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44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王之道,首推的是崇高的道德,有德的人当之,故D项正确。

4.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  )

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C.孟子的“性善论”D.荀子的“性恶论”

【解析】从“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可知表述的是人的天性,A项中的道是指客观规律,故A项错误;

B项表述没有体现题中人本性的优劣,故B项错误;

C项与题干内容相反,故C项错误;

从好利好声色可以看出是本性中不良的一面,故D项正确。

5.荀子说:

“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

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

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  )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解析】“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可译为“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并非指法律由君子制定,故A项错误;

从题干“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可知,强调君子为吏的作用,故B项正确;

题干表述的是执法者为君子还是小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并非指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相区别,故C项错误;

题中体现的是君子与法律的关系,没有涉及严苛的法律和以德治国,故D项错误。

B

6.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相同出发点是(  )

A.实现社会和谐B.巩固统治者地位C.强调民本思想D.促进儒学发展

【解析】两者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与主观出发点无关,故A项错误;

两者都体现了重视民众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考虑,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者地位,故B项正确,C项错误;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君舟民水”思想客观上发展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促进儒学发展,与主观出发点无关,故D项错误。

7.“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起于人和人不相爱,强调天下人要“兼相爱”,符合墨家的观点,儒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A项错误;

法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故B项错误;

“兼相爱”就是要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故C项正确;

儒家要求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故D项错误。

8.“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

固然,皇帝也是祭土,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析】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A项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B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

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C项不符合题意;

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D项不合题意。

9.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

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

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解析】材料意思为法能惩恶,但无法使人们成为道德水平很高的人,也即法家思想是有局限性的,故C项正确;

A项同题干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讨论的中心是法家思想而未提及儒家学说能否成为统治思想的问题,故B项错误;

D项所述内容同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10.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

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解析】材料中“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指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属于儒家思想,“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

“知其雄,守其雌”是道家思想,“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思想,“治强生于法”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11.有人说:

‘怪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一思想(  )

①体现了儒家学派与时俱进的精神②顺应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潮流

③可以看成是商鞍变法的指导思想④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题干中“不法其故”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①错误;

“不循其礼”的思想要求变革顺应了春秋战国大变革潮流,故②正确;

商鞍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强国”符合题干材料意思,故③正确;

“变革强国”的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有学者认为:

“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

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

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

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

”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解析】A项题中有所体现,但归纳题干可知不是该认识的主旨,故A项错误;

结合题意可知作者观点是法家思想把国家和社会利益始终看作是一致的,并采取专制政策加以维护,这与国家和社会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冲突的现象相违背,故可见作者是反对法家的做法的,故B项正确;

C项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项与题干“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不符,故D项错误。

13.《汉书·

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大一统B.君权神授C.皇权至上D.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说明“山呼”万岁来自天意,“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

“山呼”万岁宣扬的是君权,与大一统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来源,不是体现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

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君权,故D项错误。

14.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孔子被统治者披上神话的外衣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皇帝借尊孔来提高个人的声望

【解析】孔子是儒学创立者,而题干反映的西汉至清统治者对孔子的礼遇,说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故C项正确;

从西汉至清的儒学思想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因此,“冲击”一说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

B项“神话的外衣”说法无法从题干中表明,故B项错误;

尊孔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15.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  )

①正名分②仁政③制天命而用之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为了维护周礼,孔子提出了“正名分”,董仲舒提出“三纲”和“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两者有继承关系,故①正确;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董仲舒指出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限制君权过度膨胀,两者有继承关系,故②正确;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但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故③错误;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董仲舒没有相关教育思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16.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其中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

据此可以反映出(  )

①中央集权趋于强化②儒学地位上升

③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④秦代以来的监察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①正确;

“其中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故②正确;

十三州部不是地方行政区,只是监察区,故③错误;

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加强对地方监察,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7.《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种现象(  )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解析】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官方化制度化,故A项错误;

不能由统治者推崇儒学推出扼制学术自由,故B项错误;

材料同选官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统治者的推崇,推动社会学习儒学,进而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故D项正确。

18.《春秋繁露·

三代改制质文》云:

“《春秋》曰:

‘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

……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这反映了董仲舒(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解析】从题干信息说的是董仲舒在对《春秋》进行解释,再结合题干“……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可以看出董仲舒利用天命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19.董仲舒认为: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种思想(  )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解析】题中将灾害与天意相联系,会引发天文学受重视现象,故①正确;

因国失道而天降灾,可知能起到约束君主暴政的作用,故②正确;

该观点虽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在当时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不能称其没有价值,故③错误;

④题中没有体现,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0.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

