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8120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

《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人民时评Word文件下载.docx

公共场所禁烟,民之所愿。

调查显示,当前北京成人吸烟率为23.4%,成人吸烟者约419万,深受二手烟毒害的有1000多万人。

全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占世界吸烟总人数近30%,约有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

为此,国务院法制办2014年11月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可谓中国控烟工作的巨大进步,也是中国控烟迎来“最好时代”的重要标志。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全国性无烟法规实施探路。

近年来,“史上最严”的禁令并不罕有,各地陆续出台地方控烟条例,可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变成了仅仅是“纸上最严”。

人们关心的是,北京的“最严”模式能否执行到实处,复制到全国?

公共场所能否有效禁烟,立法、执法、守法一个环节也不能少。

无烟立法本是公共场所禁烟的一记“重拳”,但过去由于立法与执法上的双重缺陷,结果往往变成“空拳”:

在立法上,法律规定刚性不足,原则性与宣传性内容较多,实际可操作性不足;

在执法上,执法主体不明确,无法有效执行,执法手段太软,最后的结果就是“十几个部门掐不灭一支烟”。

而且公共场所吞云吐雾的“瘾君子”到处流动,等到执法人员赶到,早已是“灰飞烟灭”了。

北京此次控烟,实行“政府管理、单位负责、个人守法、社会监督”的原则。

其中,“单位负责”有望成为一大利器,从监督流动的烟民改为监督固定的单位,强化法人的主体责任地位,控烟不力的单位将被惩戒。

另一方面,控烟不能光靠传统“盯”“管”“跟”。

条例提出,管理者可以利用烟雾报警、浓度监测、视频图像采集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禁烟场所的管理。

而条例引起各方关注,也正可让更多人认识到吸烟和吸二手烟的危害,是转变中国“烟文化”的好契机。

牵一“法”而动全身。

控烟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条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六项控烟措施包括:

监测烟草使用与预防政策;

保护人们免受烟草烟雾危害;

提供戒烟帮助;

警示烟草危害;

确保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提高烟税。

其中任何一项成为短板,都会影响整个控烟工作的进程。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在我国,控烟老大难的局面正在慢慢改变:

20年首次修订广告法,禁止烟草广告;

6年来首度调整烟草消费税,实现税价联动……不过,让各项控烟举措真正落到实处,依然任重道远。

“点燃卷烟的一刹那,你也点燃了死亡的导火索。

”据研究,吸烟者人均期望寿命也要比总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短15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概念,而烟草已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

由世界上最大烟草生产、消费国,转变为世界上最积极控烟国,才能助力打造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1日05版)

让改革踏准发展的鼓点

塔元培

经济新常态,既是速度上的“换挡”,更是结构上的优化。

在变革中赢得未来,保持定力是关键,开掘活力是出路

多种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大幅降低,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被取消……进入6月,多项政策开始施行,在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的同时,也为“深化改革”留下了更多现实注解。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梳理5月份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十余份重磅文件,从推进简政放权、部署医改,到发布《中国制造2025》,再到促进就业创业,督促“提速降费”……一系列举措,凸显出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关键词。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调结构”并未缓行,啃下这块改革攻坚的“硬骨头”,正在努力之中。

从中央层面看,5月份出台的文件中,有3份文件重点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放眼各地,北京、上海跳出了“百分点纠结”,产业结构“高精尖”特征更为鲜明;

河北顶着产能压减的阵痛,让传统产业“有中生新”,又“无中生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一般贸易额20多年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额,这是其万亿美元体量的外贸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当然,正如一首歌唱的,“几家欢乐几家愁”,那些注重调整结构、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地区,发展势头普遍不错;

而一些能源资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走势分化,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

经济新常态,既是速度上的“换挡”,更是结构上的优化,相对而言,结构调整是更本质的特征。

而来自现实的考验是,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如何统筹兼顾?

开启未来的发展钥匙到底在哪里?

