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图形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进一步丰富图形表象。
在最后的拼一拼中,孩子再次感知数学的美,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欠缺。
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
今后要多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二、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认识长方形这一部分时,当学生利用长方体积木画出长方形后,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图形,并贴在了黑板上,从而教学长方形。
当时没在意,过后想想,没能使孩子的操作发挥起作用,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我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
看来,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
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
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不失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画稿方法。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3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他们的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
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
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又如:
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为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
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
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
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
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习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
拥有这些足以!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4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
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
《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
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
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
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预计他们在取名字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
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
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们自豪地说:
我们早就知道了。
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
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
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鲁纳说过: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孔子也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要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一定明显。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
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
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
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
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
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
这节课真是有趣。
3、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使教学更贴近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制作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简单又实用的课件,实现了人(师、生)机(黑猫警长)对话,通过几句简单的人机对话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还把各种交通标志牌,破案情节中的各种脚印、汽车以及四个案发时到过现场的人的图片(GIF文件)通过电脑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教学更贴近学生。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
例如,课件中出示各种残缺的鞋印,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们想像丰富,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
这些猜测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
要正确猜测形状,就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的专注力。
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融化了知识的难点,让学生学得更有趣、轻松,更有收获、值得回味。
4、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准》积极主张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本节课中,教师力争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造极大的创造空间:
教师站在学生当中或干脆与一位学生合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参与他们的讨论。
当老师成了学生的伙伴,成了学生的朋友后,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时,学生便无拘无束,敢于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5、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起点。
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涂一涂时,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学生用彩色笔涂的速度那么慢,所需的时间那么长。
以致影响了整堂课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起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方面。
(2)关于倾听。
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有利于提高自己,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几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极强,举起高高的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惟恐叫不到他(她),场面是热闹之至。
但是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很差,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却往往表现出烦躁、不经意、无所谓甚至为没被叫到而懊恼的现象,或是还是一直举起高高的手,等着老师叫到他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却忙着管自己,学习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他们自觉、主动倾听的习惯,是值得每位新课程老师研究的。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5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
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
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
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
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
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
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6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
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
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7
一、回顾导入提问: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些图形。
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进行练习。
二、实践操作,巩固发展1、摆一摆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你能摆出这些图形吗?
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分别摆出练习四第1题里的图形。
你能用8根小棒摆出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同桌小朋友合作试着摆一摆。
能用小棒摆出圆吗?
为什么?
2、折一折、画一画
(1)第2题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什么叫“对折”(教师演示)怎样算对折两次?
让学生自己对折,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折法和折出的图形。
学生交流,说说折出了什么图形。
说说正方体折两次可以有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再让学生把自己没有操作的折法再折一折。
(2)第3题出示题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画图,再交流画出的图形,说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第4题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
提问:
如果用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你想怎样折?
自己折一折。
交流:
你是怎样折的?
这样折出的两个三角形在哪里?
(4第5题让学生看第5题,明确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折出一个正方形,自己折一折,同桌互相说说折法。
谁来说说你的折法?
让学生按正确的折法再折一次,并想想为什么这样折出的是正方形。
追问:
你局的正方形四边的长应该是怎样的?
3、找一找(第6题)让学生自己观察两行图形,说说第一行有哪些图形,第二行有哪些图形。
引导:
请小朋友观察每行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能照样子接着画下去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一画。
4、思考题让学生看图,明确每幅图下面的填写要求。
可以先和学生一起数一数左图中的长方体个数,重点帮助他们发现图中由两个小长方形所拼成的大长方形。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数出另外两个图形中正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5、动手做
(1)让学生说说课本上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三幅图各是什么图案。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分别动手拼出书上的三幅图案。
(2)你还能拼成怎样的美丽图案?
在小组里试一试。
三、全课小结请小朋友回忆一下这节课的练习,你参加了哪些操作和实践活动?
有了哪些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这一单元的综合练习。
通过学生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和拼一拼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我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存在这些问题:
1、这节课的所有练习都是让学生动手去做,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而我因为要赶进度,本节课只安排了一课时的时间,在课堂上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摆一摆、拼一拼,造成整个教学进程很赶、很仓促。
2、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有些语言较为啰嗦,有时提出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需要多积累一些课堂经验和课堂语言。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8
1、《认识图形》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习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2、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
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
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
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但是本节课在想想做做第2题和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上不够恰当,浪费不少时间,练习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完成。
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别摆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由于教师对首尾相连的概念渗透不到位,因此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主要表现为这样两方面:
第一,相邻的两根小棒之间没有靠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第二,有学生在四边形的里面摆一根小棒,认为是五边形。
思考今后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
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犯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图形上进行修正,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让学生对首尾相连这一概念有一个主观的认识;
第二,可以在练习之前教师先示范、强调,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个人认为第一中处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应不断提示引导。
4、想想做做第5题在这一节课应属于一个难点,从学生完成状况来看也不是很好。
这一题要求学生分别把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并要是最少的三角形个数,这一题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都是和最少,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学生错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的教授给学生分的方法。
这一题的安排由浅入深,先让学生分四边形,再分五边形,最后分六边形,图形的边数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这一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发现最少的三角形各数是三个,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分五边形,分五边形就可以有一点难度,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分的方法,及从一点向另外不相连的几个点连线,等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单独分六边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9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
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值得学习推广的方面是:
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
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
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0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
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
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
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
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