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7780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问题一:

“语言奇迹”的含义是什么?

一些不会利用文章中抒情性、议论性、总结性、概括性的语言的同学,使用记叙性语言去描述,而不是去议论,其实,答题大多就是在写微型的只有观点的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干什么,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这是能力的基本方面。

那么为什么文章中抒情性、议论性、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要内容?

在五大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说明、议论和抒情中,议论和抒情最能直接表达文章的思想和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描写、记叙、说明只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与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比如借事抒情、借古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如果描写、记叙、说明不围绕议论和抒情展开,文章就是骨肉分离了。

比如下面这首诗歌: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诗歌的颈联就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中的“相思”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个主旨确定之后,所有的语言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比如“柴荆”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主旨联系起来,就是因为无法找到梅花感到失落,相思无法借梅花表达而对梅花感到失望,所以气恼地把梅花比作“柴荆”,第九题的答案就不会少了这些要点。

明白了这些,回到解题举例上,我们能很快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答题,有了总结和概括的方法,有时不需要通读全文,直接就能找到答案,省去很多阅读的时间,这是快速阅读的方法之一,是与精读(参考《精准阅读法》)相结合的略读法,也是我发明的“三点跳视法”,这是古代叫“一目十行”的读书方法。

“语言奇迹”的含义:

莫言把“伤痕文学”用充满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表达出来;

(1分)莫言的语言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

(1分)莫言的叙事语言充满民间智慧;

(1分)莫言的叙事风格充满想象力。

(1分)。

“语言奇迹”的含义一定是用抽象性、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是议论的方式,不是记叙和描写,更不会是说明,那么中间论证的段落直接PASS,直奔答案而去。

一般地,议论性、说明性文章,主旨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或者每段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抒情性、议论性、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就是文章的关键语句。

答案就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地方,或者每段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

一般地,这些地方就是文章抒情、议论、总结、概括的语句所在。

无论什么文体,找文章中抒情性、议论性、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就能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能读懂文章,就能把握着解题的关键点,尤其是对于解答“结合全文的含义类”的题型。

这就是跳读,和精准阅读结合起来,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有些同学会问,文章中没有抒情性、议论性、总结性、概括性的语言怎么办?

问得好,下面的一些部分会讲到这个问题。

二,利用高频词、高频句进行总结和概括。

什么是高频词、高频句?

高频就是高频率,就是反复出现,就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和词语,如同歌曲中反复吟唱的副歌部分。

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和词语一定是重要的,就如同副歌为什么要反复唱,因为最能表达思想和感情,当然反复出现的组词、副词、介词、连词等虚词一般要排除在外。

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东西可能就是规律所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我把高频词分为四种:

相同的词、相近的词、相反的词、相关的词,那么包涵相同的词、相近的词、相反的词、相关的词的语句就是高频句。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讨论高频词、高频句的问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下文中,几乎每一段都有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对应的语句,我把这种句子称为对应句,比如:

“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妻已睡熟好久了。

”每一段的对应句的集合就是高频句,这些高频句是用来照应文章的主旨的,如果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这些语句就是答案所在的点,这是“点对点阅读”的一点对多点的问题,这种对应的高频句直接抒情的是相近的语句,间接抒情的是相关的语句。

找到这样的语句越多,答题点就越多,答案就越准确,如果能采用分类的方法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就会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会做到深层次的理解。

漏答题点的问题、理解不深的问题就会从这个角度得到解决。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的《将进酒》“万古愁”是主旨,与“万古愁”相对应的高频词有:

悲、欢、乐、寂寞、乐等,这些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反的表达感情色彩的高频词语让诗歌的感情起伏跌宕,变化多端,从而让我们看出李白写这首诗歌时内心的汹涌波涛,我们也就能明白李白这个帝室之胄的内心狂躁、狂热,甚至有点疯狂,这是帝王的做派,酒徒的风格。

至于手法方面的欣赏,只要把这些高频词、高频句进行集合、分类,就能很容易看出来了。

对于答题来说,高频词、高频句的个数是和答案的个数对应的,高频词、高频句找到的越多,答案就多准确,理解就越深刻。

这也是对文章阅读的小语境的运用。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各种各样,要综合利用这些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才是能力。

答题,就是要学会通过阅读,把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相结合。

发散是找点,聚拢是答题,就是围绕着题目中的入手点回归到文本中,找到对应的高频词、高频句。

三,利用词语分类法进行概括。

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词语是这个工程的最基本元素,对最基本元素分类,是系统工程研究和开发的最简洁、最重要的方法。

分类法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常用的、重要的方法,也是研究问题时的一个常用的、重要的方法。

我们做阅读,其实就是一种逻辑利用,也是在研究问题。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鲁迅、金庸、郭沫若、冰心四个作者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划分:

时代、地域、性别、名字字数的个数、真名和笔名等。

结合语文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些角度进行词语的分类阅读,分类概括。

1,利用词色分类概括。

词语从色彩上划分,可以分为包括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代表着作者、或者文章中人物的不同情感,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是英雄,曹操是奸雄,孙权是枭雄,感情倾向一目了然。

在《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中孙悟空的形象描写有这么一段:

猴王听说,教:

“取我披挂来!

