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3818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生物课本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知识补给站

门德尔选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的背景

  门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的材料有下列优点:

(1)生长快且子代多,3个月内即可大量取样其后代;

(2)有多种差异明显的外观性状,便于观察;

(3)自然状态下为自花授粉,有利于进行人工杂交时控制实验变因。

性状 character

基因 gene

遗传 heredity

表征 trait

异花授粉

图4-2 门德尔的一对因子杂交实验

一对因子的遗传实验

  生物个体有很多遗传性状,若只针对某一种性状的不同表征个体进行杂交实验,即为一对因子的杂交。

门德尔以纯品系的紫花豌豆与纯品系的白花豌豆为亲代(以P表示),利用人工授粉方式进行杂交,产生的第一子代(以F1表示)都开紫花,再将第一子代以自花授粉方式进行自交,产生第二子代(以F2表示),其中705株开紫花,224株开白花,两者比例约为3:

1(图4-2)。

由豌豆7种性状的实验结果(表4-1),门德尔推论亲代的性状可能是以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传递到子代,在F1所表现的表征称为显性表征,没有表现的表征称为隐性表征。

厘清性状、表征、基因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等名词差异。

表4-1 门德尔的一对因子遗传实验结果

  门德尔假设,豌豆性状的遗传是由成对且各自独立的遗传因子所控制,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有2种不同的型式,以豌豆的花色为例,分别为显性的遗传因子(表现紫色,记为大写P)与隐性的遗传因子(表现白色,记为小写p),此两者可组合成PP、Pp和pp三种型式,其中PP与Pp会呈现紫花表征,而pp会呈现白花表征。

亲代 parentalgeneration;

P

第一子代 firstfilialgeneration;

F1

第二子代 secondfilialgeneration;

F2

显性表征 dominanttrait

隐性表征 recessivetrait

  门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是现在所称的等位基因,每个性状通常由2个分别来自父系及母系的等位基因所决定,其组成型式称为基因型,而此基因型所呈现的表征则称为表现型。

基因型通常有PP、Pp和pp三种型式,其中PP和pp的2个等位基因型式相同,称为同型合子;

Pp的2个等位基因型式不同,称为异型合子。

  门德尔从花色遗传实验结果中注意到紫花为显性表征,而白花为隐性表征。

隐性表征在F1虽然完全消失,但在F2却重新出现(F2中的隐性表征约占1/4),表示它必定是以某种方式隐藏在F1中,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为了验证假设,门德尔进一步以F2自花授粉得到第三子代(以F3表示),其中F2表现紫花的个体里,有2∕3自花授粉后能产生紫花和白花的个体,为非纯品系显性(Pp),有1∕3自花授粉的后代只会表现紫花,为纯品系显性(PP);

而白花自花授粉的后代只会表现白花,即F2中表现白花的都是纯品系隐性(pp)。

等位基因 allele

基因型 genotype

表现型 phenotype

同型合子 homozygote

异型合子 heterozygote

  因此,在F2观察到紫花与白花比例为3:

1的现象,实际上是纯品系显性:

非纯品系显性:

纯品系隐性=1:

2:

1,验证了白花的基因型均为pp,而紫花的基因型则可能是PP或Pp(图4-3)。

图4-3 

门德尔遗传实验结果显示,虽然第二子代表现紫花的机率为3/4,但纯品系显性者只占紫花总数的1/3,而非纯品系显性者则占2/3。

  综合门德尔实验结果,推论在亲代形成配子时,影响同一遗传性状的2个等位基因会互相分离,并以相等的机会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后人将此门德尔遗传实验的结论称为门德尔第一遗传定律,亦即为现代所称的分离律。

  受精作用时,每个雄配子可与任一个雌配子结合产生子代,子代即从双亲的每对等位基因中分别遗传到其中1个等位基因。

图4-4即以符号来说明一对花色等位基因的分离律与随机分配的现象。

分离律 lawofsegregation

可引入机率法:

Pp×

Pp(

P+

p)×

p)(

PP+

Pp+

pp)

图4-4 

豌豆一对因子杂交实验结果可看出分离律:

(1)豌豆每一种性状的表现,是由一对遗传因子(等位基因)决定。

(2)亲代形成配子时,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等位基因会互相分离,并以相同的机会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两对因子的遗传实验

  在实际情况中,豌豆具有多种不同的性状,如花色、种子颜色及豆荚形状等,不同性状的遗传是否会相互影响?

