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校级联考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联考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677960
2459840
77%
口数
56486856
16163863
71.4%
A.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
B.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
C.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
D.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3.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
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
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
有隔行线的痕迹。
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
据此可确证的是
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4.传统科举落第文士,大多做教书先生或回家种地。
到了明朝又多新的出路,比如可以给官员做师爷,给商人做参谋,甚至还可以去戏班子写戏。
据此可知明代
A.商品经济繁荣
B.戏曲备受士人推崇
C.科举制度衰落
D.社会等级秩序混乱
5.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
“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B.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6.1935年,蒋介石提出将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把四川作为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后来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开始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准备
A.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B.转向战时经济体制
C.建立官僚资本垄断
D.防止西南军阀做大
7.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2条规定: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这表明当时的罗马法
A.保留了无节制的同态复仇
B.隐含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
C.对民间既有习俗缺乏尊重
D.对解决社会矛盾具有滞后性
9.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除了具有荒诞的特征,也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
A.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
B.艺术家们强烈批判教会腐败
C.人们普遍对世界有深度了解
D.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
10.圣西门将社会中的人群分为“劳动者”和“游手好闲者”,其中“劳动者”包括农民、存在雇佣关系的工人和工主、商业阶层以及银行家等,“游手好闲者”包括封建贵族、君主等。
这表明圣西门
A.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将革命的对象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主要从经济意义上划分阶层
D.深刻认识工业革命中的阶级对立
11.下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并配有标题“美国人领取救济——在‘世界最高生活水准’的广告牌下,美国人民排着长队领取救济。
”该照片最早出自1937年2月美国《生活》杂志的新闻报道,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胡佛应对危机的效果十分有限
B.美国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巨大冲击
D.教材对该材料的处理存在不妥
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
1946年1月
杜鲁门明确表示,“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美国对苏联“不应该再做任何妥协”。
1946年2月
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美国
A.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
B.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
C.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D.对苏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
二、新添加的题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指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种民族情绪。
罗志田先生说过,提起近代中国(主要是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多想到其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
那么,具体到近代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则自然可以“顺推”为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
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
那时,早期改良思想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
振兴百工、发展商务、实行商战等。
——摘编自李玉《认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新维度》
材料二众所周知,“经济民族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给欧洲和美国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
二战后,美国“经济民族主义”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经济民族主义”逐渐没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
这样一种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被称为“新经济民族主义”。
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表面上是对美国有利的,但是实际上是对美国不利的。
——摘编自庞中英《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民族主义”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为克服“经济民族主义”设计了哪些国际制度?
并说明美国兴起“新经济民族主义”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技术引进路径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历史地形成的。
我国历史上技术引进的路径发生了多次变化,综合表格中多个历史阶段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我国技术引进的演变
——据姜辉《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与我国技术引进路径演变》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经过二百多年发展,今天的西方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监察经验并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监察制度。
作为世界上最早设立专职行政监察机构的瑞典,其行政监察机构就彻底摆脱了对监察对象的依附关系,地位相当超然、独立。
新加坡的监察体系中,既有预防性立法,如《公务员法》、《公务员行为准则》、《公务员纪律条例》、《财产申报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又有惩治性法规,如《公务员惩戒规则》。
法国政府制定的公务员《道义法规》,对公务员的道德行为标准也作了具体规定。
加拿大的《知情权法》,规定一切政务信息除涉及国家安全、他人隐私外,都应向公民公开。
美国联邦刑法典规定,任何政府官员如果收受的财物价值超过7000美元,就要处以相当于其收受财物价值3倍的罚金,或者判1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取消其政府官员的资格。
——摘编自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在其利益集中的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已被日本占领军夺权,原来居住在租界内的美英人士被日军看作敌侨关进了集中营,其产业也被日本占领军接收,成为战利品。
日本法西斯大肆鼓吹“解放东亚民族”“黄色人种革命”等,推行“对华新政策”……上演所谓“交还”租界和“撤废”治外法权的闹剧。
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
“(汪精卫宣传)他已将英美驱逐,收回了租界,取消了领事裁判权,废弃了不平等条约,重庆却拥护不平等条约,替帝国主义的特权作战。
日本发言人也做着同样的宣传,这种宣传真是恶毒之至。
但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是一种事实……我们的盟邦又何所吝惜而不给我们为正义而战的中国人解除这种羞耻呢?
