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施工测量放样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总体施工测量放样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体施工测量放样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0公里/小时,基础设施速度目标值250km;
⑶正线线间距:
5m;
⑷最大坡度:
18‰;
⑸最小曲线半径:
3500m,困难地段采用2800m;
⑹到发线有效长度:
850m,双机地段880米;
⑺牵引种类:
电力;
⑻牵引质量:
4000吨;
⑼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
⑽闭塞类型:
自动闭塞。
1.2线路概况
--至--铁路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境内,起于--,铁路正线建筑长度457.644km,--至--运营总长725.549km。
--铁路青白江DK0+500至黄胜关DK273+300段正线建筑长度275.832km。
本标段为新建--至--铁路--至--段站前工程施工单价承包招标--标段,起讫里程12124+042.985~DK12131+360(右线:
YDK12126+539.661~YDK12131+508),线路全长7.317km。
主要工程数量:
隧道6.11km/1座、桥梁875.508m/2座、正线路基长0.331km,车站1座(--车站),轨枕场1座(制作、安装、铺设7、8、9、10标段范围内双块式无砟轨道)。
重点工程:
--隧道(DK12130+206.5),长度9913m,Ⅰ级风险隧道,本标段施工进口段6110m;
--车站五线特大桥(DK12124+318),孔跨形式为[(32+3×
32.75+32)m两线变三线变宽连续梁;
1×
32+4×
32m(道岔梁)(单线变双线)]+[3线:
32+(40+64+40)m连续梁+2×
24+11×
32m;
Ⅰ、Ⅱ线:
2(1×
32)+2(40+64+40)m连续梁+2(11×
32)+2(2×
24)m;
4、6线:
32)+2(40+64+40)m连续梁+2(2×
24)+2(11×
32)m]。
2.编制目的、依据
2.1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测量作业,指导日常测量工作,提醒测量人员日常工作的注意事项,更好的完成施工测量任务,结合本标段实际特制定本作业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施工线路中、边桩放样,及承台、桥墩、隧道、路基等构造物的轮廓点测量放样。
2.2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6)《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TB--17-2003)。
(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
(8)《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
3.测量总体组织
3.1测量人员组织机构
为保证测量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局指挥部特建立精测队,设精测队队长一名,统一策划本标段测量工作计划,组织各项目部外业测量放样工作,收集并整理原始数据和上报资料,监督和检查各项目部日常施工测量放样工作,确保本标段测量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各项目部成立测量队,设测量队长一名、资料员一名、小工2名,制定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本标段主要测量人员分配情况详见表3-1-1。
表3-1-1本标段主要测量人员分配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工作职责
项目部
3.2测量仪器的配备
--铁路按照高速铁路的规范标准进行施工,故测量要求精度高,测量误差应严格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配备的主要测量仪器如表3-2-1所示:
表3-2-1主要测量仪器配置表
测量工具
仪器名称
型号
出厂编号
精度
检定日期
备注
全站仪
徕卡
TCRP1201
239881
1″,1+2ppm
2012.12.29
TCA1800
426621
2012.9.17
宾得
R-322
853460
2″,2+2ppm
2012.11.09
电子水准仪
天宝
DINI03
732042
0.3mm
708025
2012.09.17
普通水准仪
苏一光
DSZ2
326980
0.5mm
327684
3.3施工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4.现场施工测量放样精度要求及方法
4.1放样前准备工作
本标段开工前已将所有桩基、承台、墩身、路基以及隧道等轮廓点线数据核算完成,现场施工前,各项目部测量队长必须阅读设计图纸,再次校算构造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
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
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
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必要时对仪器进行现场检校。
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
4.2全站仪设站放样的方法
现场施工测量放样一般采用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的方法进行,一般步骤如下:
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
气温、气压、棱镜常数;
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如需测量高程,需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放样另一控制点或已放样点,检查三维坐标偏差。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换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对中杆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观测员在全站仪放样模式中输入待放样点的坐标,指挥扶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仪器自动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
的差值:
ΔD=D-D°
,指挥扶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8.重复过程7,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并在木桩上注记放样点号)。
9.在木桩上打入小钢钉或用记号笔点一小点,检查仪器的气泡,将棱镜架在钢钉上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否则应用锤子从木桩侧面敲打土壤,切忌直接敲打木桩。
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6.填写测量放样交底单,并交予现场技术人员签字存档。
4.3高程放样
高程放样时根据限差要求,可以选择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仪测量的放样方法,建议现场施工放样时,可在施工现场附近找两个稳固位置或埋设两固定桩,测量其高程,并记录下来,以便现场施工高程放样时就近引高程使用。
水准仪高程放样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满足精度要求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或钢板尺);
2.在适当位置安置水准仪,整平;
3.水准仪照准架在已知高程基准点上的水准尺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4.在需要测量的结构物上安放水准尺,扶尺员用竹竿扶稳水准尺后,观测员照准读数,并报给记录员;
5.记录员计算结构物的高程,计算的结构物高程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
6.再次照准其它已知高程基准点,计算其闭合差是否超限,并检查基准点测量记录计算数据及标注数据是否正确。
4.4放样时注意事项及要求
Ø
本标段工程施工坐标系为WGS-84坐标系,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系;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注意核实坐标换带处及相邻架子队交接处的平面距离、方向和高程。
标段内施工平面坐标系涉及换带,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区分(本标段DK12126+000小里程方向一律使用°
带--大地高坐标,DK12126+000大里程方向一律使用---°
带---大地高坐标)。
施工前要根据设计图纸认真核对地形地貌、墩台里程、断面里程、路基横断面、线路资料等,若发现与设计不符,应及时上报,以便于及时和设计单位联系进行变更设计,以变更设计为依据进行施工。
桥梁工程下部结构施工放样时,应对线路里程、桩位坐标、预偏心大小及方向等进行相互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
施工水准点的加密测设必须严格按二等水准的相关要求(精度满足±
4√L),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加密,并注意相邻管区的贯通衔接。
隧道工点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隧道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的关系,隧道开挖断面放样必须注意相关参考图的选用。
施工放样时应将全站仪架在合格的平面控制点上后视另一个平面控制点反测另外一个或测量上次放样点坐标检核后开始放样,尽量避免使用自由设站法放样。
后视点到测站点的距离要大于测站点到放样点的距离。
放样结束后反测另外一个平面控制点复核。
示意图如图4-4-1所示。
放样定位时须成对放样,不能放单点,以便于使用几何尺寸复核方法校核。
定位放样后,应用钢尺校核放样的桩间距、桥梁跨距。
标高放样必须闭合到其他水准点检核,特别大批量放样标高,可用拉线检核。
图4-4-1施工放样示意图
5.桥梁施工测量方案
本标段含铁路桥三座,分别--特大桥、--中桥和货场大桥,通站公路桥一座,--特大桥全长763.236m,--中桥全长112.282m,货场大桥全长338.316m,通站公路桥全长134.36m,--特大桥、通站公路桥和货场大桥6#-15#墩皆由控制网加密点X5、X6、X7进行控制放样,--中桥和货场大桥0#-5#墩由控制点CPI100-1、CPI100-2、X7进行控制放样。
本段一律采用--°
--m大地高投影带坐标进行施工测量放样。
现场施工测量放样过程中严格执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各部位施工测量放样限差详见附表1。
5.1桩基础测量放样方法
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各桩位中心点坐标并检核,采用极坐标法准确测量出桩位中心点,桩橛截面尺寸不小于3cm×
3cm,在桩面钉铁钉做为标志点。