保持定力是关键。

有道是“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行驶到了半山腰,爬坡换挡不可避免,需把好方向盘,踩好油门,稳字当头,保持合理速度,向更高的发展境界攀升。

如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慌了手脚,在“速度焦虑”下猛踩油门,势必回到“傻大黑粗”的老路子,错失转型良机。

多一点平常心,少一些浮躁心,扭住调结构不放松,尽管会有这样那样的阵痛,但路子走对了,就能渐入佳境,从梢开始吃甘蔗——越来越甜。

开掘活力是出路。

数据显示,去年每1元的投资,新增加的GDP已降至0.13元,在投资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的背景下,向创新驱动要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5月份的政策导向看,不管是简政放权迈向纵深,还是减轻税负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或者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学生“下海”,都是在做松绑减负的减法、创新创业的加法,点燃创新这个发展的新引擎,激发全社会去拥抱“创时代”。

近年来,以“互联网+”“创客”等为特征的新产业结构已露端倪。

今年一季度,互联网零售额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均增长50%以上。

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孕育的背后,是发展新动力的积聚,是新旧增长动力的悄然切换。

一家企业由生产粗钢转向高端冷轧硅钢板,再到集中精力“在钢板上绣花”——为金属包装印制图文。

在转型升级压力下,这样的企业又何止百家千家?

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敢于求变、善于创新,在变革中闯出一条新路来。

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2日05版)

生源危机倒逼高校转型

赵婀娜

招生进入“买方市场”,正可成为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倒逼高校的“质量与特色自觉”

进入高考季,围绕这一当前中国最受重视的考试,呈现出两幅看似矛盾的图景。

一边是考生和家长的“考试焦虑”:

安徽毛坦厂中学陪考的父母们抢烧头香甚至引发火灾,“万人送考”的场景过两天可能还会在一些地方再现。

一边则是一些高校的“招生焦虑”:

有考生收到雪片般的招生广告,同质化的学校、专业描述让学生们无所适从。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高招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些“大数据”。

报告显示,包括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在内的多个地区,已连续4—5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尤以二本与三本院校最为突出,个别地区超过10%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

“生源危机”背后,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加速上升。

近两年来,这一数据平均增长4%,2013年已达34.5%。

入学率的大大提升,使得学生和家长的主动选择权大幅增加。

“考上好大学”取代“考上大学”,成为许多家长和考生的最高目标。

而高校从过去的“我选择”变为现在的“被选择”,其教育结构类型的不够合理、部分高校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就愈发鲜明地暴露出来。

因为种种原因,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考虑自身定位时,出现了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的趋同追求。

不仅本科院校朝着综合性大学迈进,高职院校也如此,导致的一个负效应,就是失去了自身特色。

其中尤以地方院校最明显。

以湖北为例,2013年全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开设了英语专业,仅从设置的专业角度看,各校之间差别并不大。

还有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顾自身定位和条件,什么热门就开什么专业。

在2014年度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新增开设物联网工程等10个热门专业的高校,竟占申请新增专业高校总数的22%以上。

凡此种种,使得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了规模变大、学生变多,但质量却难以提升、文凭“含金量”不足的现象,带来招生难与就业难的双重压力。

应该说,高等教育的普及,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但如果高校求数量不求质量、求规模不求效果,这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人所说的“高教泡沫”。

当前,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全面启动,改革的指向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就使得一些高校的“生源危机”在未来几年或将持续,甚至更为严峻。

换个角度看,招生进入“买方市场”,正可成为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倒逼一些高校推进综合改革,激发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效能,最终实现“质量与特色自觉”。

优化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样的办学思路已提了多年,但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

期盼市场的自由选择,能够成为高校提升质量的驱动力,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真正“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4日05版)

让更多考生成为人生赢家

姜泓冰

深化高考改革,就是树立“成功并不等同于考高分”的意识,而让年轻人认识自我、激发才能,让人才选拔和办学观念转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又逢高考季。

每年,临近高考的日子里,举凡有应届考生的家庭,都会不自觉地有某种“山雨欲来风满楼”式的凝重和紧张:

父母们费尽心思准备“营养餐”“考前菜单”;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睡眠,恨不能踮着脚尖走路、压低嗓门说话;

孩子表情举止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会引来悬揣、担心和小心翼翼的试探……

不仅如此,备战高考时的种种“壮观”场景也越来越多。

从一些中学迎考动员会上“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之类口号,到一些学校出动巴士车队大送考的盛况,还有焚纸插香、拜庙求佛等新闻……背后折射了一种焦虑的社会心态。

紧张,很大程度上因为许多人依然相信,它的后果是“不可承受之重”,能够让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就此一锤定音。

纵然一直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也有众多没有耀眼学历的成功榜样,但毋庸讳言,抱着“考不上个好大学,还有啥出路”心理的,不在少数。

从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整整30年过去,中国的大学和大学招生人数翻了几番,围绕着高考和高校办学进行的改革做了不少,其间的进步与艰难,令人五味杂陈。

继近20年前的大学扩招后,今天的高考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滋生腐败的加分政策被大幅度削除,自主招生少了各种“联考”并放在了高考后进行,上海等地将取消高校一、二本之分,高职高专招生辟新径,异地高考已松动……虽然更多改革要在随后的二三年间渐次展开,但“变”已是不争之义。

而这一轮深化教育改革的要义,更在于改变延续了多年的高校办学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

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评价体系之变,让每一所大学、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清华北大”,更不是让全中国的孩子都因为一两个“别人家孩子”而失了自信、快乐,失了向上的机会与勇气。

已经发布5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擘画的蓝图中,关键内容之一,正是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这意味着,政府将不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然后将财政经费按照排名由多到少逐次分配;

地方可以不再为了集成指标、追求“办学GDP”而把那些富有历史底蕴和个性的小学院硬性兼并掉。

深化高考改革,就是希望树立“成功并不等同于考高分”意识,而让年轻人认识自我、激发才能;

就是要让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和办学观念,逐渐转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教育公平,应该有更开放的理解:

不只是让更多平民子弟有机会上名校,更要让他们有更多道路走向成才、通向成功,让他们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做最好的自己”。

只有当我们的大学和学生都有了这样的共识和定力,学习不再是分分计较的苦刑,高考会不止成就一两个“状元”而有更多赢家,深化教育改革才算成功,创新型国家才有望创建。

这样,我们定会共赢。

《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5日05版)

改到深处是公平

纪东冲

高考的改革,必须回应无数“毛坦厂中学”难以纾解的焦虑与期待

中国又一次进入高考时间。

虽然随着高招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名落孙山”的焦虑感有所缓解,但家长的紧张、社会的重视,“涛声依旧”。

而面对高考,舆论则开始了多元解读。

近年来,河北衡水、安徽毛坦厂等“超级中学”,频频进入公众讨论的视野。

各地一些中学所贴的“雷人”高考标语,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战胜高富帅,考过官二代”等,也因其背后令人深思的价值观,屡屡引来关注。

对于高考期间焦急守候在校门外的家长大军,各有关部门车辆绕行、禁止鸣笛的安排,更有人不以为然,觉得没必要过分重视。

有媒体总结了高考历年的作文题,从《记一件新人新事》《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到《习惯》《鸟的评说》,再到今年的《深入灵魂的热爱》《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不变的是作文这种形式,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命题思路。

而高考作文背后折射的,也正是这一考试制度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寻求的平衡。

尽管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已使国人的成长成才之路变宽变多,但不能不承认,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深造以改变命运、成就未来,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在所有向上流动的制度通道中,高考是最有效的一种公平制度。

尤其是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当代中国,高考是打通城乡、区域的一个重要桥梁。

这应该是一个共识。

另一方面,对于高考的反思也好、批评也罢,大都有着对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的殷切期待。

的确,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

我们需要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是畸形发展的人才。

也正因如此,高考才有从“文七理六”到“3+2”再到“3+X”的演变,高招才有从“单轨—双轨—并轨”到试水自主招生的发展,连考试时间也为了避开高温而往前挪了一个月。

