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780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开发区土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全市开发区工业产值达到375亿元。

第三产业持续繁荣。

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年均增长18.5%。

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14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7%和26.9%;

3A级以上景区由2004年的1家增加到25家,武当山通过5A级景区验收。

现代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57.6亿元,年均增长23.3%;

各项贷款余额为410.3亿元,年均增长28.4%。

新近引入的兴业银行已在十堰正式挂牌营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

交通和水利水电建设成效卓著。

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9.1亿元,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万公里。

武当山机场通过预可研评估;

襄渝铁路二线十堰段建成通车,武汉至十堰动车组全线开通;

福银高速十堰段、武白一级路、武神路竣工通车,十白、十房、谷竹高速和郧十一级路加快推进,郧十高速、东环路开工建设,十堰市正式被确立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全市累计新增水电装机35.4万千瓦,南水北调控制性项目丹江大坝加高工程顺利完工。

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城市空间拓展了近30平方公里。

节约集约,创新模式,整理山地5万多亩,十堰市的经验现已在全国推广。

新建天津路、重庆路、浙江路、上海路、东风大道、凯旋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完成城区9条道路和108条内街小巷改造建设,改造图书馆、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建成博物馆、游泳馆、赛武当广场等一批市政公共设施。

市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已达41%。

(三)发展动力进一步激活。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基本完成。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和集体林权主体改革顺利完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减少行政审批361项,减幅达40%以上。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到位,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实现全覆盖。

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

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2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年均增长11%;

利用市外境内资金96亿元,年均增长26.9%;

外贸出口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年均增长30.2%。

两届武术节成效斐然。

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办大事、办难事,高标准、高质量成功举办第三、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取得了赛事规模和竞技水平的新突破,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通过办节办会,提升了城市品位,展示了十堰形象,扩大了对外交流,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提振了士气,增强了城市活力。

(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科教文卫事业协调发展。

累计实施重点科技专项300多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

改扩建危房校舍86.7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寄宿学校667所,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学校8所,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顺利搬迁。

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87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6.2%,区域性公共医疗服务中心基本形成。

新建、改造农村各类文体设施2069个,“武当神戏”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保护名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群众性文体活动日益丰富。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万余人。

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90万人;

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55%的农村五保户实现集中供养。

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5.6亿元、困难家庭租赁补贴4611万元,建成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近万套。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2元,比上年增长11.2%,年均增长11.2%;

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比上年增长12.5%,年均增长10.6%。

南水北调移民外迁任务圆满完成。

全市上下排除万难、合力攻坚,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集中外迁7.6万移民,实现了平安搬迁、有序搬迁、和谐搬迁,创造了水库移民史上的奇迹。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妥善处置信访积案、难案,及时排查化解了社会矛盾。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连续六年持续下降。

(五)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重大决策及时向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征求意见,累计办理办结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1095件,办理办结政协委员提案2198件,办结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98.9%和98.4%。

全面完成了“五五”普法工作,扎实开展了政风行风评议。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十堰市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连续五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明显成绩,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竹山县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和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市太和医院分别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六)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79万亩,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3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

综合治理小流域30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0平方公里;

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和5座垃圾处理厂;

关闭污染企业300多家,治理重点排污企业86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达到排放目标。

丹江口水库水质优于国家Ⅱ类标准。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各位代表!

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千方百计、真情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圆满完成了历年的“十件实事”,解决了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刚刚过去的2010年,在市委的总体安排部署下,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圆满完成南水北调移民外迁任务,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顺利通过创卫省级评估,全面启动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经济提质提速,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超额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全市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司法、审计、监察、统计、气象、水文、地震、人防、老龄、残联、社科、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发展的成果振奋人心,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十堰已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进入了厚积薄发的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历届政府励精图治、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和衷共济、团结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三届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十堰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十堰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全省致力于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东风公司全面实施“61行动计划”、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市内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市加快科学发展的环境更优、条件更好、基础更实。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迫在眉睫;

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移民内安后靠等任务繁重,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压力加大;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硬约束增强,转型发展还需有大的突破;

面对周边地区强劲发展的态势,十堰市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少数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效率不高,与快速发展的全局态势还不相适应。

有效应对挑战,切实维护好当前难得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必须更加奋发有为,推进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一城两带”建设,努力实现十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我们将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抓住一切有利的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转变方式、转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逐步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探索适合十堰市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工作和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力争开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山水一体大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一城两带”为总体战略,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十堰城区建设。

充分发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品牌效应,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加快市县对接步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到2015年,力争在集约节约的基础上,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人口承载能力超过100万,汽车产能达到百万量级规模,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力争将实验区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统筹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将该区域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全力支持服务东风公司等重点企业,将十堰打造成为国内最具规模、最具实力的商用车制造基地,最重要的微型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及汽车装备生产基地。