”这从另一侧面对促使美英改变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推行“对华新政策”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对华新政策”产生的影响。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生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
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
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
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
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
后人这样评价他:
“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
”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
”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
”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题意主要反映了周代不同等级的犯人的死刑处置方式,没有体现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更没有涉及到法外特权的内容,故排除A、B项;
等级不同的死罪犯人死刑的处置方式不同,反映了宗法伦理的法律化,故选C项;
题意只反映了死刑的处置,没有说明量刑定罪的随意性,故排除D项。
2.B
表格内容反映了东汉到西晋人口数目出现大幅度下降,并不能体现西晋时期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也没有说明人口下降的原因,故排除A、C项;
人口的大量减少势必造成土地的集中,所以可以说明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比较突出,故选B项;
人口数目的下降与自耕农经济的是否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3.A
依据“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
有隔行线的痕迹”可以推断应该是活字印刷,所以说明西夏应该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故选A项,故排除B项;
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品,故排除C项;
题意并不能反映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故排除D项。
4.A
明代读书人有了新的出路,特别是给商人做参谋,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以体现出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
读书人去戏班子写戏是在科举落第之后的出路,不能说明戏曲备受士人推崇,故排除B项;
题意反映的都是科举落第的读书人的出路,不能说明科举制衰落,更没有体现出社会等级秩序混乱,故排除C、D项;
【点睛】
读书人给“给商人做参谋”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充分体现。
5.D
虽然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打造出了唯一的女状元,但不能据此说明太平天国实现了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不是普及天主教教义,故排除B项;
题意中无从反映士人对太平天国的广泛支持,故排除C项;
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教义,打造出唯一的女状元,都体现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故选D项。
“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唯一的女状元”都体现出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对传统科举考试的反叛。
6.B
根据“1935年”、“把四川作为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蒋介石的做法明显是为持久抗日做准备,即转向战时经济体制,故选B项;
国民政府的做法并非是为了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更没有体现出是为了建立官僚资本垄断,故排除A、C项;
国民政府大规模转移经济的做法明显不是为了防止西南军阀做大,因为这样大规模的转移经济反而有可能导致西南军阀做大,故排除D项。
7.D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80年代初期,是开始两岸交流的初步阶段,还没有出现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大量投资的状况,不符合题意主旨,不是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B项;
“一国两制”是大陆方面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制度,并没有得到台湾的全部认同,故排除C项;
“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是在90年代初期,促进了两岸交流,推动了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大量投资,故选D项。
8.B
“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的前提是“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所以不是保留了无节制的同态复仇,故排除A项;
《十二铜表法》的规定表明,若能实现和解则不必进行同态复仇,隐含了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故选B项;
题意没有体现民间既有习俗的内容,故排除C项;
根据题意可知《十二铜表法》对民间矛盾的解决有了相关规定,没有体现其滞后性,故排除D项。
9.A
根据“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故选A项;
题意没有反映艺术家对教会腐败的批判,故排除B项;
拉伯雷和塞万提斯的著作无法说明人们对世界深度了解的普遍性,故排除C项;
拉伯雷和塞万提斯并未构筑未来社会的蓝图,所以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D项。
10.C
圣西门对社会人群进行了划分,但没有提出革命任务和目标,因此不能表明他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更不能说明他把革命对象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故排除A、B项;
圣西门对阶层的划分明显是按照经济地位进行的,故选C项;
圣西门对人群的划分不是按照阶级矛盾划分的,无法表明他深刻认识了工业革命中的阶级对立,故排除D项。
11.D
美国难民领取救济并没有体现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因此无法说明胡佛应对危机的效果十分有限,故排除A项;
根据“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可知图中难民领取救济是由于遭受了洪灾,并不能说明是美国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故排除B项;
经济危机确实给美国人民带来巨大冲击,但图片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即难民领取救济是由于遭受洪灾,而不是由于经济危机,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将“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的图片放在讲述经济危机的内容中说明教材对该材料的处理存在不妥,故选D项。
12.B
表格内容主要表明了二战后美国对待苏联的态度,并未说明其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故排除A项;
根据杜鲁门和凯南对待苏联的态度可以说明美国准备对苏联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故选B项;
用战争手段遏制苏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表格反映的是美国对苏联的认识和态度,没有体现其对苏外交政策的变化,故排除D项。
13.