即便如此,高考制度也还在不断完善中,十八大以来,高招改革已经进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的议题。

下一步的高考改革,同样需要立足这样的变和不变。

既保持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又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既坚持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也要看到,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分配仍然不均衡,尤其需要看到在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后,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今天的高考,已经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苗头,农村孩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也正是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招生向边远和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因。

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让不管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来自北上广还是来自河南山东湖南的孩子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可能不是“一刀切”就能实现的任务。

与其给类似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校冠以“高考工厂”之名,倒不如更好地去辨析其存在的现实土壤。

如何回应无数在山区小镇为高考打拼的学生和家长们的焦虑与期待,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方面。

虽然对高考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很多人都是这一考试制度的受益者。

也正因此,对于高考的讨论,总是承载着复杂的个人体验。

我们相信,高考制度必将在不断的改变中越来越合理,并倒逼出整个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进步——衷心希望这个过程不要太漫长。

《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8日05版)

国企改革不能“为改而改”

洪乐风

改革,一定要朝着国企自身的问题去,而不能盲目迎合片面的情绪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再次聚焦国企改革。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对这一改革有着原则性、方向性的意义。

之前不久,国企改革也已再行一步。

国资委为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深入划定“红线”,要求中央企业严格落实工资总额和效益挂钩机制,企业工资总额增幅不得超过效益增幅,“效益下降的企业工资总额必须下降”。

两条新闻结合起来看,一个明确的感觉是:

国企薪酬改革绝非简单的一降了之,而是要从国企改革的全局中去把握、从推动国企治理转型的高度上去理解。

大凡企业,都要有一切成本皆可控的理念。

国企薪酬成本,自然也不例外。

近年来,有的国企“天价招待费”,比利润涨得还快;

有的国企高管“天价年薪”,与亏损对比鲜明。

国企薪酬必须反映经营状况,边亏边涨,甚至越亏越涨的现象,必须及时叫停。

同时也要看到,有个别地方存在跑偏现象。

比如,一刀切地降薪,不分众寡一砍到底,连干部职工正常的工资福利都砍掉不少。

还有的企业把降薪指标乱摊派,层层加码,不管不同公司、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上下一般齐,左右一样高。

这同样是歪嘴和尚念经,唱跑了调。

工资薪酬是一个很复杂的领域,马克思认为其中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可是总的一条,公有制企业中既然基本消除了劳资对立,便应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有的国企躺在垄断温床上打呼噜,靠超额利润过舒服日子,收入就不该那么高;

而有的国企市场化程度很高,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就该以市场标准来量体裁衣;

还有的基层岗位艰苦异常,如山区电网的“蜘蛛侠”,也该适度倾斜。

否则,国企人才流失、竞争力下降,是谁都不愿见到的后果。

因此,薪酬改革不能“为改而改”,而需要实事求是地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方案。

一方面,薪酬首先反映劳动所得,“一分辛苦一分财”。

另一方面也要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比如科学的绩效考核,适当的员工持股,以及合理的内部差距等。

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苦乐不均,避免“就是两年不发也够吃够喝”与“临时工同工不同酬”并存的现实尴尬。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改革一定要朝着国企自身的问题去,而不能盲目迎合片面的情绪。

国企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与业绩分离缺乏效率、与市场脱轨难言公平,按劳分配原则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科学、规范、有弹性、敢晒在阳光下的薪酬评价体系,才是改革真目标。

屏蔽此推广内容其实,不只是薪酬改革,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兼并与重组等,国企改革各地区各时段侧重也许有所不同。

但有一点必须认清,国企改革的目的,是要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问题,更好地造福人民。

从去年8月的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到刚刚召开的第十三次会议,中央关于央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更加明确,仍是要进一步增强、发挥好国有企业为全民谋利益、增福祉的关键作用。

正如中央深改组会议强调的,要“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成绩不容抹杀,问题不应回避。

秉持这一基本态度,不断深化改革,“共和国长子”定会浴火重生,更好推动经济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9日05版)