全面提升地方汽配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打造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力争十堰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

放大武当山龙头效应,加快太极湖新区建设,深度挖掘道教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强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地位。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进一步加快水电、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积极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

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坚持以“一统三分”为基本方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业抓产业、农民抓就业、农村抓事业的思路,以农民长效增收为核心,着力发展高效生态绿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农业。

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力争基地面积达500万亩。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速培育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实现加工产值200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高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自我供给能力。

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速度,切实提高劳务经济水平,力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扶持规范农家乐发展。

探索建立土地、房产、林权等农村资产要素市场化机制,逐步增加农民资产流转收入。

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8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1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72座,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新建农村水泥(沥青)路1万公里。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抓好丹江口市整市推进脱贫奔小康、竹山县和郧县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启动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完成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规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以上。

(四)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努力集聚发展后劲。

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建成武当山机场,力争十宜、十三铁路全线开工建设,建设两个码头、四大港口,全面升级国省道干线公路,建成市域内2小时交通经济圈,构建内畅外联、辐射全国、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能源基地建设。

潘口、三里坪、龙背湾、孤山等水电站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争取国家、省在十堰市规划布点路口火电项目,同步抓好骨干电源的输变电网络建设。

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水电装机100万千瓦。

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加速城市道路、公交、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天然气等公共设施建设,全力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注重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十堰”,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五)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健全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的公共财政体系。

大力引进民营股份制银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确保企业上市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进一步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全力以赴招商引资。

大力营造招商、亲商、安商、利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建立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鼓励民间扩大投资,积极引导全民创业,加速培植更多的市场主体。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加快出口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加速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

(六)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立足点,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

切实抓好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生态建设,确保一江清水入库、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库周生态隔离带等工程建设;

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以上。

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对口支援等双赢机制,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严格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有效控制点源、面源污染,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

(七)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教育和人才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机制创新,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特色职业教育和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力资源,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大力发展卫生和文体事业。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大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完成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和十堰大剧院建设,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满足人民多元化文化需求。

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控制人口总量与提升人口素质并重、改善人口结构与优化人口布局并举,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重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就业问题,积极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确保新增就业20万人次。

力争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30万人次,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年均增长20%,农村五保自愿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

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服务事业。

(八)坚持以安全稳定为前提,着力维护社会和谐。

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力度。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进一步完善联合接访机制,重心下移,力争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全面落实各项移民扶持政策,确保安全有序完成移民内安及搬迁复建任务,统筹谋划安置区长远发展。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加强国防建设。

支持驻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等工作。

落实军人军属优抚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扎实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开好局、起好步,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主题,围绕主线,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十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将坚持把更好更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做到好中求快、力攀新高;

坚持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把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作为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将突出抓好事关全局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主导产业,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围绕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目标,全力支持东风公司实施“61行动计划”,大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快发展,坚持整车与总成同步、生产与研发并举,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放大商用车比较优势,确保汽车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大力发展整车和专用车。

支持东风商用车联合工厂一期4万辆、三环专汽3万辆扩能项目建成投产,启动东风渝安三期10万辆整车项目建设;

力争东风征梦3万辆、安远2万辆、驰田2万辆、东风特汽1万辆、神河1万辆等专用车项目建成投产。

实现整车产销60万辆以上、专用车产销10万辆以上。

全面发展5大总成,做专做精零部件和装备产业。

支持东风18万台发动机、18万套变速箱动力总成项目建设,确保东风特种车身15万辆、正和车身10万辆扩能项目开工。

力争双星东风千万套级轮胎扩能项目建成投产,支持先锋模具、佳恒液压、华昌达等装备企业快速发展。

进一步扩大汽车汽配会展经济影响力,增强中国(十堰)汽配城辐射能力。

全力支持地方企业发展,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地方专用车生产企业与东风商用车公司合作发展,提升地方企业竞争力。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数字化装备重大专项应用示范工程,加速推进国家汽车质检中心零部件分中心建设。

以现有零部件企业和装备企业为基础,既立足于汽车产业又着眼于超越现有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着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结构调整推动产品结构调整,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企业结构调整,通过企业结构调整推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

大力延伸产业链条,千方百计开拓汽车产业以外的配套领域,切实增强配套产业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突破性发展旅游服务业,全力培植新兴支柱产业。

旅游服务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

十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禀赋极高,发展旅游业空间和潜力巨大。

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质变蕴于量变之中,在量变中酝酿质的飞跃,创新理念提升旅游,政府主导大办旅游,市场营销拉动旅游,打造品牌做强旅游,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110亿元。

以武当山为龙头,以太极湖为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