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文档格式.docx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
述而》: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
(A级)
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A级)
论语()颛臾()社稷()虎兕()椟中()
冉有()柙()近于费()
相夫子()()夫颛臾()何以伐为()为之辞()
再读文章前两段,整理下列文言知识:
(B级)
你认为这两段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有:
第一段:
第二段:
以下两个多义词你一定注意到了,辨析一下它们的词义吧:
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
过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且尔言过矣()③是谁之过与()
下列特殊句式你注意到了吗(B级)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是社稷之臣也()
⑤何以伐为()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注意了以上文言现象,你一定能把文章前两段翻译下来的!
试试看.(C级)
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你可一定要注意啊——动动笔吧:
(C级)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译作:
②是社稷之臣也译作:
③何以伐为译作:
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作:
⑤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作:
齐读文章前两段,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再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B级)
②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B级)
③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C级)
个性朗读展示——读出孔子的语气,相信自己一定行!
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们试作背诵.
(二)朗读第二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B级)
②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C级)
个性朗读展示.
熟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五,练习文章前两段的背诵.
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前两段,整理文言字词句.2.预习第三段.
【拓展阅读】
政治生涯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
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二)
高一语文组制作:
李进丽审定:
毕文生,岳中博2009-4-10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1.结合预习,采用诵读及探究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2.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3.如有时间,可以考虑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学习过程】
检查一,二段的背诵.(A级)
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你认为该段的重点字词有:
3.请用/线画出以下两个句子的断句:
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本段的词类活用有:
5.小试身手:
请你在口译该段的基础上笔译下面几个句子(C级)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再次齐读课文,探讨交流以下问题:
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7.朗读第三段,尝试背诵.
三,朗读全文,结合全文思路,自行总结背诵经验.
教师检查背诵,指名背与交互背进行.
四,小结全文,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请列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及佳句:
课堂反思
孔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
课堂巩固训练
基础知识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二,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
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一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省②传
2.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3.翻译这则短文.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礼之用,和为贵.
学案
(一)答案
一,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字音lú
nzhuānjì
sì
dú
rǎnxiá
bì
xià
ngfūfú
wé
iwè
i
三,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指示代词,此,这③代词,这
过①责备,动词②犯错,动词③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省略句④判断句⑤宾语前置句⑥省略句
四,
(一),①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②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①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②一是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板书]
学案
(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5.略.
6.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
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三,关于背诵:
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可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四,归纳总结:
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
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
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
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
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
忧患意识)
五,关于朗读的提示: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学生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地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七,课堂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1.①2.②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5.②
二,1.②2.③3.④
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5.④
1.A.xǐngB.chuá
n
2.A.谋划,出主意B.忠诚,忠实C.交往D.讲信用
3.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