情况:

A.二级重听:

指人对日常语言有听觉困难,与别人交谈时感到模糊不清。

B.一级重听:

是对较大的谈话声音、汽车声感觉模糊。

C.二级聋:

患者对于叫喊声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鼓声才有反应。

D.一级聋:

患者通常极难感觉声音的存在,依靠助听器辅助,才能感受声音的震动力。

(2)持教育观点的人往往关注听觉障碍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程度,关心听力损失发生的年龄。

经常使用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的概念。

前者指儿童出生后到4岁前发生的听觉障碍,即在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就出现的耳聋;

后者是儿童在4岁后发生的听觉障碍,即在自然学会说话之后出现的耳聋。

○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

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3.听觉障碍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是听觉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载有听觉遗传信息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传给后代,造成先天性耳聋。

(2)后天因素:

A.怀孕时的有害因素B.围产期有害因素C.后天疾患。

(二)听觉障碍的鉴别比较科学的听觉鉴别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纯音测听法:

就是测量一个人对各种不同声音频率的听阈的方法。

听阈是指能使人产生听觉的最低限度的声音强度,音强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