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9346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8.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9.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日本“仿古遣唐使船”抵达了上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针对该事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年日本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的盛况B.体现了当年唐朝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这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一种体现D.说明当年日本的国力比唐王朝还要强盛

10.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1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起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

13.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

A.减少数量B.分化事权C.限制自由D.使用亲信

14.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了《乘轺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

这体现了

A.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B.宋与辽矛盾激化

C.民族的交流与借鉴D.北宋的国力强盛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是

A.南宋与金对峙B.宋辽对抗C.北宋与金对峙D.宋夏和议

16.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以生产青白瓷著名,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

A.越窑

B.邢窑

C.景德镇

D.泉州

1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的功能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一开始就是官方发行的货币D.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

18.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这反映了(  )

A.农业发达B.手工业发达

C.商业发达D.对外贸易繁荣

19.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20.小茗同学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示意图,他可能正在学习

A.宋辽的和战B.蒙古的征战C.金辽的和战D.元朝的统治

二、综合题

21.读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历史物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暴君,请问他是谁?

在他统治期间,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这项工程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2)图2所示的历史人物是力劝宋朝真宗皇帝亲征澶州抗辽的著名宰相,他是谁?

澶州之战后,宋辽之间达成的和议,历史上称作什么?

(3)图3所示的历史人物在南宋初年抗击金军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被宋高宗和奸臣秦桧所害,他是谁?

列举他在抗击金军方面立下了重大战功一例?

(4)图4所示的历史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是谁?

他抗击的是哪个政权?

(5)图5所示的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他于哪一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他建立的朝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这一朝代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名称是什么?

在西藏地区设立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中央的哪一机构直接统辖?

(6)上述图片2、3、4所示的三个历史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怎样宝贵的精神财富?

22.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刘禹锡《百花行》

材料二:

关于唐蕃之间交往的两幅图片

材料三:

在贞观年间,一位伟大的僧人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四:

有关唐代社会风气的图片和诗句

(1)材料一中刘禹锡的诗句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反映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的景象。

据所学知识,唐朝前期出现了哪两个盛世局面?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共同见证了汉藏之间哪一历史事件?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中的这位伟大僧人"

是谁?

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书,记载了他游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这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图和诗反映了唐朝时期怎样的社会风气?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23.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七年级某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宋朝时期赋税缴纳情况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村料四: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写出一点即可)?

(2)宋代初期的哪一重大举措直接促进了科举制的大发展?

结合材料二,说一说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写出两点即可)

(3)认真观察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指出从图1到图2,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

从营造和谐民族关系的角度,除战争外,唐宋两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今时代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写一句话。

(要求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不超过5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金榜题名”;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而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C项符合题意;

古代通过禅让制选举部落联盟首领,A项不合题意;

元朝为加强疆域管理,实行行省制,B项不合题意;

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题干中“金榜题名”“制度”是解题的关键。

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故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

3.A

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确立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故A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传承首领的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试题分析:

依据题干“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可知唐太宗强调君主要虚心接受忠臣的进谏,即虚心纳谏,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不符,故答案选D。

5.C

根据所学和材料“……统治者励精图治,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水利工程兴建……”可知,这体现的是唐朝统治者的作用,曲辕犁、筒车等新式工具的作用,兴建水利工程的作用,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没有天灾不符合实际情况,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6.A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

“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7.C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

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

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李白因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诗仙”。

A正确。

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不是诗仙。

B错误;

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被称为诗魔,C错误;

王维是唐朝著名田园诗人,被称为诗佛。

D错误。

综上,故选A。

9.D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流呈现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友好,两国交流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派遣大批遣唐使乘坐木制帆船到中国学习。

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说法不正确的是说明当年日本的国力比唐王朝还要强盛,D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0.B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A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最终导致黄巢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A符合题意;

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12.D

【分析】

 

依据题干毛泽东诗词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D项符合题意;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君主。

A项不合题意;

11世纪前期,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崛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B项不合题意;

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位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于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

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

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

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所以本题应选B。

14.C

依据题干信息“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了《乘轺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可知,这体现了民族的交流与借鉴。

1005年澶渊之盟后,辽宋实现了百年之久的和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有了题干“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的情况,所以C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5.A

根据题中诗句的“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都城在汴州,北宋灭亡后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当时北有金的威胁,南宋皇帝却在杭州苟且偷安,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安于现状,与金对峙,所以A符合题意;

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A。

16.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A

根据所学和材料“……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可知,十户有六户用,这表明,交子具有民间交易凭证的功能,故A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说民间使用的情况,没涉及和印刷技术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交子不是官方发行,故C不符合题意;

十户有六户用,故D不符合题意。

18.C

本题考查商业的有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是南宋临安商业发达的表现。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

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所以“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中,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元朝,D符合题意;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排除。

故选择D。

20.B

依据示意图“蒙古汗国”“中亚”并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拥戴为大汗。

蒙古汗国建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1227年,蒙古军队灭亡了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之后,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继续向外扩张,中亚是其主要征服对象之一,所以B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三项在示意图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故选B。

21.

(1)隋炀帝(杨广),大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寇准,澶渊之盟。

(3)岳飞,郾城大捷。

(4)文天祥。

蒙古政权(元朝)。

(5)1279年,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6)坚贞不屈、爱国,勇于斗争等。

(言之有理即可)

(1)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是隋炀帝;

在他统治期间,开凿了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依据所学可知,图2所示的历史人物是力劝宋朝真宗皇帝亲征澶州抗辽的著名宰相,他是寇准;

澶州之战后,宋辽之间达成的和议,历史上称作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依据图3信息“还我河山”可知,此人是岳飞;

南宋建立后,金军经常南下骚扰,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组建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

在郾城大捷中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但却被宋高宗和奸臣秦桧所害。

(4)依据所学可知,图4所示的历史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是文天祥;

他抗击的是元朝。

文天祥是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慷慨就义,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5)依据所学可知,图5所示的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他于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他建立的朝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在西藏地区设立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6)依据所学可知,上述图片2、3、4所示的三个历史人物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贞不屈、爱国,勇于斗争等。

22.

(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的民族政策)或与少数民族和亲。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开放的社会风气。

(5)繁荣开放。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刘禹锡的诗句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反映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的景象,由此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时期,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励精图治”,还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共同见证了文成公主入藏;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他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唐太宗答应了和亲要求,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带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等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

因而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西北地区和北方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3)依据材料三“在贞观年间,一位伟大的僧人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可知,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在天竺他遍访佛教寺院,成为有名的佛学大师。

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以亲身见闻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依据图片和诗可知,反映了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弈棋等活动。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唐朝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是繁荣开放。

23.

(1)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2)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等等。

(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

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不同点:

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或同少数民族和亲,宋朝则以议和方式来换取和平。

(4)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

(言之成理即可)

(1)依据材料一“宋朝时期赋税缴纳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南北比例44:

56,南宋时期比例81:

19,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经济现象。

结合所学可知,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初期的重文轻武政策直接促进了科举制的大发展;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3)认真观察图1“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和图2“元朝疆域图”两幅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从图1到图2,民族政权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从营造和谐民族关系的角度可知,唐宋两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不同,具体表现在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

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

而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议和方式送岁币苟安,如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都是以议和的方式来换取和平。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