每个中心桩位纵、横轴线方向必须设置4个护桩,便于桩基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校。
每次桩位放样不得少于4个桩位,桩位放样后及时检查各桩位间距离及对角
线距离,确认准确无误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人员。
图5-1-1桩基放样示意图
5.2承台测量放样方法
1、桩基施工完毕后,在原地面测出高程控制点以指导基坑开挖深度。
开挖基坑后,及时对基坑标高及基坑尺寸进行检查。
2、基坑检查无误后,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极坐标法测放承台十字中心线或各承台角点控制点。
3、测量完毕后用钢尺检查各点间的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准确无误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人员。
4、承台模板立模后,及时对承台模板进行检查,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极坐标法测放承台十字中心线或各承台角点控制点,用红油漆做标志点在模板上,根据各点拉线检查模板各部位几何尺寸,确认准确无误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人员。
图5-2-1承台放样示意图
5.2墩台、垫石和现浇梁测量放样方法
在混凝土上精确放样各轴线坐标点和结构物角点,现场红油漆标识,以便工班组绘制各结构物模板线。
当钢筋绑扎、模板固定后,根据设计图纸采用水准仪配合倒挂钢尺法或三角高程法(只针对于精度达到1秒级的全站仪)在模板上用红油漆标识各结构物标高线。
结合具体施工方案,若结构物需分层浇注时则配合施工工序实行层层控制直至本体施工完成。
垫石和支座是测量的关键控制部位,垫石顶面标高应控制在±
2mm,支座安装注意支座方向,安装平面误差控制在±
2mm,故垫石平面放样时要采取换手计算,换手换仪器换方法进行放样。
高程放样时,墩柱较低时可采用水准仪进行放样,墩柱较高时,采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放样,且正倒镜多测回进行复核,在进行架梁前垫石标高复测时一律采用电子水准仪测量垫石的四个角和中心的标高和设计值比对,超限部分通知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6.路基施工测量方案
路基放样主要内容是根据已有的控制点和施工方案,放样已知里程段内中桩、边桩及测量相应标高。
路基每层填土都需重复放样,路基放样工作量大,放样工作应尽量方便、快捷。
本标段含两处路基段,长度分别为117.618m和213.864m,由控制点CPI100-1、CPI100-2、X7进行控制测量放样,坐标系一律采用--°
--m大地高投影带坐标。
6.1中桩放样
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平面曲线元素,编写相应计算器程序,该程序应具有已知里程情况下计算出中边桩坐标的功能。
程序编写完成后应以设计图纸上逐桩坐标进行检核,无误后方可用于现场中边桩放样。
现场中边桩放样用木桩打牢实地,木桩打入精度宜控制在5cm以内,可在木桩打入实地后,把棱镜架在木桩上,重新放样并在木桩上定点,在木桩上标注相应里程,中桩打入间距以实际情况增减,一般20m为宜。
6.2边桩放样
开挖及填方边线放样,中桩间距直线段不大于50m,曲线段不大于20m,对于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段加密至10m。
边桩放样一般在中桩放样完成后进行,边桩与中桩相对应(处于同一横断面),边桩坐标以中桩坐标、里程、地面标高、设计横纵坡、路面设计尺寸及边坡为起算数据,编写合适程序,做到方便快捷放样各边桩。
边桩桩位限差:
纵向S/2000,S为相邻中桩距离单位m,横向0.1m。
高程差值不大于0.1m。
记录好实测边桩数据做好技术交底书交现场技术人员,以便指导架子队施工。
6.3标高放样
路基施工按施工方案,每层填土均需标高控制。
根据路基设计纵横坡及每层施工中要求的填土厚度,在填土前将控制标高标注在各中桩、边桩上,施工中可带线检查填土情况。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加标高控制桩数量,各边桩处标高均以相应中桩处标高计算得出。
7.隧道施工测量方案
7.1隧道轮廓点线测量放样
在进行中线测量时,计算左侧中心线及隧道中线的坐标,开挖时按隧道中线控制隧道,标高由洞外水准点引进洞内,以控制开挖高程。
在洞内每隔20米设一临时水准点,以利于挖进时随时检查高程。
临时水准点定期进行复核,确保标高的正确性。
进洞前,按隧道开挖断面计算出从隧道中线顶部往下每隔0.5米的横向宽度,并对导向墙的轮廓线进行检查,依据检查结果绘出正确的开挖线,以此作为进洞隧道断面开挖线。
进洞后,计算隧道中线从隧道顶部往下每0.5米的横向宽度,测量时按相应的中线首先测出开挖一侧的中线,然后测出相应的标高,量出中线处顶部高程,按计算的横向宽度绘出开挖轮廓线,隧道中线处的开挖按相同方法进行控制测量。
衬砌的施工时,台车就位后,在浇筑混凝土前,使用全站仪检查模板断面,合格后方能进行衬砌的施工。
施工中线的控制桩由隧道导线控制点,采用极坐标法以4测回测设。
施工中线的控制桩测设后应进行检查,直线上采用正倒镜方向法延伸测量,曲线上采用弦线偏角法或任意点极坐标法测量。
开挖延伸和衬砌施工设临时中线点,衬砌用的临时中线每10米加密一点,直线上正倒镜分中法,曲线上采用极坐标法测定。
洞内中线点采用混凝土埋钢板,在钢板上划十字丝以示点位。
隧道衬砌前,对所使用的永久中线点和临时中线分别进行复测检查,检查中线点时,其点位横向较差不应大于5mm,超限时应从相邻点逐点检测至合限的点位,再重新定正中线点。
洞内高程测量点,根据洞内已设的高程控制点加密,加密点用道钉埋设在隧道两侧离隧道设施0.5m(保证足够空间立尺)。
