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0165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4.不能反映一个人收入分配状况。

5.不能反映一国自然资源的拥有情况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6.国际统计口径差异

四、①古典宏观模型

(1)商品市场的均衡由价格机制进行调节.

(2)总供给是生产要素投入量函数(3)劳动市场的均衡由工资机制实现.(4)资本市场均衡由利率实现.(5)货币只起交换媒介作用MV=PY.(萨伊法则:

供给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无危机论))

②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1)工资不一定调节就业.

(2)均衡不一定充分就业的均衡.(3)货币在经济运行中起积极作用.(4)投资和储蓄动机不同,利率机制不一定使资本市场达到均衡.

5、

①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相应依存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储蓄函数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②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消费倾向分为边际平均消费倾向(APC:

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和消费倾向(MPC:

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APC=C/Y、

储蓄倾向也分为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和边际储蓄倾向(MPS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APS=S/Y、

③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①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②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

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

MPS。

③APC+APS=1MPC+MPS=1

短期消费函数C=C0+cY长期消费函数C=cY

六、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和其他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称为绝对收入假定。

该理论认为消费是由现期的绝对收入决定的。

消费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增长的速率是递减的,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其他:

1.杜生贝的相对收入假定(示范效应棘轮效应);

2.莫的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即C=aWR+cYL(313页);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人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公式见书315页)

4.其他因素(利率、价格、收入分配、预期)

七、

(一)二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基本恒等式:

AE=Y(总支出=总收入)即C+I=C+S—→I=S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代数表示法

I

(或用储蓄函数I=S决定)

3.通货膨胀缺口(高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之间的差额,采取紧缩政策降低总需求)与通货紧缩缺口(低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之间的差额,采取扩张政策增加总需求)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AE=Y(总供给=总需求)即C+I+G=C+S+T—→I+G=S+T

2以比例税收、含转移支付为例

+cTR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AE=Y(总供给=总需求)即C+I+G+X=C+S+T+M—→I+G+X=S+T+M

七、①乘数理论:

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注入的变动量的比率(自发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用公式表示为:

②乘数原理在实施过程中应具备的条件:

1.经济中存在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

2.投资和储蓄相互独立;

3.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要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

时延的存在)

③其他乘数(比例税收与定量税收对比):

1.政府的购买乘数

2.政府税收函数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4.平衡预算乘数

5.对外贸易乘数

**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量的比率。

8、货币

货币是支付的手段、交易的媒介和表示价格与债务的标准单位。

主要职能:

交易媒介;

价值尺度;

财富储存手段;

延期支付标准;

世界货币。

其中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是货币最重要的职能。

货币供给指的是一国经济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

狭义的货币是指交易货币M1=公众和企业手中持有的通货+活期存款=Cu+De。

其中Cu表示通货(纸币+硬币),De表示活期存款(支票帐户)供给的形式;

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货币资产的各种不同形式,定义为M1加上不能直接开出的支票的所有储存存款(Ds)和小额定期存款(Dt)以及货币市场基金。

即M2=M1+Ds+Dt;

M2再加上大额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抵押券等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金就是更为广义的货币供给M3,又称近似货币。

9、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关,主要职能是借助各种工具执行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而不是在资金融通中经营获利。

中央银行的三种主要职能:

一是垄断发行一国的法定货币,发行的银行;

二是接受并集中保管各商业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在必要时向各银行提供贷款业务或再贴现义支持商业银行,银行的银行;

三是代理政府的发行公债,代理国库,管理国家的外汇,政府的银行。

商业银行以追逐最大利益为目标,其主要业务是负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二)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制度是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全部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为现金形态义应付公众提取现金的需要,其余部分才可用于发款或投资。

法定准备金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银行挤兑风潮而倒闭,另一方面是为了控制银行贷款的速度和数量,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

(三)银行存款创造

式中D为银行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

(计算现金漏出和超额准备金时

=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曲线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其关键在于中央银行能控制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包括公众与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即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

公式:

H=Cu+Re+Rd(3.1)

2、狭义货币供给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Cu+De。

(3.2)

将(3.1)除以(3.2),并变形得

变形得(3.3)(货币创造乘数)

其中为现金漏出率。

Re为超额准备金率

式(3.3)表示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从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乘数作用)的机制。