”就戴上紫金冠,贯上黄金甲,登上步云鞋,手执如意金箍棒,领众出门,摆开阵势。

这巨灵神睁睛观看,真好猴王——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眉又硬。

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

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

如果我们把诗歌中的褒义的词语“金甲亮堂堂”、“金冠光映映”、“金箍棒”、“挺挺身才”等换成具有中性的象征意义的词语比如“银甲、银冠、白箍棒”——这是替换对比法,孙悟空的形象还有那么高大上了吗?

我们把这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找出来,用不同的符号标识,褒义词是一种符号,贬义词是一种符号,中性词是一种符号。

这些符号形成不同的感情线,这就是分类,把这些感情线进行对比,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就呈现出来,文章的主旨也就理解了。

这样的文章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明了,感情简单的文章一种词色划分就可以解读了,感情复杂的文章,把所有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再按词色划分。

比如《水浒传》杨志怒杀牛二一段:

杨志道:

“好作怪!

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

”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条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颠撞将来。

杨志看那人时,却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

以此,汉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

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问道:

“汉子,你这刀要卖几钱?

”杨志道:

“祖上留下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

”牛二喝道:

“甚么鸟刀!

要卖许多钱!

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

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

“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

这是宝刀。

”牛二道:

“怎地唤做宝刀?

“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

第二件,吹毛得过;

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

文章中牛二形象的描写里带上了作者的感情,“黑凛凛一条大汉”、“半醉”、“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没毛大虫”、“撒泼,行凶,撞闹”等感情色彩明显的贬义词,使牛二显得那样萎缩和邪恶。

但是在杨志杀牛二这件事上,杨志实在属于“激情杀人”一类,是切切实实的恐怖分子,依法当诛,但是,作者的对牛二描写的贬义词的使用,让我们觉得牛二就是该杀,而且大快人心。

2,利用词性分类概括。

主要是利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具体意义的实词进行分类概括。

一般地,名词代表分类标准和角度,是概括的重要类别,比如诗歌从题材上划分的田园诗、山水诗、军旅诗、爱情诗、送别诗、思乡诗,都是名词;

再比如说明事物的角度:

特点、性质、作用、意义、色彩、结构、形状、数量等等,也都是名词。

手法上,环境描写(风花雪月等)、衣着描写(鞋袜帽裤等)等主要也是利用名词。

一般地,动词代表着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是活动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

比如: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

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

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分)

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主要就是通过动词表现出来的,比如“把、观、斗、笑”等,当然后四句要自己总结出来,也是动词,赏景。

一般地,形容词代表着事物的特点、事件的状况、事理的深度、人物的心情、时间的差异等。

明白了这些词语的特点,反过来思考我们的阅读,也就是练习题从什么样的角度去问,我们就回归到文本去找相对应的词语,对词语归类,然后对比分析,概括总结。

这里举诗歌的例子。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

①黍离:

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②处者:

指役夫的家人。

式微:

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问题:

曹植与曹操的《短歌行》在体现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上使用了什么不同的手法?

分析如下:

首先要注意这个题的入手点是“悲歌慷慨”,就是“悲歌慷慨”是回答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围绕着这个词语组织语言,对应的知识点是手法。

先对词语进行分类。

曹植的诗歌里:

“微阴、翳阳景、清风、游鱼、渌水、翔鸟、薄天、严霜、白露”,这些词语是名词,是表达环境的名词,所以是通过凄凉环境的渲染,表达作者内心的伤感。

曹操的诗歌里:

“明月、稀星、乌鹊、树枝”,这些也是名词,也是环境,这里的环境除了有渲染气氛的作用,侧重点却是象征的意味。

怎么区分,这就得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描写表达效果的八个方面的问题:

提供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旨、推动情节、丰富意蕴,具有象征、设置悬念,等等。

这是知识结构化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总结好教给学生,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且运用的时候有目的、有方针、针对性强,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教师运用化简学习法,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方面。