门德尔进一步研究两种性状的遗传方式,将具有黄色圆形种子表征的同型合子(YYRR)与具有绿色皱皮种子表征的同型合子(yyrr)进行两对因子的杂交,得到的F1皆为黄圆种子的异型合子(YyRr),门德尔接着使F1自花授粉,发现F2种子的性状包括黄圆、黄皱、绿圆及绿皱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

3:

1(图4-5)。

  分别分析单一性状的遗传发现,圆形种子有423(315+108)颗,皱皮种子有133(101+32)颗,两者比例为3.18:

1;

同样地,黄色种子有416(315+101)颗,绿色种子有140(108+32)颗,两者的比例为2.97:

1。

两种性状的相对表征个体数的比例都接近3:

1,可知控制此两种性状的基因,其遗传模式都各自符合分离律,而且互不干扰。

图4-5 

门德尔的两对因子杂交实验结果可看出独立分配律:

(1)在亲代形成配子时,两对控制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其遗传模式都各自符合分离律,互不干扰。

(2)控制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会各自独立分配至配子中。

  由上述豌豆种子两对因子的杂交实验结果可以了解,各性状的基因皆是独立遗传至子代,并不会干扰彼此的表现。

后人将门德尔这样的归纳结果称为门德尔第二遗传定律,即现代所称的独立分配律:

在亲代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会各自独立地分配至配子中。

简单而言,两种性状的遗传不会相互影响。

至此门德尔仍无法说明基因位于何处?

以为课本P.28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留伏笔。

脑力激荡

控制不同性状的两对遗传基因是否为完全独立?

提示

否,若控制两性状的基因位于相同染色体相邻近的区域,那此两性状通常会伴随发生。

试 交

  由于从显性个体的表现型(如紫花)无法判断其为同型合子(PP)或异型合子(Pp),因此门德尔以一种称作试交的方法来确认个体的基因型。

首先将此个体与隐性个体(白花;

pp)杂交,若被测试的个体为同型合子(紫花;

PP),则子代均表现显性表征(紫花;

Pp);

若被测试的个体为异型合子(紫花;

Pp),则子代有的表现显性表征(紫花;

Pp),有的则表现隐性表征(白花;

pp)。

独立分配律 lawofindependentassortment

4-1.2门德尔遗传定律的延伸

  后来的科学家以其他生物进行遗传实验时,发现有些实验常无法重现门德尔的实验结果。

事实上,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远较门德尔提出的基本遗传定律复杂。

中间型遗传

  在异型合子中,若2个等位基因对性状的表现皆具有影响力,则性状的表现将无显、隐性之分。

此种遗传型式称为中间型遗传,而异型合子的性状表现则称为不完全显性或半显性。

虽然这与门德尔遗传定律不尽相同,但仍可用门德尔遗传定律预测其性状的表现。

以金鱼草为例,红花个体和白花个体杂交所产生的F1皆为异型合子,全开粉红花,呈现中间型遗传。

使F1自花授粉后,F2开红花、粉红花及白花的个体数比例为1:

1(图4-6)。

图4-6 金鱼草花色的中间型遗传

中间型遗传 intermediateinheritance

不完全显性 incompletedominance

半显性 semidominance

复等位基因遗传

练习课本P.48单一选择题第4题。

  在一个族群中,一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可能有3种以上,称为复等位基因遗传。

人类的ABO血型是由3种等位基因IA、IB及i决定,故个体有6种可能的基因型组合,分别为IAIA、IAi、IBIB、IBi、ii和IAIB(图4-7)。

其中等位基因IA及IB相对于i为显性,故基因型为IAIA或IAi者,血型皆为A型;

基因型为IBIB或IBi者,血型皆为B型;

