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考试习题文档格式.docx
《传染病考试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考试习题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以上皆是
∙5)蛲虫幼虫在人体哪个部位发育为成虫:
∙A.结肠
∙B.肛周
∙C.十二指肠
∙D.盲肠
∙6)感染蛔虫不会对儿童产生哪些危害?
∙A.营养不良
∙B.肠穿孔、肠梗阻
∙C.牙齿脱落
∙D.发育障碍
1
传染病的特点和消毒隔离
1)下列传染病,可不采用严密隔离的是:
∙A.霍乱
∙B.鼠疫
∙C.SARS
∙D.艾滋病
∙2)关于消化道隔离,下列哪些项是错误的?
∙A.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B.工作人员密切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
∙C.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排泄物、呕吐物均须消毒
∙D.病人之间可以交换用物、书报等
∙3)麻疹采用的隔离方式是:
∙A.消化道隔离
∙B.血液体液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虫媒隔离
∙4)采用虫媒隔离的传染病是:
∙A.乙脑
∙B.乙型肝炎
∙C.甲型H1N1流感
∙D.霍乱
∙5)伤寒病人应采取哪种隔离方式:
∙A.血液体液隔离
∙B.呼吸道隔离
∙C.消化道隔离
∙6)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A.传染病房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B.清洁区指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C.医护值班室、配膳室、库房属于清洁区
D.医护办公室、治疗室、外走廊属于半污染区
窗体底端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某医生抗HBs小于10mIU/ml,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后,宜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碘酒消毒
∙B.注射乙肝疫苗
∙C.注射丙种球蛋白
∙D.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
∙2)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源的检查指标中,反映其传染性大小的是:
∙A.ALT
∙B.胆红素
∙C.HBV-DNA
∙D.HBeAg
∙3)乙型肝炎病毒的完整病毒颗粒为:
∙A.Dane颗粒
∙B.小球形颗粒
∙C.管状颗粒
∙D.HBV-DNA
∙4)下列因素中,与HBV感染后慢性化几率关系密切的是:
∙A.感染的年龄
∙B.感染途径
∙C.临床类型
∙D.肝功能
∙5)下列情形中,不会导致HBV传播的是:
∙A.性接触
∙B.共用注射器
∙C.共用剃须刀
∙D.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
∙6)乙型肝炎疫苗的最主要接种对象为:
∙A.新生儿
∙B.婴幼儿
∙C.医务人员
∙D.器官移植患者
社区常见传染病护理
1)病人洗浴间属于:
∙A.清洁区
∙B.半污染区
∙C.污染区
∙D.半清洁区
∙2)狂犬病需采取的隔离方式是:
∙C.严密隔离
∙D.接触隔离
∙3)鼠疫需采取的隔离方式是:
∙C.严密隔离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哪类传染病: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丁类传染病
∙5)手足口病属于哪类传染病:
∙6)以下传染病中,需进行消化道道隔离的是:
∙A.伤寒
∙B.流脑
∙C.麻疹
∙D.水痘
社区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控体系中的作用
1)以下感染的表现形式中,特征为体内有病原体存在,但是不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病原携带状态
∙C.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动物宿主
∙D.易感人群
∙3)法定传染病主要分为哪几类:
∙A.甲、乙、丙三类
∙B.甲、乙、丙、丁四类
∙C.Ⅰ、Ⅱ、Ⅲ三类
∙D.Ⅰ、Ⅱ、Ⅲ、Ⅳ四类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
∙A.病原体的侵袭力和毒力
∙B.病原体的数量
∙C.病原体的变异性
∙D.以上皆是
∙5)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为:
∙A.发热和皮疹
∙B.毒血症状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6)引起传染病的传染源为:
∙A.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B.病原携带者
∙C.被感染的动物
∙D.以上皆可
社区常见传染病的诊治要点
(一)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原则为:
∙A.早期发现
∙B.早期休息
∙C.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2)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哪种病原体感染所致:
∙A.汉坦病毒
∙B.肠道杆菌
∙C.脑膜炎双球菌
∙D.黄病毒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特异充血现象表现为“三红”,指的是:
∙A.面、上肢、上胸部充血潮红
∙B.面、上肢、上胸部充血潮红
∙C.上肢、下肢、上胸部充血潮红
