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1275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特岗教师教育类心理学地大题总结材料版吉林省特别好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教师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6、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7、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简答)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9、真正教师威信的树立,受四哪种因素制约?

(1)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2)教师的人格魅力;

(3)教师善于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4)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论述)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重要)

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2、直观性教学原则(重要)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3、启发性教学原则(重要)

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4、因材施教教学原则(重要)

(1)基本涵义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15、教学方法——讲授法(重要)

定义: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第二,注意启发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16、教学方法——谈话法(重要)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提问准备。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17、教学方法——讨论法(重要)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18、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2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1、德育原则——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22、德育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23、德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24、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

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25、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二)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三)实际锻炼法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包括两种形式:

常规训练;

实践锻炼

(四)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

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五)道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六)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26、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简答)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7、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8、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29、班主任主要协调好哪几类关系?

(简答)

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1)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30、个别教育工作(简答案例)

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1)优等生的特点

优等生,又叫“优秀生”或“先进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

(2)对优等生的教育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

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1)中等生的特点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

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

第二类是甘居中游的学生;

第三类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信心不足。

二是表现欲不强。

(2)对中等生的教育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1)后进生的特点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

典型特征: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

自卑复杂感强;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

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第1、客观条件:

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第二、主观条件:

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地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

3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

2.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

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学习,又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四)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要培养学生稳定而且广阔的兴趣。

3.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

4.要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总之,教学中出现的注意问题,情况很复杂,原因也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注意的规律,多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33、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如何保持良好的记忆力)?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4、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5、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6、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

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

(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

37、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

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38、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39、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40、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4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42、建构主义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44、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如何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

①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

②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

③复习方式多样化。

④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

4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46、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47、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48、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49、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0、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2、新课程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3、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3、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改下教师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准备,简答)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做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4、新课改下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55、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