基因型为ii者,血型则为O型。

而基因型为IAIB者,因这两种等位基因均对表现型有影响力,所以性状同时受到两者的影响而成为AB型,这种不同的显性等位基因均对性状表现产生影响的情形,称为共显性或等显性。

图4-7 

人体内决定ABO血型的3种等位基因,可分别组合成6种基因型,并产生4种血型。

性联遗传

  人类的性染色体除了可以决定性别外,还兼具有调控其他功能的基因。

由于某些基因仅位于特定的性染色体上,如位于X染色体上的红绿色盲等位基因及位于Y染色体的耳孔多毛性状等位基因(图4-8)等,使得这些遗传性状的发生机率在不同性别有明显差异,这种现象称为性联遗传。

图4-8 耳孔多毛表征

复等位基因遗传 multiplealleleinheritance

共显性;

等显性 codominance

性联遗传 sex-linkedinheritance

  红绿色盲是一种性联遗传疾病,因为控制红绿色觉感受器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由图4-9谱系图可以得知,当亲代基因正常的女性

(同型合子)与色盲男性

结婚,所生的女儿

和儿子

皆不会罹患色盲,但他们所生的女儿都会得到来自父亲的一个色盲等位基因,并有可能将此色盲等位基因传至下一代,故称其为带因者。

此带因者

若与正常男性

结婚,生出色盲儿子

或带因者女儿

的机率各为1/4。

若色盲女性

与色觉正常男性

结婚,所生下的儿子

全患有色盲,而女儿

的色觉全部正常,但皆为带因者。

根据统计,色盲在不同性别的发生机率并不相同,男性约为8%,而女性仅约为0.5%。

练习课本P.48单一选择题第5题。

色 盲

  一般所称色盲是指先天性色觉辨别能力异常,与正常人比起来,能感觉的颜色较少。

色觉异常程度轻微者,与正常人难以区别,但也有人几乎完全无法辨别颜色。

色盲主要分为全色盲、红绿色盲及蓝黄色盲。

全色盲的患者对于所有颜色皆无法分辨,只能分辨明暗,就像看黑白电影一样,这是非常稀少的疾病。

红绿色盲是色盲疾病中最常见的,患者视力正常,只是无法分辨红色及绿色。

蓝黄色盲的患者也相当稀少,对蓝色及黄色无法分辨。

图4-9 

以红绿色盲为例,说明性联遗传。

(a)红绿色盲遗传的谱系图,

为个体编号;

(b)正常人(上)与红绿色盲病患视觉(下)的差异。

多基因遗传

  前面提到的遗传性状有对比明显的表现型,如豌豆的紫花、白花等,这些都是质的遗传性状。

但有些遗传性状如人的体重、身高和肤色等外表性状,并没有对比明显的表现型,而往往呈现连续性的性状表现差异,这种性状表现其实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故称为多基因遗传,是一种量的遗传。

  多基因遗传是指一种性状由2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共同决定,每一个等位基因可能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对性状表现有相近的影响力,而且这些影响具累加性,造成性状的表现程度在不同个体间有连续性的差异。

例如:

人类的肤色已知至少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3种等位基因A、B、C各贡献1个单位的黑色肤色,则基因型AABBCC(6个黑肤色单位)的人有最黑的肤色;

基因型aabbcc(0个黑肤色单位)的人肤色最浅;

基因型AaBbCc(3个黑肤色单位)的人肤色介于前两者中间;

而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和aaBbCC与基因型AaBbCc同样有3个黑肤色单位,故有相似的肤色。

若以图形表示一个族群中不同肤色(表现型)个体的出现频率,则会呈现一条钟形常态分布曲线(图4-10)。

图4-10 

以人类的肤色为例,多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在族群中,不同表现型出现频率呈连续性的常态分布。

多基因遗传 polygenicinheritance

4-1.3环境因子会影响基因的表现

  许多等位基因的表现程度受环境影响,如有些等位基因对温度极为敏感,只有在特定温度下才会活化。

以喜马拉雅兔为例,催化体毛黑色素生成的酵素,其基因表现受温度调控。

在高于33℃时呈不活化状态,故其躯体及头部呈白色;