∙D.上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
∙4)我国流行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是哪型汉坦病毒感染所致:
∙A.Ⅰ型和Ⅱ型
∙B.Ⅰ型和Ⅲ型
∙C.Ⅱ型和Ⅲ型
∙D.Ⅱ型和Ⅳ型
∙5)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有哪五期经过:
∙A.发热期、全身淋巴结肿大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B.发热期、全身淋巴结肿大期、感染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C.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D.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感染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6)以下不属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中"
三红"
的是:
∙A.尿液红色
∙B.面红
∙C.上胸部皮肤红
∙D.颈红
社区常见传染病的诊治要点
(二)
1)流脑应采取的隔离方法为:
∙A.严密隔离
∙B.消化道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血液隔离
∙2)流脑应与以下那些疾病相鉴别:
∙A.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B.流感杆菌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
∙C.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3)霍乱属于哪类传染病:
∙4)肺结核属于哪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5)爆发型流脑主要分为哪3型
∙A.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
∙B.休克型、颅内高压型和混合型
∙C.休克型、败血症型和混合型
∙D.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败血症型
∙6)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分为哪3型:
∙A.普通型、发热型和休克型
∙B.普通型、轻型和中毒型
∙C.普通型、轻型和休克型
∙D.普通型、发热型和中毒型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预防措施是:
∙A.管理传染源
∙B.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管理
∙C.预防血液传播
∙D.疫苗接种
∙2)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肝炎类型是:
∙A.甲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预防措施是:
∙4)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抗病毒药物
∙D.维生素类药物
∙5)下列表现中,不属于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典型临床表现的是:
∙A.食欲不振
∙B.乏力和肝功能异常
∙C.消瘦
∙D.肝脏肿大
∙6)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来讲,下列流行病学资料不重要的是:
∙A.输血史
∙B.注射史
∙C.饮食卫生
∙D.预防接种史
疾
1)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
∙A.福氏痢疾杆菌
∙B.宋内氏痢疾杆菌
∙C.鲍氏痢疾杆菌
∙D.志贺氏痢疾杆菌
∙2)一患者,半年前患急性菌痢口服黄连素后好转,近三个月来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时好时坏,口服抗菌素效果不佳,予以药物灌肠治疗时除用抗生素外,还应加用:
∙A.酮康唑
∙B.甲硝咪
∙C.强的松
∙D.利福平
∙3)5岁患儿,于夏季高热10小时,抽搐2小时,呕吐1次。
查体:
体温40℃,血压40/20mmHg,昏睡状,面色苍白,腮腺不大,四肢紧张,肢冷,皮肤花纹状,心、肺、腹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18×
10\super9\nosupersub/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粪检大量红、白细胞,脑脊液透明,压力正常。
该患儿诊断首先考虑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C.腮腺炎脑膜炎
∙D.脑型疟疾
∙4)所致菌痢恢复期排菌时间长,易变成慢性的菌群是:
∙A.志贺痢疾杆菌
∙B.福氏痢疾杆菌
∙C.宋内氏痢疾杆菌
∙D.鲍氏痢疾杆菌
∙5)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位居前列,其原因是:
∙A.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B.菌型繁多,菌型间无交叉免疫
∙C.带菌者耐药菌株增加
∙D.以上均是
∙6)5岁患儿,于夏季高热10小时,抽搐2小时,呕吐1次。
10\super9\nosupersub/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粪检大量红、白细胞,脑脊液透明,压力正常。
为提高细菌性痢疾病人大便培养的阳性率,采集大便标本时应注意:
∙A.取新鲜粪便
∙B.取粘液脓血便
∙C.用抗生素之前取粘液脓血便
∙D.取任何时候的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