3、中央银行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这样,货币供应量被认为是有政府政策(中央银行)决定的,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大小与利率无关。

货币供给量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

反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

4、货币供给量可以分为名义货币量和实际货币量。

名义货币量是指不问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而仅仅计算其票面价值的货币量。

实际货币量是指用价格指数进行调整折算而得到的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量。

十、

(一)货币需求及其成本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

持币成本是指由于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收益较高的资产或投资所牺牲的利息和利润。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1、持有货币满足三个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①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一般把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视为收入水平的线性函数,两者具有固定的比例。

②预防动机是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都被认为是收入的函数,把两种货币需求结合起来用L1表示,用Y表示收入,可写成:

L1=L1(Y),同利率无关。

③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息资产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于利息率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债券价格=债券固定利息/市场利息率。

故利息率对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有决定性的影响。

用L2表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r表示利率,则其函数关系可表示为L2=L2(r),L’2<

0。

凯恩斯陷阱

投机货币需求与利率具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但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也就是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上涨,债券未来价格只会下跌。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将卖出债券持有货币,并不再购买债券,有多少货币就持有多少货币。

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降为r0时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④货币的总需求Md=L1+L2=L1(Y)+L2(r)

(三)其他的货币需求理论(363页)

1.传统货币数量理论MV=PT

M=KPY(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

2.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3.鲍莫尔的“平方根公式”

式中Md为交易货币需求,Y为收入、r为利率、b为取款成本。

4.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q=企业的市场价值/其资本的重置成本=股票市场的价值总额/建造企业所需成本(q>

1有新投资,股票价值升高,投资增加)

十一、均衡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一)均衡利率的决定:

使得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的利息率,称为均衡利率。

(注意两条途径的影响①债券②银行调整)

(二)均衡利率的变动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②的变动③货币供给量和收入水平的变动(画图)

12、资本的边际效率、利率与投资

(一)投资也叫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设等,不包括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

(投机:

购买股票、债券)凯恩斯认为,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进的款项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较。

(利率、预期利润、折旧、预期通货膨胀率)

(二)资本边际效率,是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即每增加一单位投资所增加的利润率。

(最有利的资本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新增一项资本的预期收益与这项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的比率)资本边际效率等于一个贴现率。

(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时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根据凯恩斯的定义,把一项资本资产在它的有效期内的各年收益,按某一贴现折为现值后,正好等于这项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则一贴现率就是这项资本资产的边际效率)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即任何一项资本资产的边际效率,都会随着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会引起投资减少,从而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危机和失业。

(3)利率是影响投资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资本边际效率既定的条件下,投资函数为:

I=I0-dr(d为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

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称为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系数。

13、产品市场的均衡:

IS曲线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由I=S、S=-C0+(1-c)Y、I=I0-dr

(注意四象限图)

【曲线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右上方,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①投资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IS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

②储蓄函数变动③政府收支变动等于增加投资支出,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十四、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LM曲线

【LM曲线左上方,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LM曲线右下方,需求大于供给】

(二)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投机需求曲线和交易需求曲线的斜率,即

c.f.LM曲线的三个区域:

当利率降的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将成为无限的,这就是“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陷阱”,这会使LM水平,即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

如果利率很高,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交易需求),再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投机需求为0,这时候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则LM垂直这一区域成为“古典区域”

(3)LM曲线的移动(见书390)

15、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IS—LM模型

(一)均衡:

Ⅰ:

I<

S而L<

MⅡ:

S而L>

MⅢ:

I>

MⅣ:

M

2、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决定与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

同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也会随着IS曲线与LM曲线的移动而变化。

3、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①IS—LM模型与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

(2)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

②IS-LM模型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

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2)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

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③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财政政策:

1、有些财政政策的实施会遇到阻力;

2、财政政策会存在“时滞”;

3、公众的行为可能会偏离财政政策的目标。

(2)货币政策:

1.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2.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

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

十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首要目标):

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非自愿失业的消除),应注意充分就业并非指失业率为零的状态。

广义:

所有生产要素都按他们的所有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投入生产和使用的经济状态。

(二)物价稳定:

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保持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

应注意:

1.物价水平的衡量是以一国的总物价水平为依据的一般用物价指数表示:

