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40Word文档格式.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40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40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D.价值选择
D
教育目的的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它并不是一个超过社会、超历史的范畴,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依据。
7.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的教育结构的文件是。
A.《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纲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
熟悉各种教育政策、规定。
8.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识记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9.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
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布鲁姆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
他认为传统教学中关于师生教学目标呈正态分布的预想,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观念。
他认为除了1%~25%的超常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学习速变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的和现时的条件,学生就能够学会他想学的一切。
10.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
这反映的是。
A.知识中心课程论
B.学习者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属识记内容。
1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应该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信、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视具体情况,可多种选择
D.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12.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一思想的是教育家。
A.加里宁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
熟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A.职业
B.专业
C.事业
D.以上三者都是
199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14.确切可考的学校萌芽形式是。
A.序和成均
B.成均和庠
C.序和庠
D.辟雍和成均
15.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6.视学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魏国
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指令要员视察太学,东汉时,皇帝视学成为一种制度。
17.下列不属于唐朝科举考试方法的是。
A.贴经
B.墨义
C.时务策
D.诗赋
唐朝科举考试的方法是贴经、墨义、策问、诗赋。
18.中国书院教育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是。
A.《东林会约》
B.《白鹿洞书院揭示》
C.《学海堂章程》
D.《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
熟练掌握书院的发展的相关内容。
19.颜元创立的漳南书院的办学宗旨是。
A.宁粗而实,勿妄而虚
B.致良知
C.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D.公其是非于学校
20.洋务运动时,由于民用企业的开办,急需技术人才,国家开办了专业技术学堂,各大企业自己也都举办附属的技术院校。
其中,1866年设立的及其附设的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实业学校。
A.上海江南制造局
B.福州马尾船政局
C.天津水师学堂
D.天津武备学堂
即福州船政局。
21.下列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开端的是。
A.京师大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马礼逊学校
同治元年(1862)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22.干部教育体系不包括。
A.初级干部教育
B.中级干部教育
C.高级干部教育
D.三级干部教育
2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A项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24.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学校是。
A.僧侣学校
B.宫廷学校
C.骑士学校
D.文士学校
25.古代西方提出的”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
A.代数
B.天文
C.修辞
D.音乐
“三艺”包括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属识记内容。
26.有关城市学院论述错误的是。
A.在领导权上最初独立自主,后来转交政府
B.在内容上强调世俗知识的学习
C.培养目标上是适应对职业人才的需要
D.使用拉丁语教学
城市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
27.“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是用来说明纪律重要性的。
A.夸美纽斯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这是夸美纽斯的话。
28.一战后,美国颁布的提出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肯定了美国“六三三”学制的地位。
A.《国防教育法》
B.《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C.《史密斯一休斯法》
D.《中小学教育法》
1918年美国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不仅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
29.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个人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柏拉图是最早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的。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比如他提倡游戏等。
30.19世纪欧美和日本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教育权基本完成了从教会向政府的过渡
B.创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C.教育心理学化倾向,教育内容逐步从人文走向科学
D.义务教育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这时职业教育还未得到普遍发展。
31.不属于永恒主义教育的观点的是。
A.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
B.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而培养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著作
C.学校课程应当以实用学科为中心
D.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永恒主义主张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32.与“新教育运动”相比,以下不属于进步主义教育的特征的是。
A.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
B.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
C.更重视学校民主化
D.更关注幼儿
进步主义教育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做中学,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而新教育运动则更关注幼儿。
33.以下不属于20一:
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的是。
A.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B.整顿和规划师范教育
C.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D.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整顿和规范师范教育不是此次改革的重点。
34.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梅依曼
B.福禄贝尔
C.蒙台梭利
D.赫尔巴特
35.斯腾伯格提出了。
A.特殊智力理论
B.成功智力理论
C.多元智力理论
D.晶体智力
36.某小学生为了避免洗衣服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熟悉负强化的概念。
37.“杀一儆百”反映的是班杜拉所说的。
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外部强化
熟悉班杜拉的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38.学习为了获得教师、家长或同伴的赞许和接纳,这是一种。
A.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主导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39.以下不属于行为主义倡导者的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格思里、赫尔、斯金纳、托尔曼、班杜拉等人,而布鲁纳倡导的是建构主义。
40.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的阶段是。
A.惩罚和服从取B.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
C.权威和社会秩序取D.好孩子取向
属于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考查。
41.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对立性
B.改造性
C.累积性
D.矛盾性
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
42.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A.道德信念
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C.价值内化
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43.小学生在学习中利用摘录、列提纲、画结构图等方式抽取主要内容,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就是将信息集中起来,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记忆。
44.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对
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主要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45.教育研究中涉及到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
A.相关变量
B.他变量
C.无关变量
D.无(只有自变量和因变量)
二、辨析题
1.人是教育的产物。
此观点错误。
教育虽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教育的这种主导作用是通过个人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来实现的,而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只不过是一种外因。
并且,人的发展并不是仅受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遗传、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所以,说人是教育的产物是片面的。