上面只是对名词进行分类,我们还可以对诗歌里面的形容词进行分类。

首先使用排除法,不再考虑上面已经提取过名词的语句,以避免答案雷同。

“眇眇、慷慨、凄怆、伤悲”等表达内心情感的形容词,是以“慷慨”为中心展开,写出他不愿意让人民承受战争之苦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不是写出什么渴望自己早日回归故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其实也是对“嘉宾”这个名词的辨析,这是概念辨析法,因为有“嘉宾”在,所以自己就是主人,也就是他不是“客行士、游子”,是在为服徭役的人而伤悲、而慷概。

在手法上,借游子之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对百姓生活的同情,与抒情的词语结合起来,是抒情手法的借事抒情。

曹操的诗歌里,表达内心情感的形容词或者形容词性词组有很多,更多的是直抒胸臆的表达,表达了自己渴望人才归附自己,以便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四,利用时间、地点、人物的转换进行分析和概括。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一般把文章前面六个自然段总结为:

鲁迅初到日本的所见所闻,这是不合适的。

因为本文表现的是藤野先生,表现的是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民族歧视的人,是一个心中只有医学、只有教育、只有学生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

这个主题在文章的对后两个自然段已经非常明显地表达了,就是这两个自然段的抒情、议论的部分。

那么,他的开头也是为了写出这个人物和主题的,对于作者来说没有直接表现的作用。

如果是小说,我们总不能说作者是写自己的吧。

所以,我们应该分析为:

鲁迅通过侧面描写中国留日学生,实际写的是日本的一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从而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突出藤野先生的伟大。

这样,这一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藤野先生的生活背景。

这样总结,鲁迅文章的深度、力度、厚度也就呈现出来了。

鲁迅不愧是民族魂,也是中国日本人(中国台湾人、中国香港人等)的民族魂。

叙事性文体比如小说、叙事性散文、新闻等,有时候没有非常明显的抒情性、议论性、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直接找到文章的重要语句来分析和概括就有点难度了。

对于这类文体,一些同学读了之后不得要领,有时主要内容都不太清楚,做题更是瞎蒙一气。

比如

洗碑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

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

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

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

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

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

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

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败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

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确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

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

他洗的时候,左手是子,左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

也不热,也不冷;

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

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

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

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烦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

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

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

“你找俺?

”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

“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

”匠人道:

“洗块什么样的?

”“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

什么时候能成?

”“打今儿个算,要十日。

”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

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

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

“十日后你来拉呗。

”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

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

“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

“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么作想。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

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

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

那担草野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

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

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

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

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

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

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再往山下去。

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

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

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

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

罗永才再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者许辉,发表于《芒种》)

[注]①洗碑:

刻碑。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的寻常事;

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8分)

这个题目,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让自己干什么,甚至有学生说这是什么破题,这么难,这么怪!

如果我们利用时间、地点、人物的转换进行分析和概括,也就读懂了原文,做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利用环境哲学研究问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其次是确定环境层。

比如这篇文章,中心是罗永才,环境的第一层是人物:

妻子、老石匠、老山民、老山民妻子;

环境的第二层是地点:

家、外面的世界、山王庄、老石匠家、山里、山顶、老山民家、亡妻的坟前、自家的院子、屋里。

环境的第三层是时间:

第一声鸡叫、去年这个时节、春、第二日、第三回、五六天、几天以后、清明前的两天、春夜里。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问题调整中心和环境。

一般地,叙事性文学作品,比如小说,都是利用人物来展示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的变化,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个精神风貌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分析小说就要从主人公入手,找到与主人公相匹配的人物、地点、时间,也就是知道了小说写了什么样的事情、情节、内容,这些事情、情节、内容是展示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的重点所在。

《洗碑》的主人公是罗永才,明白了这一点,老石匠、老山民就是配角,是对象的对象,是为了烘托主人公罗永才的。

那么,我们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把握就有了最主要的依据,答题也就有了入手点,我们就可以从“意蕴丰富”或者“平常人的平常事”两个方面任选其一了。

时间上,《洗碑》的跨度是清明节前的十几天,见文章划实线的词语(划虚线的是地点)。

这十几天里,罗永才一心要干的事情就是为亡妻刻碑,也就是洗碑。

为什么他那么上心,那么费劲地跑了很多次,其实就是为了用石碑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当石碑刻好之后、他看到石碑“清白厚实、幽深远澈”(形容词)也就放心了,因为老石匠雕刻的石碑正好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思念深情,也就是说,他额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