2.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胀率为零的状态。

(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保持过度或合意的经济增长率。

(四)国际收支平衡:

追求国际收支既无盈余,又无赤字的状态。

应注意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的弊端(不利于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五)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六)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1)需求管理:

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

(2)供给管理:

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

供给管理的内容是收入政策、人力政策、指数化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等。

(3)对外经济管理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的协调等。

17、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是一国根据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调节财政政策和支出的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

1.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与公债(410)2.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支出水平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二)财政政策的运用与手段:

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

1.改变税率:

经济潇条时,政府降低税率,增加企业与个人的可支配收使企业和个人的消费与标准增加,总需求增加,直至萧条消除。

通货膨胀时,政府则提高税率,企业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一标准减少,总需求减少,直至通胀消除。

2.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购买支出,使社会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增加;

通胀时,政府减少购买支出,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直至通胀消除

3.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企业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标准增加,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通胀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企业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标准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三、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

指西方国家财政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使它们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促进经济稳定的功能,其内容有:

1、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2、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开支3、农产品的支持价格

四、补偿性财政政策与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盈余,弥补衰退时留下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亏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这又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职能财政:

政府预算目标不是追求财政收支平衡,而是追求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状态。

充分就业盈余:

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时会有的财政预算盈余或赤字。

5、财政赤字与公债:

当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出现财政赤字后,西方国家一般采用发行公债的手段来弥补赤字。

公债即国债,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预算赤字而举借的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

18、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总水平的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

1.货币供给政策2.利率政策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经济萧条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入市场,商行将持有的一部分证券卖给央行获得货币,是商行的储备金增加,存款与贷款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通胀时操作正好相反。

2.调整再贴现率:

经济萧条时,央行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贴现数量,使商行储备金增加,贷款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与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扩张,直至萧条消除。

通胀时操作相反。

3.法定准备率:

经济萧条时,央行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行的储备金增加,存款与贷款扩张,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使萧条消除。

4.其他货币政策手段:

①道义上的劝告;

②垫头规定;

③控制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

19、供给管理政策

(1)收入政策:

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1.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

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必须相应的减少。

实施工资管理是最适宜的反通货膨胀手段。

2.收入政策的主要类型①工资——物价冻结②工资——物价指导线

(2)指数化政策1.利率指数化2.工资指数化3.税收指数化

(3)人力政策1建立、完善就业机构2降低最低工资标准3培训计划4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4)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①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学派)②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③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二十、总需求模型

(1)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用收入水平来表示。

IS、LM:

(二)总需求曲线是指当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物价总水平与国民收入组合点轨迹。

(三)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及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①总需求曲线的斜率1、IS曲线斜率影响2、LM曲线斜率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

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见书435-438)

二十一、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曲线与总生产函数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由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所决定。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般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就业量而最终影响总产量。

(2)总生产函数

短期中,总资本K是相对稳定的,则总量生产函数表述总产量是劳动总就业量的函数,当劳动投入增加时,总产量将增加,但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即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

(三)劳动市场均衡

劳动市场均衡由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共同决定。

纵轴W/P表示实际工资,横轴N表示就业人数。

Nd表示劳动需求曲线。

根据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实际工资这一厂商生产要素使用原则,随着劳动投入数量增加,即厂商雇佣的劳动数量增加,边际收益产品的递减导致厂商愿意支付的实际工资递减。

这导致劳动需求量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

(4)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供给线,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供给的产品数量都是不变的。

(价格改变时,实际工资的快速调整能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实际就业)

(5)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区域:

短期总供给曲线分为两类,分别是凯恩斯区域的总供给曲线和中间区域的总供给曲线。

假定短期内价格是刚性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产量调整先于价格调整,价格水平不随总需求的减少而下降。

此时,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

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在工资条件下雇用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这使厂商生产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现行条件下,厂商愿意供应任意被需求的数量,凯恩斯区域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6)短期总供给曲线——中间区域

(1)粘性工资模型:

工人同意按事先决定的名义工资提供企业希望的雇佣的劳动数量(名义工资不变),价格水平提高将使实际工资下降,这又使劳动需求量增加,就业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2)工人错觉模型:

工人暂时混淆了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预期的实际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