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64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

《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性出血热文档格式.docx

思考题

培训目的

掌握以治疗现症病人,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调查,开展灭鼠活动和清理鼠类、螨类孳生场所为主预防控制方法。

培训方式

□授课□讨论□授课+讨论□其他(请注明)

培训课时

4学时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

我国是受汉坦病毒感染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除青海尚无本地病例外,其它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中和试验可将其分为六个血清型:

Ⅰ型(黑线姬鼠型)、Ⅱ型(家鼠型或大鼠型)、Ⅲ型(棕背鼠型)、Ⅳ型(田鼠型)、Ⅴ型(黄颈姬鼠型)、Ⅵ型(小鼠型或小家鼠型)。

我国流行的血清型为Ⅰ型和Ⅱ型。

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对酸、热的抵抗力弱。

pH5.0以下溶液中病毒很快被灭活,60℃加热1h被杀死。

潜伏期4-46天,一般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五期经过。

病人除发热外,主要必须有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伤;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

多数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

患者有肾损害表现。

(三)流行病学:

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有野栖的黑线姬鼠、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和大白鼠。

病人早期的血液和尿中含有病毒,虽然个别有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但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形感染率为2.5%-4.3%。

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农民、工人,其他人群也有发病。

流行地区主要在亚洲,其次是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

目前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有此疾病流行,我国疫情最重。

本病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有一发病小高峰。

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

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

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临床表现有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有面、颈和胸部潮红(三红)的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低血压休克。

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等肾脏损害:

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实验室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病人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核酸,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本病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原则,仍为本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早期需要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其病理生理改变进行对症处理。

在疾病的治疗中始终注意掌握好液体疗法,是成功的关键。

按监测方案要求,及时、准确的对临床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数据录入,按规定的时限上报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病例标本的采集、检测、上送;

承担宿主动物种群、密度的监测工作和宿主动物标本的采集,并及时将采集的标本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宿主动物监测完成后,在15天内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一)发现

通过常规疫情监测、疾病监测系统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

(二)个案报告及要求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属地管理原则,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报告标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内容进行报告。

(1)相关信息报告

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2)事件报告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周内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由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

2、报告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3、报告内容

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一)个案调查

调查病人基本情况;

本次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血、尿常规检测、血生化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流行病学史等。

调查同时填写“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见附表)

(二)暴发疫情调查

1.组织与准备

疫情发生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

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医学、消杀、健康教育等专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等。

根据疫情的规模和实际需要,携带必要的调查、取证、采样设备,消毒物品和相关书籍、调查表格等。

2.调查内容与方法

(1)核实诊断

病例核实:

对报告的病例按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的要求,逐项进行调查,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和/或恢复期血清,进行实验室检测,按照出血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的核实。

疫情核实:

了解疫区近期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并对发现的可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所有病人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2)分布特点调查

查明本次疫情的分布情况,包括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等,确定疫情发生的范围和流行特点。

(3)基本情况调查

详细调查疫区人口资料、患者及居民居住环境、自然地理景观、气象资料等流行因素。

了解疫区的既往疫情情况和流行强度。

了解疫区出血热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感染情况。

(4)宿主动物调查

在居民区(患者居住地及周围)和野外500米内,用夹夜法(晚放晨收)进行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野外以行距30—50米,间距5米布铗,布铗数不少于300只;

室内以每间约15平方米布铗1只,布铗数不少于100只。

将捕获的宿主动物,数量各不少于50只(捕鼠方法不限),采集鼠肺、鼠血,保存于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掌握鼠带毒情况,了解宿主动物感染状况。

(5)人群感染状况调查

采集疫区内健康人群血标本50~100份,分离血清,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了解人群感染状况。

(6)流行因素调查

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如自然灾害、降雨量、温度、湿度、地形地貌、植被等)、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7)建立并验证病因假设

根据现场调查、实验室获得的信息,病例三间分布的特征,形成有关突发疫情原因的初步假设。

并通过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加以验证。

(8)现场处理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全面开展现场处理和控制工作,如开展灭鼠活动;

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和鼠类、螨类孳生场所;

根据疫情情况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一)样品采集

采集病人静脉血3ml移入无抗凝剂的无菌螺口管,室温静置30min使之凝集,分离血清备用。

(二)样本保存及运输

保存:

分离血清后置-20℃保存。

运输:

