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乎乎的小手》教学杂谈语文Word下载.docx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杂谈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胖乎乎的小手》教学杂谈语文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兰也有一双手,能画画,能写字,能给爸爸拿拖鞋,能给妈妈洗手绢,能给姥姥挠痒痒,肯定还能做别的许许多多的尊敬长辈、体贴父母的事情。
这就是全家人喜欢兰兰那双胖乎乎小手的原因。
小朋友们都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你会用这双小手为父母、长辈干些什么呢?
生:
我会为妈妈捶捶背。
为什么?
你不怕累吗?
妈妈白天上班,回家还要做很多家务,很辛苦。
我应该不怕累,让妈妈舒服一下,才是好孩子。
妈妈有你这样这么一个懂事的好女儿,一定会感到欣慰。
红花喜欢跟懂事的孩子交朋友,我把这朵红花奖给你。
(大家鼓起掌来)
老师,我会用我的小手给奶奶送上一杯牛奶。
喝牛奶能补钙,奶奶的背就不会弓了。
你真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奶奶听了,一定会很高兴。
红花喜欢跟有孝心的孩子交朋友,老师把这朵红花奖给你。
(大家又鼓起掌来)
老师,我想用我的小手为做爸爸、妈妈做一个机器人,听从爸爸、妈妈的指挥。
你真是一个爱幻想,爱父母好的孩子,你会实现美好的愿望。
红花喜欢跟好孩子交朋友,老师把这朵红花奖给你。
(大家再次鼓起掌来)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老师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在言语评价中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读中悟理、明理、知行,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实在为我们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我们搞了练说──练做──练写”三位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活动。
比如:
《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学后,我们先让学生说说“你的小手为家人做过什么?
(或:
你为家人做点什么?
)”;
再让学生做一做,回家后为你的家人练习做一做事情(可制定出一个计划,每天为家人做什么,从而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好习惯……);
之后练习写一写:
你是怎么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为家人做事的(对于写不提过高要求,只需把话说完整、通顺,哪怕只有一句,其实这是日记的最初起步)。
这训练达到了以下的几个目的:
1、“练说”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练做”正是我们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关注知识和能力,而且注重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练写”为学生的日记做了必要的铺垫,使他们今后不怕写,乐于写。
由于学生对“写”产生了兴趣,由此项活动我们又进行了延伸,对“仿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课堂上老师因注重知识的生成而精彩。
南山小学孙莲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读文识字课《胖乎乎的小手》,老师指名读课文时,一个小男孩有一句话读了三谝还没有读好,老师耐心地指导说:
“你再来一遍。
”学生还是没有读好,老师又说:
“别着急,你再读一遍。
”学生终于读好了,老师真诚地说:
“就这样读,你会读的更好。
”看起来老师象是耽误了时间,但这样无疑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树立了信心,同时也为其他孩子树立了信心和坚定了要学好的决心,教师的爱心加耐心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会更好。
〖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我们都知道:
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把平时学到的点滴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但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
我们在学习《胖乎乎的小手》后,我把学生感兴趣的几个字交给他们(包括:
替、拖、鞋、帮、笑、兴等)。
然后,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做一点自己能做的家务。
并把做过的事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话。
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回家帮爸爸拿鞋子,替妈妈拖地,看到他们满意的目光,我心里好高兴。
因为一年级新生第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他们感到特别新鲜有趣,家长看了后也兴奋不已。
其效果可想而知。
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胖乎乎的小手》一课,读姥姥的话,这句话本来语言要和蔼可亲,满怀关爱和夸奖,可有位学生却读得干净利索,学生都笑出声来,老师却没有急于评价他读得怎样,而是问这位同学:
“你为什么这么读?
”学生说:
“我姥姥说话就这么快,所以我这样读。
”这时老师说:
“好,你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读书,很好。
”这个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保护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处理得很巧妙。
可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本,教中有情。
引导学生会意地读,朗读示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地导向,引导学生模仿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教师不是一上来就范读,范读也要讲究方法。
如《胖乎乎的小手》妈妈的话,学生读不出味来,老师适度参与,体现指导示范作用,说:
“老师也想读一读妈妈的话,同学们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老师真情地读了这句话,再问一问学生,老师读的和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谈一谈,再让学生读,加深体验而不要照着老师的样子读。
自学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浅层的表现形式,因此,指导学生自学是变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
教学第六课《胖胖的小手》时,我们可以先叫学生自主选择识字、读书方法,让学生掌握“胖、喜、张、刚”这四个生字让他们自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说的是通过爸爸、妈妈和姥姥看兰兰画的画儿,赞扬了兰兰那双胖乎乎的小手是一双勤劳的手。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变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可在学生自学生字、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有的学生问:
“老师,兰兰的手会做这三件事,她还会做其他的事吗?
”为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兰兰的“勤劳”,我们又可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使大家畅所欲言,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还使他们受到了思想教育。
第三是,组织学生讨论是变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能动、互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
为使学生能动、互动起来,我们可以把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爱说、好动的特点,使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而且浓厚了学习气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使学生由互动推动能动,促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为主动。
〖寓认于玩,活动中识字〗
教育心理学认为,保持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
如教学第六课《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中的“喜”字,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现,老师出示谜面“一口吃掉十颗豆豆”,学生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猜出谜底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字。
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的每节课堂教学中,都会有成功和失败的一面。
因为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牵涉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双边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得以完满结合。
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学中的临时发挥,是能够达到课堂中的高潮的必要条件。
针对每次能引起学生兴趣“精彩”的地方,教师就要进行总结并发扬。
比如说,我在教《胖乎乎的小手》时,一开始我就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听音乐,边听边跟音乐自编动作,比一比,谁的表现最好,通过这个音乐游戏然后我作总结词:
“看来,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呀!
