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从方仲永个人来看:
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从道理上看: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受于人者不至”。
)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
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
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4、有人说:
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不同意。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
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
5、文中的“受之天”和“受之人”分别指什么?
“受之天”意思是“先天得到的”,指天赋;
“受之人”指“后天的教育”。
6、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7、学了这篇文章后,某班级举行了一个辩论会,请你结合本文给甲乙双方确定各自对立的观点,并作为反方反驳正方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
【正方观点】天赋决定成才。
【反方观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
【反驳】我方认为: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
天赋对成才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只为成才提供一个基础,对成才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人的知识、能力并不是先天父母所赐给的高智商中所包含的内容。
科学研究表明,先天没有缺陷的人,在出生后其智商并没有多大差别,而形成后天差异的根本原因却是后天教育的环境、内容、程度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决定的。
研究证明,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的脑细胞比常人多千百倍,这是后天用脑的结果。
——“天才在于勤奋”,“教育创造英才。
”
5、《木兰诗》(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
写作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
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
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
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试想,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活详细来写,就会冲淡了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不相吻合。
所以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
6、《口技》
写作特色:
1、形象描绘,生动逼真。
2、善于剪裁,层次清楚。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紧密结合。
一、整体把握:
1、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义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结构安排
①交代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简单),以及开场前的气氛。
②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
A、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声惊醒。
B、一家人由醒复睡,以及宾客变化。
C、火灾突至,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③表演结束,再次突出道具简单。
二、问题探究:
1、“善”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概括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统领全篇。
2、首尾为什么交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相互照应,突出道具简单,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3、“抚尺一下”,形成了怎样的气氛?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即肃静而紧张的气氛。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有什么作用?
表现宾客对口技表演者的向往,表明他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衬托口技表演的高超;
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静谧的氛围,是下文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5、口技表演为什么以“犬吠”声开场?
表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后,交代一家人惊醒的缘由,展开对各种声音的描摹。
6、“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写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写的是听众的神态、心理。
“伸颈、侧目”表表明听得入神,惟恐有遗漏;
“微笑”表明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默叹”表明被折服,又不便拍案叫绝。
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7、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了:
火势迅速蔓延;
声音大起杂乱;
人们紧张慌乱。
8、总写失火时声音复杂、逼真的句子是什么?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9、作者议论的句子是什么?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作用:
盛赞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0、“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了什么?
听众以假当真,想急于逃出火海。
反衬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1、表现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的语句是:
“稍稍正坐。
12、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A、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过程:
a.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
遥闻……毕备。
b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夫鼻句声……咳嗽。
B、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a.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犬吠。
b.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中间力拉……无所不有。
7、《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
①从积极角度看:
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提倡从积极角度看待)②从消极角度看:
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2、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丰富了神话内涵,丰富了夸父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3、怎样认识夸父形象及神话主题?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至死不渝、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
《精卫填海》。
初中八年级上册
8、《桃花源记》
一、问题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
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
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
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
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二、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
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
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9、《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散句: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
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4、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
《爱莲说》
一、问题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
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1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
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
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
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
说明喜爱的原因。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10、《三峡》
一、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
(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
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
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
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
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
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
听觉。
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
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
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1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17、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
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