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4515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

《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章 中国哲学素养Word文档格式.docx

2、孟子(约公元前390年—305年)

(1)主观唯心主义——“性善”的心性理论。

善端——“仁、义、礼、智”

心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富有儒家哲学伦理化特点——尽心+知性+知天

(2)仁政——反对严刑峻法,“义和利”“劳心者治人”。

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

(1)唯物主义无神论——重视人事。

否定天命。

“物理可知”——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主张“性恶论”

提出“隆礼”“重罚”的主张

(二)道家哲学

1、老子(公元前571—471年)

(1)“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道:

混沌的精神和物质的混合。

是原始的,先天地而生。

是一种不可名的高度抽象。

(2)“静观”“玄览”认识论

静观——致虚极,守静笃。

玄览——理性思维。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事物之间彼此依赖。

事物处于变化之中。

变化动力在于内部。

“物壮则老”——量变促进质变。

(4)社会政治历史观

“少私寡欲”“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回归内心质朴,统治才能巩固。

2、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

逍遥游的人生观——批判和回避、顺其自然

主张“以神遇”,反对“以目见”。

极端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三)墨家哲学

1、墨子(公元前476年—390年)

(1)三表思想:

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

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以社会效果作为检验认知的真假和言论的是非。

以实定名的经验论

(2)社会政治思想:

“尚贤”“尚同”

主张贤能政治;

建立统一政权和君主集权制——“天志”

(3)“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观

“非攻”——反对战争。

(4)宗教观——天志、明鬼。

相信上帝鬼神——原始的宗教思想。

(四)法家哲学思想

1、前期法家思想

始祖:

李悝(战国时期)《法经》——中古第一部法典

商鞅:

《商君书》

2、韩非《韩非子》——以法治国(核心主张)

(1)自然观:

唯物主义思想——客观世界有规律

(2)虚以静后的认识论

(3)反对“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4)政治理论:

法、术、势相结合

(5)注重耕战——农耕和战备

(五)其他哲学思想

1、名家学派思想:

发展成诡辩论和逻辑学。

2、兵家哲学思想:

孙武《孙子兵法》——富国强兵,丰富的作战思想。

3、管子《心术》《白心》《内业》 

诸子百家的繁荣局面为中国哲学奠定了深厚基础。

第2节封建社会时期的哲学

一、秦汉时期的哲学

(一)秦朝哲学

崇尚法家思想

焚书坑儒——中国哲学发展陷入困境

(二)汉朝哲学

1、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道法结合”

2、董仲舒——人天感应论

(1)“天志天意”的自然观

(2)体查“天意”的认识论

(3)历史观和性三品说——复古主义循环观 

“人性三品”、“三纲五常”

3、司马谈和司马迁

司马谈——形神二元论,精神是生命的根本。

司马迁——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元气”。

国家的兴旺是人谋。

人类掌握自身。

4、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元气是万物的自然基础。

重视感觉经验。

反对崇古非今。

人性有善恶。

性与命相连,未拜托唯心主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一)概述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十分复杂也极为活跃。

东汉末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哲学变得越来越烦琐和荒诞,已是穷途末路,需要有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为封建社会的合理性作论证,以抽象性为特征的玄学思潮应运而生。

这是一种富于思辨性的哲学,它较深入地探讨了宇宙本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如有无、体用、本末、名教与自然之辩、言意之辩等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

与此同时,印度佛教在中国逐渐流传,中国道教也建立了自己的宗教神学的理论体系。

(二)重要哲学思想

1、玄学

第一阶段:

以“老学”为主,“无”是世界的本体。

“无为而治”

代表人物:

何晏、王弼、嵇康

第二阶段:

主张有为“自然”,有强烈的反儒倾向。

阮籍、嵇康

第三阶段:

以庄学为主,提出“崇有论”思想

反对“无中生有”

否认事物的相对性。

郭象、裴頠

第四阶段:

玄佛合流时期

主张合“有无”为一。

僧肇

2、南北朝道教

起源:

古代武术和秦代的神仙法术

最早的组织: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教义:

把道人格化为神。

思想核心:

3、南北朝佛教

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佛陀)称佛。

传入:

两汉之际

分类:

汉传、藏传和南传佛

三、隋唐时期的哲学

统治者推崇道家思想,但也与佛教并存。

佛教以法相宗即唯识宗和禅宗为代表。

道教发面以司马承祯为代表。

法相宗创始人:

玄奘。

韩愈:

用儒家道统学反对佛教,宣扬天命论。

1、隋唐佛学

唐李世民用佛教治国,佛教得以昌盛

宗派:

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

净土宗。

玄奘——唯识宗创始人。

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法藏——华严宗创始人。

“圆教”。

慧能——禅宗创始人,宣扬顿悟成佛。

2、王通、韩愈和李翱

王通:

隋朝大儒,主张三教合一。

韩愈:

倡导复兴儒学。

李翱:

主张性善情恶说。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一)宋明理学——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北宋新儒家主张:

上承儒家经典,讲仁和心性,又讲格物穷理。

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周敦颐、张恒渠、“二程”。

其中,周敦颐:

道学唯心主义创始人,将“无极”引入儒家理论,认为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程颢和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提出以“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

体系。

朱熹——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影响巨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

认识论——认为人的主观是自生的。

物与物见是独立的。

儒家教义是绝对真理,神圣准则。

用来束缚人民思想。

陆九渊——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论——心即理。

心是本源。

(二)明朝理学思想

统治思想——程朱理学。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心即是理。

(三)明末清初的理学思想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

“气”构成物质实体。

为君之道——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顾炎武:

清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肯定天地间气是为一的本源。

规律离不开物质

王夫之:

朴素唯物主义者。

宇宙是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

理是气的内在规律。

第3节中国近现代哲学

一、近代初期哲学

(一)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

龚自珍:

励志社会改革,重视人的努力,

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魏源:

提倡“经世致用”,认为每一个人的智力和才干

都应用于“济民物”。

革新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提倡“亲历诸事”。

(二)太平天国与洪秀全

宇宙观是宗教唯心主义的:

上帝观念和平等思想。

革命方式上:

变革封建王朝统治。

建立农民天国。

提倡西学。

意义:

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的产生做好了准备。

二、近代资产阶级哲学

(一)资产阶级洋务派哲学政治思想

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作用: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张之洞:

以封建“圣教”“礼正”为内容。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哲学政治思想

康有为:

信奉孔子儒家学说,

主张“公羊三世说”的社会历史观(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空想社会观——“大同”理想、限制君权

政体——专制、立宪和共和。

主张依宪治国。

谭嗣同:

认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运动形式没有质的区别。

机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向往人道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三)资产阶级民主派哲学政治思想

严复:

批判封建君权、宣扬民主自由。

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中国。

梁启超:

群变理论。

“变法、保国、保种、保教”

开民智、新民德。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中国国民党创始人。

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生元说”——世界是进化发展的。

“知行学说”——知由行中来。

伦理思想主张——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三、现代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陈独秀《新青年》(1915年)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哲学的序幕。

逻辑起点:

1933年“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唯物史观。

毛泽东《论矛盾》《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

(二)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 

大陆时期,民国初年开始,台湾、香港的儒家学派。

有三代:

1921-1949

1950-1979

1980至今

梁漱溟:

创立“新孔学”思想体系“用意欲论和直觉论”观点看待中西方文化。

并把人类文化分为西洋、印度、中国。

张君励:

主张吸取各国思想,建立一个以我为中心,自力更生之多元结构”的思想形态。

熊十力:

建立新唯认识论。

冯友兰:

提倡“新理学”。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哲学。

第6章外国哲学素养

第1节古希腊与罗马哲学

要概念:

1、自然

2、宇之主宰意义上的原则

3、有序且其秩序可被认识的、壮观的世界。

4、概念、论据、解释、理性以及言语和语言

以上四方面是苏格拉底前哲学家对世界的解释。

一、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

(一)米利都派哲学家

泰勒斯

主张:

水是万物的始基。

(二)毕达哥拉斯

万物皆数。

(三)赫拉克利特和门尼德

万物皆大,宇宙的秩序是对立面和谐的统一起来。

存在是永恒的。

(四)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

事物都有物理原子组成。

以不同方式结合,构成了

经验的对象。

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一)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奠基者

他的辩证的方法就是为事物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定义。

(二)柏拉图

他的哲学标志着古希腊哲学进入体系化的鼎盛阶段。

阐发:

以理念为核心范畴的本体论、灵魂学、知识、辩证法、宇宙论等。

1、学习过程:

对话

交流中的思维过程,即对话形式。

共24篇。

富含哲学思想。

2、形而上学:

理念论

感觉经验的对象并不是真正实在的,真正实在的应该是

我们通过理性能达到的理念。

3、正义论

批判地总结了全部早期希腊哲学的希腊古典哲学,创立了一个从现实存在出发,结合经验与分析理性、深化与融合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博大的哲学体系,达到了古希腊哲学体系化的高峰。

知识分三类:

理论知识;

实践知识;

创制知识。

逻辑学不属于其中。

三、亚里士多德

(一)逻辑和哲学。

(五)政治哲学

(二)自然哲学。

(六)诗学(系统的美学理论)

