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1348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Word格式.docx

不过,对机车车辆碰撞的真正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从此,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对列车碰撞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研究。

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列车车体耐撞性研究。

英国铁路管理委员会[3]提出了车辆端部吸能结构的碰撞评价标准。

英国铁路公司(BritishRail)曾开发出耐撞性司机室结构[3-4]。

欧洲铁路研究组织于1983年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对司机室的动态载荷进行研究,对一台英国铁路机车进行耐撞性改进,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试验相结合,取得了耐撞性设计相关参数和合理结构形式[3-4]。

法国的铁路研究机构使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Pam-crash对车辆碰撞进行模拟,参考车辆耐碰撞性结构设计理念,将非动力车两端结构设计为弱刚度的可大变形的吸能区,并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对某TGV列车车辆结构进行了耐撞性优化。

1993年,法国的阿尔斯通铁路集团把列车耐碰撞性设计思想应用于“欧洲某夜间列车[5]”项目,提供了高于英国铁道组织标准要求的列车,法国国有铁路对被动安全性曾进行过大量研究工作,探究了被动碰撞安全性设计的基木原理,详细研究了列车发生碰撞时的物理现象。

德国汉诺威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对城市轻轨车辆结构的耐碰撞性能进行过研究。

庞巴迪公司运输部下属德国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制造的防碰撞城市轻轨列车中,装备了与汽车类似的安全气囊装置,并在列车控制台上添加软垫,以达到在碰撞发生时保护驾驶员的目的。

为了满足北美国家对乘客、司机进行被动安全性保护的强制要求,位于美国Missouri的西门子科研中心对Portland某列车车辆以35km/h撞击刚性墙的方式开展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

西门子交通技术集团已成功研发了多种铁道车辆的被动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并对碰撞能量吸收区与车体结构分别制造进行集成,采用易于更换的能量吸收模块化设计等不同方案进行论述[6-9]德国已在城市轻轨车辆、ICE第三代列车上全面采用了耐冲击车体结构技术。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铁路局(FRA)进行了大量列车碰撞研究[10-14],早在1997年美国就建立了有关列车碰撞的安全规范,从1999年开始,在科罗拉多的美国交通运输技术中心开展了多次整车碰撞试验,重点研究了单节车辆与刚性墙、机车与机车、机车与车辆、车辆与车辆、列车对列车的碰撞,以及列车发生碰撞后乘客的二次碰撞特性,他们对比分析了无安全带和有安全带时乘客与车内设备二次碰撞损伤情况,研究表明有腰部和肩部安全带束缚的情况下,乘客的安全系数会明显提高,所以他们建议在列车座椅上加装安全带[15-16]。

[17]。

1991到2004年,欧盟和国际铁路联盟发起了TRAINCOL、SAFETRAIN、SAFETRAM等项目,对铁路列车和有轨电车的耐撞性设计方法,列车内部设备的被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试验验证[18]。

2001年完成的SAFETRAIN项目,通过以往对欧洲列车结构的碰撞特性的分析,确定各节车辆端部防碰撞性设计的力学参数。

基于力学参数建立了满足碰撞特征的一维动力学模型,运用优化设计方法,确定了列车前端高能端与中间部分低能端吸能结构的理论特性曲线。

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头车端部结构及中间车吸能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确定了列车吸能结构的最终设计方案。

另外还采用二维模型研究了在碰撞时列车防爬装置出现的垂直角运动和载荷。

为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19]。

2001年7月开始的SAFETRAM项目针对地铁车辆及有轨电车进行的耐撞性进行研究,通过车体之间添加抗碰撞的吸能结构,来减小冲击力并延长冲击持续时间,以减轻碰撞对乘客和列车车体造成的伤害。

为了获得不同情形下的列车碰撞性能以及吸能结构优化后的压溃特性,采用了多体动力学的方法对列车的防撞性进行模拟仿真。

依据研究的结果,对铝合金和钢结构司机室模块进行了耐撞性设计。

为了验证仿真计算结果,2003年在波兰的日米格鲁德(Zmigrod)试验中心对轨道列车吸能模块进行了实物碰撞实验。

Safetram项目审查了各种车内布局,并将在其最终报告中提出一套安全改进建议,这些改进将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和滑行试验来评估规定碰撞情景下出现的损伤[20]。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列车耐撞性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20世纪90年代,国内还只有一些对西方国家列车被动安全技术的介绍文献。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铁路交通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轨道客车研究院所与相关院校相继开展了列车碰撞安全技术的研究。

