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4113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电大作业10页精选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经学的教育。

这是汉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对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教育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得原先的诸子百家之争一转而为儒家内部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

古文经学为古代篆文书写,其特点是按字义讲经,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偏重名物考证,未被立为官学,仅于民间私家传授。

今文经学为汉代隶书所抄,重“微言大义”,多和谶纬结合,迷信、繁琐且多所穿凿,但它却为朝廷所提倡,立为官学。

  汉代文化教育领域虽以“独尊儒术”为旗帜,但在实际施政中推行的是“以儒为主,杂以刑法”的政策。

董仲舒虽说要“任德远刑”,但并没有贬低刑法的地位,他只是以春秋经义来折狱,在刑法上涂了一层神学化的儒学色彩。

汉武帝也是既尊儒术,又重用刑法之士。

此外,独尊儒术的路线建立后,诸子百家之学仍没有完全撤出社会意识形态阵地。

汉宣帝曾对他的儿子元帝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因此,汉代虽极力推崇儒术,对百家之学并没有采取完全排斥的政策。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二、评述蔡元培民国初年提出的五育教育方针。

 答: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与他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

他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受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关系制约,是可以经验的;

实体世界是绝对的,不受因果律制约,无时间、空间之可言,是超越经验、超越政治的。

他认为沟通两个世界主要靠教育:

“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

”他把教育分属于两个世界:

属于现象世界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属于实体世界的则有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前三者隶属于政治,是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

后二者超秩乎政治,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为目的。

“五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达于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这样才能使“共和国民”具有“健全之人格”。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这一方面是当时“行举国皆兵之制”,外御列强,内抑军阀的需要;

另一方面体育又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需,因为“健全之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它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实业知识和技能,并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军国民教育与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兵强可能导致对内私斗,对外侵略;

国富可能造成贫富悬殊,因此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的要旨,是法兰西革命所揭橥的“自由、平等、博爱”。

公民道德教育崇高的目标是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公而忘私的思想。

  世界观教育被蔡元培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即美育。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

可以去私忘我,净化人的心灵;

可以美化人生,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所以美育“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一个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他曾经借用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作用,进行形象说明:

“譬之身体,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于自卫;

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于营养;

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

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

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对策研究范式,联系实际列出“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提纲。

“职业倦怠(job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2019年末我市教育局教研室对全市二十个学校,二千五百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

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

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

“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

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

  2.当前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我国的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3.教师劳动付出与报酬不一致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

有资料表明:

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

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

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4.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

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

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研究发现,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初中及高中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你是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模式。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

“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各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有以下三点:

  

(1)从目标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维持心理平衡,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

  

(2)从内容上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会影响他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他对事物的取舍以及他的行为方式。

(3)从方法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通过感情沟通,以咨询、测试、行为矫正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能,来观察、诊断、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智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智力的发展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研究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远低于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

智力的发展既是智育工作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

  现代健康的概念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发展状态,因此生理、心理素质的教育密不可分。

两者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体育的心理保健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

  美育是运用大自然、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的对象不仅包括外界的事物和事件,也包括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美的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基础和条件。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各育的基础。

作为一项教育制度的提出,素质教育代表了全员发展、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则是个体的全面发展。

但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发展的身心特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

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差异入手,创造各种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个性的最优化的发展。

它的直接作用在于使学生在得到尊重、鼓励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更好地接受教育打下基础。

2.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的体会,谈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说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全面渗透”中最受关注的途径,那么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目前较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事实上,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渗透”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实施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句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优化。

我认为学校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硬环境”,充分发挥校园“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硬环境”,指的就是学校的物质环境。

学校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来建设“硬环境”,才能发挥这种“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为此,学校首先应净化、绿化、美化校园。

特别是应从教育的理念出发,本着经济、实用、发展的宗旨,对学校的人工物质环境进行设计与改造,使之符合建筑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美学的原理。

  总之,校园的物质情境在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充分体现校园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以便能以最优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心理体验,从而发挥预期的“静态文化”本应该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设“软环境”,充分发挥校园“动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软环境”,就是校园的精神环境。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或者需要通过活动加以体现的精神环境构成了校园的“动态文化”。

校园“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比“静态文化”来的更直接,也更具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深刻性。

为此,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

第一次作业:

一、根据数据所反映的变量的性质数据可分为哪几种?