2.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注重学生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虽然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不是凭空而起的,而是要建立在熟练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否则要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就无从谈起。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学校教育既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能偏重其一。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有必然联系。
此观点正确。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而学习动机的作用是在学习活动的开始、进行和完成的过程中,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学习活动的反馈作用。
对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情境,学习动机存在不同的作用模式,主要有促进性的和阻碍性的,主要表现在:
(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进行:
(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
(3)激发和维持某种与学习有关的活动;
(4)提高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水平;
(5)决定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
(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以上所列都与学习效果相联系,因此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设施。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离开了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教育设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条件等。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这三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手段和工具,创设必要的教育的环境,调动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
2.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体个性化,一般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体现的稳定特征。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表现之一,通过教育既可以培养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个体的独立创造能力和自觉控制能力。
所谓的个性化发展,意味着个人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创造能力与自觉控制能力的提高。
3.简述“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是北宋胡瑗在苏州和湖州任教时所创的教学方法。
胡瑗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转而重经义以及时务,在学校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
经义斋学习“六经”,治事斋学习治兵、水利、算数等,使学生各择一专业再兼学一专业。
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才为目标。
他讲习解经,能联系实际。
他还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胡瑗在苏湖教学达20多年。
胡瑗这种“明体达用”的教育主张,受到范仲淹的赞赏,遂在庆历兴学期间,诏请“下湖学取胡瑗之法以为太学法”。
“苏湖教法”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而且开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极大。
4.简述选择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有研究价值(价值性)。
选定的问题应该对本学科领域有好的内部价值,同时还应该对其他相关领域有比较高的外部价值。
(2)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科学性、现实性)。
选题的现实性,集中体现在为选定问题要有针对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
选题的科学性表现在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上。
(3)问题表述必须明确(明确性)。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要小,不能太笼统。
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研究全局的成败。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创新性)。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5)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着被解决的可能性。
5.简述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及其含义。
(1)集中量数:
是描述一组数据规律性的量数,它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值,向人们提供整个分布中多数数据的集结点位置,集中反映一批数据在整体上的数量大小,最常用的是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种。
(2)差异量数:
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性的量数称为差异量数,差异量数是一种反映相对离散程度的系数,包括方差和标准差。
其中,方差指的是在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之和的平均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称为标准差。
(3)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指的是描述变量直线性相关程度的量数,统计学上用相关系数来定量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直线性相关的强度与方向,在教育评价中常用积差相关系数和等级相关系数来表示。
四、分析论述题
1.怀特认为,教育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感,这种观点可能比教育应该以追求知识本身为目的的观点更有市场。
大多数人认为,教育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利益。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这种观点对基础教育改革有什么意义?
(1)我基本同意怀特的观点,教育应该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感为目的,但教育也要追求知识。
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般有两种: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持有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人,更多地认为教育应该追求知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通过教育就教授学生什么知识。
同时,教育过程也在不断生产出新的知识以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在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完全忽视了个体学生的需要与要求,教育过程唯知识论,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错误的。
②个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持有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人,认为教育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把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作为最高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按自己的本性自由发展。
但是,这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无视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要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只考虑使受教育者得到幸福,而对于知识的传授、对知识的追求则考虑得较少。
在教育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使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损害了知识的完整性,对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实际上也起了相反的作用。
③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单纯地持有社会本位或单纯地持有个人本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应使两者融合,找到一个契合点。
因此,教育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与教育追求知识二者是不矛盾的,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教育既以追求知识为目的,同时更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
(2)教育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考虑学生利益的观点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①长期以来,我国更多地倾向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较少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幸福。
而上述观点有利于我国调整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
②课程改革中,考虑学生的利益,以增进学生的幸福为出发点,而不是单纯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难度。
③此外,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教育应以增进学生的幸福为目的,在教育改革中使得评价标准多样化、多元化。
这种观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胜利的关键。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的成绩计入总分。
3.阅读下列材料,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来分析李老师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
李老师是一位极负责任的年轻教师。
在教育中他非常注意用奖励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每次作业、测验和考试,他都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奖励措施实施之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后来李老师发现,奖励好像不起作用了。
李老师对此很困惑。
(1)李老师的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第一,李老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促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李老师在最开始通过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学生并没有因此形成一种学习动机。
第二,李老师的行为只是对学生原有学习动机的一种强化。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认为: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
在李老师看来,奖励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
学生学习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
李老师的行为注意到了强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学习过程中外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