目前,国内列车被动安全技术的研究基本使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研究成果尚需实车碰撞试验的验证。

2001年,中南大学的田红旗教授提出了列车车体耐撞结构的新设计方法,将结构按前、中、后三种不同纵向刚度设置,前后两部分为刚度较弱的压溃吸能结构,中间部分具有较强的刚度,以确保乘客区域必要的生存空间[21]。

随后的几年里,中南大学列车安全实验室的田红旗,高广军,姚松等人,陆续发表了在列车吸能元件的数值仿真,耐撞性车体的设计与仿真以及整列轻轨列车的等效简化模型的吸能部件碰撞仿真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2-23]。

2001年,大连铁道学院(现在的大连交通大学)谢素明教授应用著名的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对CRH3型高速列车的车体进行了碰撞模拟,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24]。

2007年,谢素明,陈秉智等人通过将ANSYS/LS-DYNA和多学科优化软件ISIGHT结合起来方法,实现了车辆吸能部件的优化设计[25]。

2001年,同济大学的李健、沈刚对对某国外铁路车辆防碰撞装置进行了动力学计算,研究耐撞性车辆设计方法和吸能装置的力学特性,利用ADAMS软件,进行了碰撞动力学仿真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26]。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利用PAM-CRASH进行列车碰撞仿真研究。

刘金朝、王成国等对薄壁金属圆管的轴向压溃以及列车铝合金材料进行了耐撞性数值模拟还对我国25B型铁路客车和部分城市轨道列车开展过碰撞大变形数值仿真以及乘员二次碰撞研究;

与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对天津城市轨道车辆的头车多级吸能装置及其布置进行仿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7-31]。

2003年,同济大学的赵洪伦教授与王文斌博士采用最新的耐撞性设计思路对轨道车辆进行了车体端部吸能结构的改进设计以及碰撞模拟仿真,验证了通过车钩、防爬器和车端压溃管三级吸能装置进行车体结构设计的有效性[32]。

2005年,进一步对轨道车辆乘员二次碰撞伤害进行了研究,显示同向布置、合适的座椅间距以及较小的冲击加速度,能减小碰撞对列车乘员造成的伤害[33]。

2011年,王文斌博士提出了基于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技术进行列车耐碰撞系统设计的联合仿真策略。

通过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获得车辆吸能部件在碰撞时的力与位移关系曲线,以该曲线模拟车辆连挂之间的非线性弹簧特性,运用多体动力学技术进行了两列车的碰撞动力学仿真,实现对新设计列车碰撞被动安全系统总体性能的评估[34]。

2011年,中南大学的谢卓君,基于列车车钩及前端压溃区域的研究,建立了列车多体碰撞的模型,模拟了列车碰撞过程的动态响应[35]。

2004年,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刘金朝、王成国研究员通过PAM-CRASH软件开展了铁道客车大变形碰撞仿真研究,提出了列车车辆设计的改进意见[36]。

在此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的房加志博士对牵引梁的吸能特性运用响应面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对提高列车被动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7-38]。

西南交通大学的肖守讷教授等人对地铁列车和高速动车组碰撞及其压溃装置进行了仿真研究,在吸能装置的优化及乘客二次碰撞安全性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39-40]。

3、结论

轨道交通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运输形式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以及高速列车的耐碰撞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志新,高速列车耐撞性结构及安全性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9

[2]AlexanderScholes(英).欧洲铁路碰撞技术的开发[J].国外铁道车辆,1998

(1):

23-26

[3]张振淼,逄增祯.轨道车辆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原理及结构设计(待续)[J].国外铁道车辆.2001,38(3):

13-19

[4]张振淼,逄增祯.轨道车辆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原理及结构设计(续完)[J].国外铁道车辆.200],38(4):

16-19

[5]田红旗,姚松.新型耐冲击铁路客车[J].铁道知识,2004

[6]WilfriedWolter(德).铁道车辆的防碰撞要求、设计原理和初步结果[J].国外铁道车辆,2004,41

(2):

23-30

[7]MarkusSeitzberger(奥地利).城轨车辆碰撞安全性的现代设计理念[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5

(1):

1-5

[8]H.Waldeck(德).ICE动力车碰撞仿真[J].电力牵引快报,1996(4):

26-32

[9]DavidTyrell等(美).机车抗碰撞能力改进研究[J].国外内燃机车,2002(3):