请举例说明区别。

 。

根据数据所反映的变量的性质,可把数据分为称名变量数据、顺序变量数据、等距变量数据和比率变量数据 

1.称名变量  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

例如,人的性别分成男与女;

人对衣服颜色的倾向性选择有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等;

人的气质可分为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和抑郁质型;

而人的血型则可分为A型、B型、O型等。

在资料管理与科学研究中,常需要采用一定的规则对称名变量的观察结果进行人为的赋值与编码,从而得到称名变量数据。

如前述的性别数据,用数字符号“1”表示男性,用数字符号“0”表示女性(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数字符号表示);

以及用6位数字组成全国各地的邮政编码等,皆是称名变量数据。

这些数据仅是类别符号而已,没有在量方面的实质性意义,一般不能对这类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但通常可对每一类别计算次数或个数等。

2.顺序变量顺序变量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

例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

态度等级可划分为“赞成、倾向赞成、中立、倾向反对、反对”这5个等级;

对体育运动会中各个项目上的表现可以用名次“第1名、第2名、第3名……”来表示;

还有,心理测验结果常用“拾点量表”或“玖点量表”来表示测验得分高低等级顺序;

学校常采用“五级记分制”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皆是顺序变量的具体表现。

不难看出,顺序变量的观测结果有些是直接用序数等级来表示事物属性的多少与大小,另外有些观测结果则是用有序的类别来区分事物属性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和研究中,常用有序的整数或自然数来表示顺序变量的各种观测结果,从而得到顺序变量数据。

例如,可用“5,4,3,2,1”来表示对某个问题所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之间的5个不同等级;

可用“3,2,1”或“5,3,1”等数字序列来表示阅读能力的“好、中、差”三个等级。

值得指出的是,顺序变量数据之间虽有次序与等级关系,但这种数据之间不具有相等的单位,也不具有绝对的数量大小和零点。

因此,只能进行顺序递推运算。

如,“因为A优于B,B优于C,所以A优于C”的运算结果充其量只是反映位次顺序的关系而已。

3.等距变量 等距变量除能表明量的相对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事实上,日常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温度计算所测出的气温量值就是等距变量数据。

例如测气温量值,星期一为20℃,星期二22℃,星期三24℃。

则我们可以知道星期三气温高于星期二,星期二气温又高于星期一;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实质性的角度说明相邻两天气温之差是相等的。

等距变量观测数据的单位是相等的,但零点却是相对的。

如气温0℃,并不表示没有冷热,而是特定的相对的冰点温度,若在华氏温度计或其他类型的温度计测定下,这里的0℃就不再是零。

在教育测量中,人们有时用标准分数来反映人的能力相对高低,这种情形下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一种等距变量数据。

由于这类数据的零点是相对的,因此,对这类数据一般不能用乘、除法运算来反映两个数据(两个个体在某种能力属性)之间的倍比关系。

比如,不能说20℃的气温是10℃气温时的“两倍”那么热。

4.比率变量比率变量除了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零点。

例如,学生身高、体重的测量数据等,皆可以看成是比率变量数据。

比率变量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允许人们用乘、除法处理数据,以便对不同个体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作比率性(即倍比关系)描述。

例如,一位学生在20岁时身高180厘米,而他3岁时身高是90厘米,我们可以说,20岁时的身高是他3岁时身高的两倍。

反过来可以说,他3岁时的身高已是20岁时身高的一半(1/2倍)。

二、1、如何编制次数分布表(请写出主要步骤)?

编制次数分布表的主要步骤。

1.求全距

2.定组数

3.定组距

4.写出组限

5.求组中值

6.归类划记 

7.登记次数

2、实际组限和表述组限的区别是什么?

