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3779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调研材料范文Word格式.docx

多次邀请国内知名教授、专家对干部进行环保知识培训,不断深化环保法规宣传。

保证财力投入。

在创建过程中,努力克服财政困难,千方百计,积极筹措创建资金,在逐年增加本级环保经费预算的同时,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集中新型能源建设、流域治理、汉江绿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捆绑支持创建工作,确保创建需求。

2006年以来,县本级财政直接拨付、各部门配套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累计达到13.1亿元。

同时,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从2018年开始被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县,并获得补偿资金。

  2、保护与发展并重,确立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发展路子。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型工业,促进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低品位矿石选用技术、尾矿渣生产页岩砖、水泥填充料技术,姜加工废渣、废水提取淀粉生产黄姜粉丝、黄姜酒,废渣生产食用菌等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水电能源、生物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帮促企业入园规范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着力推进烤烟、蚕桑、畜牧、黄姜主导产业标准化、园区化、生态化、经营一体化。

大力推广“圈、厕、沼、灶”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引导农民实施土地改良、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地膜集中回收措施,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启动生态农业、山地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项目建设,努力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以中国优秀旅游景区创建活动为契机,突出“生态游、乡村游、亲水游”三大特色,提出了“提升太极城、开发南羊山、打造蜀河古镇、唱响红军品牌”的建设思路,聚合各方力量,不断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倾力打造"

生态太极城"

旅游品牌。

 

 

注重实效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生态林业建设。

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深入开展珍稀树种、古树普查以及挂牌保护活动,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机遇,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工程。

“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实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建设57.98万亩,完成天保工程封山管护200万亩,总投资达4.6亿元。

同时,积极发展以狮头柑、油桐、核桃为重点的山林经济,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兼顾。

全面推进林权体制改革,增强了群众兴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是积极实施水土资源保护。

积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9Km2,新修农田5.9万余亩、堤防护岸72余公里、饮水工程288处、水窖2.9万余口,发展节灌面积1.92万亩,总投资5亿元。

扎实开展水源地保护,水源保护区均设置了标示牌、界柱及警示标识,定期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检查,对饮用水源进行日常监测,及时掌握水源水质变化情况。

三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气化系统,大力推广节柴灶、沼气灶,全县累计投资3200万元,建成沼气池2.23万口,农村“老虎灶”得到全面改造;

广泛普及页岩砖、尾矿砖等新型墙体材料。

集中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关闭了10条黄姜加工生产线、2条水泥生产线、1条硫酸生产线。

加强了对改造项目的管理,严格落实减排措施,做到"

增产不增污"

四是高度重视矿区环保治理。

不断加大环保监管和生态修复力度,彻底取缔了土法炼汞、炼金行为,督促企业及时恢复矿山植被,填充废弃矿井,对矿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60.38%。

加强汞矿区综合治理,编制了《汞锑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工程治理和软件监管双管齐下,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不断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一是精心实施生态城镇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县城、新村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覆盖率达98%。

着力推进中心城区提等升级,“三镇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市骨架不断拉大,街、路、桥、场、堤及绿化、美化、亮化设施逐步配套。

整合移民安置、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农村集镇建设,双河、小河、赵湾等一批产业支撑强的集镇快速发展,甘溪、蜀河两个“陕南万人重点镇”示范镇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

襄渝铁路复线、西康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配合工作卓有成效,县乡道路提等改造、通村水泥路建设扎实推进,交通环境大为改善,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947公里,道路绿化、美化率达到40.5%。

广播电视以及通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村村通。

电力网改全面推进,城乡用电质量显著提高。

环卫设施逐步配套,县城区新建垃圾台垃圾箱多处,购置了垃圾清运车、收集车等,部分农村集镇均配套建设了垃圾集中回收处理和污水沉淀设施;

城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项目已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正在建设之中。

三是全面开展城乡环境整治。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双创工作,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保障民生与保护生态的双赢。

全县已建成新农村示范村9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159个。

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载体,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广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一部分乡镇、农村得到中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命名。

3、创新工作理念,努力提升生态建设工作能力。

  扎实开展生态补偿研究。

地处欠发达的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的**既担负着“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政治任务,又担负着“加快发展,突破发展,实现富民强县奔小康”的民生任务。

“十一五”伊始,**县启动了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工作,与国家环保部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历时两年编制了《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补偿规划研究报告》。

经过积极争取,特别是在省市环保主管部门的倾力帮助下,**的生态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每年争取补偿资金6000余万元。

着力提升环保监管水平。

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审批公示制度,严把各类项目环评审批关,新建项目环评率达100%,从源头上预防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保、发改、国土、林业等部门不断加强横向联系,进一步完善环保执法部门联动机制。