而在冬天时耳朵、鼻子、足部及尾部等末端构造的温度较低,黑色素得以生成,故呈黑色;

若夏天高温的时候在其背部绑上冰袋降温,也会使其背部在换毛时长出黑毛(图4-11)。

图4-11 

喜马拉雅兔在夏天高温时,全身皆为白色。

(a)在冬天时,耳尖、鼻子、足部及尾部等,因温度较低而呈黑色;

(b)若夏天高温的时候,在其背部绑上冰袋降温,也可使新生毛变黑。

  人类肤色基因的表现也会受环境光线的影响,光线愈强黑色素的合成量愈多,使肤色愈黑。

植物的性状表现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叶绿素必须在光照的环境下才会合成,使植物颜色较绿。

而大绣球花的花青素呈色情形则会受到土壤环境的影响,使花色呈现红色至蓝色等多种变化(图4-12)。

图4-12 

大绣球花的花色受土壤环境的影响

4-2 染色体与细胞分裂

  门德尔的发现让科学家理解到性状是由基因所控制,但当时还不知道基因存在于细胞的哪一个部位或构造中,后来的科学家是由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过程,推论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细菌的染色体

  细菌的遗传物质也称为染色体,但是构造上较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简单、松散,且通常呈环状。

细菌无细胞核,染色体所在的位置称为类核区(如下图)。

此外,在细胞质中亦有称为质体的小型环状DNA。

4-2.1 染色体

  染色体因可被特殊染料染色而得名,主要由DNA分子与蛋白质组成。

在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围绕组蛋白形成核小体(图4-13),成串的核小体折迭缠绕,最后形成染色质。

染色质折迭缠绕形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会先复制,再聚集收缩成粗短棒状的染色体。

图4-13 

真核细胞中,染色体由DNA分子围绕着组蛋白形成的核小体所构成。

组蛋白 histone

核小体 nucleosome

体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科学家依照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大小将其编号,人类的23对染色体可依大小编制成染色体核型图(图4-14)。

编号1~22号是体染色体,与性别无关,而第23号是男性与女性不同的性染色体。

女性的2个性染色体形状相同,都是X染色体;

男性则除了1个X染色体外,另有1个形状不同的Y染色体,所以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则是XY。

  因为卵内的性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精子则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因此卵和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就会产生女性后代,若和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则会产生男性后代,由此可知子代性别是由精子决定(图4-15)。

图4-14 人类男性染色体核型图

图4-15 决定子代性别的染色体组合

体染色体 autosome

性染色体 sexchromosome

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分体

  在细胞核内形态、大小相似的成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细胞分裂时,每一条染色质各自完成复制,并聚集成一个由两条彼此相连的姐妹染色分体所组成的二分体(图4-16)。

图4-16 

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已复制成由姐妹染色分体组成的二分体,且同源染色体会互相配对。

4-2.2 细胞分裂

  生物体的发育与生命的维系需仰赖周而复始的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可使遗传讯息精确的传递。

从一个新细胞产生至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主要分为间期与细胞分裂期,间期为细胞生长与准备细胞分裂的时期。

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细胞核分裂又可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发生在体细胞增殖时,最后产生的2个子细胞通常与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减数分裂通常发生在动物形成配子时,最后产生的4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

95暂纲中也有细胞分裂,但在99课纲特别要求不可强调细胞核分裂时期前、中、后、末期的差异。

99课纲将细胞分裂规划在遗传的内容,可以增加与古典遗传、分子遗传间的连结,有助于学生学习。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视细胞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定,由数分钟至数天不等。

有些细胞可持续进行细胞分裂,如植物的根尖细胞或人体的表皮细胞等;

有些细胞一旦分化成熟后即失去细胞分裂的能力,如人体大多数的神经细胞。

  细胞周期(右图)的间期通常是细胞周期中较长、新陈代谢较旺盛的时期,此时期细胞先进行生长(G1期),接着复制染色质(S期),最后形成细胞分裂所需的构造、子细胞的胞器与合成所需的酵素等,为细胞分裂做准备(G2期)。