A.儒学功利化B.儒学思辩化C.儒学理论化D.儒学宗教化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是指知识分子,联系所学知识应是指儒家学者地位的提高,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重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用,由此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A项正确;

B项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出现的现象,故B项错误;

儒学理论化在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故D项错误。

21.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

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

A.开明的文化政策B.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C.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D.严厉的文化政策

【解析】秦始皇重视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利用政权手段强行禁止其他思想的传播,汉武帝独尊儒术,通过科举制度和选官制度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利用功名利禄“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实行的是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其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可见思想领域也是不自由的,故A、B项错误。

22.学者冯友兰认为:

“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冯友兰在此否定(  )

A.儒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B.儒学对国人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

C.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D.佛道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

说明: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心,对此,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题通过冯友兰的论述,考查对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思想的认识。

中国传统思想实际上是儒、佛、道三者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各自的影响不同。

【解析】据材料“最深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可知,儒学学说对中国政治有深远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同理可知,儒家学说对国人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据材料“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和说明部分“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心,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可知儒学不一定是中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据材料“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和说明部分“中国传统思想实际上是儒、佛、道三者都是”可知儒道思想的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3.韩愈的《原道》中说: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古来把民按其职业分为四种,即士(知识分子)、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即贾,做生意买卖的人),叫作四民。

现在又有和尚、道士,四民就变成六民了。

古来只有一个教,就是儒教,现在又加上道教、佛教,一教就变为三教了。

农只有一家,而吃粮食的有六家;

工只有一家,而用器具的有六家;

贾只有一家,而六家的人都需要物资交换,商品流通。

劳动工作的人还是那么多,凭空加上和尚、道士这两种吃闲饭的人,所以人民越来越穷,盗贼越来越多,因此韩愈从经济方面说明了佛教、道教的危害性,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A、B、C项错误。

24.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

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D.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解析】“推翻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于新文化运动,不是唐代,故A项错误;

“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是通俗文化的发展,而儒学非通俗文化,故B项错误;

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推动理学诞生,符合传统思想的主流趋势,故C项错误;

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孝经注》”“《御注道德经》”“《金刚经》”并结合所学可知:

唐玄宗推动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三教合流”的文化繁荣局面,推动此后的宋明理学的产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佛教道教等的发展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故D项正确。

25.柳宗元说:

“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唐朝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也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只是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B项错误;

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致性,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暴露,故C项错误;

儒家思想“浮图”指佛教,“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D项正确。

26.右侧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

其中③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程朱理学开始兴起和发展

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

C.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

D.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程朱理学是在北宋时开始兴起的,与③所在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

民贵君轻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学说,故B项错误;

解读图片可知③所在时期是魏晋时期,相对应的儒学发展状况是由于佛教道教的兴盛,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形成三教合一潮流;

故C项正确;

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儒学发展状况,与③所在时期不符,故D项错误。

27.“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而改变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

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

”材料所阐述历史阶段是(  )

A.战国B.秦朝C.唐宋D.明清

【解析】战国时代军队中的将领影响力大,故A项错误;

秦朝同样如此,军队中的将领影响力大,且儒学几乎被消灭,故B项错误;

唐宋时期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文官政治日益发展,且出现三教合一和理学的出现,故C项正确;

明清时期,儒学没有大的变化,故D项错误。

28.“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

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

”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

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C.“万物皆生于两”D.“理在气中”

【解析】从材料“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见其认为理早已事物,故A正确;

“发明本心”强调内心的反省,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错误;

“万物皆生于两”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二气,与材料认为“理”是世界本源的说法相冲突,故C错误;

“理在气中”的观点实际上认为气(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不吻合,故D错误。

29.宋代学者李舰说“民之欲善,盖其天性。

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

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

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

”对此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

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解析】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就是儒学遭遇危机,由“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

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可以得出当时的儒学问题严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同样,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儒学价值的反思,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同样,这种反思其实也是一种批评,批评当时的儒学对民众影响不像之前那么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题干的意思是指出儒学的不足,希望改变,而不是认为佛教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0.朱熹曰:

“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

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

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

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

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

岂有此理!

”朱熹强调的是(  )

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知与行的关系,故A错误;

从题干中“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

岂有此理”的信息可知朱熹反对只格一物便通万理的思想,故B错误;

从题干中“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

岂有此理”的信息可知朱熹主张认识具有渐进性,故C正确;

题干中没有体现穷理的目的,故D错误。

3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解析】从题干中“理学原则进入人的生活世界相当注意的”“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符合材料的意思,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理学的生活化而非政治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故C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体现儒学的哲学化,故D项错误。

A

32.“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解析】儒学一开始就是以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为己任,故A项错误;

儒学引进佛老某些思想,论证儒学传统观念,以便不被社会淘汰,但并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