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8582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文档格式.docx

与在许多领域"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有所不同,在考试选才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选拔性考试最初虽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长期实行之后,往往会演变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在有关高考改革的争论中,"

效率派"

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不必刻意追求公平,而应注重效率的时候,高考制度应彻底改革。

综合考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来选拔大学新生,应该说最能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就最符合效率原则。

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却容易损害公平原则。

"

公平派"

认为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

多元录取"

要注意保证录取的公平和公正,避免金钱和权力对招生录取的干扰。

然而,由于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片面应试现象蔓延,广大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没有欢乐的童年。

广大民众要求公平的现实期待与部分学者追求效率的理想形成对冲的两股力量。

这一争论还在持续,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毫无疑问的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8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历史峰值的1050万,从此之后,人数迅速下滑。

而且这个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20年。

与此相反的是,一路高扬的高校入学率,从1977年录取率4.7%到最近的70%,甚至有人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2016年中国的高考录取率将达到100%。

报名的少了,录取的多了,曾经高不可攀的大学门槛,变得越来越低。

高考进入大众化时代,但依然是大多数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大推手。

未来,在高校成为公平助推器的前提下,应让高校保持多一些魅力,让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源泉。

全国高考历年录取人数(图)

三、招考分离——高考大众化时代的改革破题?

高考大众化时代的背景下,继续把高考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作为改革的关键内容,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长远的目标,大胆先行先试,在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改变一把高考尺子一次测量一群人的状况,改用多把尺子多次评价一批人。

正如2008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提出了改革破题的方向,即"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

,从根本上解决"

一考定终身"

的弊端。

作为决定考生命运的最终"

去向"

和"

出口"

,在很大程度上,招生模式比考试模式更加重要。

真正的啃硬骨头不是高考科目改革,而是录取制度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考试部门按学生高考成绩、志愿投来的档案进行录取,这造成中学教学围绕考试转、大学招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考试成了指挥棒和中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

关键在于还原相关主体相对独立的身份,构建政府、高校、考试机构之间的新型关系,具体政策内涵包括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高校依法自主招生和社会参与监督,从而使得多方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形成多方协同、多强联动的格局。

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取决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这也考验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真正放权,这将成为未来改革中的攻坚战。

一、恢复高考

邓小平出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

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招生办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意见》出台标志着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

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恢复。

由于当时准备时间短暂,1977年的高考工作安排在第四季度进行,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命题招生。

在考试科目方面,1977年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科。

当年高考共有57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1.5万人,后增加6.3万人,共录取27万人,录取率4.7%(27:

l)。

[详细]

二、异地高考艰难"

破冰"

2010年12月,国家教改试点中,解决异地高考首次列入试点,山东、湖南、重庆首批试点。

2013年中国异地高考艰难"

,共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12个省份启动实施了这项政策。

2014年,异地高考实施地区继续增加。

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将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新增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宁夏、新疆、内蒙古、福建、海南、山西等16个省份。

[详细]各省异地高考政策(图)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报:

高考改革要对症下药

中国新闻网:

中国各地高考改革引关注专家:

改革录取制度是根本

凤凰网:

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

招考分离:

跨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大步

第一财经日报:

教育公平:

关键还是改革

打破"

考试录取须分离

 

执笔人:

张娟

高考改革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高考探索(1911年一1965年)

1905年,清廷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1904年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实行自主命题。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

当年,政府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

1939年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28所。

1940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41所高校参加。

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

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

上海市则率先成立;

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

,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

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1952年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1952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

并且实行统一分配制。

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

现代教育;

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

1952年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

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二、从高考废除到推荐入学(1966年一1976年)

1966年废除高考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

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1970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的新生。

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

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197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采取上大学“推荐制”。

即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推荐制”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

当年全国有13.3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

1973年“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

当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采用开卷形式,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

1974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代之以注重出身成分不注重文化水平的“推荐”形式入学,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是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时间停滞和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高考的恢复和重建(1977年--1984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建和不断深化成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 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

1978年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正式恢复。

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为4.73%。

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思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

1978年高考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

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

在考试科目方面,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

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

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

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

1980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

直至2000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英语于1983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

1983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

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1984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

四、高考多元化改革(1985-1998年)

1.实行招生多元化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计划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

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

1988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3.实行“3+2”方案

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生物2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到1995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3+2”方案。

4.推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广东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模式并首先在英语、数学两科目中实行高考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的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采取机器改卷;

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主观题),采取人工阅改卷,评分标准也要求更客观、标准、精细。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规定从1991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在此期间,还尝试进行了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数(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名次分数)录取办法,但后来由于老百姓对标准分不易理解而被取消。

5.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

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到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五、高考的深化改革(1999年-2012年)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

1.内容改革

《意见》提出了“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考试命题原则,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影响中学教育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

2007年,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此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

2.科目设置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3”指“语文、数学、英语”,是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考试,“X”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满分为750分。

到2001年“X”的选择范围扩大到高中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

截止2009年,“3+x”方案已被北京、天津、重庆、福建等25个省市区应用,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高考模式。

除此之外,山东、浙江实行“3+X+1”(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上海市实行“4+基础综合”(语文,数学,英语,选修科+“基础综合”模式,江苏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4科+选修2科)模式。

2010年广东取消“3+X+基础”模式,改为“3+综合”(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模式。

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共同使用高考一张试卷的格局,增加了高考的地方元素和特色,提高了高考命题的安全系数。

3.形式变化

2000年后,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

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一种有益尝试。

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改变了实行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

2004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11个省、市。

当年700多万考生共使用了15套高考试卷。

到2011年,全国已有16个省份组织了高考分省命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

并且取消了外语科听力考试,这也成为全国首次推迟高考的案例。

4.录取方式改革

3、你知道哪些化学变化的事例呢?

举出几个例子。

1999年,山东、湖北、上海等20多个省市试行录取信息的计算机网上传输和网上录取。

2000年,各地陆续取消了标准分录取制度。

2002年,高考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5.招生政策变化

9、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地球上的多数地区缺水。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

当年报考人数405万,招生数达160人,录取率为40%,分别比1998年增加50万人,52万人和提高9.5%,入学率接近15%。

到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657万人,录取率超过68%,招生规模大大增加。

2001年四川开始试行高考招生社会化报名,把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高考成绩也直接通知考生而非学校。

逐步改变了以升学率评价中学教学水平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7、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将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发现铁钉变红了。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

2001年,三所大学率先实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

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已有76所高等院校有了自主招生资格。

16、空气是我们生命中生时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资源,大气污染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大气中的飘尘易使呼吸系统发生病变。

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7、将铁钉的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什么现象?

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P36)

19、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的是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

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2007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7月发布全文。

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18、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细菌等。

2009年,教育部开始在五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联考”。

即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2011年参加“联考”的高校扩大到20所。

11、月食:

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太阳、地球、月球大致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在地球上的人就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2009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10、日食: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日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边开始的。

2011年,教育部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注册入学”制度。

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考试、多样录取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促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考生与学校依法自主双向选择的平等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