保证样品运送所需温度的方法。

为维持4℃-8℃,运送盒中围绕第二层容器至少要填充4个冰袋,可维持冷藏2-3天。

(三)样本检测

应用免疫荧光方法、ELISA或胶体金标记试纸条方法,检测血清中出血热特异性IgM、IgG,进行血清学检测。

(一)灭鼠防鼠

按照卫生部出血热防治工作的有关要求进行灭鼠。

灭鼠时,力争迅速降低鼠密度,减少鼠间接触频度,方可有效降低其带毒鼠的数量。

要求将鼠密度常年控制在3%以下,力争达到1%以下。

同时,也可视具体情况,采取填埋鼠洞等措施消除鼠类孳生、繁殖场所。

(二)切断传播途径

1、进行环境整治,清除垃圾等鼠类栖息场所,打谷场、柴草堆应远离住房。

2、搞好食品卫生,做好食物的保管,粮食、蔬菜要妥善保藏,防止被鼠污染,切断鼠类食物来源。

3、灭螨:

对床铺、草垫、地面、室外草丛、柴草堆等处采用药物灭螨。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

利用各种媒体等宣传手段,在发生疫情的地区,开展出血热防病知识的宣传,增强群众防病和参与防治的意识。

内容包括:

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患病原因和防治基本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治,树立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灭鼠防鼠工作;

加强个人防护,不随意掏鼠洞,不接触老鼠,不吃可能被老鼠污染的食物,野外作业时注意防鼠等。

2、应急接种

对疫区内的高危人群实施预防接种,重点接种对象为16-60岁人群,接种率应达80%以上,防止疫情蔓延。

(四)疫情的监测与报告:

在疫情暴发和流行期间实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的动态,为疫情的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沟通是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公众和媒体之间建立的理性沟通桥梁。

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涉及到信息传播。

在事件处置过程中,适时公布恰当的信息是卫生应急工作者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事实为依据,以共识为原则,有效进行沟通,可以减轻事件中受影响的个体和公众的恐慌,可以减少和规避风险,平息不良影响、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实施步骤:

1、确定主要沟通对象和需求;

2、选择有效沟通方式;

3、制定公众风险沟通的核心信息。

(一)灭鼠效果评价

灭鼠效果考核的指标为灭鼠率。

灭鼠鼠前后,用夹液法(大于或等于100夹次)调查鼠密度,灭鼠率应当达到90%以上。

同时尽量检测鼠带病毒和感染情况。

要结合每年发病分析,综合评价灭鼠防病效果。

灭鼠率=(灭鼠前鼠密度-灭鼠后鼠密度)/灭鼠前鼠密度

(二)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在流行区以乡为单位,疫苗接种覆盖率应达80%以上。

采取控制措施后,发病率较去年同期或前期明显下降。

清理了垃圾、铲除了杂草,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调查报告撰写格式与要求见技术要点相关部分。

九、保障措施:

(一)人员保障

根据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件的级别,组建现场疫情处理小组,小组一般应由流行病学、实验室、消杀等专业人员组成,要设立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各成员明确任务和职责。

(二)培训和演练

组织开展对疾控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等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技术、临床诊断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同时根据防制工作需要,开展专项应急处置演练。

(三)加强在疫源地建设大型工程项目的卫生防管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疫源地和可能是自然疫源地的地区兴办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各地卫生机构要对施工环境进行卫生学评价,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采取必要的卫生防病措施,以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

1、附表1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2、附表2宿主动物调查统计报表

3、附表3宿主动物感染情况报表

4、附表4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

 

附表1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病人姓名

1.2性别

(1)男

(2)女口

1.3年龄(岁)口口

1.4民族

(1)汉

(2)少数民族口

1.5工作单位

1.6职业

(1)农民

(2)民工(3)渔民(4)工人(5)学生(6)干部职员(7)医务人员(8)家务及待业(9)不详口

1.7详细地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_号

1.8发病日期年月日

1.9发病地点省市县乡(镇)村(街)

1.10确诊日期年月日

1.11确诊单位

2.主要症状体征

2.1发热天数口口

2.2最高体温(℃)口口.口

2.3疼痛部位

(1)头痛

(2)腰痛(3)眼眶痛口口口

2.4消化道症状

(1)腹泻

(2)恶心(3)呕吐口口口

2.5皮肤潮红

(1)面

(2)颈(3)胸口口

2.6眼结膜充血水肿

(1)有

(2)无口口口口

2.7皮肤出血部位

(1)腋下

(2)上臂(3)胸部(4)其他口口口

2.8出血点形’态

(1)散在

(2)条状(3)淤斑(4)其他口口口

2.9黏膜出血部位

(1)口腔

(2)眼结膜(3)鼻腔口口口口

2.10其他出血情况

(1)血尿

(2)便血(3)呕血(4)咯血口口

2.11低血压天数

2.12最低血压mgHg

2.13少尿天数:

