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749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摘编自中“国国学网”作者同题文章,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战争、动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而具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没有迁移到陌生的南方。

C.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D.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C.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D.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B.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江南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D.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桦:

文学是我的生命

舒心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

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

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

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

那一年,白桦15岁。

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

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

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

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

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

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

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

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作家之一。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

在“文革”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

”白桦说。

但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

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

“《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

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

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

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

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

白桦复信说:

“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

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

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

“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韧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本文没有写白桦在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C.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人的话语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B.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

C.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

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E.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6.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

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

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

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

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

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

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

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

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

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

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

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

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

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

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

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

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

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

“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

“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

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

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

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

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

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

”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

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

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

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

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

“磨剪子嘞,戗菜刀!

”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

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

主任问我:

“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

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

“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

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带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8.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邦宪,字希尹。

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

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将。

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

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

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

窜山箐者,搜戮殆尽。

邦宪功第一。

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不能军。

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

复以计购乌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

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

策贼必夜袭,先设备。

贼至,击败之。

贼求援于播州吴鲲。

诸将惧,邦宪曰:

“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所畏也。

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

”已,水西兵至。

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十余人。

进署都督同知。

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剿平龙里卫贼阿利等。

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上官,辞色不善,鼓众噪而出。

邦宪召责之曰:

“尔欲反耶?

吾视尔釜中鱼尔。

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

朝下令,夕灭尔矣。

”国亨叩头谢,为敛戢。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

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

前后进秩者四,赉银币十有三。

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

为总兵官十七年,部内帖然,威镇蛮中。

明年卒官。

赠左都督。

(节选自《明史·

石邦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B.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C.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D.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世职,文中指继承上代人传下的世袭职位。

古时,如战功、爵位等荣誉职务或特殊官位可以让子辈继承。

B.巡抚,文中指官名,是封建时代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我国古代将南方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将北方的少数民族泛称为“夷”。

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还有“戎”“狄”等。

D.赠,文中指追赠。

古代皇帝常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文中是指皇上对石邦宪加封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邦宪有军事才能。

卢阿项作乱时,石邦宪用七千士兵编竹筏渡江,又估计卢阿项会派人来夜袭,于是预先作防备,贼寇来后,就打败了他们。

B.石邦宪很有威严。

他做总兵官时,部内之人很服帖;

安国亨专横跋扈,还煽动兵众脱逃,石邦宪谴责他,说随时可以灭了他,使其大为收敛。

C.石邦宪很有计谋。

安大朝邀请石邦宪对黑苗与龙许保进行打击,斩杀许多敌人,石邦宪用计重金收买田兴邦等人斩杀了黑苗,于是赋寇被平定。

D.石邦宪爱抚士兵。

他因战功先后四次进升官阶,十三次赏赐银币锦帛。

但他把所得的俸赐,全部用来招待部下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

(2)尔欲反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

欢乐,乐趣。

②青门:

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15.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一句,写出了蜀道旁崖谷雷鸣的奇险场景。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挂钩,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井然有序、进退维谷的文明网络将会更好地服务生活,推进文明进步,推动网络的长远发展。

②对于高洪波的辞职,于洪臣表示既突然又水到渠成,“竞技体育的成绩和教练的责任相挂钩,作为主教练的高洪波提出辞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③秋季房产交易博览会在会展中心开幕,此次参展的房企数量与春季房交会相比有所减少,与上半年的春季房变会热闹相比,秋季房交会显得不温不火。

④我区一男子洗澡时把黄金项链、手镯、手链等首饰方在卫生间里,结果洗完澡后发现这些价值2万余元的首饰不胫而走。

⑤在杭州女子弯弯于北京和颐酒店遇袭事件后,有人提出疑问,假如你目睹此类恶性事件,你会像事件里的酒店保安和旁观者那样冷漠或者明哲保身吗?

⑥本来应该是客观准确、唯一答案的,却常常大相迥异,各说各话;

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却总是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北京出席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B.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C.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倘有人认真追究错误则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D.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①真实存在,②母亲身高比较多地影响后代的身高。

③事情并不绝对,个别情况下④存在相对较矮的妈妈有高个子子女的现象。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主任医师伍学焱表示,“娘矮矮一窝”一说太过绝对,⑤子女身高的确跟母亲的身高有关,⑥这种遗传因素是受父母双方影响,母亲的遗传贡献率并不高多少。

A

或者

也许

然而

/

因此

B

要么

况且

所以

于是

那么

C

的确

不过

D

大概

或许

但是

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树木每年都会增长形成一圈年轮,通过①,科学家可以确定树木的年龄。

树木年轮的差异②,直径较大的年转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的生长季节。

研究人员发现,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关系。

冬季我们看到树木健康生长,③。

21.下面是转出团关系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12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6年6月27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后人葛长生、宋福保起诉《炎黄春秋》杂志社前执行主编洪振快侵害名誉权、荣誉权案作出一审判央:

判决被告洪振快停止侵害名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法院认为,在没有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