深入推行环保督查制度,对重点污染源半月检查一次,一般污染源每月检查一次,重大情况跟踪检查,严肃查处违法建设污染项目、擅自停运治污设施、故意超标排放、偷排偷放污染物等行为。

围绕创建活动,集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农村环境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保护等一系列环保专项检查。

“十一五”以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5家,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业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了环保队伍建设,县、镇环保机构健全,各镇均配备了环保专干,并聘请了区域环保管理员、重点矿区环保监督员。

同时,切实强化森林资源管护。

全县设1个森林公安分局和2个森林公安派出所,成立了22个镇级护林站,聘用199名专职护林员、319名兼职护林员,组建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22支、防火队员292名。

全县上下形成了完备的生态环境综合保障工作体系。

 二、目前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少数部门和镇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完全把生态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发展指标轻环境保护指标,重视项目投资轻环保投入的现象;

有的认为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太高,有畏难情绪,过多强调客观因素,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工作措施不具体,等等。

部分居民、村民思想认识比较滞后、环保意识缺乏,把生态建设简单等同于环保工作,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工作。

  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由于未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盘子,专项资金迟迟不能到位,虽然政府已投入3000余万元,但杯水车薪,很难在短时间内建成投运;

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及配套收集管网由于投入大,只有白柳等镇建立了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其余镇生活污水基本处于直排状态;

各镇的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填埋仅仅涵盖了部分镇建成区,垃圾填埋场只是租(征)几亩地,建简易围墙,简单堆放、消毒、覆土、压实,无法按规程操作,渗滤液基本没有任何收集和处理措施,无法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三是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量过大,化肥施用强度过高,有个别地方个别种植项目还在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待提升、露天焚烧现象依然存在;

城乡白色污染依然严重,限塑令执行效果不明显;

畜禽养殖场布局不够合理,粪便综合利用率低,加之农村生活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势头还没有真正得到遏制。

四是生态经济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从全县来看,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总量不大等问题仍较突出,新增工业项目的污染隐患仍然存在。

生态旅游方面,仍然存在大众旅游发展倾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依然存有隐患,生态经济实力还很薄弱,在较短的时期内还难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三、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生态立县”战略是**县经过深刻反思,认真总结以往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

要继续深刻认识生态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树立科学全面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加快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开展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德意识,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力营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领导责任。

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落实责任,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大力提升环保基础设施建管水平。

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入使用。

加快城区生活污水管网、企业排污管道、垃圾收集、中转等设施的建设、衔接,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运营做好准备。

各镇都要实现集镇生活污水正常集中处理,要利用现有沟、塘及其它水体等推广氧化塘、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处理集镇生活污水。

加快镇村环境建设。

抓紧修编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划定集镇功能区,不断完善集镇公共设施。

保护和修复集镇河道,拆除河道上的违章建筑,维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合理规划公共绿地,提升绿地建设水平。

加快生态人居工程建设。

开展绿色建筑工地创建工作,推行施工现场绿色环保标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文明、安全施工水平,切实防止施工噪音扰民和建筑扬尘污染。

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型建筑、建材业,推广使用节能保温墙体材料,推进环保、节能型住宅建设,不断提升群众人居环境质量。

  3、着力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结合**县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对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实施整治,健全长效机制,巩固管理效果,确保农村面貌实现较大改观。

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和调动农户改厕、改圈积极性,坚决取缔露天粪坑,推广建设水冲式厕所、沼气等,降低粪便污染。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鼓励施用农家肥、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效降低化肥施用强度。

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农药施用强度。

强化农用薄膜、农药瓶、农药袋、化肥袋等农用废弃物管理,逐步建立起农用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利用体系,以有效控制农用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推进生态村创建,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特色,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河塘治理以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生态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4、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争取力度。

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林业、生态水利、生态工业等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加大投入,修复生态植被,减少污染排放,恢复自然生态面貌,防范自然灾害,保护县域自然生态完好。

要进一步深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在争取做好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机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融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对口支援政策等补偿方式,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5、强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直接还田、食用菌养殖、秸秆气化等措施,实现秸秆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扶持力度。

依托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工程,抓好农业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二是做强生态工业。

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严格禁止兴办污染严重的企业,杜绝工业“三废”乱排、乱放现象。

按照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要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优化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推进节能减排。

三是突出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全县发展服务业的第一大龙头来抓。

以“太极城”、南羊山自然风景区、蜀河古镇、红军纪念馆以及蜀河、**电站形成的水面、百里湖光山色等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水体景观开发为基础,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突出景点建设,形成点线结合的旅游线路,使旅游业尽快成长为**县富民强县的新兴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