”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被引入了课文,此时,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精彩”部分,也得到了学者的认可。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扬长处,避免短处。
当然,再成功的一堂课,难免也会有失误和不尽人意之处。
课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语文,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在启发引导学生读懂爸爸、妈妈、姥姥喜欢兰兰的画的原因后,教师提问:
“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助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大家都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你的双手帮助家长、同学、老师做过什么事情呀?
”接着出示课后“说说做做”题目,学生自由发言。
课后再以《我有一双巧巧手》为题,用剪贴、绘画的形式制作一幅美术作品,并配上一句话(可以从自己填好的“说说做做”中任选一句)。
回家后,主动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边做边观察家人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回到班级进行交流。
这样将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懂得文中蕴含的道理,而且学得轻松、愉快。
〖感悟的自主性〗
感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感触、领悟。
它既体现思维过程,又表现思维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们阅读能力。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的理解。
”
新教材的低段阅读课文,人文的因素特别浓,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悟到其中的人文因素、情感变化,切不能为了省时间,把教师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即使是正确的感悟也不能“抄捷径”一步到位。
笔者在听的一年级阅读课中,有些教师就犯了这个毛病,如:
《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中,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胖乎乎的小手,当爸爸、妈妈、姥姥都说出原因时,教师动情地说:
“下面我们替爸爸、妈妈、姥姥赞扬一下小红,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这样,学生多元的感悟就破教师一元的标准所代替,虽然“赞扬”声不绝于耳,但听起来是乏缺内心真情流露的苍白的读书声。
正确的做法,笔者认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读一读,融情假设想一想,此时,他们会用什么语气对小红说,鼓励学生多元感悟,他们可能为有小红这爱劳动、体谅人的“胖乎乎的小手”而高兴、而自豪、而幸福、而赞叹等等,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语气,师生共同点评。
这样的读才真正是发自于心,出自于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能达到上课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胖乎乎的小手》一课通过一张画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
如何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
1、看手:
请学生伸出自己的小手,看看谁的手是胖乎乎的。
2、画手:
请学生上台,把手压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轮廓。
3、夸手:
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夸夸自己的小手。
由此过渡:
兰兰也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他们全家人都喜欢,为什么呢?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提起来了。
儿童是最富挑战的、最不肯服输的,对比赛有一种特殊的兴趣。
前不久听到的深圳南山区赵志祥老师执教的《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为实验教师做了一个很好的以读代讲的范例。
朗读时他把赛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在朗读方式不仅定在了换位上,而且运用评比最佳兰兰、最佳爸爸、妈妈、奶奶的方法使学生兴趣倍增,课堂表现得非常活跃,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同时让听课教师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任何一篇课文都可采取不同的赛读方式,教者要善于钻研,善于创新。
课本剧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
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去入情入境地演一演,从而更深刻的体会课文的内涵,这也恰好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
如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时,在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兰兰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了,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分小组先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然后每组推选出比较好的全班一起交流,感悟。
学生们各个情绪昂然,表现欲望越来越强,演的更投入,看的兴致勃勃,每个孩子的兴趣都调动起来,并在和小伙伴的合作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整个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到更高一层次。
〖挖掘教材中“快乐教学”的突破口〗
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
如同疱丁解牛一样,切入点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那么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如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学,我们曾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
二是谈话法导入;
三是谜语与挂图导入等,但总觉得都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较之后,我们选择“看手一画手一夸手”的导入方案,让学生伸出小手感知“胖乎乎”,在画手中板书“胖乎乎”,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在夸手中实现对教学的拓展。
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层层推进,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进入“乐中学、乐中求发展”的境界。
〖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
对于小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
一是营造“快乐教学”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教室的布置整理、座位的摆设,建立识字王国、动画城,合理利用黑板报等;
二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具。
如《胖乎乎的小手》的生字卡制作成小手的形状,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抓住人物语言,指导学生体验角色〗
如《胖乎乎的小手》中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对话等,是极好的语言训练材料。
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在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根据一年级小朋友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努力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
如,在教学第六课《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中的“喜”字,就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现,老师出示谜面“一口吃掉十颗豆豆”,学生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猜出谜底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字。
在课堂上,我还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到有信心〗
在我们学习课文《胖乎乎的小手》后,我说:
同学们,课文中的兰兰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
兰兰用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帮助了奶奶、爸爸和妈妈。
奶奶、爸爸和妈妈都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
你也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你愿意你的奶奶、爸爸和妈妈喜欢你的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吗?
孩子们纷纷说愿意。
我说:
好吧,你回到家,你也用你的一双小手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
明天来到学校,大家说说你都做了什么好事。
谁说的好,谁就会赢得老师的奖励分。
第二天,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我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笑,然后再让小组推荐的学生到讲台上说。
凡是在家里做了而且说了的同学,都赢得了奖励分。
以后,学了课文我就开展这样的小教育活动,这样一来,孩子们始终处于赢分的状态,他们的自信在不断地积累,他们越来越充满了自信。
教育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互动中释疑〗
学生发现问题后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让学生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做到问自己、问课本、问同学。
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让他们问工具书或上网查。
其次,发动学生互相解疑。
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有人问为什么大家偏偏喜欢“胖乎乎的小手”这张画?
这胖乎乎的小手有啥好的?
就不能通过别的画来做纪念吗?
……教师就放手让学习小组讨论后交流。
在众多的答案中,也许存在一些偏见,甚至是一些“误见”,但跟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多的是创见,是合作精神的体现。
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发现了问题,而且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互相解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并运用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