给“高考漏洞”打上制度补丁

毕诗成

面对各种失误,最大程度实现制度性救济,本身就是高考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高考是莘莘学子的一个重要人生拐点。

然而,组织一场全国范围、940多万人参加的考试,要尽善尽美绝对不出一点儿纰漏,恐怕也比较难。

今年高考季,这样的“意外状况”,就引来不少关注。

安徽芜湖一考点英语听力设备故障,1000多人受到影响;

陕西汉中一考点“保安不慎按了开关”,结束铃提前5分钟响起;

江西定南一考点语文考试90分钟后发现试卷发错,120名考生换了套题考到下午1点……十年寒窗一朝交卷,遭遇这样的状况自然难以接受,也难怪安徽芜湖的一些家长围住学校“讨要说法”。

考生、家长和社会都在关注,考生的权益受到伤害后,怎么合理挽救?

能否公正对待?

让每一个考生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是高考制度的价值核心。

围绕这一点,这些年出台了很多措施,也颇有成效,比如不断出拳整治加分乱象。

但对于涉及面较大的“技术性失误”,因为发生概率不高,制度安排还不够完备。

近年来,从发错答题卡、提前收卷等事的处理看,对当事人大多可以做到“严肃处理”,但对于考生的权益的保护,显然还不太到位,很多甚至没了下文。

应该承认,对一些高考“技术性失误”,补救起来肯定有难度。

这些失误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到考试,应急措施是否补救到位,需不需要其他事后处置……在类似问题的判断上,管理者与家长往往会各执一词。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影响了孩子的高考,咋赔都不过分”;

而管理方也会担心,若补救“过度”了,会不会造成对其他考生新的不公?

毕竟世殊事异,我们不能指望有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

统一的答案很难有,但统一的答题流程却可以有、更应该有。

我们能否制定应对“意外状况”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纠纷解决的制度与流程,让矛盾的解决更顺畅、更科学、更有公信力?

要知道,面对各种失误,最大程度实现制度性救济,打好“公平的补丁”,本身就是高考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比如,各地高考主管部门可以成立专门机构,确定责任主体,发生失误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介入;

对不同类型的失误应该有一个基本预判,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避免层层请示延误处理时机;

对于考生所受影响的程度,建立家长、教育部门甚至第三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并将处理结果与依据公之于众,避免引发“次生灾害”。

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技术性失误”,其他一些有损高考公正的问题,同样需要有一个制度化的解决。

前两年的高考冒名入学顶替事件、一直难以杜绝的各类高考移民、今年被媒体曝光的替考事件,都需要制度化的处置。

如果总是抱着“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的想法,出现问题后就难免手忙脚乱,最终影响的是高考的严肃和权威。

据最新消息,经教育部同意,安徽方面已决定10日下午对这1200多名考生的英语听力进行重新考试。

还可以考虑的是,如何保证这场加试令当事人心悦诚服?

这并非小题大做,惟有想得更细、判断更准,才能以更合理的制度,为高考公平兜底。

而守护高考的公平,就是守护社会的公正,更是守护一颗颗充满希望的心灵。

《人民日报》(2015年06月10日05版)

引领“机器人革命”的浪潮

李拯

谁占据了机器人产业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制造业的主动权

大雨初霁,微型机器人抖动钢铁翅膀展开欢迎横幅;

展览台上,三个小型机器人踏着音乐节拍演绎“最炫民族风”;

生产线上,大型机器人精确地运送货物……6月9日到11日,第二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天津武清召开,不同机器人各领风骚,展现着一个新的产业方向,也昭示着科技创新的巨大魅力与广阔前景。

时钟拨回到一年前。

去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如此评价: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智能制造正在引领新的工业革命,那么机器人正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元素。

自从吐着腾腾白烟的蒸汽机打开了工业之门,“现代化的所有目的都是人的身体的解放”。

有与会专家断言,机器人将不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实现“动作解放”;

更会延伸人的精神世界,实现“心脑解放”。

也就是说,智能工厂将实现物物相联、人机互动的“智慧流通”,大幅度提高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