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3875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题语文试题分类详解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

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

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

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

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

诗与何逊并称“何刘”。

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

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2.(10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2

(1)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

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

①一句一个场景;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③对仗十分工巧。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

梦"

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

梦里不知身是客"

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诗题"

梦中作"

,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

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3.(10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辉: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译文】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

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

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

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

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

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

《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

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

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

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

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

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

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

“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

“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

“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

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

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

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

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

《行路难》直率激越:

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

《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

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

愤不遇。

3参考答案:

(1)(3分)A

(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4.(10年上海秋季卷)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

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14.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

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

“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

“霹雳①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

答案:

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

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5.解析:

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

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

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

其它选项正确:

A项与14题有重叠;

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

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B

16.解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

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

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

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

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称:

“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

“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写欢乐的村民又弹琴又唱歌,谁都不肯相让,琴声、歌声和笑语喧哗声响成一片。

“壤歌亭外山如画。

”赞美击壤亭外古朴的山野风光美丽如画。

表现了对乡野生活的肯定和满足。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借用了《世说新语 简傲》中的典故“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形容尧庙周围山景、空气清爽宜人,同时也隐含着作者政令从宽的主张。

“不羡日夕佳。

”“日夕佳”出自陶渊明《饮酒》诗:

“山气日西佳,飞鸟相与还。

(旨在抒写隐居之乐)”透露出作者积极的入世精神以及安于古风淳厚的僻地而与民同乐的志趣。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

曲中欢乐的场景描写,仿佛又将人们带回到尧舜时那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的年代。

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

诚能如此,也就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的归隐诗句了。

此曲用典多,遣词雅,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

5.(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

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查类型:

炼字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分片赏鉴主旨。

【作品鉴赏】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

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

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她极目了望,茫无所见:

“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

“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

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梦,梦是遂愿的手段。

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

“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

“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

“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

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

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

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

“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

“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

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

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

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

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

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

此说不无道理。

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5.(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

ng):

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1)参考答案:

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

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曾国藩解曰:

凤凰,本阮公自况。

沈德潜曰:

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

所以怅然心伤也。

二人之解都可通。

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

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

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

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

其次,嗣宗写诗语气。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

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

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

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6.(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6【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

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

“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赏析】: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

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

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

“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7.(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7.

(1)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

【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