同源染色体 homologouschromosomes

姐妹染色分体 sisterchromatids

二分体 dyad

细胞周期 cellcycle

间期 interphase

细胞分裂期 celldivision

细胞核分裂 karyokinesis

细胞质分裂 cytokinesis

有丝分裂 mitosis

减数分裂 meiosis

有丝分裂

比较细胞板与赤道板

  有丝分裂是指真核细胞进行细胞核分裂的连续过程,此过程中染色体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图4-17)。

  细胞进行分裂前,染色质已于间期完成复制。

有丝分裂开始时,复制好的染色质浓缩为姐妹染色分体,纺锤丝出现并形成纺锤体,纺锤丝与染色体连结,核仁和核膜开始消失,且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称为赤道板的假想平面上,之后纺锤丝缩短,各姐妹染色分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图4-17 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过程示意图

  当染色体移动到两极后,纺锤体渐渐消失,染色体逐渐解开成细丝状,核膜、核仁重新形成,细胞核出现。

  有丝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含有与母细胞相同数目的染色体,如人类每个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经有丝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亦含有23对染色体。

细胞质分裂

  多数情况下,当细胞核分裂即将结束时,细胞质分裂随即发生。

细胞质分裂通常将细胞分隔成两个几乎相等的子细胞。

在动物细胞,位于纺锤体中央赤道板处的细胞膜会向内凹陷,逐渐将细胞分割为两个子细胞。

在植物细胞,中央不形成凹陷,而是形成细胞板,然后在细胞板的两侧形成新的细胞膜与细胞壁。

细胞板

  植物细胞细胞质分裂时,因有坚韧的细胞壁,纺锤体的中央不形成凹陷,而是形成细胞板。

细胞板由高基氏体分泌的许多囊泡所形成,囊泡的膜相融合成新的细胞膜,囊泡的内含物则堆积形成中胶层。

2个子细胞接着分泌纤维素等多醣类,在细胞膜的外侧形成新的细胞壁,分隔2个子细胞。

纺锤体 spindleapparatus

赤道板 equatorialplate

细胞板 cellplate

4-2.3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特点是会连续进行两次的细胞分裂,最终会产生4个子细胞,两次的分裂分别为减数分裂第一阶段与减数分裂第二阶段(图4-18)。

  减数分裂开始前,染色体已复制完成,形成二分体。

在减数分裂第一阶段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互相配对形成四分体,接着每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减数分裂第一、二阶段的中期,以及有丝分裂中期。

  在进入减数分裂第二阶段前,染色体不再复制,分裂开始后,原本相连的姐妹染色分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减数分裂完成后,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原来母细胞的一半。

  人类的减数分裂发生于生殖构造内,藉以产生精子或卵。

在受精过程中,当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与亲代相同。

对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减数分裂可确保经受精作用产生的后代,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代代相同。

染色体开始不成对。

图4-18 细胞减数分裂模式示意图(注:

图解省略间期)

染色体的倍数

  细胞内每种染色体都成对出现者,称为双套染色体或二倍体(2n)。

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使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不再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为单套染色体或单倍体(n)。

减数分裂第一阶段 meiosisI

减数分裂第二阶段 meiosisII

可先复习上册的生殖系统,以与本单元连贯。

配子的形成

  以人类的配子为例,雄配子(精子)及雌配子(卵)分别由睪丸和卵巢中的生殖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

精子与卵的形成需经过多个不同的阶段,才能发育成熟。

女性卵巢中的卵原细胞在胚胎期即发育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于排卵前完成减数分裂第一阶段而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次级卵母细胞于受精后完成减数分裂第二阶段,形成卵。

故1个初级卵母细胞最后会形成1个卵(图4-19(a))。

极体的细胞质极少,会逐渐凋亡,只有受精后的卵能继续分裂形成胚胎。

  男性进入青春期后,睪丸中部分精原细胞会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然后进行减数分裂第一阶段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接着进行减数分裂第二阶段而形成精细胞,最后形态改变而形成精子。

因此1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图4-19(b))。

图4-19 

人类配子的形成过程(红色圈内的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