(三)形而上学

(四)伦理学

四、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

(一)伊壁鸠鲁

以愉悦的宁静和“心灵的安宁”为主的哲学思想。

是温和的感觉论代表。

价值判断的最终基础也在主观感觉中。

(二)斯多亚学派

体现帝国型集权奴隶制时代的基本文化精神。

以雅典为中心奠定学说,强调自然、理性和神的统一性。

形成自然主义伦理和世界主义政治的学说。

(三)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

对基督教神学产生重大影响。

审美认识被理解为再次回忆。

把恶作为一切善的缺失理解。

(四)犬儒学派与怀疑派(接近中国的道家)

提安西尼创立。

提倡:

回归自然、清心寡欲、克己无求、独善其身

第2节中世纪哲学

一、教父哲学

教父:

基督教教义的传播者、解释者、教规的规定者、公教会的

组织者。

建立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对中世纪乃至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一)查士丁

基督教哲学的第一开端。

核心:

逻各斯精神。

将信仰凌驾于哲学之上。

(二)德尔图良

将理性完全排除在信仰之外。

(三)奥古斯丁

最重要的拉丁教父。

学说有:

关于心灵对上帝的领悟,关于时间、关于自由意

志、恩典与原罪、关于三位一体,关于两个王国的学说以及世界

史的救赎史的解释。

1、神正论

2、《上帝之城》

二、经院哲学

12世纪,哲学被学院化运作,例如牛津大学、科隆大学,这种哲学被叫做经院哲学。

哲学成为范围极广的基础科学。

既有神学、又有哲学。

基本特征:

呈现以“经院”为生存环境和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的基本特征。

(一)博爱修的理性神学哲学

将哲学区分为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

提出“共相”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慰藉》

(二)安瑟伦“经院哲学之父”

《独白》《宣讲》《上帝何以化为人》

用哲学方式处理了神学问题。

强调人的意志自由。

(三)彼得阿伯拉尔

《辩证法》讨论逻辑学、语言哲学和本体论。

揭示了行为的内在一面——意向。

强调良心。

(四)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哲学体系

“天使博士”“经院哲学之王”。

1879年被教皇列奥十三世纪定位天主教的官方哲学。

1、作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

4、政治哲学

2、认识论 

5、上帝存在证明

3、伦理学

第3节近代哲学

一、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文艺复兴时的文学——哲学思想部分又叫人文主义,推崇“人性”方面的研究:

修辞学 

道德哲学

诗学 

政治学

历史

(一)人文主义思潮

1、但丁和比特克拉、薄伽丘并称为“文坛三杰”。

2、尼古拉

有限与无限沟通;

关注上帝、人和世界。

批判经院哲学的逻辑——理性认识。

提倡“唯美”

3、比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倡导展开对人生的追求。

研究人性的最好途径是“个人自传”。

被誉为第一个近代人,提出人学和神学的对抗。

4、薄伽丘

自然的诗学。

人的道德和伦理源于自然的内在需求。

(如中国的天人合一)

(二)自然科学起步的哲学思想

1、达芬奇

以绘画为切入点展开考察。

绘画的本质在于自然的连续性。

各事物自身都有量的比例。

2、哥白尼

他的学说开启的革命对于当时市民思想进一步摆脱神学又巨大

的作用。

3、布鲁诺

用自然的无限概念替代了尼古拉的上帝之无限。

(三)宗教改革运动

1、马丁路德

以维信称义阐述其改革理论核心。

通过基督使灵魂得救,成

为得到义的人。

人具有双重本性:

心灵的通本性和肉体的通本性。

神学核心是信仰。

强调信仰中的人。

2、加尔文

首次提出人文主义。

使之直接服务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

关注现实的人。

(四)社会政治思想

1、维多利亚

探讨真正的国际法基本条款。

反对一个帝王或教皇的所有土地的宗主权。

提倡世界公民权利。

2、马集雅维利

规定了共和国的三大目标:

公民自由、强大和公共福利。

二、16-18世纪欧洲各国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一)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1、培根

将自然科学作为哲学的主题。

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培根哲学的重要部分。

尊重知识和科学。

对“虚伪的、争辩的、幻觉的三种学问的”批判。

认为基督教统一的最大益处是和平。

2、霍布斯

霍布斯的哲学原理由三部分组成。

开启了重要传统:

契约主义。

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国家哲学。

国家哲学由八部分构成。

3、洛克

(1)财产权

洛克在其《政府论.下篇》中用“生命、自由和财产”来界定财产,三

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2)分权

洛克认为权力应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的权力。

其中立法权属

于议会,行政和外交属于君主。

因此很多人也说洛克是二权分立。

洛克的

理论后来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

(二)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