7.2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本标段承建--隧道进口段6.11km,包括1#斜井、隧道正洞,和正洞平导,正洞和平导使用控制点CPI100-1、CPI100-2、X7进行控制测量放样,1#斜井使用控制点X1、X2、X4进行控制测量放样。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隧道需建立洞外独立控制网并根据其控制点坐标控制测量放样--隧道。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采用仪器内加载多测回测量软件的徕卡TCA1201+全站仪进行附和路线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天宝DINI03进行附和水准路线测量,以便加快测量速度,保证测量精度。
洞内平面、高程控制点应妥善保护,以便隧道竣工后与隧道内CPII控制点和水准点联测。
7.2.1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导线控制测量方法进行。
洞内控制导线应从测量设计确定的洞外联系边引入,洞内洞外平面控制网宜以边连接。
洞内导线测量精度应符合表7-2-1规定:
表7-2-1洞内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测量等级
适用长度(km)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二
9~20
1.0
1/100000
隧道2等
6~9
1.3
三
3~5
1.8
1/50000
四
1.5~4
2.5
一级
<1.5
4.0
1/20000
洞内导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点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便于设站的地方,点间视线应旁离洞内设施0.2m以上,导线边长宜近似相等,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段不宜短于70m。
当隧道掘进至导线设计边长的1~2倍时,应进行一次导线延伸测量。
2.洞内导线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环由4~6条边构成。
长隧道宜布设成交叉双导线形式,以增加网的内部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当双线隧道或平导同时掘进时,应分别布设导线,并通过横洞连成闭合环。
导线测量前,应对原控制点进行检测,检测较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式中m1、m2—分别为原测、检测的测边或测角中误差。
洞内导线测量的精度不应低于测量设计时确定的精度等级,并应有安全可靠的防爆措施,必要时应采用防爆仪器观测。
导线水平角观测除按表7-2-2、表7-2-3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7-2-2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
测距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测回数
0.5″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6″级仪器
二等
1/250000
±
2.0
1/100000
6
9
--
隧道二等
2.6
三等
1/150000
3.6
1/55000
4
10
四等
1/80000
5
1/40000
3
8
2
二级
7.5
15
1/12000
1
注:
1、表中n为测站数。
2、当边长短于500m时,二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5mm,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3.5mm,四等、一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二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
表7-2-3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仪器等级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及以上
13
及以下
12
18
24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
3°
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1.洞口站测角工作宜在夜晚或阴天进行。
2.洞内测量前应先将仪器开箱放置20分钟左右,让仪器与洞内温度基本一致,必要时可采用气压温度计,读数并输入仪器进行现场气压温度改正。
3.目标应有足够的明亮度,受光均匀柔和、目标清晰,避免光线从旁侧照射目标。
4.完成规定测回数一半后,仪器和反射镜均应转动180°
重新对中整平,再观测剩余测回数。
导线边长测量除应满足本规范表7-2-2、表7-2-4、表7-2-5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表7-2-4边长测量技术要求
使用测距仪精度等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
测回间较差限值
(mm)
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
往测
返测
Ⅰ
2mD
Ⅱ
7
Ⅲ
一级及以下
Ⅳ
20
30
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
2、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如下:
Ⅰ级∣md≤2mm
Ⅱ级2mm<∣md|≤5mm
Ⅲ级5mm<∣md|≤10mm
Ⅳ级10mm<∣md|≤20mm
md为每千米测距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