23-31

[10]DavidTyrell.PreparationsforaTrain-to-TrainImpacttestofcrash-energymanagementpassengerrailequipment.ProceedingsofJointRailConference2005,Pueblo,Colorado

[11]FederalRailroadAdministration,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

ImprovingRailroadSafetyandRailPassengerTechnologythroughTargetedResearchandDemonstrations,1992-1997"

DOTIFRA/ORD-99102,August1999

[12]Bing,A.,"

CollisionAvoidanceandAccidentSurvivability,Volume1:

CollisionThreat.DOT/FRA/ORD-93-02.I,FRA.U.S.DepartmentofTransportation.March1993

[13]Mayville,R.A.,Stringfellow,R.G.,Rancatore,R.J,Hosmer.T.P..LocomotiveCrashworthinessResearch,Volumes5:

CarCrashworthinessReport.DOT/FRA/ORD-95108.5,1996

[14]Vanlngen-Dunn,C.SinglePassengerRailCarImpactTestVolumeII:

SummaryofOccupantProtectionProgram,U.S.DepartmentofTransportation,DOT/FRA/ORD-00/02.2,2002

[15]DavidC.Tyrell,KristineJ.SeversonBrianP.Marquis,AnalysisofOccupantProtectionStrategiesInTrainCollisions,ASME,AMDVol.210/BEDVol30,1995

[16]FederalRailroadAdministration.TechnicalCriteriaandProceduresforEvaluatingtheCrashworthinessandOccupantProtectionPerformanceofalternatively-DesignedPassengerRailEquipmentforUseinTierIService.Washington,2010

[17]KarinaM.Jacobsen.CollisionDynamicsModelingofCrashEnergyManagement

PassengerRailEquipment.[M]Boston:

TuftsUniversity,2008

[18]MarkusHecht.有轨电车和轻轨车辆的防碰撞性[J].国外铁道车辆,2005,42(5):

39-41

[19]JohnRoberts.SAFEINTERIORS:

TrainInteriorPassiveSafetyForEurope,November,2006

[20HechtMarkus.TheCrashworthinessofTramcarandLRV[J].国外铁道车辆,2005(5):

39-41

[21]田红旗.客运列车耐冲击吸能车体设计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1

(1):

110-114

[22]高广军,田红旗,姚松.耐冲击吸能车体[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3(3):

50-53

[23]高广军,田红旗,姚松,许平.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5,26(4):

93-97

[24]谢素明,兆文忠,闫雪冬.高速车辆大变形碰撞仿真基本原理及应用研究[J].铁道车辆,2001,39(8):

1-4

[25]谢素明,王庆艳,陈秉智,兆文忠.客车车体碰撞吸能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7(5):

113-115

[26]李健,沈钢.列车防碰撞装置及动力学仿真[J].铁道车辆,2001,39

(1)

[27]刘金朝,房加志,王成国.薄壁圆柱在轴向冲击力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J].中国铁道科学,2004(4):

18-23

[28]刘金朝,房加志,王成国.高速列车用铝合金材料的耐撞性性数值分析[J].铁道机车午-辆.2004增刊(20):

40-43

 

[31]李兰,刘金朝,王成国,范忠胜.城轨车辆耐碰撞结构的数字设计研究[J].铁道机车车辆,2008(02):

28-32

[32]王文斌,赵洪伦.高速客车轻量化车体耐碰撞结构的优化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

1499-1503

[33]王文斌,赵洪伦,刘学军.轨道车辆乘员二次碰撞伤害的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09):

23-27

[34]王文斌,康康,赵洪伦.列车耐碰撞系统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联合仿真[J].同济大学学报,2011,39(10):

1552-1556

[35]谢卓君.地铁列车多体碰撞的动态仿真方法及应用[M].硕士学位论文,长沙:

中南大学,2011

[36]刘金朝,房加志,王成国等.铁路客车大变形碰撞仿真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4,25(6):

1-8

[37]房加志,刘金朝,焦群英,王成国.铁路客车结构大变形碰撞特性的仿真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4):

76-78

[38]房加志.铁道车辆碰撞以及结构优化的仿真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5

[39]贾宁,肖守讷.耐撞性车体吸能装置的薄壁结构研究[J].铁道车辆,2005(5):

6-10

[40]单其雨,肖守讷.阳光武.车辆吸能装置结构的耐碰撞性研究[J].铁道机车车辆,2009(6):

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