答:

组限是每个组的起止点界限,有实际组限和表述组限之区别。

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文献中,组限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两种,两中组限表述方法意义不尽相同。

第一种方法以连续的形态表述组限,每一组实际组限是“左闭右开”的区间范围,如“10~15”和“15~20”这两组,其实际组限是“10,15”和“15,20”的区间范围。

第二种方法以跳跃的形态表述组限,在相邻组别中形成“缺口”如“10~14”和“15~19”这两组在相邻处不连续,从14到15时留下“1”个单位缺口,对于这种表述组限,其实际组限分别是“9.5,14.5”和“14.5,19.5”的区间范围。

三、某次高考模拟试卷高一的5名学生做所用时间分别为170、120、110、160、130分钟;

高三的5名学生做所用时间分别为50、70、90、55、45分钟;

问高一和高三哪一组离散程度大?

(请写出计算过程)

高一用时平均值:

x1=(170﹢120﹢110﹢160﹢130)÷

5=138

高三用时平均值:

x2=(50﹢70﹢90﹢55﹢45)÷

5=62

高一用时离差平方和:

∑1=(170-138)2﹢(120-138)2﹢(110-138)2﹢(160-138)2﹢(130-138)2=1024﹢324﹢784﹢484﹢64=2680

高三用时离差平方和:

∑2=(50-62)2﹢(70-62)2﹢(90-62)2﹢(55-62)2﹢(45-62)2=144﹢64﹢784﹢49﹢289=1330

高一用时标准差:

S1=Sqrt(2680÷

5)=23.15167

高三用时标准差:

S1=Sqrt(1330÷

5)=16.30950

两组对比,高三用时标准差比高一用时标准差差距较小,所以高一用时离散程度较大。

第二次作业:

1、教育测量学中试题的区分度以题目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下表是一次测验的有关数据:

考生

A

B

C

D

E

F

G

H

I

J

第一题

1

被试得分

75

57

73

65

67

56

63

61

求该题目区分度。

解:

(1)求答对第二题的比率p和答错的比率q:

p=6÷

10=0.6

q=1-p=0.4

(2)求X1和X2,分别为答对和答错第二题学生成绩的平均数:

X1=(75+57+73+65+63+67)÷

6=66.67

X2=(67+56+61+65)÷

4=62.25

(3)求σx,所有考生的总分的标准差:

平均分X=(75+57+73+65+63+67+67+56+61+65)÷

10=64.9

σx2=[(75-X)2+(57-X)2+(73-X)2+(65-X)2+(67-X)2+(56-X)2+(63-X)2+(61-X)2+(65-X)2+(67-X)2]÷

10=33.69

σx=5.8

(4)求点二列相关系数r:

r=Sqrt(0.6×

0.4)×

【(66.67-62.25)÷

5.8】=0.373

即该试卷第二题的区分度为0.373。

2、 

 

某市的举行选拔考试,共1000人参加,已知此次考试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问

(1) 

只录取200人,录取分数线定为多少?

(2) 

如果某人考了70分,但只能有150人参加面试,问该人是否能进入面试?

第三次作业:

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简单地说,统计假设检验就是从概论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出发,以样本观测数据为事实,对所建立的有关假设的真伪进行统计思想检验和决策。

概括起来说,统计假设检验就是一种带有概率值保证的反证法。

反证法是大家熟悉的一种逻辑推理证明方法。

有些命题从正面进行推论难以证明,但证明它的否命题却往往事半功倍,这就是反证法的思想方法。

这样做的理由是从逻辑上说,否命题不成立,则其原命题就自然成立。

反证法在数学证明中应用比较多。

统计假设检验从逻辑过程看也是一种反证法。

统计检验人员常常希望证明备择假设是正确的,但他却不直接证明备择假设的正确性,而是从与备择假设对立的虚无假设出发,以虚无假设为条件,采集样本数据,确定抽样分布,计算检验统计量,考察检验计量取值的概率,如果最终发现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那就要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推翻原虚无假设。

所谓带有概率值保证是指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