2.14尿液检查

(1)尿膜状物

(2)尿沉渣红细胞(3)白细胞(4)管型口

2.15第病日白细胞计数最高最高数量×

109/L

2.16第血小板计数最高最高数量

2.17第血清IgG阳性1:

检测方法

2.18第血清lgM阳性1:

2.19确诊病名疑诊病名

2.21临床型

(1)危重型

(2)重型(3)中型(4)轻型(5)非典型

2.21血清型

(1)汉滩病毒型

(2)汉城病毒型(3)未定型出院

2.22出院年月日

2.23死亡年月日

3接触史

3.1发病前2个月内是否外出

(1)是

(2)否口

3.2是否接触过鼠或鼠类污染物

(1)是

(2)否口

4.疫苗接触情况

接种疫苗种类型别,初次接种_年_月_日,针次_

加强免疫_年_月_日

5.小结

诊断

可能的传染源

可能的感染场所

可能的传播途径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_年_月_日

附表2宿主动物调查统计报表

调查点名称

捕鼠时间年月日

捕鼠地点口居民区口野外

收夹数

捕鼠总数

总鼠密度

主要鼠种及构成情况

鼠种

鼠数

构成(%)

黑线姬鼠

褐家鼠

大林姬鼠

小家鼠

黑线仓鼠

大仓鼠

黄毛鼠

黄胸鼠

填表时间填表人

单位(盖章)

附表3宿主动物感染情况报表

捕鼠总数只

感染率%

主要鼠种及感染情况

抗原阳性数

抗体阳性数

阳性率(%)

附表4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

标本编号

标本类型

采集日期

采集人

检测结果

型别

检测日期

检测人

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

序列测定

单位(盖章)

一、乙类传染病

二、潜伏期:

4-46天,一般7-14天,以2周多见。

三、临床特点:

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

四、治疗:

抗病毒对症

五、流行病学特点:

人群普遍易感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接触传播四季都可发病

六、个案报告24小时内上报个案

七、突发事件报告及分级:

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报告。

八、现场调查:

1、病例搜索:

病人2、居民居住环境自然环境宿主动物

九、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人血标本鼠肺标本检测抗体A类包装运送

十、实验室检测:

抗体PCR病毒分离培养

十一、防控措施:

灭鼠防鼠灭螨

十二、特异性预防控制措施:

疫苗

十三、健康教育:

灭鼠防鼠野外作业时个人防护

十四、废弃物处理:

用含氯消毒液60℃加热

单项选择题:

1、肾出血热综合征最易侵犯的器官是

A.肾B.肝C.心D.肺

2、关于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发热与病情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随发热好转,全身症状逐渐减轻B.体温逐渐好转,全身症状反加重

C.发热期全身症状最重D.发热与症状关系不大

3、对于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实验室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倍以上增高就有诊断学意义。

A.2倍B.4倍

C.8倍D.16倍

4、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进行相关信息报告。

A.5例B.5例(高发地区10例)

C..10例D.1例(高发地区5例)

5、流行性出血热“三痛”是指:

A.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疼痛B.腹痛、腰痛、骨关节痛

C.头痛、腰痛、眼眶痛D.腹痛、骨关节痛、肌痛

简答题

1、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三大主症是:

2、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

3、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临床表现要点:

参考答案

1A2B3B4B5C

1、

(1)发热急起发热,伴畏寒,体温在1~2日内升至39~40℃。

(2)出血包括早期皮肤、黏膜的出血及以后的腔道、内脏出血。

皮肤出血从点、条、索条状到斑片状不等,腔道、内脏出血者病情较严重。

(3)肾脏损害肾脏损害在2~3病日出现,尿常规可有蛋白、细胞,重者有各种细胞成分及管型、膜状物,甚至尿毒症表现。

2、传染源:

主要有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传播途径:

为多途径传播。

(1)接触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或被带毒动物咬伤,病毒经污染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3)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3、发热期: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征”、毛细血管损害表现、肾损害表现。

血压休克期:

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表现。

少尿期:

以尿毒症症状为突出表现,可出现高血压容量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多尿期:

尿量逐渐增加,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分三期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

恢复期:

症状、尿量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