(1)内涵:
对外要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收回已失的经济利权;
对内大力振兴实业,发展民族经济。
积极作用:
推动救亡图存运动,争取民族独立;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促进现代商业理念在中国的传播;
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制度设计: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成立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
原因:
新保守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成为对外贸易主导思想,美国贸易政策改变;
为了缓解70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滞胀”;
日本、欧洲、中国等经济体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
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
(3)认识:
①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争取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获益;
②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③应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展民族经济;
民族国家理性需要经济民族主义;
处理好经济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1)根据“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种民族情绪”、“提出采西学、制洋器;
振兴百工、发展商务、实行商战等”可知“经济民族主义”的内涵在于对外抵御经济侵略,对外振兴民族经济。
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挽救民族危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传播现代商业理念和推动中国近代化等方面。
(2)根据“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成立联合国等。
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可知美国兴起“新经济民族主义”的原因在于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70年代美国经济的危机和困难、中、日、欧等经济体的崛起和挑战、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等。
(3)结合材料一二可知,经济民族主义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争取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获益;
但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交流,同样也不利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所以必须理性对待经济民族主义处理好经济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言之有理即可。
14.示例1:
观点:
外交环境的变化影响了中国的技术引进渠道。
阐述:
19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苏联外交关系较好。
因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技术来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960年代,一方面中苏关系恶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日本和西欧逐步尝试减少美国的影响,和中国进行了经济交流,因此这一时期的技术,来自于日本和西欧。
19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的设备和技术也开始进入中国。
结论:
综上可见,中苏、中美关系,以及西方国家内部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技术引进的路径。
示例2:
论点:
国内需求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技术引进的内容。
鸦片战争后,外国棉纺织品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因此,鸦片战争之后不久,在外商的刺激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机器设备发展纺织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吸取战败教训,清政府发动了洋务运动。
军事成为重点引进项目,发展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化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重工业,因此,这时期的引入的主要技术是重工业技术。
综上可见,国外的技术进步和国内需求的变化,共同影响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内容。
本题考查了外来技术传入中国的相关内容。
由表格内容可知,在不同时期,传入中国的技术的渠道、内容和影响因素均有所不同。
所以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外交环境对引进渠道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技术的渠道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引进技术的渠道开始转向日本和西欧;
也可从国内需求对技术内容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如在外商的刺激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机器设备发展纺织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洋务运动时期则着重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开展,重工业技术又成为引进重点。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立论和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15.
(1)基本特点:
监察机构独立性强;
法制体系完善细致;
重视规范公职人员行政行为;
政务活动公开透明(或保障公民知情权);
惩罚措施有力;
重视立法,监察体系完善。
(2)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
民主、平等、法治思想的传播;
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
(1)根据“其行政监察机构就彻底摆脱了对监察对象的依附关系,地位相当超然、独立”以及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等国的监察制度可知,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具有监察机构独立性强,监察体系完善,政务活动完善透明,重视立法,惩罚措施有利等特点。
(2)根据“经过二百多年发展,今天的西方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监察经验并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监察制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经济、民主制度、民主平等思想以及提高行政效率和改善政府职能等客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16.
(1)背景:
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日本改变侵华策略,扶植南京汪伪政权“以华治华”,对重庆国民党政府以“诱降”为主;
西方列强在华特权随中日战争的发展而发生重要变化。
目的:
掩盖对华战争的侵略性;
转移中国军民斗争视线,分化、瓦解中国抗日力量;
欺骗中国沦陷区的民众,以亚洲反对英美的“领袖”自居。
(2)影响:
客观上为国民政府的废约努力创造了有利形势;
英美为争取中国的反法西斯力量,加快了取消在华治外法权的进程;
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推动了美英援华抗日的进程。
(1)根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在其利益集中的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已被日本占领军夺权”可知日本推行“对华新政策”的背景主要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等。
根据“日本法西斯大肆鼓吹‘解放东亚民族’‘黄色人种革命’等,推行‘对华新政策’……上演所谓‘交还’租界和‘撤废’治外法权的闹剧”可知其目的在于掩盖对华战争的侵略性;
欺骗中国沦陷区的民众,并以亚洲反对英美的“领袖”自居。
(2)根据“这种宣传真是恶毒之至”、“从另一侧面对促使美英改变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知日本的“对华新政策”客观上为国民政府的废约努力创造了有利形势;
17.
(1)措施:
推荐儒士入朝做官;
振兴儒家,进用士人;
建议修复孔庙、整理经典。
(2)评价:
耶律楚材的人才观强调“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倚重武人的弊端;
扩大了统治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
但主观上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和利益,带有明显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1)根据“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
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可知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推荐儒士入朝做官;
建议修复孔庙、整理儒家经典等。
(2)根据“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可知耶律楚才的人才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代倚重武人的弊端,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和政权的巩固;
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