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967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

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

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

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一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

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

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

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

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

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

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

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

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第三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4.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

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

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

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有什么现象产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植物的作用。

演示实验:

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4.小结,延伸。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

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第四节土壤中有什么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有关图片和课件。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图片或课件出示:

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五节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1.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

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

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

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

(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

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

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

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

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

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

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

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

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第六节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3•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2.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4.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1.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

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

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

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

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

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第七节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4.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

家乡有哪些河流?

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

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

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

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

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4.学生讨论交流。

5.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一鹅卵石一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

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

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

注意:

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

“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

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

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

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

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

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

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

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八节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1.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2.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1.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2.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1.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3.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4.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引入

1.流水、风、冰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